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學一節好的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內化.
1、導入的優化容: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B.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良好習慣
在當前新課程標準的新形勢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無疑是一項重要內容,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空間,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不僅有助於當前的語文學習,而且,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之終身受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平日的教學中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而小學生語文習慣的培養更應從低年級抓起。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從教語文三十餘年,我深切感到: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 ,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喚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預習做到以下三點:1、必須熟讀課文。每篇課文要求學生至少讀三遍,並要求家長監督檢查,是否熟練請家長簽字。2、預習中要求標好自然段。一年級學生標自然段的能力還不夠強,在課堂上標,很費時間。因此這一環節要求在預習中做好。3、預習時,圈出本課生字,並預習生字。因為一年級每課學習的生字都有十幾個,如果一點也沒有接觸,在課堂上很難消化,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做好此項預習。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朗讀既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積累詞語,訓練語感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朗讀習慣是指朗讀要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的有感情。朗讀要正確是指不讀錯字音,不丟字添字,不重復,不讀顛倒,不吃字,讀的字字響亮,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朗讀要流利是指在做到正確之後,從容不迫的讀。不能一字一拍的讀,也不能一口氣連讀下去。要速度適中,口齒清晰的朗讀。朗讀要有感情是正確理解課文的結果,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讀的時候就能做到真摯自然,不矯揉造作。 小學低年級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應做到以下幾點:1、培養朗讀興趣。在教學中可採用多種方式激發興趣。如:比賽讀、配樂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等。2、老師范讀。老師在讀得時候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並生情並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打動學生的心, 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從而間接得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范讀可以幫助學生從教師朗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中,了解老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從而間接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理解。3、要給予適當的評價。我說的評價不單是指老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還包括學生對對方的評價。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單純,恰當的表揚與鼓勵比批評更能激勵學生讀書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聆聽, 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 多給予恰當的表揚, 少一些批評, 多一些微笑和鼓勵, 少一些單一的評價及評判, 學生們樹立了能讀好的自信心, 會讀得更精彩。而讓學生自己評價彼此的朗讀也讓學生對朗讀更有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仿說仿寫的習慣。 低年級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結構相似並很優美的段落,如:《春雨的色彩》一課,小燕子、小麻雀、小黃鶯的話基本上是:春雨是**色的,你們瞧,春雨落在**上,**花開了。在教學中, 小學生語文習慣的培養還有許多方面,比如積累、寫日記等這里就不一一例舉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習慣的培養,有了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更能使教者省時省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 怎樣培養小學生自覺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D. 語文教研課題:如何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事抓起,從細節要求,並且老師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E. 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
好習慣——一筆終生受用的財富 馬蘭:習慣,是日積月累的細節,是一個人由於多次練習或重復,使某一行為方式成為不需經過努力就自然出現的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對一個人今後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奠定了自我學習和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學生能否成才的關鍵因素。 楊馨鳳: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葉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源於實踐,充分說明培養好習慣的重要性,也說明習慣培養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更是小學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 任菊蓮:我曾聽到過這樣一段話,覺得非常有道理,說來和大家分享:「每一個教師都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上課時,手也動,腳也動,就是情不動;讀書時,別人讀,他也讀,就是心沒讀;作業時,東也看,西也看,就是字不看;放假時,書也丟,包也丟,就是『毛病』不丟。人人都說其『聰明』,年年不見其長進。孩子的家長,甚至一些教師都認為這是『年幼』『貪玩』『不懂事』,卻很少站到『習慣』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因而也就看不到它們在該生今後發展道路上的『潛在危機』了。」從某種角度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其意義要比教給他們有限的語文知識大多了,所以,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要「好高騖遠」,一定要「眼睛向下、固本培元」,幫助孩子練好「童子功」,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份內事。 曹曉靜:「大凡習慣培養,宜早不宜晚。早,白紙作畫,易於起筆;晚,荒地種谷,需先除草。」小學生可塑性非常大,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做工作,事半功倍。「起初是我們造就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我們」,小時候人是習慣的主人,成人後人是習慣的奴隸。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基礎階段和最佳時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 仇千記:一般情況下,好習慣與好成績相輔相成,好習慣出好成績。每年高考結束後,總有好多探訪和報道高考狀元「學習秘訣」或高考滿分作文「寫作秘訣」一類的文章。其實不用多看,讀過三個便知全部——他們最大的「秘訣」大都離不開「好習慣」三個字。許多人可能至今還記得那篇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它是我國自恢復高考以來的第一篇古白話文作文。作者蔣昕捷的作文「秘訣」之一就是他有一個隨時隨地收集積累材料的好習慣。《赤兔之死》中的那句揭示主題的古語「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就是他在高考前一天晚上觀看央視八套《少兒劇苑》節目時,從一位電視評論家那裡聽來的。他及時記了下來,第二天就用上了,而且是文章的點睛之筆。 張雁: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能和有著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學生共同學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有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意味著學生會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的情況下,在老師的引領下,自覺自願的、饒有興趣地在書海中暢游,會睜大好奇的雙眼探尋五彩繽紛的外部世界,還會落落大方、朝氣蓬勃地參與到社會交往之中,會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學會思考、學會創造。 話題二:語文好習慣——你瞭然於心嗎? 馬蘭:語文學習習慣包括哪些,是我們每位語文老師必須瞭然於心的事情。這樣,習慣培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曹曉靜:語文學習習慣包括方方面面:上課遵守紀律、專心聽講的習慣,認真記聽課筆記的習慣,喜歡質疑問難、勤於思考問題的習慣,按時、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把字寫正確、寫規范、寫整潔的習慣,及時檢查作業和作業批改後自覺訂正的習慣,查閱工具書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愛護課本、用具的習慣,認真傾聽、邊聽邊想的聽話習慣,先想後說、使用普通話和禮貌用語的說話習慣,預習、復習的習慣,圈點勾畫、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經常看書讀報、聽廣播的習慣,閱讀課外書的習慣,勤記讀書筆記的習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積極開展想像和聯想的習慣,勤記日記、常練筆的習慣,積極參與各種探究活動的習慣等等。 楊馨鳳:語文學習習慣是一個大系統,可以按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不同學習內容分為若乾子系統。「語文課程標准」在各個學段的階段目標中,就分別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提出了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要求。如在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出了「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等具體要求。 任菊蓮:還可以按照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把諸多習慣細化為具體內容,逐學年分步安排,循序漸進,如:低段可安排: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認真寫好鉛筆字、樂於傾聽勇於發言、勤於朗讀背誦、樂於課外閱讀、愛護圖書、勤查字典、主動識字;中段可安排:認真寫鋼筆字和毛筆字、自主預習復習、認真完成作業、要學會有選擇地讀書、讀書要做記號、留心觀察事物、堅持寫日記;高段可安排:讀書要做筆記、隨時使用工具書、自主修改作文、多種渠道學語文、不懂就問、勤於搜集資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實踐中學會運用語文知識等。 楊馨鳳:除動作性習慣外,還有一些智慧性習慣,如提出問題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敢於質疑的習慣、反思的習慣、不墨守成規的習慣、多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挑戰權威的習慣、聯想的習慣、發散思維的習慣、逆向思維的習慣、探究的習慣等,也是需要我們潛移默化培養的。 馬蘭:有一些習慣,雖然不完全歸屬於是語文學科,卻是語文學科習慣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學好語文的根本保證。如預習的習慣,認真聽課的習慣、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課後復習的習慣、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及良好的書寫習慣等等。語文學習習慣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做有心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多發現、多思考、多積累,留心挖掘,細心培養,再經過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反復督促和訓練,一定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更加精彩。 話題三:良好習慣培養——語文老師,你能做什麼 楊馨鳳: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一般來說,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一要有明確的認識;二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三要持之以恆,反復實踐,四要逐步形成思維定勢和穩定的行為傾向,小學生在認識、知識、自製力等方面還不完全具備,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指導,尤其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作為語文教師,要制定習慣培養計劃,還要指導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習慣達標計劃,要按照計劃,對學生進行系統地、循序漸進地指導。在制定培養計劃時,需要依據學段目標和教學內容作一番整理工作,使培養計劃在目標、內容、要求、進度、措施、方法等方面具體明確,便於落實。 任菊蓮:良好的習慣養成雖然具有巨大的價值,但是,習慣培養卻是具體的、微觀的,它的養成要從小處著眼,從點滴做起,從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抓起。像讀寫姿勢、握筆、聽講、發言中的一些問題,可能看似「小問題」,卻是學習習慣的基礎所在,教師要盯住這些「小問題」,從一招一式、一點一滴抓起,把這些「小問題」抓出成效。另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絕非一日之功,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反復抓,抓反復,一絲不苟,持之以恆。因為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科學有序的過程: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而且要經常、反復地訓練,訓練到自動化的程度才能成為習慣,成為習慣才能隨時運用。
F.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從多個角度做出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大好時機。對此,為了更好的幫助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科學習,本文介紹了幾種有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方法。
1.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雖然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但是卻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引起重視。自製力不強是小學生的特點,這也對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自覺進行課前預習提出了挑戰,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例如: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懸念,或者是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並且還達到了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過程中,可能學生預習的范圍較小,一旦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能夠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那麼,學生預習的范圍就會逐漸擴大,切實達到了課前預習的功效。
2.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到語文,我們會聯想到閱讀,閱讀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閱讀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閱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如此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閱讀十分青睞,有些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濃厚,而有些學生卻對閱讀不感興趣,因此,為數不少的小學生依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引起重視,並能夠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措施。
2.1 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失去了閱讀興趣。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想要獲取的信息,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有成就感,學生就會更加願意閱讀,自然更有助於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2.2 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由於學生對閱讀的認識不夠深入,同時又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學生的內心對閱讀產生了一種畏懼心理,導致閱讀對於部分小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例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篇章,使學生對閱讀有全新的認識,切實感受到閱讀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這樣學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去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十分重要,同時,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也很重要,通過朗讀不僅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語感,還能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文章有更多的體會。朗讀並不是學生簡單的放聲閱讀,良好的朗讀習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培養。例如:教師要培養學生每天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朗讀的好習慣,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積極的進行思考,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朗讀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過程中,還要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糾正,使學生的朗讀更加高效的進行。
4.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學生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進而實現知識點的傳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這樣的教學程序並不是一直順利的進行,一般教師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的知識,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往往不會出現問題,而學生在接受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聽課習慣,才能高效的接受知識。
不認真聽講,是影響學生良好聽課習慣養成的重要障礙。我們在認真聽講的過程中,不僅是一種良好聽課習慣的表現,同時也能夠學習更多好的聽課習慣,一旦學生出現不能認真聽講的情況,就很難及時有效的學習新的知識點。良好的聽課習慣,並不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時時刻刻都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為學生留出休息時間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放鬆,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更加高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聽課誤區,因此,教師要耐心的對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進行培養。
5.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是有效進行語文學科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所必需的。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時期。表面看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較之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較少。實際上,語文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小學生不僅要能夠有效的學習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學習文章的內涵,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句子等理解的基礎上,這就對學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同時,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只有及時的發現問題並尋找教師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還有很多種,教師既要肩負起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重任,還要肩負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使學生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
G.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學階段,是為以後的各個階段打基礎的,對學生今後回的影響極深。培答養小學生有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可以從幾方面進行: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培養認真完成作業,有錯就改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習慣;堅持寫日記的好習慣。這樣,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語文,那就必定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H.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小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首先培養學生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1、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的訓練。
2、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松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裡,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對孩子表示過度關心即問孩子肚子餓不餓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著孩子做作業或叫孩子幫忙做什麼事情,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
二、作息時間表設定,
其實就是給學生訂生活,學習規矩,即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休息。我要求學生給自己制定的作息時間表,比如:
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鍾;涮牙洗臉10分鍾;吃早點15分鍾;家裡讀15分鍾早讀)7:00去上學
中午:12:00——12:30吃午飯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學
下午:4:30——5:00放學後,孩子自由活動一下
5:00——6:00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時間
6:00——7:30吃晚飯和飯後看電視時間
7:30——8:30看書
9:00孩子上床睡覺
說明:作息時間表是按學校上課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時間安排的作息表,雙休日不包括在內。
星期六(休息日):上午學習和做作業,
中午看電視,
下午2:00——3:00練毛筆字;
3:00——4:30孩子自由活動;
4:30——6:00自己去體校田徑鍛煉
晚上休息時寫一篇日記。
星期日(休息日):上午9:00——11:00去體校田徑訓練
下午休息,父子倆人去書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練毛筆字和寫一篇短日記,然後自由活動。
三、從小培養學生做作業時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應該有意識的從小抓起,從學生的日常活動中做起,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對父母不依不靠,學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學習方面,不要坐在學生一旁監督,也不陪學生看書,做作業。學生自己的作業要做到按時獨立地完成。至於碰到實在不會做的題目,家長或者老師可以給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孩子多思考幾種可能性,但從不告訴學生答案,迫使學生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四、要求學生養成每天記錄作業題的好習慣
一個學生每天如果能養成記下教師布置的作業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意味著這學生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的學習成績優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起就給孩子買好記事本,告訴孩子記事本是用來專門記錄教師交待的事情和教師布置的當天作業題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記事本都有記載,不能有空隙,一開始我每天都會檢查孩子記事本的記錄情況,看孩子記得是否認真,還是沒有記,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改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發現孩子沒有記錄的話,就取消孩子玩得時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從小培養孩子做完作業,自己檢查的習慣。
學生在做作業時,我從來不打擾學生,讓他一個靜心的做題。學生做完作業後,我的具體做法是,例如數學,要求學生看一看計算是否准確,單位換算是否搞錯,應用題的算式列得可對,訓練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去訂正過來;語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寫錯,作文寫好後主要是自己去讀,看語句是否通順,讓別人看了文章後得到了什麼啟迪和感想。
六、培養孩子做完作業後,整理桌上學慣用品並收拾好自己書包的習慣
我就要求學生每次做完作業後,自己養成整理書桌並收拾好學慣用品的習慣,從小讓孩子面對生活,學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I.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教育敘事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習慣能造就第二天性。這是說習慣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好習慣能使孩子更聰明。《語文學習標准》中也明確指出要使學生「養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所以,培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就小學語文學習來說,我認為要培養以下三種習慣: 一、要培養勤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能主動藉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是字典。即使是對於五年紀的學生而言,查字典的練習也是學生認識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我們班孩子們的書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問題時,也不願拿出來查找,以便解決問題。而是尋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於老師、同學,在家求助於家長,他們一般情況下認為翻字典是十分麻煩的事,實際上求助別人遠不如求助字典更印象深刻。所以,我的建議是:我們班的學生在課文預習時至少查五個生字詞;在課堂上盡量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在課外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務必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孩子們勤查字典的好習慣。 二、要培養勤於背誦的習慣 背誦是大量積累材料的最有效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顯。古人很重視背誦,所以古人對於文字的錘煉和掌握遠遠高於我們現代人,古代優美絕倫的詩詞歌賦正體現了這一點。現代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小學階段是機械記憶的黃金時期,不可錯過,背誦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范學生的語言,對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於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我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今後,我將適時舉行古詩詞朗誦比賽,檢查學生背誦水平。學生要主動背誦在課外閱讀中遇到的佳句名篇,家長對此也應當支持和鼓勵,強化孩子的背誦水平,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要培養勤於實踐的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使用才能練習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因此,學好語文必須多聽、多讀、多說、多寫,養成勤於實踐的習慣。就以學生習作為例,每一名學生都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實踐證明:寫日記是積累作文素材,促使學生留心觀察的有效方法;是練習作文基本功的最佳方式。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要學校、家庭教育相結合,家長們要認真檢查孩子的日記,給予提示和鼓勵,這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 我相信,我們班的孩子如能形成這些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必將是「好習慣,終受益」,不愁學不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