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

發布時間:2020-12-26 11:59:48

『壹』 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從哪些方面與信息技術融合

論文摘要: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是當前教學改革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何實現計算機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1.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2.創設情境,豐富的猜想和聯想。3.生動、具體的再現時代背景4.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5.利用網路,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主題詞:現代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一股新的活力,我們很多老師利用現代化技術,上出許多精彩的課。正文: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正在對教育產生著影響。語文教師應當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里是一個「揉合」的含義,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所謂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准確理解信息技術內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重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有意識、有目的地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那麼,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形式的整合即將信息技術無縫的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已成為現實,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機會,給教育教學領域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現代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根本區別,就是一個是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另一個是"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指導思想,採取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個教師面對著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學生,按照同一進度、同一方法進行教學,即使教師希望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適應其能力的個別教育,他也是很困難實現的,由於處在不利的學習環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現代教育是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採取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使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個別化的教學。如果學習中遇到了問題,可以通過協作學習,通過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甚至與認知工具之間的交互得到解決。當計算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教育領域同樣面臨挑戰。信息技術對語文教育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輔助教學的問題,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將產生深刻的變化。《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由於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功能,在教學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個便於學生學習的理想教學環境,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網路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資源,學生能夠隨時利用網路環境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共享非常廣泛豐富的各種資源,而且能夠彼此協作、進行適應個別化的學習,同時進行網上交流。通過電子郵件或視頻、音頻、文字的會議系統,教師可快捷地與學生通信、交流。所以現代媒體對於教師解決各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模式的整合即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設計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在更高的層次上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備課時,就要考慮怎樣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整個教學計劃中,考慮怎樣指導學生參與學習,還要考慮怎樣把豐富的教學經驗、最佳的教學策略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在原有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去探索。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變得更為生動有趣。過去的歷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滑鼠的觸擊更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參與歷史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技術是中學語文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例如:《邊城》一課中,學生對湘西是怎樣的風情,邊城所展現的那種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樣的模樣,他們是不清楚的。教學中適時地播放根據《邊城》改編的片段,通過這樣一種情境的再現,他們彷彿置身於湘西小城風光當中,自然對小說描繪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學生不僅記住了課文內容,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們對於湘西小城的樣子,對於翠翠和儺送是怎樣的樣貌,他們都了豐富的想像,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對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多媒體技術也可以應用上去。如:《天凈沙秋思》一課中,在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盡情想像,把腦海中聽到音樂想到夕陽西下的畫面畫出來,並且請學生自由發言聽到這個音樂,你腦海中浮現的是個什麼畫面。這對激發學生的想像,給了他們一個很大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去發揮他們認為的夕陽西下的場面是什麼樣的。經過這樣的激發,學生腦海中夕陽西下就不是課文上面僅僅有的那個圖畫,可以有很多的場景。這樣的話,對他的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覺都得到了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和聯想力是無窮無盡的,學生的思維已經在多媒體的過程中得到了突出體現。因此,視、聽、觸多感覺結合的多媒體技術勢必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手段。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方法的整合即通過計算機的強大功能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1.生動、具體的再現時代背景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學生面臨的大多是文字。作為一種抽象的存在,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肯定有一個接受程度上的難度。多媒體最大的作用就是將這些情境再現,能夠創設更好的情境,便於學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內容。比如我們學習一些小說,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小說,對它的時代背景卻不太清楚。《葯》那個年代是怎樣的學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這個時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們那個時代的情景再現,學生可能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人物一下就領悟了。2.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初中學生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一些問題由於客觀的局限性只能言傳卻不能直觀。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讓他們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課中,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及路線,對於我們理解課文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生對於這個故事情節、絡線圖並不熟悉,而計算機的出現卻能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設計動畫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形象、直觀,我們可以利用動畫製作軟體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設計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線,將人們想像的東西變為實際的、模擬操作的東西,即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觀察。在走的過程中,把人物關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態基本上理清楚了,難點也就突破了。從而變抽象為直觀,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鞏固了知識,取得動感、美感、直觀、易學的效果。這是一般的教學媒體效果和計算機的效果無法相比的。另外,信息技術的引入也讓教師在互動教學中向學生學習。教學深化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就是數字化學習的目標,教師通過改革又有了新的認識:師生之間不是老師倒學生裝的關系,而是老師的「大桶」與50個「小桶」連在一起形成的連通器。老師通過教學設計把知識之水送過去,激發學生去思、去想;學生又通過主動的探索與教師的知識交融。所以信息技術帶給這個平台一種互動開放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盡情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給老師創設了無限研究的空間。3.利用網路,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網路環境下的教育,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校園網路的推廣,使得基於網路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了發展的前景,而且基於網路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有它很大的優勢。基於網路環境的教學設計,應了解基於網路環境下,教學資源具有信息資源開放性、跨越時空限制、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點,就決定了網路環境下的學習過程的開放性、交流性,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等,這些都要在教學中進行選擇和運用。比如:我們在校園網或教師的個人主頁上,延續課堂教學的內容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答案」。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圍繞選題,或個人或結合成學習小組,通過網路資源,查找有關資料。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布。這樣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所以,網路環境下開放的教學設計,學生學習環境的設計較靈活,能夠支持和幫助學習者達到他們的學習目標。總之,教師和計算機在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時都顯示了他們的實力,兩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應用一種新的方法把他們結合起來,減少各自的不足,使兩者的優勢變得更加有效。

『貳』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等活動方式相結合,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課程目標,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聽、說、讀、寫、做的能力,促進了兒童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
由於多媒體技術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點的影響,使得課件教學應用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或一般的電化教學過程有所不同。課件圖文聲像並茂,給學生提供的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種刺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選擇學習的途徑和內容,使學生有了比傳統教學更大的收獲,這說明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提高傳統學科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技術是教師的極佳的演示工具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學生的發展,只靠短暫教育而獲得的成果,那是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俗話說「慢功出細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在過程中考究,結果才會真的完美。在課堂上,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別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增加了教學的魅力,從而使教與學和諧發展。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一文時,由於這是一篇文言文,考慮到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困難,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插入了大量意境高雅的風景畫和中國風畫面,並結合古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陶醉於美麗的畫面之中,還把這一節課要掌握的內容用課件井井有條地編排了出來。「知音」是主旋律,課堂開始,伴隨泰山峨峨、江河洋洋等優美詞語的韻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體會詩情畫意,為後文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語句作了鋪墊。學生根據我製作的課件,很快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感受俞伯牙和鍾子期熱愛音樂、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摯情感。最後,感受伯牙聞噩耗、絕琴弦的特殊情懷,從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對知音、對朋友的最高境界。從頭到尾,「知音」這一個主題貫通其間,成為理解全文的情感線,甚至是主旋律,學生在學的時候特感新鮮,學得特別充實、愉快。
三、「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融會貫通
現在,我們要獲取、傳遞信息,除了通過聽講、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等途徑外,還可以使用計算機、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工具來實現,就連我們現在上語文也不例外。藉助它們,我們還可以更有效地存儲、管理和利用信息,開展寫作、繪畫、設計等各種創造性生活。所以,我認為把「先學後教」教學模式的務實風格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以形成高效課堂。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課件,在「先學」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調查周圍的生活環境,搜集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從他看到的和聽到的具體情況說起,人類隨意的亂扔垃圾、亂排廢氣、亂砍濫伐,使地球受到破壞,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在「當堂訓練」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體驗到了地球上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從而理解文章標題「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再通過一系列圖片的展示,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進一步體會說明文的特點,知道有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學會了創意表達,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輕松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走向生活,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師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眾所周知,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我校的實際教學中,由於社會環境、師資素質與個性、學生對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實驗起來還有很多的不足,要想真正讓多媒體教學走進語文課堂,還需要老師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實踐。

『叄』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相結合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打動學生心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對學習內容卻興趣不濃。因而,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產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如教學《觀潮》一課,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播放錄像,屏幕上那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不少學生翹首凝望,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再如講授第十冊中的《豐碑》時,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豐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的「豐碑」具體指什麼?用多媒體演示:大雪紛飛,在一棵大樹下,軍需處長被大雪覆蓋著,如一座晶瑩的豐碑。接著,教師啟發學生:軍需處長怎麼會凍死的?在凍死前是怎樣的情形呢?導入重點段的學習。多媒體演示:畫面漸漸清晰,出現了老戰士的形象,他凍僵了……學生通過朗讀分析,理解了軍需處長的一心為公、毫不利己的高貴品質。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體把兩個畫面結合起來:老戰士凍僵了,雪越下越大,覆蓋住他的身軀,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運用多媒體,通過兩個場景的對比,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學生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意境 ,讓學生身臨其境
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 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例如,在教學第十冊《只有一個地球》時,抓住「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詞「可愛」、「易破碎」進行教學。多媒體演示:音樂聲中,桂林山水的美、黃山的奇……一一出現在學生面前。我們的地球多美呀!再用多媒體演示:工業污染使環境受到破壞:河水渾濁,小魚死亡;樹林被亂砍濫伐,山上一片荒蕪。我們要保護地球,因為地球太容易破碎。
再如,在第十冊《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奮不顧身」一詞,可用多媒體模擬喊殺聲、槍炮聲混成一片,紅軍戰士不怕危險,奮勇奪橋……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幾個紅軍戰士奪橋的動作(鋪橋、沖鋒),用「紅軍戰士奪橋奮不顧身、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在視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情感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藉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翠鳥》是一篇介紹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常識性課文,全文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教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大家看錄像,錄像里的翠鳥色彩明艷動人,歌聲清脆婉轉,動作輕盈敏捷……同學們通過耳朵聽、眼睛看、腦子記,多種感觀協同活動,很快地翠鳥在大家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我就讓學生說說翠鳥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有的同學說:「翠鳥很美麗,真可受,我很喜歡它。」有的說:「翠鳥很機靈,我也很喜愛它,真希望也有這么一隻翠鳥。」看到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了,我又問:「你們喜愛它的哪些方面呢?說說理由。」我用這一問題來促使學生把留在頭腦中的翠鳥形象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處理,學生的思維既輕松又活躍,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為錄像中翠鳥形象的回味,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而且還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想像,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展開。電教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以激發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
如教《驚弓之鳥》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更羸『射』鳥」的投影片後思考:「圖上畫的是更羸拉弦前,還是拉弦後?」學生據圖聯想,靜中思動,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有的說:「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後,大雁落下來了,就說明已拉過弦了。」有的說:「大王在摸胡須,好像感到驚奇,衛兵的臉上露出了贊嘆的神情,從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過弦了。」我又問:「你若是圖中的一個衛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來,你當時會怎樣?」我又讓幾個同學進行表演。表演後,學生發表意見:「演更羸的同學很自信,很老練,有點射箭能手的樣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驕傲了點,課文中的更羸比較謙虛,書上有這樣幾句話:『我可以試試。』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說明更羸有了本領不得意,不驕傲。」這里藉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像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加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學生在趣中探索,在樂中求知。
如教學《燕子》一課,可利用電教媒體,先揭示兩幅畫面:電線和燕子,五線譜和音符。學生直觀地理解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後,再播放《春天在哪裡》的音樂,讓學生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給畫面「電線和燕子」增添青草、綠葉和鮮花。這樣,變畫面「五線譜和音符」中靜止的五線譜為流動的樂章,靜止的音符為活潑的音符。讓學生進一步領會比喻的神似,為學生的想像插上翩飛的翅膀,達到「思緒翩翩」的教學效果。

『肆』 如何讓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

現代信息技術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當中的運用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順應現代學生學習的心理,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學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是把現代的信息技術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載體,對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行改進,使其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從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能夠優化教學效果

(一)在教學中保障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不停地解說,學生被動地聽講,學習活動完全教師來掌控,課堂的主體偏向於教師。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到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地、生動地學習。

(二)豐富教學內容。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比較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解文章,板書重點。而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通過製作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三)促進課堂師生的互動。新課程倡導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運用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樣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實際應用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閱讀的實質在於培養學生運用民族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要從閱讀中獲取相關的信息,就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對閱讀內容的思考和討論。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來實現教學目標。首先,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利用信息技術把學習內容製作成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學習內容。其次,由教師引導,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然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回顧和評價整個學習過程,對於不足之處進行分析總結。

具體來說,在解讀一篇小學語文課文,首先要從課文的朗讀入手。通過朗讀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之後在進一步的理解其中的內涵。要了解其中的內涵先要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教師要製作出最能夠體現課文內容的課件,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其次,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拓寬教學內容。並結合課文內容把學生分為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信息技術查閱相關的資料並製作一個資料集。然後,由各小組推選出代表對本組搜集和掌握的內容進行匯報,這樣能夠使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課文內容。最後,評價總結,在各小組匯報完之後由教師和各小組學生對其進行評價,這樣能夠使學生對課文有個更深的理解。

例如小學語文課文中的一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進行篇文章閱讀教學時,利用多媒體顯示周恩來簡介,同時要配上一些畫面和背景音樂,來體現出周恩來為國家而鞠躬盡瘁,在民族面臨重大困難時挺身而出,而他離開我們這個世界時沒有留下一個後人和一分財產,但他卻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的心中。在學生對周恩來有了一些了解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時給學生提出問題,要其在閱讀中進行思考。之後教師對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並品析。在對文章題目進行解讀時,教師可以把周恩來為什麼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歷史背景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聽讀來理解文章的內容。然後讓學生精讀課文,並讓學生把文中能夠體現出「中華不振」的詞語給標注出來,之後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教師指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中華不振」,通過插入一段實例進行說明,講述一個婦女的親人在外國租借被汽車軋死,它尋找中國警方幫助討回公道,結果不但沒有討回公道反倒被警方訓斥了一番。教師把這段文字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然後由學生分組朗讀。通過形象的文字畫面與其切合的背景音樂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情感。運用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信息儲存量還很有限,要寫出一篇較好的作文是存在一定的困難的。在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多是運用範文的講解來指導寫作。用範文講解指導寫作,過於死板和單調,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培養,寫出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因此這樣的範文教學的效果不佳。而在作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在作文教學中怎樣用好教育技術呢?首先,可採取通過多媒體展示視頻畫面,呈現出相應的寫作素材,讓學生感知「寫什麼」,同時引導學生對多媒體畫面以外素材的想像、回憶。其次,作文教學要結合課件展示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使學生交流看法,讓學生知曉「怎麼寫」。教師要鼓勵學生寫具有新穎獨特性的作文。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寫《春天裡的發現》作文時,首先,可以把關於描述春天景色的詩歌、兒歌、文段等利用多媒體以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將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展現給學生,並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通過眼、耳、心等感官去感受春天的氣息,感受春天的美麗。這樣利用多媒體展現出來的優美圖片、動畫、音樂,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將學生分成小組,各小組根據多媒體技術中展現的畫面、文字、音樂等,並結合生活實際對春天展開豐富的聯想,然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由每個組員表達出對春天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使其對春天的理解更為深刻。最後,教師再根據課件展示的「春天」、小組討論的「春天」、個人感悟的「春天」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具體生動地寫出對「春天的發現」。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以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智慧與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把預選的題材寫在紙上,作一比較,然後確定其中之一,這是一個選材的笨方法,但很實用;

『伍』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結合

一、以人為本,探索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新途徑。
在實踐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以計算機、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探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途徑、方法。經過研究學生不論在提高學生識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還是在閱讀、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僅促進了語文教學結構的改革,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而且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提高了信息素養。
(一)識字教學方面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由於漢字音、形脫節、字型多,結構復雜,類似性大,多音多義字不少,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的困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識字教學軟體(課件),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軟體(課件)自由選擇學習生字的筆畫、筆順、部首、間架結構、正確讀音和漢字編碼,同時跟隨教學軟體進行聽、說、讀、寫、打(打字)的訓練,通過人機交互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檢查和自我提高。
(二)閱讀教學方面
在閱讀教學中,要完成教學目標,關鍵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參與學習過程。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主動感悟、搜集和分析相關的信息,對所學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提出各種假設並努力加以驗證,再經過引導步入新的知識境界。使學習主體參與教學,形成發現問題——積極探究——追求創意的模式,促進學與教的優化。具體表現為: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找出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點」來,把教學內容細化為具體「學習任務」,通過「校校通」或「校園網」用課件、網頁等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如:《小猴子下山》的教學過程:
1、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特點。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找出小猴子下山後都做了些什麼,找出文中描寫小猴子特點的詞句。
2.創設情境,自主理解。根據課文內容,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課文,通過計算機打開教師自製的課件,自主學習理解相關段落。教師先要求學生從文中圈出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掰、扛、扔、摘、捧、抱、追。要求學生各自通過操作看小猴子做的這些動作,再自己做做這些動作,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處。然後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其它學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學具上台表演課文內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歸的掃興樣子,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學生通過說說演演,深刻地理解了這些動詞。表演的學生把「扛、捧、抱」等動作演得准確而傳神,活靈活現。看的學生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這樣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加深了對詞語的准確理解;同時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維得到了發展。
3.討論匯報,深化理解。最後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小學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認真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把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閱讀教學不能用固定的教學模式,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和體裁而定。在教學古詩文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感知詩句,之後學生獨立探究、互相協作,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廣闊空間自主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以多種形式匯報交流學習結果。學生有的把自己在網上查閱的背景資料說給同學們;有的把詩做成多媒體電子幻燈片展示給大家;還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調子用在這首詩上唱出來;更有想像豐富的學生把自己學了某一句詩的感受談出來。學生展開的想像翅膀,填補了詩中的空白,有利於領略詩人對思想感情的含蓄表達,正確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學方面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我們在課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膽的嘗試。首先,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無論是打草稿、寫文章,還是檢查語法,都能較為方便地在計算機上進行。同時,在使用電子媒體工具的寫作中,讓學生能夠使用符號、圖像、聲音乃至三維動畫等各種形式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寫作內容。比如在科學、數學的寫作中插入專業符號,在藝術與科學的寫作中配上插圖等。在這種模式下寫作的學生,比使用傳統的寫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其次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軟體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看情境講述或看情境寫話。利用多媒體軟體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體的超文本結構,採用網上互評、互議、互改的方式,讓學生開展協作學習,提高鑒賞能力及寫作水平,同時,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學生在上描寫景物的作文課時,教師讓學生上網自由搜索,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資料,包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資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動物園、黃山、故宮、頤和園等旅遊風景區都有自己的網頁。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表現出很高的參與熱情,寫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傳統作文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
課程的整合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學生到社會中搜集民間故事,到街頭去搜集廣告牌的錯別字,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到網上去說自己想說的話,探討自己喜歡的問題,這些都可以成為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新途徑。
二、轉變理念,總結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實驗新體會。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實踐研究,推動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構築了新型的教學系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同時得到了一些體會:
1、轉變了教學理念。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學生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
2、改變了學習工具。通過整合,把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信息就像使用鉛筆、橡皮那樣自然,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實驗中,採用「任務驅動」和「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自我表現的機會,為學生尋求答案、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舞台。
4、培養了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根據學生特點,在網路環境下,發揮多媒體及網路交互性強、資源豐富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5、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與他人協同作業的合作精神。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語文信息資料的搜集、加工、處理或者利用計算機進行自主式閱讀與寫作。同時,還可以通過網上合作學習和小組協同作業來培養中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學生藉助於電子郵件能夠進行大規模的協作學習,通過校園網或Internet來實現一個班的學生與另一個班、另一個學校甚至另一個國家的學生交換意見、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在使用各種信息手段進行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