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莫言教育女兒的高考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莫言改名」的範文
[文題回放]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2年12月6日,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學院大廳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的本名叫「管謨業」,改名莫言有三個原因,一是「謨」字拆開就是「莫言」;二是小時候因為亂說話,給父母帶來很多麻煩,所以他們教育我要少說話;三是人如果多說話就沒精力寫作了,既然選擇作家這個職業,就把用嘴說出的話全都寫出來。當前最希望重新回到書桌前寫小說,有人說一個作家獲得諾貝爾獎後再也寫不出好作品,但也有很多優秀作家打破了這個魔咒,我也希望自己努力加入這個行列,打破這個魔咒。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范圍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例文:
做語言的主人
哲人言:話未出口,你是話的主人;話出口後,你便成了話的奴隸:還是少說為妙! 三國時期曹軍主簿楊修,雖才智過人,卻長了一張與他的才智不相稱的嘴,最終讓他丟掉了性命。
在「闊門事件」中,曹操在門上寫上的那個「活」字,「人皆不曉其意」,楊修卻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麼,只有楊修看明白了門上的字的含意,並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訴了別人。這當然讓曹操對楊修有了「忌」意。在「夢中殺人事件」中,曹操深怕人家暗中謀害自己而殺死了給自己蓋被子的近侍以示警告。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夢中殺人,惟有楊修又識破了他的意圖,臨葬時指著近侍屍體嘆惜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到後更加厭惡楊修。在「雞肋事件」中,眾軍皆不識曹操為何以「雞肋」為夜間號令,又是這個楊修,不僅識破,還要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准備歸程。當夏侯惇問及為何如此時,他還要自鳴得意地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曹操得知此情後,是忍無可忍,大怒道:「你怎敢造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
楊修是很聰明,但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犯了做人之大忌:做人不能不聰明,但不能讓別人覺得你太聰明。所謂大智若愚嘛!這個「愚」不是「真愚」——有人給「真愚」下的定義是:語言走在思想的前面。所以,話還是少說為妙,至少想好後再說,要和思想同步。
好說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好展示自己。但言多必失,最後不但不能如願,有時候反而還會損毀了自己。所以孔子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以,交流的最佳方式不是表達,而是傾聽。讓別人「說」比自己的「滔滔不絕」更能給人帶來快意:這不僅是一種交際的技巧,更是一種做人的修養與氣度!
最喜歡蘇軾,特別是經歷了黃州之後的蘇軾,大師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對他的評價真可謂是精彩至極:「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是呀,這是一種不需要用任何語言描述的人性的豐碑。
做語言的主人,言同心生,讓語言同思想一起流淌,在國學《中庸》所倡導的「不偏不倚」中智慧地經營自己的美麗人生!
『貳』 關於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感想的五百字左右的作文
首先,它提醒我們中國作家必須摒棄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回歸到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正確軌道,營造一個單純、潔凈的文壇。 在莫言獲獎前,很多所謂的專家、作家都預言莫言根本不可能獲獎,有不少人甚至對莫言竭盡抹黑、誣陷之能事,有的說莫言崇洋媚外,太迷信諾獎了;有的指其在炒作,借機多賣幾本書;有的乾脆朝他身上潑污水,說他收買諾獎評委。 實際上,此前普通百姓對莫言獲獎也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強烈的期待,但與文人不同的是,他們更關心是不是中國作家獲獎,而文人的反應所以如此齷齪,是因為他們首先想的是不是自己獲獎,如果不是那寧可其他中國作家也不要獲獎,這樣他們才覺得咱們中國作家都在一個水平線上,也才心安理得。可以說,圍繞莫言獲不獲獎,將中國文人的膚淺浮躁和文人相輕的劣根性再一次攤在了陽光下,而這其實正是影響中國作家走向世界、影響中國文學融入世界文學主流的關鍵所在,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可能保持文壇的純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國文學,也不可能讓中國文學走得更遠。 其次,它告訴我們中國作家必須克服浮躁的心態,堅持深入生活,堅持把火熱的生活當作創作的動力。 莫言憑什麼能獲得諾獎,人們給出的回答通常是憑借的是他的實力,可筆者要問的是莫言的實力從何而來?仔細閱讀莫言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不僅散發著強烈的鄉土氣息,而且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積淀,這種實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著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生活的愛,靠著植根於人民、植根於生活,靠著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理解、無情的解剖及深邃的思考,更靠著一個作家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會創作出那麼多震撼人心的偉大作品,難怪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贊揚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可反觀當下的中國作家,有幾個能像莫言那樣踏踏實實深入中國農村體驗生活,且一呆就是一年半載甚至好幾年?有幾個能像莫言那樣不為名利所累,潛心創作,寫出那麼多影響巨大而廣泛的作品?有幾個能像莫言那樣虛懷若谷、寬以待人,面對各種流言蜚語始終保持低調而不願意傷害別人?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縱觀當今文壇能出其右者實在是鳳毛麟角,有的只是半吊子作家,或是浮光掠影、追風逐日的作家,再就是借著所謂的文學作品大發橫財,渾身上下沾滿了銅臭的作家。 文學作品源於生活,諾獎青睞植根於生活的作家;文品即人品,諾獎偏愛行事低調的作家,莫言的獲獎即是明證,中國的作家如果不能就此作深刻的反省,不能像莫言那樣立足生活,深入社會的最底層,搭准中國歷史和現實的脈搏,深刻揭示小人物的命運,那中國文學絕不會因為此次莫言獲獎而走向世界,更不會迎來文學的復興、文學的繁榮和文學的輝煌。 由此看來,莫言獲獎只是中國文學一個新的起點,繁榮文學創作,讓中國文學真正屹立於世界文壇,未來的路還很長,中國作家任重而道遠!
『叄』 讓莫言寫一篇高考作文,能及格嗎
文學功底肯定是有的,語言組織能力之類的肯定不錯,能不能抓住命題以及閱卷老師的眼球就說不準了。至於分數,那麼短的時間,看情況了
『肆』 急急急 《莫言,那就寫吧》高中作文 800字左右
莫言的小說我喜歡,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語言本身..
莫言說:「作家要寫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我也這樣認為。沒有靈魂真會有靈感。
莫言:「數十年來,我一直堅持直面現實,直面人生,敢於批判和揭露社會中的黑暗現象。當然,作家不是政治家,小說不是批判文章。小說要有警世的作用,不應成為純粹娛樂的東西。我一直痴迷於對小說形式的探索。我在創作《檀香刑》、《生死疲勞》時一直在寫作形式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力戒重復,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家重復自己比抄襲別人更可恥。為了避免重復,我才另起爐灶,毀掉了原來寫好的十幾萬字。《蛙》這部作品創作理念有了很大的變化,注重關注社會,關注現實,關注人生,關注人性,關注下層百姓的生活。語言運用平實,不會像過去的作品那樣劍拔弩張,更加註重內涵,更加含蓄,對小說中的人物更加理解和寬容。這部作品注重了對人的靈魂的剖析,十幾年前我就說過,作家要寫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寫作的根本目的不是對某項政策的批判,而是對人性的剖析和自我救贖。「
「寫人的靈魂,寫人的懺悔,這也許就是《蛙》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
看了莫言說的這些話和他的新作,我在想:人真的會懺悔嗎? 我們期待你的新作,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莫言的寫作風格中來。莫言寫吧!我支持你,加油!加油呦
『伍』 以莫言的"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為題的一篇800字的記敘文
《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作者;莫言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死角,
自己走不出來,
別人內也闖不進去。容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裡,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一個人都有一道傷口,
或深或淺,蓋上布,以為不存在。
我把最殷紅的血塗在那裡。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一個人都有一場愛戀,
用心,用情,用力,感動也感傷。
我把最灸熱的心情藏在那裡。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一個人都有一行淚,
喝下冰冷的水,
醞釀成的熱淚。
我把最心酸的委屈匯在那裡。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告白,
忐忑、不安,卻飽含真心和勇氣。
我把最抒情的語言用在那裡。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你永遠也看不見我最愛你的時候,
因為我只有在看不見你的時候,
才最愛你;
同樣,你永遠也看不見我最寂寞的時候,
因為我只有在你看不見我的時候,
才最寂寞。
也許,我太會隱藏自己的悲傷。
也許。我太會安慰自己的傷痕。
從陰雨走到艷陽,
我路過泥濘、路過風。
一路走來,
你若懂我,
該有多好。
『陸』 莫言的真實事例 有關作文素材
莫言抄輟學之後,混跡於襲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生涯。二百多年前,他的故鄉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他們村裡的許多人,包括他,都是他的傳人,他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隊的牛棚馬廄,在他爺爺奶奶的熱炕頭上,甚至在搖搖晃晃地行進著的牛車上,聆聽了許許多多神鬼故事,歷史傳奇,逸聞趣事,這些故事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家族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他產生了強烈的現實感。
『柒』 寫一篇關於莫言的作文
一共5篇。。。在網頁復制來的。。。話說我的寒假作業也是這個。。。。。
1、談談莫言熱
自從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來,整個文壇,整個中國,都沉浸在一種莫大的喜悅中,「莫言熱」隨之而來;莫言的書被賣斷貨,莫言的書又將被拍成電影,高密市將要實行「紅高粱」工程……對於「莫言熱」,我覺得我們應當理性看待,不應盲目跟風。
文學是一種神聖的事物,因為它不可模仿,不可界定。一本好書,不在於它是否出名,而在於它能否給予你個人精神上的啟迪,給予你個人精神上的愉悅,給予你在不知不覺中的一種了悟升華,那麼這本書就是有價值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人也說了,諾獎不是評價一本書優秀與否的唯一標准,世界上優秀的作家很多,他們只是擇出他們認為最能打動他們的作品。因此,極力地追捧莫言。甚至用莫言老師的書去炒作,去發展所謂的地方經濟是滑稽可笑的,同樣,亦不要因為莫言老師的得獎而僅僅關注他一人,盲目跟風。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書,要廣泛地去接納不同作家的不同思想,通過他們思想的碰撞,促進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莫言熱」的大潮里,莫言老師的從容淡靜尤其讓我佩服。無論是發布會也好,采訪也好,莫言老師都反復強調希望公眾能更多關注文學而不是關注莫名這個人,從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作家最最純朴最最可貴的一面——真。鮮少有作家能夠在盛名面前做到如此的從容淡靜,鮮少有作家能夠在社會都處在一種狂熱浮躁境界中而做到如此地璞質,如此地守好初心。有的文人拿字畫賺錢,有的文人為歌手寫詞,還有的文人登上娛樂節目炒作自己。而在「莫言熱」正興的時候,莫言老師卻為大家注射了一劑鎮靜劑,讓大家看到一個專心寫作投身文學的莫言,讓大家看以一個文字的作者的堅守,讓大家在「莫言熱」中可以瞥見中國文學的希望。這樣的文字工作者是可敬的。
對於「莫言熱」,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莫言老師一樣地從容淡靜,不要帶著任何功利心地去跟風,僅僅懷著對文字的熱愛去了解去學習,在文學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和自我的提升,還文字一個安寧,還文學創作者一個純粹的創作環境,也還自己一個交代。
2、巔峰時刻,方顯本色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已不是新聞的消息還是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各種爭論像潮水般一浪又一浪打來。將莫言與歷屆得主比較者有之,探討得獎值與不值者有之,論公平者有之,分析諾獎政治性者有之,高呼祖國萬歲者有之,痛批惡罵者亦有之。作為這個慣於喧鬧的民族的一分子,我們大約已對這種洪水猛獸式的評論習以為常了,但有人關注莫言自己的感受嗎?
各派評論的出現體現了文化的多元,這當然好,但對於處聚光燈下的個體,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評價,太多了都是一種壓力。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過程其實也是對成功者本性的檢驗。
曹禺進入壯年時反而無法創作優秀作品,李娜拿下大滿貫後頻頻失誤,無數作家的代表作只能是其成名作甚至處女作……無數事實告訴我們,爬上峰頂困難重重,而想要平穩從容地走完「巔峰期」,也決非易事。
我們從最卑微的工作中積極進取,挖掘人生意義時,不會有人關注。歷盡艱苦熬過黑夜迎來曙光時,卻能發現,天上那個名叫「輿論」的太陽可能讓人汗流浹背、體力不支。是像誇父那樣累死渴死在前進路上,還是像後羿那樣用實力秒殺一切流言,又或者是像皎月那樣,躲在輿論之後,獨自散發清輝,我想,這是每一個成功的人都需要面對的抉擇。選擇沒有正確錯的分別,卻有適合不適合的差異。能讓自己在巔峰期做出更多、更大成就的,就是好的。
莫言在面對鏡頭時時常展現出木訥,體制化的一面,但他也有可愛的一面。被問及要怎樣花獎金時,他先說「沒想好」,後開玩笑道「在北京買一套120平米的房子都不夠」;記者問他最大願望是什麼時,他直言「結束采訪」;他談及自己新書時的淡淡欣喜,他談論別人為他貼各種流派的標簽時理智冷靜……。這些細節都打動了我。我不指望也不願意莫言有反體制、標新立異的言辭出現,但我樂於看到他真實、質朴的一面。這至少表明,莫言還沒有被各「圈」各「層」的口水打倒。
人處於巔峰的時候,暴露於輿論之下,這正是展現本色的時候,我不敢說莫言顯示出了「英雄本色」,但他的真誠質朴與踏實讓我看到,這是一個寫作而非「賣作」的人。
3、走不盡的文化苦旅
我思,故我在。古人尚可知曉人若仍存一口氣便在無止境的思考與探索中。正如一朵花的價值難道就只在它傾情綻放萬人羨艷之刻嗎?不,整朵花從出生至死亡都要浴血奮斗,而綻放的那一刻只是上天賜予的回報而已,凋零之泥,它仍會滋養下個春天的花開。而諾貝爾文學獎難道是一代文學奮斗的終結點嗎?不,它只是外界的一種承認與認可,淡去榮耀,淡去追捧,淡去包裝,莫言仍是莫言,而中國的文學之路仍要無止境地走下去,中國文學就像一塊鑽石,只有在不斷強烈,刺激的碰撞與擊打中才能有更多的棱面,散發出更多的光彩。
可敬的莫言的確是文學星空中閃亮著的一顆星,而不幸的是在獲諾獎之前它卻一直躲在厚重的雲彩背後:許多大學圖書館在莫言獲獎之前根本借閱不出去多少莫言寫的書;很多人了解莫言的作品只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改編的電影,這極大說明了這個時代的青年人文學的匱乏,當一本本武俠,科幻小說充斥著我們的大腦,刺激著我們的神經時還有多少人願意披荊斬棘掠過野草克服誘惑最終抵達文學的聖地呢?有些如莫言一般的人揮舞著文學的旗幟,而多少人又能傳遞呢?不得不說,大多數人只像是魯迅筆下的看客,熱衷於莫言獲獎的那一刻,而又有多少人能在繁華過後聆聽文學的呼喚,走上「衣帶漸寬終不悔」文化之旅呢?不得不說在這條路上我們還有灑不盡的血與淚,道不完的苦與愁。
說文化之旅走不盡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諾貝爾獎並不是文學之路的真正價值所在。魯迅沒有獲得過諾獎,但又有誰能否認他不是筆鋒上的戰士呢?沈從文沒有獲過諾獎,但又有誰沒有領略過他筆下的小橋流水人家呢?巴金也沒有獲諾獎,但又有誰沒有聆聽過他激烈的三部曲呢?真正屬於文學價值的只是在於精神的共鳴,對生命的感悟,是一種思想的探索,無關乎於一切外物。
少一些對文學的淡漠,多一些在文化探索之路上的堅持與拼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見解,多一些體味人間冷暖的溫情,少一些帶虛偽面具的看客,多一些真實真誠的文學之星。
走不盡的文學之路,滌盪出最激盪人心的文化精神的浪花,那才是真正的永恆。
4、一切盡在不言中
正如倉央嘉措詩中寫道:「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離不棄。」莫言的成就並非空穴來風,得到諾獎前的莫言或許默默無聞,不為人們所知,而得獎後的他一下子被擺在了公眾的視野,或仰慕、或非議、或不解,都鋪天蓋地向這位作家襲來,面對贊許,他微笑,面對非議,他接受,這就是莫言,中國的第一位世界性文學獎得主。
有人說,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這話不假。作為作家,莫言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理應尊崇他,而有人說,中國文學終於可以挺胸抬頭了。這我們不能苟同,中國的文學何時彎過腰?得獎前的莫言,創造了《豐乳肥臀》《紅高粱》等優秀作品,還有無數其他中國作家,如今都如昨日的莫言一樣默默耕耘,莫言只是他們中的代表罷了,而以他為旗幟的中國文學,還會繼續煥發光彩。
我想,莫言應是那個時代中國作家的代表中,一個將靈魂、精神、愛寄灑在故鄉的作家,飽含著對社會真摯的感情。他可能不會用吶喊來抒發他對這土地愛的深沉,他也可能不會用歌喉來體現他的家國情懷,他只有用文字,用最能體現中年文化的漢字來表達他的情感,莫言莫言,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只言片語又哪是能真正銘記?
可以說,莫言印象中的紅高粱已不復存在,而當年的記憶又如何抹去?他的奇幻文學,正是對時空的探索與拼搏,如果不是莫言,紅高粱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被後人遺忘。莫言是如今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昔時鄉村裡的孩童,他是中華土地的兒女,所以他用他的方法展現了他的赤子之心。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從莫言的背後,我們更能感受到這個社會的現實,有報道說,莫言的家鄉要復原當年的紅高粱地,作為旅遊景點供人們參訪,書店裡原本無人問津的他的書也變得暢銷。而輿論的導向似乎也在建立莫言「宏大」的形象。這天一不體現出當年社會的功利性。莫言被這個社會推上風口浪尖,莫言面對的是無窮不盡的言論、采訪、這想想似乎有些可笑,所以說,莫言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因為這個時代需要「莫言」。
一切盡在不言中。
5、千言萬語,未若莫言
莫言的獲獎,在中國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爭相購買莫言的作品,《蛙》甚至一度暢銷。這不禁激起了我們的思考:莫言的作品一直在書架上陳列著,為何一定要等到幾個外國佬首肯後我們才開始瘋搶呢?我們看的,到底是《蛙》還是諾貝爾獎的空頭銜呢?
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大談自信力與他信力的關系,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卻仍停在這個話題中兜圈子,在我們心中,彷彿只有得到外國人的認可的,才是真正的價值的東西。別的不說,就談當莫言獲得茅盾文學獎後,並未引發任何狂熱,要知道。莫言的文章是用漢字寫的,說的是中國話,有誰會比我們自己更能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韻味呢?我們沒有自信力,像一個學齡前兒童,一心想獲得別人的認可,而不考慮做的事情究竟有多少價值,究竟是對是錯。
還有一點,便是中國人太想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了,不過這說到底,仍是缺乏自信力的一種表現,要知道,浮誇瘋狂的背後,便是無邊的空虛寂寞。中國人想向世界說,我不再是東亞病夫,我已經站起來了,而莫言便是這個揚聲器。我對莫言的印象頗好,他是一個真實而謙遜的人,可悲的是這樣一個潛心創作的人卻被捲入了一場「世界爭雄賽」中,無論對他個人,或是對中國,都是一件自毀長城的事情。大家對他的關注,也只是國內過分炒作的後果,中國想出名,卻把所有的批評都丟給了莫言,這讓他的「驚喜而惶恐」也就不言而喻了。我真心地希望,那些聒噪的喇叭可以減小音量,留給莫言一片凈土,這才是真正保護文學的方法。
其實中國早已是站了起來的,美國、日本,哪一個強國不對我們避忌三分呢?但是中國卻還是期待,並享受著那種被贊許,被人肯定的感受,渴望躋身「世界列強」中,進入他們的世界,這是大可不必的。我們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文化,不必幼稚地只知羨慕他人,如果我們真正地相信自己,那諾貝爾獎得不得又有何妨?
希望下一次中國人獲得殊榮後,我們可以只是輕道一聲恭喜,而不是千言萬語。
『捌』 關於采訪莫言的作文
在此之前,對於來莫言獲得源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輿論眾說紛紜,也有一些人對他提出質疑。對此,莫言說:「感謝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謝那些批評我的朋友。我終於得到了一個把自己放在眾聲喧嘩之中的機會。持續半個月之久的網路大戰,也是認識自我的最佳機會,讓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讓我知道了有哪些寶貴的東西需要堅持、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