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作文-我心目中的蘇軾-1000字-議論文
中國的歷史悠久,中國的文化精深,中國的文人璨若星河,而名垂青史的女文人卻寥寥無幾。李清照就是這寥寥無幾的女文人中的佼佼者! 中國的文人善以女性口吻來寫作,他們借閨愁來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等情懷,但真正寫閨愁閨怨的卻少之又少。李清照就是這少之又少的寫閨愁閨怨中的佼佼者。 李清照生於北宋時期的書香世家。至少從她的祖父那一代起就是由讀書而進入仕途、科舉及第的。「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誰比數」,可見這個家族在齊魯一帶頗有盛名。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一個能文的官吏。他的詩詞造詣很高,很受蘇軾的賞識,《宋史 李格非傳》有這樣的記載:「苦心工於詞章,陵躒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稍滯。」李清照的母親王氏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善於寫詞作文。《宋史 李格非傳》說她「亦善文」,《祖國名媛錄》說她「工詞翰」。李清照生活在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文學氛圍的家庭,她在文學素養方面深受父母的影響和熏陶,對其前輩亦有繼承和發展。《碧溪漫志》曾說她「自少便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此後李清照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作家。 十八歲的李清照嫁與趙明誠為妻。趙家像李家一樣也是書香世家。李趙二人的愛好和志趣一致,十分恩愛。他們經常促膝對坐,共同鑒賞碑帖。共同的文學愛好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可是沒多久,趙明誠外出求學,只有李清照獨自一人在家,不免思念遠行的丈夫,遂將相思之情訴諸筆端而作了極其典雅雋永、清新細膩的《一剪梅》。 《一剪梅》是她直接抒寫自己的閨中之情的佳作,筆調清新,風格細膩,耐人尋味,與眾不同。 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的獨居生活。 「紅藕香殘玉簟秋」是以點帶面的寫法,給讀者描繪了一幅詞人眼中的余香裊裊的秋景圖。荷花已謝,雖仍留有殘香,卻不免透出秋的冷落與蕭條。玉席也已涼了,秋意漸來,秋涼漸濃。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況是獨守空閨的女詞人呢?怎能不讓她倍感孤獨寂寥、怎能不思念遠行的丈夫呢? 為排遣心中的愁緒而「輕解羅賞,獨上蘭舟」。一個「獨」字而意境全出:曾經是夫唱婦隨,曾經是攜手並肩,曾經是舉案齊眉,而現在卻是煢煢孑立,形單影只;舉目四望,相伴的只一「蘭舟」而已!本是為「消愁」而來,怎奈卻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濃。- 看到鴻雁,詞人想像著也許是丈夫托鴻雁捎來家信,她把蘇武雁足傳書的典故巧妙地融於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餘味無窮。我們可以設想:詞人甚至會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訴自己歸期、行程,那種企盼之情溢於字里行間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到雁群飛回故里,自然會強化企盼丈夫回來的心緒。我們似乎看到詞人獨自憑欄遠眺,柔柔的月光灑滿西樓,雁字回時,那種清冷,那種孤獨,那種寂寥,怎可言傳? 下片是詞人抒發內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詞人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這既是寫她在舟中所見,也是她的內心所感。花飄水流本是物之自態,卻使詞人觸景生情:流水落花無從體味她的情懷,依舊我行我素地流走飄落,這更增加了詞人的傷感與凄涼。句中「自」用得最妙,詞人移情於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了對韶光易逝的感慨。這樣,詞中的感情就使人覺得比單純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層,更富有暗示性,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直接抒發相思之情。詞人把夫妻雙方合起來寫,這是她設身處地地想像丈夫也如自己一樣深深地思念著對方,可是空間上的距離使二人不能相互傾訴,只好各自思念著、愁悶著。這也是女性特有的細膩之處。 但是這只是鋪墊,詞的主旨落在最後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相思之情要用「計」來「消除」,卻又「無計可消除」,可見相思之深之苦。眉間心上,「斬不斷,理還亂」。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詞人的萬千愁緒,這與她的「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通觀全篇,詞人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抒寫自己對丈夫的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用平常無奇的文字表現新奇的意境。此詞是李清照細膩深婉的風格的最好詮釋,也使《一剪梅》成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㈡ 作文《我心目中的蘇軾》
我心目中的蘇軾
一片孤獨,載著斜陽,向著茫茫楚天湘水飄去。何時方到盡頭?前途一片迷茫,泛舟江上,不知何時得以靠岸?這是古代文人被貶官之後的普遍情景。
猿吟鶴唳本無意
「烏台詩案」,讓蘇軾著點丟了性命,可他卻可以詩言志:「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想告訴大家,其實他並不想在官場和別傳人分羨,只是想報效祖國,然而,官場容不下他,所以他豪爽地走了,遠離那些烏煙瘴氣的是非之地,「放浪於山水間,與樵漁來處」,也不失為人生一大樂趣。
其實在我理解,蘇軾並不想離開官場,否則怎麼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之語?蘇軾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報效國家,希望是官場不容他,因為他太有才了!記得歐陽修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後, 興奮地拍案叫絕,感嘆道:「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談起我,人人都在談論蘇軾」。
獨愴然而涕下
充滿熱血,一心報國的蘇東坡屢次被貶,蘇東坡中沒有感到無望,但他卻感到無奈,所以才會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悌下。」雖然他感到孤獨,但他卻有滿腔熱血等著報效國家。
在我看來蘇東坡雖然不幸,鉭他卻可以把凄苦與孤獨傾訴得瀟灑,達到超凡脫俗之境,莫過於此,然而成全了一個有才、瀟灑的詩人!
老來事業轉荒唐
「老來事業轉荒唐」,這是蘇東坡最無奈的獨白。顛沛流離地歲月帶走了蘇東坡的雄心壯志,卻給我們留下了精美的詩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從蘇東坡的回首,我看到一個白發飄飄的老人對自己經歷的事感到無奈也感到悲傷,看到了他的雄心壯志,報國無門的惋惜之情,然而晚年的他卻給了我可憐老人的印象。
我心中的蘇軾
他被贊譽為「不可救葯的文人」,然而他在我心中卻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人,他執著而立於善於變通,獨特的思維和人格,無論在朝還是在野,都始終如一保持著自己,未曾有所改變。
林語堂也曾這樣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世間有一難有二的,我們可以說,他是詩人、畫家,是散文家、書法家、是樂天派、是道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這些都還不足以描繪他的全貌。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廣博,蘇東坡像一陣春風一樣度過了一生,雖飽經憂患,卻始終不失其赤子之心。
望採納
㈢ 我從蘇軾看人生 800字 高一作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
蘇軾的才華一直令人欽佩不已.他的詩詞,他的書法,他那粗曠卻不失細膩的文筆,早已深深地埋在讀者心中.
唱著「大江東去」的蘇軾,把一片豪情贈予世人.何其瀟灑,何其曠達,吟頌之際,倍感舒適.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可謂膾炙人口呀!一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風凜凜的將軍描繪得淋漓盡致,那份颯爽英姿頓時浮現在眼前.想像著,那簡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將軍出獵圖啊!品味蘇軾,不由自主地湧出一種舒適之感.
蘇軾的「狂」,更狂在面對逆境時的那份無懼.
江面倏忽變化,波濤洶涌,風雲開闔,但無論是多麼的驚心駭目,蘇軾都不隨之動容.真真切切,那是無所畏懼的臉,那是時刻保持浩然正氣的軀干.那份無懼,早已化作征服逆境的自信.然而,正是這坦盪的人生態度,給了我們無窮的動力,給了我們步入成功的力量.恍惚間,那分舒適之感似乎更深了.
蘇軾是豪放的詩人,但更是多情的男子.
還記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嗎?蘇軾的多情讓人著迷.越讀蘇軾的詩,越愛蘇軾,那一份沁人心脾的舒適,好比一顆甜甜的巧克力,帶出一絲絲醉人的情懷.蘇軾的詩重細節,重感情,更重在讓人領悟那廣闊的情懷.蘇軾,一位偉大的詩人,一位讓無數人著迷的詩人.這位達觀而放盪不羈的詩人,用他的詩詞傳達心理感受.蕭蕭暮雨中,大家都在抱怨這惱人的細雨,而蘇軾卻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是哪一份情懷,又是哪一份樂觀呀.心中的舒適之感隨著脈搏在不停跳動.
面對蘇軾,值得享受的很多,值得學習的更多.那一篇篇詩詞,流淌著蘇軾的血液,正在慢慢地滲入讀者的心扉.鮮紅的血液得到了重生,永遠永遠地活在大家心中.
猛然間,那份舒適之感躍出身軀,向著蔚藍的天空不斷飄灑,化作一縷縷陽光,溫暖著大地.
㈣ 作文《我眼中的蘇軾》
《我眼中的蘇軾》
如果我問你「蘇和仲」是誰,有些人可能無法回答。但如果我問「蘇版東坡」,那就很少有人權不知了。其實無論是蘇和仲還是蘇東坡。他都是一個人——蘇軾。
他的文章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菜做的好,自創了東坡肉。他興修水利,在西湖邊留下了蘇堤,既是水利工程,現在又成了西湖的一景,和唐朝的白堤並重。他宦海沉浮,幾經波折,升升降降,走遍了大半個祖國。
他豪放,所以,他的大江東去浪淘盡,須鐵板大漢去唱,而一唱近千年,以後雖不會再唱,卻定有人會吟頌。
他深情,十年生死兩茫茫,發妻死了十年,還在夢到她。且寫詞來紀念她,就是被稱為千古第一悼亡詞的江城子。
他的瀟灑,大雨來臨,他在竹林遊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不僅是我國的「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文學家。如果說到最豁達.最豪放的人那就是~~——「蘇軾」。
㈤ 我眼中的蘇軾作文500字左右
讀了一些蘇軾的詞和平生事跡後,更加深了我對蘇軾的了解。也改變了我眼中的蘇軾。
他堅強,不知他曾經被貶職過多少次,他依舊是憂國憂民。他的官位升升降降,走過了大半個祖國,留下了那麼多的風光事跡。
他豪放,所以他才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等名句。
他深情,十年生死連茫茫,妻已死十年,他依舊念念不忘,還夢到她。這等深情男子早已少之又少。
他瀟灑,大雨來臨,他卻視大雨為無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就是這般風度翩翩。
讀蘇軾的詞,其實無論是誰的詞,開卷前,我總是習慣掃除心理的感覺。對人的感覺,對作者的感覺,對自己和世界的態度,也算是還原了心裡的最初的平靜。是了,在沒有了個人的的喜惡,沒有了偏見和遐思,沒有了個人對作者的敬仰抑或不屑之後,剩下的,便只有了詞。
然而東坡居士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膾炙人口。我們不難發現一種微妙的介於悲與定之間的從容和安然。三次貶謫,直至瓊州。蘇軾的一生,足具了磨難。處變而不驚,超然物外,少有讀書人一往的寒酸與哀傷、風雨傷情。代之的是明快而又通透的達觀、慧覺,又有些許惋惜的詩情。
我更敬佩他幼時的教育,造就他的性格、素養。把書讀活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確實是個人才。更難得的是,他不光是文學家,還是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宋朝就是那樣的一個時代。一揪就是那麼多的文人。最耀眼的明珠自然更令人矚目了。
在閑情的詩詞中難得一見的氣勢,使人真的置身於一種境界之中,那是他的詩歌如畫。
這便是我眼中的蘇軾
參考資料:半原創
㈥ 作文賞析我眼中的蘇軾與辛棄疾
在網上找了些資料,自己加了些東西。看合不合你的心意
只談風月!!!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關於辛棄疾的文章,心弦顫動了下,不只因很久沒有「雨夜亂翻書」了,而是再次感嘆那份執著,從二十三歲開始的夢想。眼下自己已經二十六,虛長當年的稼軒三年,而如今壯志全無,只談風月。哎!
只談風月,只談稼軒。
那離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腦中,晃來晃去,卻只有「風雨飄搖,偏安江南」這這類的字眼。然而,偏偏在這飄搖亂世,稼軒橫空出世,劍吼西風的高歌猛進,放盪不羈的孤高疏狂,詼諧幽默的田園野趣,宏圖難展的壯志未酬,細膩清麗的春閨春愁,無一不是稼軒筆下靚麗的風景。
初識稼軒還是初中,讀的是《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覺得真好,可又說不出好在哪裡,只是心裡喜歡,愛之誦之,出乎自然。讀到「稻花香里說豐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聞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氣,竟是欲罷不能。於是,「辛棄疾」這三個字印在我腦中揮之不去,似乎是與這恬靜、舒適的鄉村氣息夾雜在一起的。
再後來,到了高中。知識多了,對稼軒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個愛國詞人,讀他的《破陣子》。好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震撼了,可憐白發生,這是怎樣的一種無奈與蒼涼啊。
後來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才知道辛棄疾在中國詞壇上地位之高,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力壓古今豪傑,奪得「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
人總是善於遺忘的,正如王右軍所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此後的高中,忙於高考,忙於奔波於數理化之間,對這個讓我曾經傾心,曾經震撼的辛棄疾,漸漸的遠去了,偶爾復習課文的時候讀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之時,或是一笑而過,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漣漪,卻再也沒有那種驚濤駭浪,洶涌奔騰之感了。
再見稼軒,便是大學了。坐在圖書管里,不經意的翻起一本《宋詞精選》,又是不經意的翻到辛棄疾這里,我才驚羨,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頓時流入心中!「將軍百戰聲名裂」,是否稼軒意氣風發,聚眾抗金的肝膽寫照?是否也想「劍指三秦,一戰東歸」?雄心勃勃,壯志凌雲的稼軒,依舊是錚錚男兒,到死心如鐵。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讒小人。稼軒,縱然你是補天的經綸手,縱然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卻也只得閑飲酒,醉吟詩,憔悴賦招魂,蘸著血淚寫一句「儒冠多誤身」!那古來三五個英雄中,稼軒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氣,只換得衣冠人笑,難怪稼軒感嘆「知我者,二三子」。那個沉悶墮落的南宋王朝,意氣如稼軒者,天下有幾人?
後人把稼軒與蘇軾並提,合稱「蘇辛」,且早有定論,「魄力之大,蘇不如辛;氣體之高辛不如蘇。」但就是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歡的。甚愛他一笑人間萬事的灑脫,好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此等氣魄心胸,叫人傾倒,此等樂觀豁達,叫人欽佩。不愧為「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稼軒愛酒。李白說得好,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酒是稼軒一輩子離不開的東西。猶記稼軒有一篇戒酒的詞《沁園春》,開篇便呼「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如此金剛怒目,大下決心,真是不易。然讀到後來,稼軒一改開始堅決之心,竟與酒杯達成協議: 麾之即去,招之即來。哈哈,不覺莞爾一笑,好一個可愛的稼軒。
稼軒不僅與酒杯有協議,更與鷗鳥是同盟。帶湖新居游覽之時,與鷗鳥結盟曰:「凡我同盟鷗鳥,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不但要與鷗鳥結盟,更要歐鳥帶來白鶴,好一個不知足的稼軒啊!
㈦ 作文 我眼中的蘇軾
去年在樂山凌雲寺曾看到東坡先生的自贊: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我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讀畢一笑,既贊賞又感慨,心情像墜了重物的風箏,不知是沉甸甸地往上飄,還是輕悠悠地向下落好。問我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坡翁的自況可謂妙絕。後來,發現《百家講壇》里有專論蘇軾的節目,喜歡得不行,而且愛屋及烏,連康震也一並喜歡。只嫌電視里看不盡興,特意到網上下載,一飽眼福後捨不得刪除,寶貝似的留在文件夾里。我開始更多地關注起這位名滿天下的大文豪來。翻開《古文觀止》,專揀蘇軾的文章讀,邊讀邊問自己,守著這樣的寶藏,早幹嘛去了?看到我興興頭頭的樣子,他又買來《東坡志林》,告訴我《觀止》上的文字固然好,但對於了解一個人仍有局限性。好比出席社交場合的正裝,一板一眼之餘,終不夠灑脫自如。而《志林》上多是東坡的日常筆記,又像居家的便裝,正好彌補了正裝的缺憾。一番話說得我信服加感動,到底是知音。
讀過《東坡志林》,我心中的蘇軾漸漸活了起來。我不是做學問的人,對他的興趣不是因為需要,更多出自直覺的喜歡。我曾懷著無限的景仰,為蘇軾詠過一首不成調的小詩:
是誰
披一蓑煙雨而來
從蜀中那個
山如眉黛的城
父親盼你甘為扶手的苦心
縛不住少年脫穎的才思
筆下有奇峰跌宕
直逼入京城絡繹的浮雲
凌虛台開闔今古
西子湖潑灑深情
世人都驚艷你的聰敏
聰敏的心卻拗不過倔強的頭顱
烏台猙獰的帷幕下
素日親近的文字突然倒戈
成為你的敵人
御案上號角響起
開啟你茲游奇絕的征程
桔自為桔,不必淮南淮北
他鄉故鄉,何需醉里去尋?
看!臨皋亭畔的洪波中
一樣有岷江雪水奔騰
東坡上菜畦碧綠
你挽著衣袖,且耕且吟
纖毫往江里一擲
激起千年的驚濤拍岸
和赤壁不朽的回聲
蒼黃反復間
權柄的兩端你都不肯趨奉
獨立就獨立個徹底吧!
囹圄哪裡鎖得住
你不羈的精魂
幾枚暖肚餅佐酒
將半世的顛沛流離
和著嶺南的荔枝一齊咽下
睥昵滄桑的眼中
依舊是――
羅浮山下四時春
輾轉一觀,曉罅隙之塵飛
徐行一嘯,載千年的陰晴
翻開厚厚的典籍
讓我聆聽你赤歷歷、活潑潑的談笑
和清風明月一道
永恆……
盡管屢遭貶謫,蘇軾始終是江山風月永恆的發現者和擁有者。比起李白、劉禹錫吞山吐岳式的豪邁,蘇軾的達觀是平實的。他腳下踏著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國力積弱的宋土。他的豪邁更加不入流俗,高遠卓越。
蘇軾是一位把獨立精神推向了極致的文人。不論革新派還是保守派當權,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既不「左傾」,也不「右傾」,明知會觸怒權貴、禍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場中稱得鳳毛麟角。正是這種思想、見解、人格的真正獨立,鑄就了他在文學藝術上的輝煌成就。
蘇軾也是一位把樂觀精神推向了極致的文人。在黃州物力維艱的條件下,他苦中作樂,自己耕種、造房,與農夫相契。在海南島,由於遠離陸地,生活更加艱難,要很長時間才能吃一次從羊骨頭縫里剔下來的肉屑,加之年事漸長,親人遠隔,一般人很難撐下去,可這位少年得意、才華驚世的大文豪就撐了下去。連剪腳趾甲這樣的瑣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樂趣。蘇軾的樂觀已經不是文人失意時的一種姿態,而成為一種品格。他不同於李白,在詩酒中放浪形骸,尋求解脫;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個人,一個實實在在、可親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詩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觸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畢現、個性鮮明的鄰居。蘇軾的這種樂觀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文人,我從張岱、梁實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蘇軾的影子。雖然宋國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難,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們還有蘇軾。
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隨得了俗方脫得了俗,坡翁堪當此譽。
蘇東坡,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確是個十分值得人們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而我,也十分欽佩他。欽佩他的灑脫、樂觀、是非分明,能輕松玩笑,也能鄭重庄嚴。當然,也更佩服他的才華,在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覺得的,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了幾句話,話說得非常的好,描寫他自己也最恰當不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所以,蘇東坡才能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悅於人的聲韻、感情、風格,讓人看後回味無窮。他不僅自己十分的樂觀,他還很樂於用自己快樂的心態來感染別人。的確,從他寫的作品總能使讀者快樂這一特點,我們就不難看出。
蘇東坡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寫作之時。有一次,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當代人的感受,亦復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歡樂。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著不食時,必然是正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是在蘇東坡貶謫在外的時候,也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之面感嘆贊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他們必使神宗在世一日,就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但蘇東坡也許只會因此事而發怒,但是他卻不會恨人。他恨邪惡之事,對身為邪惡之人,他並不記掛心中。只是不喜愛這些人罷了。他告訴了我們,恨別人,是自己無能的表現。所以,蘇東坡並非才不如人。因而也從不恨人。總之,正如世人所說的一樣,我們對蘇東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這種魔力或許就是使無數中國的讀書人對他所傾倒,所愛慕的理由。
與此同時,我覺得,蘇東坡為人處世也十分的直爽。每當他遇有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厭惡某詩人之詩,就直說那「正是東京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 他,就是這樣的守正不阿,這樣的放任不羈。在蘇東坡名氣之盛,達於極點之時,他受到了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為堅持己見,飽受其苦,但他也從不後悔。因此蘇東坡也更為人所佩服,在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輩都望塵莫及。
由此看來,你就不能不覺得蘇東坡是一個十分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了。在此,還有一個令我為之震撼的蘇東坡的事跡:
當蘇東坡迅速衰弱下去的時候,家人都發覺了他的呼吸已覺氣短。根據風俗,家人是要在他的鼻尖上放一塊棉花的,好能容易地看他的呼吸。
在這時全家人都在屋裡。那個方丈走得靠他很近,此能用他聽得到的聲音向他耳朵里說:「現在,要想來生!」
蘇東坡輕聲說:「西天也許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錢世雄這時站在一旁,對蘇東坡說:「現在,你最好還是要做如是想。」蘇東坡最後的話是:「勉強想就錯了。」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脫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其實,蘇東坡是很容易就能接受哲學達觀思想的安慰的。他曾在雪堆的牆上門上,寫了三十二個字給自己晝夜觀看,也向人提出四種警告:
出輿入輦,厥蓮之機。
洞房清宮,寒熱之媒。
皓齒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濃,腐腸之葯。
失去人間美好的東西之人,才有福氣!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持這種幽默的看法。後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葯,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
所以,對於我來說,他,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
「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並不精於自謀。但卻富有民胞物與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於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准繩,而骨子裡則是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於分明。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局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後都是他的真摯友人,他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蘇東坡帶給我的感覺,在我看了《蘇東坡傳》後就感觸更大了。其中,以上這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對此頗有同感。
他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
他,就是蘇東坡。
我眼中的蘇東坡。
說起東坡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四大詞人中他首屈一指。他的詞風靡一時,洛陽紙貴,盜版橫行,神宗禁詞,可奈什麼力量能阻擋這股「東坡風」呢?
東坡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加之也勤奮好學,遂博通經史。少時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立下了以身許國的志願。只可惜事與願違,東坡入仕以後,一直遭到新黨與保守黨的打壓。烏台詩案,東坡幾置死地。但他仍希望馳騁沙場,「千騎卷平崗」,「會挽雕弓如滿月」。十足一個懷揣報國熱忱的赤膽英雄。
駕一葉扁舟,邀三五好友,大快朵頤的東坡也是有的,吟「大江東去」,唱「千古風流人物」,周郎英雄氣短,東坡也掙扎一番,最後「一尊還酹江月」。
除了關東大漢的豪邁激昂,東坡也有繞指柔的情結。中年痛喪愛妻,肝腸寸斷。十年漫長,人已「塵滿面,鬢如霜」,「惟有淚千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經歷風雨,坎坷的東坡寵辱不驚——「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這是何等的瀟灑,坦盪,偉岸不凡!東坡就是這樣通向了堅持操守又全樣身性的人生境界。
一年老一年,一聚一離別,一喜一悲傷,一榻一身卧,一生一夢里,都一般相識,吹一回,唱一回。
東坡,讓人不可逾越的大家,不可不嘆的真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沉淪了幾百年的蘇軾,拖著疲乏的身軀,從書中緩緩地向我走來。
我的眼前出現了這樣孤獨的身影:蘇軾他一襲布衣,頭戴斗笠,腳踏木屐,手持竹節,躬耕於東邊的山坡上,難怪號東坡居士。可這么一位叱吒文壇的風雲人物,命運卻是如此的坎坷凄涼,不由讓讀著蘇軾詩詞長大的我內心湧出陣陣心酸。
我眼中蘇軾是仕途失意之人。這一組數據足以說明一切:36歲他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懺怒王安石,被貶杭州。39歲被貶密州。42歲被貶徐州。44歲受奸人讒言所害,罪名作詩諷刺朝廷,差點慘遭殺害,被貶黃州,黃洲那可是個令人自生自滅的地方------我真為蘇軾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難道他無與倫比的才氣,也成為了被禍害的理由?
我想蘇軾也是不明白的:為什麼自己一心為國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黃州的命運,於是他才會用登山臨水、憑弔古跡來逃避現實,表達不滿。其實他內心多麼渴望能和周瑜一樣,「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扭轉這人生不得志的現狀,然而在當時,縱有多少豪情壯志,又能與誰訴說呢?只能寄情於詩表達情懷,「亂石穿空,驚濤怕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今天讀來我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傷感豪邁。
我眼中的蘇軾是傷心寂寞之人。在他34歲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離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對他是多麼大的打擊。在他被貶密州,孤獨苦悶的日子裡,他只能在夢中見到久別的妻子,夢中相見,也只能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十年風雨,歷盡艱辛,獨自飄零,無人讀懂他受傷的心靈,我可以想像出當時蘇軾是何等的哀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於蘇軾只能是奢侈的夢想而已。
我眼中的蘇軾是浪沙淘不盡的詞人。也許他坎坷的經歷,成就了他文學的偉大。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他的詩和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和辛棄疾並稱「蘇辛」。我無法想像中國文學史少了蘇東坡會是怎樣一番情景,一定會黯然失色的。
我們將讀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美句;我們也欣賞不到「春江水暖鴨先知」,「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將是怎樣的遺憾哪!
讀著讀著,蘇東坡在我的眼裡成了一個孩子,一個飽經滄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許正是這份純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讓我們今天依然深深記著並永遠懷念著。
在我隱隱的淚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漸漸地遠去,遠去……
總覺得蘇軾先生象我夢中的兄長。
說來慚愧,我不喜讀史,也不喜讀古文,所知的一些古文不過是幾首有名的古詩詞而已,對屈原、杜甫之類的大家也不大清楚他們的生平。東坡先生也不例外。但東坡先生的逸事趣聞特別多,讓我覺得率性灑脫的他好似我夢中的兄長一般。
是女孩子嬌嗲的天性使然吧,身為長女的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位寬厚幽默的兄長。蘇家的這位大哥當然足為兄長的楷模,他與蘇小妹的對詩戲謔,他在中秋節對弟弟的款款思念,無不真情流露,讓人妒羨不已。
諸多文學大家留給我們的只是文學精品。所以李白的飄逸、王維的禪靜,好象都比較平面。而東坡先生的才情旨趣是全方位的。試想:如果不是「蘇堤」、「白堤」的裊娜婉轉,西湖恐怕也不能這樣「淡妝濃抹總相宜」吧;而「東坡肘子」、「東坡肉」也許就是「多放油少放水,火候到時它自美」這樣烹調出來的;看起來東坡先生還是位美食家,想到他品嘗惠州佳果時搖頭晃腦地吟哦:「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真讓人忍俊不禁,要知道嶺南那時可是蠻荒之地啊,先生真是達人一個。
率性、達觀似乎是東坡先生的性格特點,從「大江東去」的豪邁,到「聊發少年狂」的灑脫,無不體現了他的這 種性情。實際上他的命運是多蹇的,他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一貶再貶之中度過的,但他從不氣餒,總是很投入地享受生活,這從「東坡巾」的瀟灑和「東坡提梁壺」的大氣質朴中都可以體會出來,因而他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不但不暗淡悲慘,反而充滿了溫馨和豐富。我喜歡青衫學士「腳著芒靴走天涯」的豪情,喜歡他「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喜歡他詰問酥餅「為什酥」的幽默,喜歡他以清風明月為友為伴的襟懷……我總覺得東坡先生很象金庸筆下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對所愛又大都是深情款款的,於是,「明月夜,短松崗」又叫多少痴情人黯然神傷。
其實一字一句地品味先生的詞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勤儉嬋娟」,你會感到曠達、疏朗之外蘊含著多少風雨與無奈啊,而我們太多的時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地引用它。這也正是先生的高明之處,他總能將失意在一種親近自然和人性的生活中將其化解,表現出一派平和、豁達、浪漫與生命活力。
人生多少月明夜,清風拂水波躍金
水月代代無窮已,先生清輝照古今
㈧ 我心中的蘇軾 500字作文
我心中的蘇軾
人說蘇軾如曜日,豪放自恣,我卻以為子瞻如曄月,朔望之時,將滿不滿,清輝蔓延,昭質未損。
子瞻明朗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只是,皎月空靈處,小人常嘁嘁耳。
元豐二年,烏台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於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黃州離嘉佑二年新中進士的輝煌太遠,子瞻仕情漸疏,於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
呵!奸佞之徒固凋了子瞻一季芳華,卻不見殘紅褪後,青杏正小。
蘇子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好個「一蓑煙雨」,好個「任憑生」!閑適如此,率性如此,文字在這般曠達的駕馭下,似無半點雜質的銀色月華,燦爛而博大,在那時代蔓延得遍地皆是。耀眼,卻不是曜日的炫目。
陌上花開,蛺蝶飛遲,昔人已改,江山猶是。哲宗親政,子瞻依然無法在官場中升華,只因,如他的侍妾所說,他「滿腹不合時宜」。是時,他摯愛的元配夫人已與他「十年生死兩茫茫」,一貶再貶時,流光退卻,華發漸生,涼月墮江,舉觴欲飲,他驀然發現,酒中沉的月顏色慘淡。於是他嘆: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柳七終日偎紅倚翠,墮落得未免刺眼,只有子瞻,「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灑脫不是曜日般任性的放縱,而是曄月成熟的自製。
大宋繁華,人生百味,官場紛擾,自有小人狗苟蠅營。子瞻既不願與之同流合污,便註定只徘徊於繁華邊界。然,子瞻懂得放——
放生離死別於山水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名於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於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其光華,也曾明朗地照過三千鐵騎席捲平岡,也曾溫柔地漫過牆里鞦韆牆外香徑——
子瞻固然如稼軒,胸懷力挽雕弓而射天狼之志,卻也恬然於曳杖而行,聽杖音鏗然,看棗花簌簌。太陽過於刺眼了,若用來形容蘇軾,未免偏了其大氣豪放,漏了其溫和多情。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蘇軾: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
子瞻,其光華之清也,固令君子折服,亦使小人相妒。故其雖為賢士,終不得居廟堂之高,而空流連山水之間。然一斜蘇堤,分子瞻之心為二,一為官場失意,二為人生快意。而子瞻,存快意而忘失意矣!
子瞻,朔望之月,將滿不滿。繁華邊際,清輝蔓延,昭質未損。恃一腔文采,染一季輝煌。
望樓主採納。
㈨ 有關蘇軾的高中作文
1、蘇軾的赤壁
風飄飄,水揚揚,撣撣這一路素衣風塵,駕一葉扁舟,於清秋的黃昏,殘陽如血,蒼海如幕,來到這古戰場——赤壁。
心中沉浸著如此的哀悶漫想:那「烏台詩案」的苦楚,那皇帝謫貶的敕令,那洛陽親友的牽念。於是黃州成為蘇軾的落腳,赤壁成了蘇軾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問自己難道自己不正是那東吳的督都嗎?自己滿腹經綸,胸中有的是治國平天下的筆墨,而此時?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緒像長了翅膀似的,繼續飛揚,斟一杯酒,臨江而釃,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於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他不再悲觀,不再耿耿於懷。
後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頓悟。他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的百姓感念這一位父母官。後來修了一祠廟來緬懷這一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學的殿堂里永遠可以聽見那《赤壁賦》華美的樂章。
余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呼「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
是啊!這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他永遠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
什麼「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於李清照的小女子。
「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後主吟唱。
蘇東坡是關東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他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記載了蘇東坡的崛起。
赤壁沉澱了蘇東坡的不屈。
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與詩情不朽。
赤壁只蘇軾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屬於蘇軾。
2、風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豪傑。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面前,像一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是他歷經風雨後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來面對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風雨任平生。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道理。於是,一道蘇堤便橫卧西湖。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這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污垢。他寧願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嘗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情,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一詞道盡了詩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一生得到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其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
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蘇軾,永垂不朽。
3、記憶·蘇軾
如果記憶如城牆般厚實,我該微笑,還是該哭泣。
如果城牆如記憶般斑駁,那這里是樂土,還是廢墟?
我的有些記憶總會在夏天羽翼豐滿,相思成災。
無論是曾經努力去記憶自己,還是現在開始學著記憶他人。
東邊的天際里偶爾有閃電瞬間劃過,它們肆無忌憚地撕扯著整個水墨一樣的天空。
茫然記憶的初衷,在原始的斑雜綠色里隨處散去,密雲沉重地從你頭頂嘆息而過……
(一)風,吹走長恨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你詩書滿腹,躊躇滿志,只因遺世獨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遭受新舊兩黨排擠,從此仕途坎坷。你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想著為百姓辦實事,修築了令後人稱贊不已的西湖蘇堤。你的一生,當是無憾的。卻還是敵不過晚年一句「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該是怎樣附骨的恨啊,令你如此念念不忘,直至彌留之際,仍無法釋懷。
你願舉社稷名,願奉宗廟威;你願血薦軒轅,去灑東山一杯土,你願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不重要,都不重要。因為這些都只會化作一粒塵土,在靜默的時光中消逝不見,留下的只有你一揮衣袖決絕離去的背影,再無其他。
清風徐來,往事當如煙滅,我願化作一抹強勁的風,穿越千年找到你,然後,吹散你心中的恨,撫平你心頭的傷。
(二)花,染透鄉愁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彼時你流落密州,孤苦無依,思念著遠在他方的弟弟,酒入愁腸,作出千古絕唱《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你將世事看得如此透徹,卻還是抹不去心底那絲似有若無的鄉愁。微風帶來雨後繁花的氣息,彌漫了這片夜空,彌漫了我的心頭。
我願跨越一個天涯的距離,給你以花香,予你以芬芳,讓它們漫延在你的杯底,默默滲透,只為染盡你鬢角的憂傷。
(三)雪,掩住寂寞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十年生死兩茫茫,闊別十年回到你思慕已久的家鄉,沒有意料中的喜悅,卻有恍如隔世的寂寞油然而生。老友已逝,物是人非事事休。寂寞就在你心底開滿一整座花園,她們恬靜淡然的天性使她們不想著升華,於是,她們開始紮根發芽,潤濕你的眼角,打濕你的衣裳。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我願化作雪的使者,承載著溫暖的撫慰,在你頭頂澆下一縷陽光,不用太多,只要一點,就足以掩住那片浮囂千年的寂寞。
(四)月,圓了古夢
零落的幾顆星星掛在天際。我想,明天早晨會不會又是濃霧彌漫?時光像沙漏一樣流過,不帶一絲遺憾。回望天上的月亮,我與她周旋已久。我們彼此微微一笑,帶著圓夢的滿足,我繼續在時光中慢慢前行……
慢慢老去……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