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學朗讀

小學語文教學朗讀

發布時間:2020-12-26 10:07:10

『壹』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一、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著手如下措施: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3.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磁帶上的朗讀准確、規范、聲情並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七顆鑽石》《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後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慾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4.採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畫表得星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星星,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很多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這樣也能滿足同學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採用個別讀、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較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以競賽、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6.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7.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1.教師評價。教師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評糾正。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評價中反思糾正,從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能力。
總之,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貳』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加強朗讀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加強朗讀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培養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訓練的現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准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的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產。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藍天上的朵朵白雲,綠綠的草,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絢麗的色彩深刻體會到「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 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的美妙的心境。文章的最後「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一句,短短的9個字,雖然字數較少,但是卻充分表現出老舍一行在蒙古受到了蒙古人民的熱情接待,感情十分火熱,十分真摯。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純朴的蒙古人民的贊揚,閱讀時要充分讀出這種感情。又如教學《師恩難忘》,通過朗讀描寫田老師上課的情景,田老師把一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學生聽,作者至今不忘。田老師講得生動,作者寫到田老師講得「娓娓動聽」,而且寫自己的感受,「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老師教學技藝之高超,「我」對老師的喜愛、欽佩之情,充溢於字里行間。教師只須作必要的點撥和提示,注意抓住「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關鍵詞語,通過朗讀促進學生感悟田老師是善於用故事吸引學生、既教書又育人的好老師,感受作者對老師的敬佩與感恩之情。又如《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先讓學生理解「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責怪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讀的時候,不能太重了,否則,不符合護士的身份,且他們畢竟素不相識;又不能太輕了,不然,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再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父親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在廢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景中,學生通過讀眾人勸解的語言,品味到父親的堅韌,學生通過讀父親的同一句話「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體會父親在救助兒子過程中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難屈服的堅強意志。從而感悟到父親的執著,父親的了不起,感受到兒子在險惡的環境里不怕苦難、堅強不屈、對生命不放棄,也了不起。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做到了意文兼顧,才能表達作者的真實感情。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 ,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叄』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提高朗讀水平

所謂朗讀的技巧,正是指朗讀者為了准確地理解和傳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而對有聲語言所進行的設計和處理,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語言活動。這些設計和處理是從作品內容出發的,它將正確處理語言的斷和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揚和抑(語調),不僅使語言生動、形象,還使語言具有表現力和音樂性。
1、首先必須對自己的聲音有正確的認識,不能刻意模仿其他人的聲音,對於小學老師來說,並不是越甜美的聲音就越好,要正確的運用自己的聲音,不管是高昂還是低沉的聲音,運用得當都很吸引人。

2、普通話咬字吐字的准確性。

說好普通話是語文老師做好朗讀的基本條件,要讀好一篇文章,首先得把每個字的字音讀准確。我們可以把字音發生過程概括為三個要點:咬字頭、吐字腹、收字尾。為了咬字吐字的准確性,老師們可以多練習讀繞口令。

3、要掌握閱讀的技巧:

1.停頓:停頓是句子內部、句子之間或段落之間聲音的間歇,是朗讀必須掌握的技巧.

2.節奏:課文所表達內容由思想感情決定的快與慢、抑與仰、輕與重、虛與實等回環交替的聲音形式,就是節奏。

3.速度:朗讀速度的快慢是根據所表達的作品的具體內容來決定的,要與語意感情相協調。

4.語調:語調的抑揚變化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據感情內容的不同,採用升降平曲四種曲調,可形成朗讀中的聲音變化,表現各種感情態度。

要熟讀文章,全神貫注的去讀,就是在朗讀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擾,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朗讀中,傾注在朗讀的作品中,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謂進入作品,就是把作品內容、語言,化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為自己的思維過程心理活動;要主動去揭示語言本質及邏輯鏈條,要設身處地、寓情於景,加強形象感受;要盡力引發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緊緊抓住與聽者的對象交流;要在整體運籌之中具體加以把握。

5、

其實,朗讀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只要自己平時多聽,多練,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每位老師都能讀出韻味,讀出精彩。

『肆』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如何指導小學生進行朗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熟讀」。所謂朗讀,就是聲音清楚、響亮地讀,就是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通過朗讀可以聲情並茂地把書面語言融情於聲,從而變為富有感染力的口頭語言。這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學的綜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卻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通過從教二十多年的觀察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部分教師對朗讀的重視程度不夠。有些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常常以析代讀,以講代讀,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講評,以致於課堂上缺少了孩子們抑揚頓挫、激情飛揚的朗讀聲,這顯然不利於提高學生朗讀水平,達不到真正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這樣朗讀的韻味不僅無法體現,學生也只能膚淺理解作者的情思。

2、學生缺乏朗讀興趣。由於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相對較低,自控能力差,無法讓學生自覺進行朗讀。有的學生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一句一句地硬讀,存在為了朗讀而朗讀的現象。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也有這樣一種情況,老師讀的文章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味,導致學生沒有了朗讀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從細小處入手,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3、朗讀的方式單一。朗讀的方法靈活多樣,但實際教學中真正利用到教學中朗讀的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讀時間集體朗讀,或個人朗讀。而有的學生齊讀時漫不經心,不是假讀,就是不讀,集體朗讀時還拖音明顯,節奏性差,有時還不整齊。

4、讀錯字音、讀破句子得不到及時糾正。由於低年級學生識字不多、詞彙缺乏,在朗讀時容易出現錯誤,不是加字就是去字,有的甚至連成語、短句都讀不通順,將一句話讀成兩句話。由於大多是在早讀時間,老師在場時間少,學生讀的錯誤不能及時得到糾正。

針對上述問題,通過不斷地在教學中摸索、總結,筆者認為應採取以下一些有針對性的對策。

1、教師要重視朗讀,加強指導。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應重視朗讀,教師的朗讀要起示範作用。教師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這就需要老師有過硬的朗讀水平,老師富有表情的朗讀多了,學生才會讀出豐富的情感,老師也才能正確的指導、點撥學生,從而激發起學生朗讀的慾望。只有通過教師們精心的指導,學生們的刻苦練習,朗讀才能真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現它的藝術魅力!

2、採取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朗讀的語氣生硬,沒有活力,學生自卑思想重。因此,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朗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3、採用多種朗讀形式。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不能濫用。應根據教學對象和所朗讀的文章特點進行選擇。可採用以下方式:(1)聽朗讀。新教學大綱里要求我們要經常組織學生聽朗讀,因為它是一種能訓練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活動;(2)范讀。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3)引讀。當需要藉助讀來分清段中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4)分角色朗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時宜採用分角色朗讀;(5)齊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此外,還有領讀、散讀、輕讀、分組朗讀等方式,只有恰當的應用朗讀方式,學生才能讀有所獲。

4、加強訓練,打好朗讀基本功。要想讓學生的朗讀達到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本。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伍』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指導朗讀

寧夏中衛市第二小學校 常玉琴 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它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學語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強化語言的敏銳性,這就是有效性朗讀。縱觀大多數語文課堂,在朗讀教學中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朗讀指導的機械匱乏,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某某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導」、「練」於一爐,不能集理解、感悟於一體。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想讀、能讀、樂於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 營造氛圍 讀出情趣 1、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並用。朗讀不是簡單地吧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而這種情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小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我們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圖片以及老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可以激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讓學生帶著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慾望。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二、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品評朗讀,讀出時效。 在很多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常存在朗讀時間不充分的現象,充斥於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准生字新詞,但實際上還有不少同學連一篇課文都未讀完,老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馬上轉入到下一個程序了,朗讀成子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而我們常常觀摩學習的名師課堂中,老師往往要讓學生在文中走幾個來回,熟讀課文後才進入學習理解環節。所以我們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勿勿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緒,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學生朗讀完畢後,老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撥,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在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 三、教師可適當對學生進行示範點撥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並作相關的提問,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通過老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范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或把學生吸引到優美的語境中,或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或給學生以整體的感知,或給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或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所反省,或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啟迪……雖然朗讀指導離不開一定的技術指導,但不能只靠「輕、重、停、連」等技術行為去支撐朗讀,要先從文本中喚起內心的情感波動,產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師的示範點撥下,運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讀技法,表達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只有情動於中方能聲情並茂。 四、讀得有效,需要教師激勵性地評價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不斷地縮短學生與「文本」間距離,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設身處地地感受「文本」所要傳達的情感。當學生與「文本」存在障礙時,教師要盡可能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和心理上的激勵,使學生自主地排除障礙,達到與「文本」零距離接觸的目標。評價是促進學習的有效手段,在朗讀訓練中教師對學生開展的激勵性評價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朗讀得十分出色時,教師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當學生朗讀得不盡人意時,教師要予以點撥,給予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示範,學生稍有進步再次鼓勵,幫學生樹立朗讀的自信心。在《去年的樹》教學中,我組幾組教師能不時地送上激勵性的評價和幾句贊賞的語言,學生朗讀得更加投入,課堂的氣氛會更加和諧,朗讀訓練的效果自然更加理想。課文外顯的是小鳥對大樹的友情,這一般通過朗讀可以體會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樹的情感卻因為描寫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這恰巧為學生建構文本留下了空間。讓老師和學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參與文本的建構,從大樹的角度來表達,我覺得並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常有必要。因為這不僅利於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體驗,更有助於全面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總之,朗讀訓練在閱讀教學中佔有重要的一席,朗讀訓練的切實有效直接影響著閱讀教學的效率。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朗讀訓練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努力做到「讀得有效」,把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朗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