1. 關於人物的作文素材
人物的作文素材
1,"為了中華之崛起"
奉天(今沈陽)東關模範學校魏校長在課堂上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讀書是為了什麼
在種種回答中,坐在後排的周恩來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未厭居
葉聖陶早期擅長描寫"灰色卑瑣"的人生,對黑暗社會採取"諷它一下"的態度.有人說他的作品有厭世思想,葉即反其道而行之,為書齋取名"未厭居",散文集出版時題名《未厭居習作》,以表白自己的心跡.
3,髀肉復生
劉備一次赴劉表之宴,席間去廁所時,見大腿肌肉滾圓,感嘆光陰如箭,功業未建,心中傷嘆流淚.
4,曹操招賢
曹操強調用人唯才,而不問出身,資歷和所謂的德行,甚至"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他都兼收並蓄,委以重任.
5,劉備起兵
《三國志》載,劉備是個"織席販履"的窮漢,他的起兵,靠的是兩個馬販子,一個叫張世平,一個叫蘇奴.兩人見劉備有大志,"多與之金財",劉備據財"用合徒從".
6,曹操"捉刀"
三國時劉邵《人物誌》:"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
曹操使崔琰代己會見胡使,自作衛士,在交椅旁提刀警衛,使"捉刀"與"代筆"相對,為後人留下冒名頂替的典故.胡使別有慧眼,認為坐上的"曹公"美則美矣,"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童年李漁的問號
幼年念書,李漁在《孟子》中讀到"雖褐寬博"一句時,老師解釋說:"朱熹說,褐,即貧賤人穿的衣服,寬博,即又肥又長."
李漁認為既然是窮人,就該把衣服做得短瘦一點,也好省些布料,為何卻不呢 老師也解答不出來.
成年後,他游歷到孟子說的塞外穿褐衣的地方,向居民請教,才知道之所以寬大為衣,是白天當衣,夜晚當被.李漁終於明白了幼時的疑問,也知道朱熹的解釋是對的.
8,錢學森回國
1947年,年僅36歲的錢學森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新中國成立的第六天,他和夫人錢英就計劃返回祖國.1950年7月,錢學森正式通知美國政府決定回國,美國海軍次長丹·金格爾說:"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到哪裡,他都值五個師."到了1955年,經過周恩來等人的外交努力,錢學森才得以回國.
9,慈禧之嘆
清末張之洞獻給"老佛爺"慈禧一雙碧玉耳環,青翠欲滴.慈禧先是愛不釋手,繼又長嘆一聲,將耳環收起.宮女問之,她說:如果數十年前我得到這雙耳環,它一定能為我增色,現在年事已高,青春的翠綠恐怕只能反襯出我的衰老.
10,孔融爭擔兄過
東漢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漢獻帝時曾做過北海相.孔融從小就與家中兄弟十分友愛,"融四歲,能讓梨"可說是婦孺皆知.在他十六歲時又發生一件令世人贊嘆不已的事情.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個朋友叫張儉,為官清正,敢於仗義執言.他揭露皇帝的寵臣侯覽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結果反遭侯覽迫害.張儉被迫逃離京城,侯覽倚仗權勢,下令追捕.這一天,張儉逃到孔褒家中,想在好友處暫躲一躲.湊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知他是兄長的好友,又受了姦邪迫害,便把張儉留了下來.後來,官兵來抓張儉,在孔融的幫助下,張儉得以逃脫,但孔融,孔褒兄弟二人卻被抓入獄.在衙門里,兄弟二人都爭著把罪名攬在自己身上,弄得縣官反倒不知如何判案.孔融說:"收留張儉的是我,幫助張儉逃脫的也是我,我哥哥不在家,一切罪責都由我承擔."而孔褒卻說:"張儉是我的朋友,他是因為我才來投奔我家的,這不關我弟弟的事."兩兄弟互不相讓,明知認罪以後要受處罰,可是都爭著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攬,縣令只好向上司稟報.最後,為了討好侯覽,判了孔褒的罪.
11,譚嗣同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不逃也不躲,反而准備劫獄救出光緒帝,由於看守太嚴,才未動手.
日本使館派人和他聯系,對他說"可以設法保護",譚說:"大丈夫不作則已,作事則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且外國變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國變法流血者,請自譚嗣同始."
臨刑時,他慷慨陳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2,書生楊銳
光緒帝預感到事情不妙,密召楊銳入宮,說明太後舉動,要楊銳設法.楊銳驚惶失措,冒了一句書生氣十足的話:"這是陛下家事,應當同你家裡人商量."正是"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13,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曾說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司徒雷登在回國後不到四個月便中風病倒了.在與疾病搏鬥十三年後於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九日逝世.臨終前,他留下遺願,希望將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他創辦的燕京大學.
14,司馬光論德才
"賢就是德,才就是能.""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德才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之,謂之君子.德勝才,謂之愚人;才勝德,謂之小人.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 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自少至老,語未嘗妄."
如果肯定我的回答 請選為最佳答案 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2. 作文讀《蘭陵王春恨》有感
蘭陵王·春恨
張元干
卷珠箔。
朝雨輕陰乍閣。
闌干外、煙柳弄晴,芳草侵階映紅葯。
東風妒花惡。
吹落梢頭嫩萼。
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尋思舊京洛。
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
障泥油壁催梳掠。
曾馳道同載,上林攜手,燈夜初過早共約。
又爭信飄泊?
寂寞。
念行樂。
甚粉淡衣襟,音斷弦索。
瓊枝璧月春如昨。
悵別後華表,那回雙鶴。
相思除是,向醉里、暫忘卻。
張元干詞作鑒賞
詞題「春恨」,在宋黃升《花庵詞選》中為「春遊」,實際上是作者親身經歷喪亂之痛,藉以寄託對國事的憂愁與痛苦。全詞分為三片,意脈貫通。明吳從先《草堂詩余雋》引李攀龍雲:「上是酒後見春光,中是約後誤佳期,下是相思如夢中。」從整篇詞的結構而言,這樣理解是可以的,但還只是表面的理解。如果透過含蓄曲折的筆墨,從表面深入到內部,就會發現詞人在南渡以後所渡過的黍離之悲,所以不能僅僅拘泥於「春恨」。
詞的開頭「卷珠箔」二句,點出了環境。「乍閣」,即初停。這是化用王維《書事》「輕陰閣小雨」句意。一個春日的清晨,詞人登樓捲起了珠簾,窗外看去綿綿的陰雨剛剛停止,和煦的陽光已照樓台。外面一片溫暖全詞的情與景由此生發鋪展。「闌干外」以下寫從樓上眺望的種種景象:如煙的柳條,在晴光中搖曳;階下綠油油的青草,映襯著芍葯,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春意。好一派詩情畫意「煙柳弄晴」,並非專門詠柳,目的是挑起詞人的情思。折柳送別,在漢唐以來已形成了一種社會風俗。周邦彥的著名詞篇《蘭陵王》:「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就是借詠柳而抒別情。眼前的柳絲依依有情,似乎又矣筆俱有送別之態。緊接「東風」二句陡轉,出現另一種物景。強勁的東風把剛長出來的花吹落了,烘托出一種凄然傷神的氣氛。「屏山掩」三句,與上文的所見相回應,由景生情,實寫詞人當時的心境。「屏山」即屏風。「沉水」,即沉香。「中酒」即著酒。這里寫出詞人怕飲酒的心理狀態,蘊含著復雜的思想感情。
第二片追憶過去游樂的情景。換頭「尋思舊京洛」,承上轉下,從現在的傷春傷別,很自然地回想起過去在汴京的游樂情景。「京洛」,洛陽,東周、後漢兩朝皆建都洛陽,故稱「京洛」,這里地是指京師即國都,借指汴京。作者在《次友人寒食書懷韻二首》中寫過:「往昔昇平客大梁,新煙燃燭九衢香。車聲馳道內家出,春色禁溝宮柳黃。陵邑只今稱虜地,衣冠誰復問唐裝。傷心寒食當時事,夢想流鶯下苑牆。」詩中所寫思念故國的悲傷心情,與詞作者主旨是一致的。不過詞的寫法較詩而言比較含蓄婉轉。一個「舊」字,蘊含著多麼深刻的時代意念。宋翔鳳在《樂府余論》中說:「南宋詞人繫心舊京,凡言歸路,言家山,言故國,皆恨中原隔絕。」這里思念「舊京洛」,正是中原被占的遺恨中引起下文「往昔昇平客大梁」的游東情景,更增添離別之悲。「正年少疏狂」三句,詞人想起當年在汴京放盪不羈的生活。白居易詩:「疏狂屬年少。」少年時征歌選色,外出遊春的車馬已准備好,只是催促著好趕快梳妝打扮。油壁車,女子所乘:「催梳掠」,其中有女子同行。「曾馳道同載」三句,專寫游賞,但不專注一時一事。馳道,即御道,皇帝車馬所經過的道路。上林,秦漢時期為皇帝的花園,這里借指汴京的園林。「收燈畢,都人爭先出城探春」(《東京夢華錄》卷六),這是「燈夜初過早共約」的注腳。同載、攜手、共約,情事如見,都是「年少疏狂」的事。至此,一筆寫來,都是熱鬧歡快的氣氛。可是,緊接著「又爭信飄泊」!突然結束了上面的回憶,似斷又續,極盡頓挫之妙。這使人彷彿從夢幻意識中回到清醒的現實,感情起伏,跌宕之中透露了作者的真情。「爭」同「怎」。詞人怎麼能料想到昔日歌舞昇平商業繁華的汴京,如今已落到金兵的手中,而自己又過著逃難的飄泊生活。這種悲哀從上面的歡快和暢的景象中顯露出來,以歡愉的情調映襯離別後的孤寂,更顯得凄楚難忍。
第三片從回憶轉寫別後思念之情,主要抒寫離恨之情。「寂寞,念行樂」以下,緊承上文的「疏狂」到「飄泊」而來,注入了對舊人的深切懷念之情。「甚粉淡衣襟」三句,是想像她已擺脫了歌女生涯,而美貌依然。「瓊枝璧月春如昨」一句,本是南朝陳宮中狎客為贊美張麗華、孔貴嬪等容貌而寫的詩句「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見《陳書·張貴妃傳》。這三句,懷念舊人,同時也是懷念故都,寫得迷離惝恍,而寓意於其中也可尋得。以下轉入別恨與相思。「悵別後華表」二句,借用典故,抒發人間淪桑之變,好景不長的深慨。傳為陶淵明潛作的《搜神後記》載,遼東人丁令威,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落於城門華表柱上,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此二句用「悵」字領起,寄意深刻,語更明了而又委婉含蓄。
結末「相思除是」二句,用口語寫情,感情委婉真摯。「除是」,除非是的省略。這里詞人把多少不敢直接說出的別恨,統統傾注在酒杯里,痛飲盡醉忘去那些恩恩怨怨。「向醉里、暫忘卻」,猶如眾流歸海,不僅感情深厚,而且「辭盡意不盡」,言外之意含有眷念故國的無窮隱痛。這與李清照《菩薩蠻》「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的情意相近,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抒發愛國思想的詞作,寫得情韻兼勝,委婉真切,代表了作者的另一種風格——即婉約的風貌。在藝術技巧上充分顯示出組織結構的嚴謹。全詞上、中、下三片,從眼前傷春到追憶往昔,再轉入現實相思,有鋪排,有轉折,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並用「別恨」一氣貫串。尤其是過片處意脈連貫,情致婉轉曲折。其次是寓別恨之情於清曠的境界之中,使整首詞的詞境顯得既沉鬱又婉麗
3. 蘭陵王的作文怎麼寫
記蘭復陵王
一段流年,一張面具,遺落了制誰的傾世,又遺忘了誰的無奈······ ——題記
亂世,烽火狼煙,兵戈鐵馬,誰可記他長發灑銀槍馳騁沙場,睥睨天下。迷霧,流螢泛光,面具猙獰,誰還記得那掩蓋的容顏,絕世傾城,黯然可銷魂。一槍舞一生,名震天下,卻功高蓋主。杯酒盡餘生。面具下,誰可知誰的無奈,誰的惘然。英魂去,傾覆了天下,芳菲盡,不見那廝殺。
4. 蘭陵王的作文怎麼寫呀
從他的出身復,對國家的制忠心耿耿、對百姓的無微不至,他的愛民如子,愛兵如己。「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還有著名的邙山大戰。還有他的悲慘結局,都可以寫。整篇作文可以以他的生平簡介這樣的形式寫。
5. 周邦彥《蘭陵王•柳》的寫作背景
其實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遊京華,卻還留戀著回那裡答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周邦彥和名妓李師師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門。李師師置酒送別時,周邦彥寫了這首詞。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這個傳說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人們是把它理解為周邦彥離開京華時所作。那段風流故事當然不可信,但這樣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6. 忘不了你的話,蘭陵王作文
一干而盡
愛恨嗔痴的幻影
我敬你
一杯一干二凈的黎明
我在南極
憧憬你的北極星
我等你
不信心心不相印
你是天意
你是達達的馬蹄
滾滾了我的紅塵
苦苦追尋冰天雪地
一寸光陰一寸心
一朵曇花一朵雲
一朵雪花一朵夢境
一一捧在手掌心
一顆塵埃一菩提
一顆流星一個你
一心一意捧在手掌心
七世夫妻
只是神話的魔鏡
第七夕 只能再等一世紀
你是天地
你是風雨你是晴
你是溫柔的叛逆
逆轉我的一年四季
一寸光陰一寸心
一朵曇花一朵雲
一朵雪花一朵夢境
一一捧在手掌心
一顆塵埃一菩提
一顆流星一個你
一心一意捧在手掌心
偏偏我越抱越緊
偏偏我越愛越貪心
偏偏要愛到萬箭穿了心
才死心
左手掌握著空心
右手掌握著痴心
十指緊扣一本心經
刻骨銘心著苦心
可不可以不甘心
可不可以不認命
如果可以拿我換給你
入陣曲(電視劇《蘭陵王》片首曲)
詞:阿信
曲:怪獸
演唱:五月天
當一座城牆 只為了阻擋 所有自由渴望
當一份信仰 再不能抵抗 遍地戰亂飢荒
蘭陵撩亂茫 天地離人忘
無畏孤冢葬 只怕蒼生殤
夜未央 天未亮 我在倖存的沙場
只盼望 此生再 奔向思念的臉龐
淚未乾 心未涼 是什麼依然在滾燙
入陣曲 伴我無悔的狂妄
當一份真相 只手能隱藏 直到人們遺忘
寫一頁莽撞 我們的篇章 曾經如此輝煌
丹青千秋釀 一醉解愁腸
無悔少年枉 只願壯志狂
夜未央 天未亮 我在倖存的沙場
只盼望 此生再 奔向思念的臉龐
淚未乾 心未涼 是什麼依然在滾燙
入陣曲 伴我無悔的狂妄
忘不記 原不諒 憤恨無疆
肅不清 除不盡 魑魅魍魎
幼無糧 民無房 誰在分贓
千年後 你我都 仍被豢養
夜未央 天未亮 我在倖存的沙場
只盼望 此生再 奔向思念的臉龐
淚未乾 心未涼 是什麼依然在滾燙
入陣曲 四面楚歌誰獨唱
夜已央 天已亮 白晝隱沒了星光
像我們 都終將 葬身歷史的洪荒
當世人 都遺忘 我血液曾為誰滾燙
入陣曲 伴我無悔的狂妄
入陣去 只因恨鐵不成鋼
7. 蘭陵習俗作文三百字
蘭陵王
作者: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蘭陵王】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原序: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狀.雲:「湘潭裡中有張其姓者,多力善斗,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後並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輒不利.」夢中異之,為作詩數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覺而忘其言.後三日,賦詞以識其異.)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岩岩立.嗟一念中變,後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傾為石.難敵.最多力.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鬥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8. 千古風流人物蘭陵王的作文(古風)800字
那個冬天 正文起
********************************************************************
望著王府玉階前那紛紛揚揚的雪花,我揚起修長白皙的手,細細地撫摩起案前那流光溢彩的琉璃玉盞杯,不禁思緒飄飛到九年前的那個冬天。
遠處的漫天霞光映紅了邙山上的積雪,殘陽如血,我戴著玄色的鎧甲,策馬揚鞭,揮劍兵臨洛陽城下,率五百鐵騎解救洛陽之圍。紅衣迎風鼓動,獵獵作響,墨發映襯著如雪般的容顏。我手起刀落,看著北周敵軍的鮮血灑落到雪地上。積雪貪婪的吸吮著那鮮紅的液體,如此的妖艷,如此的美麗。
殘陽不願看到這人間修羅場,漸漸隱於山後。北周軍隊也四散而逃。城上守城軍士要我去胄示面,微怔後我微笑應允,輕輕將盔胄摘下,火光照亮了我的容顏。
抬眸的那一瞬,剎那芳華。
我聽見四周的抽氣聲,瞭然一笑,輕啟朱唇,緩緩道:「北齊蘭陵王高肅奉旨解洛陽之圍。」
那一戰,蘭陵王的赫赫威名遠震四方。朝堂之上,龍顏大悅,給我封賞進爵。但,我都不在乎,我想要的只是家國兩昌而已。我不想位極人臣,我只願誓忠我的祖國,我的家。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蓋主,禍必降至。幾日前,皇上,也就是的堂弟邀我進宮一同游湖。我一向都很喜歡這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小皇弟,於是我便欣然前往。來到宮中,碧波上,畫舫中,我們舉目望向湖中的瀲灧水光。突然皇上關切地對我說:「兄長你作戰時入敵太深,萬一有意外可如何是好啊。」望著皇弟那清澈的眼眸,一向謹慎有分寸的我不禁脫口而出:「家事親切,不覺遂然。」話剛出口,我便追悔莫及——雖然眼前之人是自己血濃於水的親人,但他更是一國之君啊,我怎麼能在他面前提起「家事」呢?不禁在心中叫苦不迭。小心地望向皇上,他已垂下眼眸,長長的睫毛遮住了他所有的心思,我猜不透。
從那以後,為了防止他的猜忌,我稱病不出,對以往嗤之以鼻的送禮者也來者不拒,但依舊沒能逃過此劫。撫摩著那流光溢彩的琉璃玉盞杯,我驀地笑了——想起了九年前的那個冬天,我的王妃那憂心的眼神。她勸我不要請旨出戰,想必,她考慮的定比我更多吧。但,如果時光回溯到九年前的那個冬天,我想我依舊會作出相同的決定。國家危亡,我又豈能袖手旁觀?我要的,畢竟是家國兩昌啊。
淡淡一笑,望著窗外飛舞的雪花,我揚起手中的琉璃盞,感受著鴆酒在口中肆虐的味道,唇角緩緩淌下的血絲,妖冶如花。
9. 寫給蘭陵王的感人作文
夢遇蘭陵王
回轉千年,夢至大齊,又想起了那個驍勇善戰、在沙場賓士的身影,他便是北齊時期那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名將——北齊蘭陵王長恭。
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駐假面面敵。嘗擊周師金庸地下,勇冠三軍。《北齊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可見,蘭陵王的美確是不容置移、超凡脫俗的,他有著一般男子所不具備的俊美容貌。但是,蘭陵王的美卻給他帶來了極大苦惱。在那個地方割據、連年戰亂的歲月里,作為王公將相家的子弟,時刻都要接受戰爭的考驗。因為相貌俊美柔善,在戰場上對陣時,他經常會受到敵手的輕蔑。為此,他不得不命人製作了一些面目猙獰的「大面」,每逢出戰時,都戴在臉上,以此達到威懾敵手的目的。他的英勇善戰絕不僅是因為戴著猙獰的面具。光靠威嚇,肯定是嚇不退敵人的,關鍵還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戰斗本領。
蘭陵王不僅驍勇善戰、屢建奇功,而且忠以待上,和以待下,在在士兵和當時社會中光有威名。《北齊書》記載:他「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作為那個混亂王朝的皇親國戚,能做到沒有架子,與將士同甘共苦十分難得。
蘭陵王有美艷絕色的容顏,卻是遭人嘲笑。可遭人嘲笑的他,卻讓人聞風喪膽,戴著面具的他發揮著自己高超的武藝「驍勇善戰,百戰百勝」我明白了一個人的外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如果蘭陵王只是一個有著美貌而無實力的人,他便只是一個不知人間疾苦的紈絝子弟,定不會納入史冊,即使被提到也不會被人們注意。然而他身為大將,卻沒有一點架子,待人體貼,實在讓人敬佩。
夢回今世,望著夜空,在時空的那一邊,那個戴著面具的少將,化身為地獄修羅奮勇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