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文,隨筆一篇,怎麼寫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
隨筆要想寫好,必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或是切入一個事件的角度不同於以往,或是自己的觀點不同於常俗.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有一個善於思考的大腦,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觀察.教師生活於學生之中,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這就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每個孩子都是一本待讀的書,和孩子的每一次傾心的談話,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工作之餘要讀一點書,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處及與教育現實的結合點在哪裡,所謂有正確的理念,才會有正確的眼光;有正確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發現.
最重要一點是,要想寫好隨筆,關鍵還在於動筆,動筆寫了,才能有好的隨筆。
有了題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質量的隨筆你可能通常會覺得有話說不出說不好,這是因為尚缺乏理論積累,還不能從理論高度對手中的素材進行加工,整合,形成並表達出自己獨到的視角.而這個至關重要的錘煉過程要求我們:
1.注重積累相關理論.理論積累並無任何捷徑,只有平常扎扎實實地研讀並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處理起素材來自然會得心應手。
B. 高中隨筆作文800字
風輕輕地,孤島靜靜地……
站在孤島上,我望著垂手可得又遙不可及的茫茫人海,人海多動、熱鬧,沒有一刻能全部安靜下來,每分每秒都能聽見唧唧喳喳的聲音,似乎很令人厭煩,而我卻希望能溶入他們,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孤島的命運註定我一生的寂寞、寂寞、寂寞……
我渴望熱鬧,所以我逃出了孤島,即使那代價是失去一隻眼睛,我依然義無返顧的往前走,我天真的認為:只要逃離孤島,那我就能走出寂寞,過上自己嚮往已久那五彩繽紛的日子來……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我走入了人群,我把只剩下的一隻眼睛睜得老大,我想看清楚那花花綠綠的東西,當然也包括人;我更想和那些人交談,但只要我走近他們,他們就會逃得遠遠的,就像我對孤島一樣。
我本來還不在意,因為還有太多的東西令我好奇,慢慢的,好奇淡了,我發現寂寞又襲上了我,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的與那所謂的人交談過,但別人卻不停的談著我,說我是瘋子,獨眼龍等等。
雖然表面上我不在意,但寂寞的心為了一抹悲傷……所謂人言可謂,終於,我又逃回了孤島,我又失去了一隻眼睛……
風依舊輕輕的,孤島依舊靜靜的,我用心感受著孤島,寂寞成了一首美妙的樂曲……
寂寞、寂寞、寂寞……我低喃著,所謂的眼角滴下一滴咸鹹的水珠……
C. 隨筆作文怎麼寫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只是:「論」「說」「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讀這本書。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蘊含著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我挑一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嘗,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嘗,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嘗到甜頭。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D. 《項羽》隨筆100字高中作文
首先,請聽發生在我班級的一則真實小故事。寫字課上:同學們正認認真真地練習著毛版筆字權;教室里鴉雀無聲。突然,只聽見我的同桌鄭嘉良「啊」的一聲。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甩向了他,似乎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他不小心把毛筆的筆尖碰到了他前桌鄭麗苗新買的一件白襯衫上。霎時,鄭麗苗見自己的白襯衫被染黑了,臉脹得通紅。似乎一場世界大戰就要暴發了。此時,只見鄭嘉良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諒我可以嗎?下課後,我幫你洗干凈。」鄭麗苗怒氣未消地看了看鄭嘉良及周邊的同學們,他們的目光好像都在說:「原諒他的誠懇吧!」鄭麗苗想了好一會兒,溫柔地說:「沒關系,以後注意點就行了。」就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讓一場同學之間的矛盾化為無形了,這就是文
E. 每天寫隨筆對高中作文有好處嗎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我走入了人群,我把只剩下的一隻眼睛睜得老大,版我想看清楚那花權花綠綠的東西,當然也包括人;我更想和那些人交談,但只要我走近他們,他們就會逃得遠遠的,就像我對孤島一樣。
我本來還不在意,因為還有太多的東西令我好奇,慢慢的,好奇淡了,我發現寂寞又襲上了我,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的與那所謂的人交談過,但別人卻不停的談著我,說我是瘋子,獨眼龍等等。
雖然表面上我不在意,但寂寞的心為了一抹悲傷……所謂人言可謂,終於,我又逃回了孤島,我又失去了一隻眼睛……
風依舊輕輕的,孤島依舊靜靜的,我用心感受著孤島,寂寞成了一首美妙的樂曲……
寂寞、寂寞、寂寞……我低喃著,所謂的眼角滴下一滴咸鹹的水珠……
F. 關於感恩的隨筆,高中作文,800字左右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只要心懷感謝,人生就會過得幸福而充實。
一個青年丟掉了工作,身在異鄉的他四處寄求職信,但都石沉大海。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回信,回信人斥責他沒有弄清楚該公司所經營的項目就胡亂投遞求職信,並指出求職信中語句不通順,藉此把青年好好地嘲笑了一番。青年雖然有些沮喪,但他覺得這是別人給他回的第一封信,證實了他的存在,而且回信人在信中的確指出了他的不足。為此,他還是心懷感恩地回了一封信,裡面對自己的冒失表示了歉意,並對對方的回復和指導表示了感謝。幾個星期後,青年得到了一份合適的工作,錄用他的正是當初回信拒絕他的公司。
這是我身邊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我一直以該青年為榜樣,正是他那顆感恩的心,打動了用人單位。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這個世界在我們眼中就會變得愈加美好。
同樣的一枝玫瑰,有人說:「花下有刺,真討厭!」有人說:「刺上有花,真好!」看到刺的人,挑著毛病、盯著不足,他們註定是不快樂的。而那看到花的人,則有著感恩的心,盡管刺扎手,但那些刺上卻有著芬芳的花朵,於是他能感受到幸福。所以,擁有感恩心的人是幸福的。
我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發現美,不光需要一雙敏銳的眼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我想說,感謝愛你的人吧,正是他們的關心、鼓勵和支持才讓你感到了生活的溫暖和充實;感謝討厭甚至恨你的人吧,是他們讓你的生活曲折多彩,讓你面對挫折時變得更堅強。這種愛就是一種感恩,愛世間萬物,感激世間萬物,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打量」萬物,那上面定有細微之處讓你心懷感恩。
感恩———幸福的真諦!
點評:本文作者告訴了我們:感恩不僅會使人獲得物質上的幸福(獲得工作),更使人獲得精神上的幸福,因此,感恩是「幸福的真諦」。事例典型,善於分析,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
逆境,一樣心懷感恩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你的灶台,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你是否依然懷揣著感恩的心相信未來?當殘淡的斜陽孤獨地徘徊在高原的脊樑,當陰冷的高原風煽動微弱的翅羽,你是否依然懷揣著感恩的心相信光明?
於是,我一直在思索:何為感恩?
張騫懷著對漢武帝的感恩毅然出使西域,兩次淪落匈奴,忍辱負重,卻始終不忘肩頭使命,最終開辟了絲綢之路,名垂青史。勾踐懷著對百姓的感恩奮發圖強,卧薪嘗膽,休養生息,最終報仇雪恨,為後人所頌揚。雷鋒懷著對救苦救難的共產黨的感恩而刻苦學習,克服困難,工作兢兢業業,生活艱苦樸素,樂於助人,他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使得「釘子精神」發揚光大。中國女排姑娘們懷著對千萬中國球迷的感恩,團結一致,絕地反擊,終於讓沉默了十幾年的中國女排在一記重扣以後重新崛起。
……
回顧歷史,綜觀現實,有許許多多在逆境中感恩的例子就縈繞在我們周圍,需要我們去細細體會。
記得聾啞盲人海倫·凱勒在她的自傳中這樣寫道:「我感謝大自然給予我溫暖的陽光,我感謝父母給予我敏感的觸覺,我感謝我的老師給予我美妙的知識……」這樣一位重度殘疾的少女,就是懷著感恩的心面對原本不公的天賦,她甚至感謝上天給予她的不幸,因為正是不幸使得她比常人更加堅強,更加不屈不撓。她克服了重重困難,奇跡般地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文學家。
也記得蛙泳皇後羅雪娟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取100米蛙泳金牌後,這樣說道:「我感謝我的父母、我的教練以及憎恨我的敵人。」是的,敵人,正是賽場上的對手給予了她前進的動力,給予了她壓力,更給予了她必勝的信心。我們何不像羅雪娟那樣,懷著感恩的心,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位對手?
是的,停止抱怨生活、工作或是身邊的人吧,當你真正懷揣著感恩的心去生活,你會發現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感謝親愛的父母給你做的早餐,感謝大自然給予的陽光和雨露,感謝老師教會了你知識,甚至感謝你的對手讓你克服了又一個困難……
在逆境中懷揣著感恩的心,明天就會更加美好。
點評:一、逆向思維,富有創意。蘇軾說過:「文章最忌隨人後。」陸游也說過:「文章最忌百家衣。」作為思維成果的展示的作文首先需要的是思維創新,本文對逆境心懷感恩,不同於一般的考場作文,創意好。二、材料豐富,內容充實。僅文中所引古今中外的事例材料就不少於6個,使得分析有理有據,充分顯示了考生開闊的視野,豐厚的積淀。
3
恩情無限,真誠回饋
上帝造物時,便將恩情的嫩芽撒播於人類的心田。於是恩情溫暖人世,恰若暖陽普照大地,細雨滋潤禾苗,春風輕撫桃花;於是大地萬物勃發,禾苗細芽吐露,桃花醉人飄香。這便是感恩的饋謝。我深感恩情無限,所以我要真誠回饋這個世界。
放學回家,推開家門,迎面是母親的微笑,父親的開懷。不豐盛的飯菜飽含的卻是濃郁的家的味道。父母並不會急切地追問我考得如何,只是耐心地聽我絮絮的訴說,眼神中滿含著關切。終於談到了我的學習,為此我總有著深深的不安,可父母總會拍拍我的肩頭,毋需多言,手心的力量分明表達了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我努力點著頭,燈下父母的眼神蘊含著無盡的期望與關懷。這燈光、這飯菜、這眼神是父母15年深深恩情的隨手一擷。感恩是我的誓言:將家的氣息折疊起放在行囊中,如同一枚護身符,敢於擊碎前路的阻礙與困苦,將迎面的光明與父母一同分享。
家的恩情溫柔似水,知識的恩情則讓我激情似火。每每對美有了詩意的感悟與哲學般的詠嘆,對社會現實有了透徹的分析推理,全因無時無刻不在的知識的補給,才讓我生命有了意義,思想呈現光輝。這份恩情永世難忘,唯有懷著崇敬的心情沉浸於這知識的浩瀚汪洋中,有意義地利用它觀察這方天地,感悟這段人生。
自然同樣對我們恩情無限,不是嗎?我們常常被這自然界的細枝末節打動。一滴水珠、一束小花、一片嫩葉、一行白鷺,一灣湖水……它們都是自然給人類的思索,感恩便是愛惜它們,為世界造物。
親人朋友,知識海洋,自然社會,它們對我恩情無限,感恩深埋於心扉:愛它們並為它們奉獻。恩情無限,我願真誠回饋。
點評:關注細節,感悟敏銳,是本文的出彩之處。文章第二、第三、第四段就是寫為生活的「細枝末節打動」,因而也「打動」了評卷老師。當我們帶著一顆感恩的摯心去關注生活的細節,去注意平凡的生活給予我們多層次多角度的感受和體驗,訴諸筆端,形之成文,那文章就會像本文一樣令人心旌搖盪,受到啟迪。
4
感恩生命
凋零的花瓣透出的是生命的終結,枯萎的落葉宣告的是生命的停息;雍容的牡丹彰顯的是生命的華貴,繁盛的大樹凸現的是生命的粗獷。生命不僅給生物以形體,還賦予它無可比擬的華彩,因此,我們要對生命感恩。
感恩生命,感謝她給予我們靈巧的雙手。男耕女織,搓繩捻線,做飯煮菜,用雙手創造了文明的未來;梳頭洗臉,打獵捕魚,搏鬥娛樂,真真切切,為所欲為,把我們所想到的都付諸現實。
感恩生命,感謝她給予我們敏捷的耳朵。聽,波濤洶涌,海浪拍岸,風號雷鳴,山呼海嘯;聽,林間天籟,蟬鳴鳥語,猛獸咆哮,虎嘯猿啼;聽,絲竹管弦,鍾磬鼓樂,合奏清音,吹拉彈唱……聽萬籟聲音,感節奏華美。
感恩生命,感謝她給予我們明亮的雙眼。看,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枝繁葉茂,花開葉落;看,名山大川,峻險陡峭,奇葩異草,繽紛多彩;看,江河湖海,奔騰不息,靜謐深邃,浩盪無垠;看風花雪月,春華秋實;看時序更迭,滄海桑田……我們用清澈的雙眸還原物體的本質原貌,一個五光十色、繽紛斑斕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欣賞華美,我們也洞悉丑惡。
感恩生命,感謝她給予我們豐富的感情。喜怒哀樂,悲思憂懼,灑灑脫脫,原原本本,痛快淋漓,無拘無束;喜而笑,怒而吼,悲而泣,表露我們最真實的心跡,抒發我們最本真的情意。
感恩生命,感謝她給予我們一個聰明的大腦。思考疑難的問題,生命的意義;贊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記住精彩的瞬間,激動的時刻,溫馨的情景,甜蜜的鏡頭。生命賦予我們特有的靈性。
……
存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我們正在經歷的生命、身邊的生命,悉心呵護,使其免遭創傷。感恩生命,為了報答生命的給予,我們實在不應該輕視和浪費每人僅有的一次生命歷程,浪擲青春,一生庸庸碌碌,而應該讓生命達到新的高度,體現出生命的價值,讓生命更有意義,顯出生命本應擁有的精彩。
點評:千古文章意為高。「感恩生命」、「讓生命達到新的高度,體現出生命的價值,讓生命更有意義,顯出生命本應擁有的精彩」,立意是深刻的。而這個立意又是由小作者敏銳的獨到感悟、向上的積極心態通過優美的語言表達自然而然展現出來的。故而為佳作。
G. 隨筆作文怎麼寫
課間十分鍾
「零……」下課了,同學們像一隻歡快的小鳥,紛紛「飛」出教室去參加自己喜愛的活動。校園里頓時沸騰起來。
看,那正在參加跳繩的同學跳得多起勁呀。他們就像一個個蹦跳的小兔子,跳了起來。他們甩開胳膊,掄得是那麼有力。繩子就像一條運動著的弧線,剛落地有彈起來,打得地面「啪啪」直響。旁邊的同學都在說:「真棒!」.課間十分鍾,歡快的十分鍾。
讀書,多麼美好
知識,是生命的守護神;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
記得小時候,我最愛在母親的膝下,津津有味地聽著母親《白雪公主》、《灰姑娘》、《阿拉丁》等馳名中外的童話故事,我不厭其煩地聽著,自己彷彿穿越時空隧道,置身童話世界。那些栩栩如生的童話人物都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每每想起,喜不自禁。
拔河
我們輸了,輸得很慘,今天的拔河賽我們和一班的比賽成績是0 :2,簡直讓人難以想像,也許是失望,也許是心痛,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咬咬嘴唇忍住了淚水。失敗是事實,關鍵是要在失敗中振作起來,什麼事情都是如此。
背上暑假作業和美麗的憧憬開始我的暑假旅程。
日子一天天過去,憧憬變成了幻覺,只是在當初的YY中還存在一些值得回憶的細節。一個美麗的日子,終究只能變成回憶。現在快開學了。世界註定要讓美麗或者丑惡---一切都變成過去,留下的閃光的在人的思想種定格成回憶----我們叫她永恆。
H. 散文與雜文~散文與作文~雜文與作文,的分別
什麼是散文呢?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韻的文章。不過,古代沒有「散文」這一個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才有的。在現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如秦牧在《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中說,「不屬於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屬於散文的范圍」。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展,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
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
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及歸屬
雜文的概念及其歸屬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屬於文學中的散文類。這類分法佔絕大多數。如
(1)《文學概論自學輔導》(第135頁)[1]把文學作品分為小說、詩、散文、戲劇四類,則明確把雜文歸到散文。摘錄如下:
「雜文:文藝性的論文,屬於散文的一種,以抒情與政論相結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變和人們思想感情為特點,熔邏輯力量與戰斗激情於一體,把精闢論述寓於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銳的戰斗性和充分的藝術說服力。在中國文學史上,歷代許多具有進步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雜文作品。在現代,由於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實踐,雜文成為揭露敵人、打擊敵人的極為犀利的投槍和匕首,也是批評人民內部不良傾向的武器。雜文主要用於諷刺和暴露,亦可用來贊頌新思想、新品格、新風貌。」
(2)《20世紀中國雜文史》[2](第5頁):
「雜文是以議論和批評為主的雜體文學散文;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為主要內容,一般以假惡丑的揭露和批判來肯定和贊美真善美;雜文格式筆法豐富多樣,短小靈活,藝術上要求議論和批評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較鮮明的諷刺和幽默的喜劇色彩。」
(3)《新華詞典·2001年修訂版》[3]: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樣式較多,如隨筆、雜感、雜談、筆記等。」
(4)《辭海》[4]: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隨感式的雜體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潑、犀利為其特點。內容無所不包,格式豐富多樣,有雜感、雜談、短評、隨筆、札記等。中國自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這類文章。「五四」以後,經魯迅等人努力,成為一種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或表現作者思想觀點的文藝性論文,它以思想性、論戰性見長;藝術上言辭機警、行文情感飽滿,常藉助形象比喻來議論人或事,有強烈的震撼力。」
(5)《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5]:
「雜文,現代散文的一種,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偏重議論,也可以敘事。」
2、屬於文學類,但不屬於散文。如:
(1)《中國雜文史》[6](第8頁):
「雜文,是和小說、戲劇、詩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學大雅之堂的一種文學樣式。可以說是一種邊緣文學。」
(2)劉錫慶《藝術散文:當代散文走向的審美規范》[7]:
「報告文學、史傳文學和雜文、隨筆,應從散文『母體』中分離出去,『自立門戶』予以獨立。新的『文學分類』可採用十分法: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報告文學;史傳文學;雜文、隨筆;藝術散文;民族、民間文學;兒童文學。」
(3)著名雜文編輯兼評論家劉成信的《雜文是什麼》[8]:「簡言之,(雜文)具有藝術性的短篇批判、諷剌文學作品,但又不是小說、散文。」
3、屬於「交叉型」文學體裁。
(1)《文學概論》[9]把雜文和報告文學都歸於「交叉」型文學,亦稱「邊緣」型文學體裁,即具有文學屬性,又具有非文學屬性。(見P86、P87)
「雜文是一種既有政論的性質,又有文學的特點的『交叉』型文學樣式。」
4、屬於「文藝性議論文」
(1)《現代漢語規范詞典》[10]對「雜文」定義如下:
「雜文,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議論文,特點是能迅速反映社會問題,生動活潑、富於戰斗性。」
對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雖在內容上眾說紛紜,各有側重,但有關雜文的歸屬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認為雜文歸類於文學體裁,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雜文具有文藝性或文學性!導致教育領域也是把這一觀點灌輸給學生,導致全社會都接受這一雜文概念而產生許多錯誤認識與混亂發生。
雜文的本質特徵
雜文主要是通過「說理」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的,亦即通過「說理」達到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類)事物、或思想觀點意識形態、或某人物言行、或某類客觀存在(如社會制度、政治秩序等)進行剖析,闡明自己的愛、憎、贊同、反對、評價等觀點看法,並解釋這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後果。「說理」是雜文的目標和過程。
以下我們來分析一下雜文是如何「說理」的
(1)雜文的常用說理方法
① 演繹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觀點(當然必要時還要解釋觀點的來源、理由等)去評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識形態、及存在的各種體制秩序等,從而得出某一獨特的觀點與看法。
例如:徐懷謙《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這樣一個標准(「真正的盛世不僅僅有經濟發達、民生殷實這樣的經濟指標,而且應有一個人文指標,即是否允許每個公民能葆有自己的個性,允許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去衡量歷史稱為盛世的時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時代都不能稱為盛世,特別推論出:對於今天的「盛世」更應借鑒這一觀點。同樣的還有束學山《「要是國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層推法:由所發生、所存在的事件生發開來,提出疑問,首先作了較淺的、表面的、大多數人認為的答案,隨後又對這個答案產生疑問或質疑,於是再作進一步深入的剖析,這樣引導讀者深入到問題的根源和實質。如層層剝筍殼一樣,最後把核心昭示讀者。
例如:章明《由趙薇談到我國歷史教科書》[19],首先借群眾對趙薇(穿日本軍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歷史」)的懷疑:電影學院的大學生對侵華和抗日戰爭一無所知嗎?然後經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為何如此呢?終於歸結到我們中學的歷史教科書重點不是如實記載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國軍民的英勇抵抗,而是著重論證國內兩黨派誰積極誰消極,誰打得多誰打得少,這樣當然難以使孩子收到理應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樣的還有劉興雨《岳飛死因探微》[20]等。
③ 歸納法:通過對某一類多個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結果,得出一個新的觀點,
例如:胡彬《悲劇的根源》[21],對「11·24」大舜號船煙台海難的全過程的各個方面(如:媒體報道、路過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後的行動、救援行動、事後處理等)分別進行揭露剖析,昭示給世人一個共同的特點:漠視生命、冷酷、麻木!於是作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80個生命是被遍布社會的麻木、冷酷、病態機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劇的根源。同樣,張雨生《腐敗與體制》(在國企改革中:賣、資產重組、產權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盤活國有資產等等每一種改革,都有一個特點:以嚴重的資產流失作代價)[22]
④ 對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過兩者(或多者)的比較,發現它們的差異,然後對這種差異及成因進行分析評議。有以外國同本國的比較;新的材料學說與舊的材料學說比較;相似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的比較等等。
例如:張心陽《美國人的英雄觀》[23],以美國人那種人性化的英雄觀,審視並批判了國人長期以來的那種獻身的、壯烈的、無我的、英雄觀。
又如:馮偉《拿破崙如是說》[24],王得後《「傷人乎不問馬」》[25]
以上的方法,在雜文創作中常是兩種或多種綜合使用的,這些方法是雜文創作中較常見的方法。不可置疑,雜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說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雜文中的形象分析
雜文有沒有形象呢?有一些雜文是有形象的,但雜文中的形象主要是為「說理」服務的,以增強生動、活潑、幽默等風格,是為增強說服力服務的。
① 借形象。
一些雜文的「形象」是藉助於已有的文學形象或歷史人物形象甚至動物等形象來進行說理的,如:《未庄一民致黛安娜王儲妃》[26],以魯迅曾塑造過的小說人物——阿Q,寫信給英國王妃,表現兩國不同的官民關系。又如張峰《黑貓縱鼠》[27],借貓、鼠之形象實諷當今我們社會的現狀。
② 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不完整、不太細致的形象。
也就是說,不可能與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相提並論。例如李昌平《孫志剛替我而死》[28],裡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頭攔人、查證、捉無證民工上車的過程描寫,用了不足300字,所以,與其說是描寫,不如說是簡明的目擊記錄或新聞報道更恰當。對於文學來說,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節描寫,然而對於雜文來說,卻是普遍得很。
雜文是為了說理而進行形象塑造的。雜文一般篇幅較小,而且要說明道理,完成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進行細致的人物外貌、對話、動作、心理等描寫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設計各種矛盾沖突、波瀾起伏的情節,也很難去進行環境描寫、意境的營造等。所以,一般地,雜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
有沒有不用說理,只用形象來寫的雜文呢?答:有!這類雜文必須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形象所蘊含的道理是眾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說的,也就是說觀點不但沒有了創新,而且隱藏於形象之中,極其「曲筆」。一般地,這類雜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頭宮女說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個女文工團員寫的回憶錄《和中央首長跳舞的日子》後,(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調到首都執行「重大政治任務」——陪中央首長跳舞,過著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生活)產生聯想:聯想延安王實味因抨擊抗戰艱苦歲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蓮步,因而被槍決;聯想在她個人「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時代,遍地餓殍數以百萬計;聯想唐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莫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文章就象電影中的一個個畫面呈現出來。它作為雜文的最大成功在於敢於展現獨具震憾力的「畫面」(形象),並運用這些「畫面」所蘊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頭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長(很多現在還活著),揭露首長官員的腐敗以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強烈階級反差,使文章有了極其尖銳的力度。不可否認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來說理的成功雜文。
(3)造成一些雜文乾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評:「有些說理雜文乾巴巴,原因在於作品缺乏文學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實造成雜文乾巴巴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論基礎。二是沒有掌握好說理的規律和技巧(包括邏輯論理能力和運用「形象」說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學性,卻通篇在寫小說講故事,卻無法把道理闡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劉征的《妙語錄音》、《莊周買水》[30]就有這種傾向。
(4)雜文亦不全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① 政論語體的概念及其特點[31]:
書面語體分成: 事務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
政論語體又叫宣傳鼓動語體,它通過對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各種問題的論述,向群眾進行宣傳和動員。政論語體包括社論、時評、宣言、短評等。
政論語體的特點:
a、由於在闡述各種問題時要求具體的分析、系統的論述、嚴謹的論證、訴諸讀者的理性思維,所以它必須有很強的邏輯性。
b、為了達到宣傳鼓動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動或幽默諷刺的言語表達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問、反語、對偶等修辭手法常被採用。
c、在詞語選用上,除大量書面語詞外,間或也運用一些生動的口語詞、古語詞。大量使用政治術語和專業術語。
② 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32]:
凡發揮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的意見,以及辯論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認為目的的文字,稱為議論文。議論文是在陳述辯駁意見,提出自己主張,使讀者信服。
議論文的結構要求嚴整,立論、證明、結論三部分明確,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
從現時大量的雜文來看,應該說,大部分的雜文是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是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但仍有部分的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例如:
以會議紀要形式:陳巧林《禁白酒研討會紀要》(1996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問答形式:魏明倫《小鬼補白》(1997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荒誕故事形式:曾穎《死神的賬單》(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故事新編形式:張峰《鐵杵磨針新傳》(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改寫報道的形式:朱健國《改寫葉喬波》(1998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書信形式:賈平凹《辭宴書》(1998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對偶對仗形式:蘇中傑《新編〈聲律啟蒙〉》(2000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擬人童話形式:四毛《一張百元鈔的一生》(1999年第8期《雜文選刊》)
以手冊條文形式:陳章《新編〈幹部手冊〉》(2000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小學生造句作業形式:葉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雜文選刊》)
以年譜並加註形式:黃一龍《評注「成克傑年譜」大綱》(2001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落葉》(2001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醫院診斷報告形式:蘇中傑《患者吳良知先生的就診報告》(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新聞稿形式:張心陽《替跟班兒記者寫篇稿》(2002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日記形式:燕趙客《樂和日記》(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說明文中簡介的形式:牟丕志《人科動物簡介》(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文學小論文的形式:李方《假如梁山泊沒受招安》(2003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頭宮女說玄宗》,通篇都沒有一句議論,只有一幅幅畫面。
…………
夠了!足以看到雜文的形式特點已超出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形式特點的范圍,連手冊、年譜、醫院診斷報告等形式都可被雜文採用了,並且不一定都具備嚴密的邏輯性。
由此可見,認為雜文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的說法是不全面的並難以立得穩腳的。
所以,雜文也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總之,雜文就是「雜」,根本不能歸到某一類文體中,只能歸於文章類。
(5)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雖然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孕育的,體現的正是封建等級制度下「忠」、「義」文化。
而現今我們所言的雜文,是在現代民主、民本、人權以及權力必須接受約束、監督等的現代西方文化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中認為的:雜文源自古代的諸子百家們的諷諫、諫諍學說,並一直發展到魯迅集大成。我認為雜文應源自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的雜文。它們是兩種不同文化的體現,有著不同和功能和作用,這是它們本質的區別。
什麼是作文
這個題目似乎用不著談,因為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已經熟悉。作文是一門課,上課,教師出題,學生圍繞題目思索,組織,分段編寫,至時交卷,教師批改,評分,發還,如是而已。我當年也曾這樣理解。因為這樣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裡或眼前就有兩個影子晃動。影子之一,這是嚴肅艱難而關系不小的事,比如說,課堂之上,如果寫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體面;考場之上,如果寫不好,分數就會下降,有名落孫山的危險。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題構思、開頭結尾、組織穿插等等,必須勤摸索,牢牢記住,執筆時還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夠不出漏洞,取得內行人的贊嘆。
兩個影子合起來,說是等於枷鎖也許過分,至少總是大禮服吧,穿上之後,就不能不正襟危坐,舉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學時期,作文課就是這樣兢兢業業度過來的。
那時候還視文言為雅語,作文爭取用文言,在兩個影子籠罩之下,一提筆就想到聲勢,於是開頭常常是「人生於世」,結尾常常是「嗚呼」或「豈不懿歟」。老師當然也欣賞這類近於「套數」的寫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數,有時還留成績,受表揚。自己呢,有不少年頭也以為這條路是走對了。
後來,漸漸,知道這條路走得並不對,即使不全錯,也總是膠柱鼓瑟。認識變化的歷程,河頭驛站,游絲亂卓,相當繁雜,不能多說。打個比方,起初舊看法佔據天平的一端,因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顯得很重。以後日往月來,讀,思,寫,新的成分逐漸增多,終於壓倒了舊的一端。為了明確些,這新的成分,也無妨舉一點點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談到,民初某有怪異風格的散文大家談他的作文老師,乃是一本書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好事者幾經周折,才找到這位老師,是清末上海張南庄作的怪諷刺小說《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書的劉復校點本,讀了,也悟出一些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讀《莊子》,如《知北游》篇答人問「道惡乎在」,說是「無所不在」,然後舉例,說「在螻蟻」,「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麼樣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錯,一面是怎麼作都合法,這矛盾之中蘊涵著一種作文的妙理,用現在的習語說是
「必須打破框框」,或者說積極一些是「必須解放思想」。
本篇的標題是「什麼是作文」,這里就談在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門課程,提到作文,我們就想到這是指教師命題學生交卷的那種活動,自然也不錯。不過,至少是為了更有利於學習,我們還是盡量把范圍放大才好。事實上,這類編寫成文的活動,范圍確是比課堂作文大得多。情況很明顯,課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個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筆寫點什麼的機會是時時都有。這寫點什麼,內容很繁,小至便條,大至長篇著作,中間如書信、日記等,既然是執筆為文,就都是作文。總之,所謂作文,可以在課堂之內,而多半在課堂之外。
課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標題的形式,或經常不用標題的形式。自然,如果你願意標題,譬如寫一封信完了,可以標個「與某某書」或「復某某的信」一類題目。考察寫作的情況,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質的內容,然後編組成文,然後標題;作文課是練習,「備」應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學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題先,甚至無題也可以成文,會少拘束,敢放筆,多有機會馳騁,是有好處的。
課堂之外,凡有所寫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與篇幅的長短無關。司馬光等寫《資治通鑒》,全書近300卷,是作文。《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句」,不識字的鳳姐編第一句,「一夜北風緊」,李絝續第二句,「開門雪尚飄」,都只是五個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體裁不同,篇幅不同,寫法不同,自然有難易的分別。卻不當因此而分高下。一張便條,寫得簡練、明白、得體,在便條的范圍內說,同樣是優秀的。
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謂「寫話」的說法。上面幾段主張作文的范圍應該擴大,是否可以說,作文不過是話的書寫形式,說的時候是話,寫出來就是作文呢?可以這樣說,因為種種性質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說出來又可以寫出來的。但那樣籠統而言之,並不完全對,或並不時時對。有時候,口裡說的,寫下來卻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詩《山行》,很喜歡,吟誦幾遍,怕忘了,拿起筆來寫,「遠上寒山石徑斜……」,這里寫話,可不能算作文,因為不出於自己的構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報表之類也不能算。還有一種情況,思路不清,說話不檢點,結果話「很不像話」,應該這樣說的那樣說了,應該說一遍的重復了幾遍,應該甲先乙後卻說成乙先甲後,意思含糊不清,等等,這樣的話,除非小說中有意這樣寫以表現某人的顛三倒四,寫下來也不能算作文,因為沒有經過組織。這樣,似乎可以說,所謂作文,不過是把經過自己構思、自己組織的話寫為書面形式的一種活動。
顯然,這種活動無時而不有,無地而不有,就是說,遠遠超過課堂之內。這樣認識有什麼好處呢?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課堂學變為隨時隨地學,因而會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與命題作文有關的種種膠柱鼓瑟的信條忘掉,這就會比較容易地做到思路靈活,文筆奔放。總之,為了化敬畏為親近,易教易學,把作文由「象牙之塔」拉到「十字街頭」是有利無害的。
I. 高中作文我的人生風景400字隨筆
在畫家眼中,處處風景如畫;在詩人眼裡,風景如詩如畫;在作家筆下,風景則會化作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即便是在普通人眼裡,每個人的眼中也有不同的風景。
人生處處有風景。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生存環境各異,即使對於同一處風景,在不同人的眼中也有不同的視覺與感悟。懷著積極的心態去觀賞,則能發現原來景緻極美,置身其中自然會如痴如醉;如果帶著有色眼鏡,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則怎麼也感覺不到景色的美好。
其實,在任何情況下,人的一生中,有順心如意的時候,但也難免會遇到事與願違的時候。前進的道路上不僅僅是平坦大道,難免會經歷曲曲折折的彎路,要想讓人生過的更精彩,就必須學會面對各種情況,順意時不放縱,謹慎前行,加快前進的步伐,更加接近人生的目標;失意時仍然不能停息,要有頑強的毅力,憑借堅強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信心百倍地一步步朝著人生的目標不斷邁進。無論順意還是失意,誰又能說人生的經歷中沒有值得欣賞的風景呢?
也有人說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它的結果如何,而在於欣賞沿途上的風景。說的也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不失美好的景緻,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如果換一個角度、換一種心境,則一切都成了被自已觀賞的風景,我們要學會做一個喜歡欣賞、會欣賞風景的人。心中有愛的時候,世界是一種風景;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世界則是另一種風景。風景畢竟是風景,哪怕同一處景觀,還會有四季變化。欣賞它,人的心情就能平靜下來,安靜地感受生命存在的美好質感。欣賞美,從美中發現生命的美好,會讓生命因此而變得更加明亮。作文
其實,景色到處都有,就看你心中有沒有景、會不會用心去欣賞。心中有景,眼中才能看到景色,人生中才可能欣賞到美麗的風景。有了這種心態,即使你失去了一處你最愛的風景,也不值得因失去而為它去死,但是你會因失去而更深的記住它,因此而產生了回憶的詞彙,常常會因回憶而思緒萬千,或是思念,或是牽掛。或是傷心感慨的說:「再見了,我眼中的風景「。也會因此而加倍珍惜在那處風景里留下的足跡。
總之,人總是在失去中長大,迷惑總是在失去時覺醒。要把回憶當作人生快事來享受!有了這種境界也就達到了人生最高境界
J. 江蘇高考語文作文可以寫雜文嗎
當然可以寫,是個最好不要寫,成功率低。
雜文只要說得過去不會太低分的。
一、命題預測
1.一個中心
2012年的高考作文命題仍將充分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的新課標精神,可以預見,高考作文命題堅持著作文命題的「一個中心」不動搖,這就是抒寫「我」的真情實感為中心,在這一中心的統帥下寫「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議。
2.兩種情思
2012年高考作文的命意取材,預測為「兩種情思」,即「哲思」與「情趣」。「哲思」就是考生對自然、社會、人生、民族、國家的種種思考。這種思考表現在社會國家方面的就是接力傳統、和諧生活、創新發展等,表現在人聲方面就是思考青春、思索幸福、思辨智慧、平凡與高尚等,表現在自然方面就是詩意的棲居(清純之美、恬淡之美、閑適之美、高潔之美)、綠色生活等。
而「情趣」就是抒寫「我」與自然、社會、家庭、他人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抒寫親情、「愛」情(愛國家、愛父母、愛社會、愛自然、愛社會、愛鄰里)、友情等。這些情思都是有可能成為2012年高考作文命意的熱點的。
3.三樣題型
2012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可以預測為「三樣題型」,即新材料作文、標題作文、材料+標題作文。同時可能會兼顧半命題的作文,而話題作文出現的可能性不會太高。這種格局可能延續多年。
新材料作文重點是培養自己的閱讀、歸納能力,能夠准確、快速地從所給材料中提煉出一個適合自己寫作視角,包括立意、寫作素材的使用、文章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等。考生審題時要抓住材料的關鍵語句,找准材料的主體對象,理清材料的邏輯關系,合理聯想,推廣到社會其他領域,不能就事論事。
標題作文不存在擬題的問題,主要應該在審題與題材的新鮮度上做文章,日常加強審題訓練,注重典型事例、名人名言的積累、記憶,還可以多借鑒課本與報刊上優秀作家、知名人士的文章,取長補短,揚長避短。不提寫作時,可以用深刻的思想、濃烈的感情、不凡的構思、精美的語言打動閱卷老師。
材料+命題型的作文,寫作時不能僅僅看到標題,更應兼顧材料,不能將材料舍棄,否則將可能下筆千言離題萬里。而話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考生應該抓住話題或者半命題的提示或限制,加以聯想,選取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加以發揮,這樣就不至於脫離話題或半命題的范圍。
二、備考策略
1.四個意識
第一,「明確」意識。即准確審題,巧妙擬題,快速入題,試試扣題。
首先,審題是作文的第一關,只有清楚命題者的意圖,才能更好地作文。要做到准確審題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不能偏離題旨。
即對題目提供的概念內涵和外延要有周密的界定。例如標題作文「臉」。可以就其基本義寫某人的臉,父母的臉、老師的臉、劉翔的臉……以臉寫人。可以就其比喻義寫臉,如城市的臉、鄉村的臉、地球的臉等,突出環保意識。可以就其引申義寫臉,如寫面子,包括正面寫尊嚴,反面寫愛面子、圖虛榮等。如果把「臉」寫成一雙慧眼、一對聰耳就離題了,如果寫成「笑對人生」也就離題了,因為,「笑對人生」其實是「樂觀」的代名詞。
(2)不能否認命題的題旨。寫文章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可以反彈琵琶,但命題者的意圖不可以否定,如果否定命題者的意圖,否定其價值取向的意義,就是游離於題旨之外。
(3)設置一個明確的中心。也就是確定、設置一個中心詞進行聯想。例如標題作文「節奏」。首先應該明確何為節奏,節奏指的是音樂或詩歌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也比喻均勻的、有規律的進程。這樣的話,自然地、社會的、人生的現象均有節奏。進而可以聯想到:自然——「雨的節奏」。「天街小雨潤如酥」,那是一種春雨來到人間的微笑;「春潮帶雨晚來急」,那是雨對於春天的一種豪放;「清明時節雨紛紛」,那是一種細雨愁緒綿綿、哀思紛紛的悲傷。又或是:人生——「生命的節奏」。新生:就像花苞綻放時的微鳴,嫩芽吐出時的低顫,雛鳥破殼時的啾啾叫聲;成長:像唐古拉山流出的聖水長江,在平靜寧和的上游結束後,開始激起了點點浪花;中年:來自青藏的長江在流經高聳的橫斷山,與洶涌的雅魯藏布江擦身而過之後,步伐平緩了許多;老年:生命的樂音急轉而下,因為變得莊重、艱難、停頓……
其次,隨著新材料作文的增多,巧妙擬題就更加不容忽視,因為「題好一半文」。
巧妙擬題要求做到:
巧用修辭來裝飾標題。2011年福建高考滿分作文和優秀作文即是巧擬標題的典範。例如「熱愛誕下創造的嬰孩」「夢想為帆,工作為漿」等;湖南優秀作文的擬題同樣如此,例如「向日葵沒有眼淚」「低姿態的高貴」等,這些標題的擬制,或比喻,或擬人,或對比,可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再次,考場作文如題一定要快,不要在題外繞圈子。入題之後還得時時扣題,也就是開篇點題,段中明題,結尾應題。段中明題可以敘述扣題、議論扣題、描寫扣題、抒情扣題。例如2011年浙江滿分作文《我的時間》中的一段文字即是如此:
「正值盛年卻高位截癱的史鐵生也曾抱怨命運不公,也曾在地壇公園終日無所事事。然而,當不幸的陰霾逐漸散去,當母愛的光輝照亮一顆陰暗的心,當人生的道路在遠方斷斷續續地延伸,他終於握住了『我的時間』,選擇寫作,既完善自己生命的年輪,又潤澤著他人的心靈。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將生命的苦難轉為滿眼的明朗和快樂,他用睿智的言辭著涼了世人日益幽暗的心,也照亮了自己前進的道路。當他在2010年的最後一天用完了『人生的時間』時,他又捐出了自己全部器官,這不就是他『做好該做的事』的一生最好總結嗎?」
第二,「明白」意識。
此點容易理解,但提醒一句就是考場作文不好太含蓄,意義一定要顯豁。
第三,「明晰」意識
就是要求文體鮮明,結構清晰。考生考場作文的文體意識一定要鮮明,與論文就是議論文的樣子,記敘文就是記敘文的樣子,不要弄成四不像,導致問題不明。
考生一定要記住,記敘文主「情」,要注重細節的構建;議論文主「理」,要注重邏輯推理。
結構明晰,要求注意四點:
(1)運用對立比照結構,體現思維的辯證性,論證力度的深刻性。
(2)運用並列鋪排的結構,體現思維的發散性,顯示取材的豐富性。
(3)結構邏輯要合理,邏輯關系順暢,思路流向通達。古今中外,由中而外;由物而人,由人而己;由表及裡,由實而虛。不能語無倫次,不能顛倒錯亂。
(4)段落構建要靈活。就是段落要短,層次要多;善用獨立段抒情,善用排比段論理;反對長段落,反對三段論;反對「松鼠式」結構,反對「蝌蚪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