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九江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13課威尼斯商人課後習題答案
一、仔細閱讀課文,把握全篇的戲劇情節。說說鮑西婭是在什麼情況下出場,又是怎樣解決這場沖突的,從中可以看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本題旨在理清這場戲的情節,把握這場戲的戲劇沖突轉變的關鍵,認識鮑西婭的性格特點。
這場戲描寫了威尼斯法庭審判夏洛克與安東尼奧之間「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案件的經過。當夏洛克即將得逞,安東尼奧危在旦夕的時候,鮑西婭為拯救安東尼奧而來到法庭上,成為夏洛克的對手和剋星。她的出場改變了沖突雙方力量的對比,並且最終導致沖突的完滿解決。在這場戲中,鮑西婭的出場是戲劇沖突轉變的關鍵。
夏洛克在鮑西婭出場前,拒絕公爵的調解和巴薩尼奧加倍償還債務的請求,堅持照約執行對安東尼奧的處罰,以發泄他對安東尼奧「久積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夏洛克的報復就要得逞,公爵不得不去請培拉里奧前來審理此案,這就給鮑西婭的出場提供了合適的時機。鮑西婭在關鍵時刻上場,巧施妙計,欲擒故縱,先勸夏洛克「慈悲一點」;又拒絕了巴薩尼奧「把法律稍為變通一下」的要求;接著讓夏洛克明確表示不答應三倍還款的態度;然後讓夏洛克准備好稱肉的天平,並請一位醫生來為安東尼奧「堵住傷口」,「免得他流血而死」。就在夏洛克忘乎所以、兇相畢露、欲下毒手之時,她宣布只准割肉不準出血,不能相差一絲一毫,否則就要以命相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制止了夏洛克毫無人道的報復行為。劇情由此急轉直下,夏洛克進退無路,要求撤回對他不利的訴訟。最後鮑西婭根據威尼斯對謀害本城公民的異邦人的懲處規定,請求公爵沒收夏洛克的財產。夏洛克徹底敗訴,受到應有的懲罰。
在這場戲中,鮑西婭是劇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人物。她才智非凡,精明干練,崇尚正義,忠於愛情、友誼,在她和安東尼奧等人身上,寄託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
二、《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詩劇,語言既富於個性化又生動優美,文采斐然。試從課文中找出一些片段,反復朗讀,細心體會。
本題旨在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個性化和豐富生動的特點。
見「課文說明」。
三、外國文學的人物畫廊中,一般被認為有著名的四大吝嗇鬼,他們是法國戲劇家莫里哀筆下的阿巴貢,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俄國作家果戈里筆下的潑留希金,還有一位是本文中的夏洛克。課外了解這幾個人物形象,說說他們吝嗇的表現各有什麼不一樣。
本題旨在認識夏洛克這一人物形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閱讀,課外自讀莫里哀的喜劇《慳吝人》、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里的小說《死魂靈》,分別了解其中的阿巴貢、葛朗台、潑留希金的人物形象。
阿巴貢、葛朗台、潑留希金的性格比較單一,就是吝嗇。而夏洛克性格的主要方面固然也是吝嗇,但他同時還愛女兒,對作為猶太人所受到的歧視和侮辱滿懷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豐滿的、復雜的,是活生生的。他比其他三個吝嗇鬼寫得更為成功。
給個網址你吧~~自己慢慢看(正宗原版人教網)
❷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學練優13課答案
《土地情詩》課文全解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詞積累:
嘶啞:聲音沙啞。
洶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滾。
止息:停止,停息。
激怒:刺激使發怒。
溫柔:溫和柔順。
深沉:思想感情不外露。
嫣yān紅奼chà紫:形容鮮花的色彩嬌艷美麗,一般寫作「奼紫嫣紅」。
敦dūn厚:忠厚。
契qī機:指事物轉化的關鍵。
二、相關背景:
1、關於作者:
艾青(1910~1996),現、當代詩人。原名蔣海澄,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1928年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32年初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後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憂郁而感傷。抗日戰爭爆發後,艾青在漢口、重慶等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任《文藝陣地》編委、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等職。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時代的精神,汲取了詩情,抗戰期間成為他創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陽》《曠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鑽》等9部詩集。詩作傾訴著民族的苦難,歌頌了祖國的戰斗,滲透著時代氣氛,筆觸雄渾,氣勢壯闊,情調奮發昂揚,這是到了延安以後,創作風格所起的明顯變化。抗戰勝利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副院長,負責行政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艾青任《人民文學》副主編、全國文聯委員等職。著有詩集《寶石的紅星》《黑鰻》《春天》《海岬上》。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執筆,出現了創作的另一個高潮。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出訪了歐、美和亞洲的不少國家。創作有詩集《彩色的詩》《域外集》,出版了《艾青敘事詩選》《艾青抒情詩選》,以及多種版本的《艾青詩選》和《艾青全集》。詩集《歸來的歌》和《雪蓮》曾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新詩獎。從1936年起,艾青出版詩集達2O部以上,還著有論文集《詩論》《新文藝論集》《艾青談詩》,以及散文集和譯詩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譯成10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並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劉湛秋,1935年出生,安徽蕪湖人,當代詩人,一直被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和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他認為現代生活,使人們「活得很累」,他提倡「輕詩歌」、「輕鬆散文」、「輕松的生活方式,」主張「以輕對重,以輕對累,」於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待榮華富貴與利害得失,心如明鏡如水。淡化貌似嚴肅、正經的說教所帶來的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雨的四季》、《傘》、《賣菱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錄中學語文課本。
2、相關知識:
《我愛這土地》: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於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藉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艾青彷彿是一位誇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作為另一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割捨的眷戀。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獻給鄉村的詩•序》)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民、民族、祖國的摯愛。寫於抗戰爆發後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中國的土地》:改革開放後,中國面臨著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國人民的思想由保守落後逐漸開放成熟,它們原有的頑強勇敢的性格由於改革的春風吹拂而重新復甦了。詩人劉湛秋以特有的靈感把准了時代的脈搏,贊美神奇的土地,歌頌美麗的人民,寫下了這首《中國的土地》。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我愛這土地》:
全詩採用象徵的手法,歌頌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精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的切齒痛恨。
《中國的土地》:
這首詩通過對中國土地神奇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寫,表達了對未來的期待,更體現了一個偉大的轉型期的到來。
二、文章脈絡
《我愛這土地》:
全詩共兩節。
第一節,以鳥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
第二節,直抒胸臆,以「眼裡常含淚水」的情狀,表達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
《中國的土地》:
全詩共兩節。
第一節,寫土地上的自然景觀,給人以人文的愛意。
第二節,寫土地上的人文景觀,透露出自然的堅強和偉大。
三、寫作方法
《我愛這土地》:
1、意象內涵豐富。
詩人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並運用一系列意象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土地」為什麼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河流」何以是悲憤的?「風」又怎麼會激怒?讀著這些詩句,人們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遭受的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而「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則讓人看到了解放區的勃勃生機,抗戰勝利的光明和希望。
2、抒情方式巧妙。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的是「鳥」,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詩人將鳥優美動人的音色同詩人的歌唱聯結起來,特別是將死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這種本屬於自然被動的結局,也寫成了主動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現了詩人的獻身精神,使詩的境界更為深邃博大。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積蓄感情,把涓涓細流匯聚到感情的水庫里。而最後兩句詩便是感情的閘門轟然打開,洪流奔涌而下。這兩句詩多少年來,不斷地為人們所引用,所默誦,成為人們傳誦的名句。
《中國的土地》: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詩人把對「中國的土地」的謳歌和禮贊都具體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黃金般的相思」,這樣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無當。
2、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
「中國的土地」在詩人的眼裡之所以「神奇」、「美麗」,一是因為自然景觀:山川河流,土地鮮花,樹木海浪,這些景觀無不透著「奇」;一是因為人文景觀: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有著敦厚的性格,頑強的毅力,寬廣的心胸,解放的思想,這有機的結合,更是作者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
四、問題探究
《我愛這土地》:
《我愛這土地》作於抗戰初期。詩以「假如」開頭,這個頭開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駐足觀望,凝神沉思。詩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歷代詩人所反復詠唱的杜鵑、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刻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蘊,而是全靠詩人在無所依傍的情況所做出的新的藝術追求。再則,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枝的黃鶯、啼血的杜鵑、沖天的白鷺等大異其趣,它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詩人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這位「悲哀的詩人」(詩人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作為抒情的藝術,詩歌作品需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響讀者的心弦。人非鳥獸,不言自明,此詩偏以「假如」開頭,這是第一層強化。誰不知道鳥聲優美清脆,此詩偏以「嘶啞」相形容,這是第二層強化。光有這兩層強化還不夠,於是詩中接連出現了所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描寫這些對象時達到了窮形極相、淋漓酣暢的地步,充分體現了這位自由體詩人的藝術特色。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是艾青的自由詩創作不同於其他自由詩作者(如田間)的一個重要特色。《我愛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試看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這樣的中心詞語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憤的」「激烈的」「溫柔的」等許多修飾語,就不難窺見其中的奧秘了。
以上所說的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可說是第三層強化。正當讀者為詩人不斷地歌唱——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時,沒料到詩篇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一個破折號之後突出「我死了」,讓身軀肥沃土地,於是,生前和死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的執著的愛,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念茲在茲,至死不渝!
沒有疑問,最強的風到後來也會變弱,最硬的箭到頭來也會落下。詩人們寫詩,可說是一邊在強化自己的感情,一邊也在為自己設置難題:這樣寫下去能否後來居上,餘味不盡,還是變得難以為繼,語完意盡?《我愛這土地》好在沒有沿著原先的路子走下去,它在隔開一行,作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之後,開始轉換角度,由此而賦,由窮形極相的描繪轉變為質朴遒勁的直抒.就像一個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樂譜最後—個休止符的意義,他吸夠了氣。蓄足了勢,終於唱出了最高的一個音符。
不用說。在國難當頭、山河淪亡的年代,詩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動人的力量,而詩人那種不斷轉折和強化的抒情方式,當然也是和充滿險阻坎坷的時代相吻合的。
《中國的土地》:
⑴詩人通過哪些具體的形象表現「中國的土地」是「神奇」的?
詩人通過杜鵑花、三峽、神女峰、凍土層、椰子林、海浪等意象,從山川的壯麗、沃土的廣闊、文化的悠久、物產的富饒等方面來表現。
⑵詩歌的第二節,怎樣寫出了中國人民的「美麗」?
先寫外貌之美、次寫性格之美,再寫思想之美,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美。
⑶如何理解「黃金般的相思」的含義?
「黃金」,色彩鮮艷,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變。用「黃金」修飾「相思情」,形象地表現了華夏子孫對祖國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⑷如何理解「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的含義?
這里詩人將人文景觀融合到自然景觀中,「躍動的歡樂」、「復興的契機」不僅飽含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更是對充滿希望的未來的熱烈歡呼。一個偉大的轉型期的到來,「中國的土地」因此會更加神奇,更加美麗,更加充滿生機。
【練習解答】
第一題:兩首詩中的「土地」都象徵了我們的祖國。《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時期,表達了詩人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感情。《中國的土地》寫於20世紀80年代,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改革開放大好形勢的歌頌,對祖國人民思想解放的歌頌。
第二題:
1.詩歌意象的象徵意義: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徵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2.表達了作者對土地執著的愛,對土地的痴情。
3.結合語境,我們可知,「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歌唱是持續不斷、不畏艱險地,一直唱到生命的終結,所以喉嚨是嘶啞的。另外,「我」不是白靈鳥,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而是一隻啼血的杜鵑,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慨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里如果改用「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第三題:
1.詩人通過杜鵑花、三峽、神女峰、凍土層、椰子林、海浪等意象,從山川的壯麗、沃土的廣闊、文化的悠久、物產的豐富等方面表現「中國的土地」是「神奇」的。
2.「黃金」色彩鮮艷,永不褪色,分量沉重,不易改變。用「黃金」修飾「相思」,形象地表達了華夏人民對祖國深沉凝重的眷戀之情。
❸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基訓上冊13課答案
你看一下是不是這個吧
1.訓練文言文朗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學生通過朗讀接受理、義的熏陶和情感的體驗。
3.朗讀文言文,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i
(目前。文言文教學走進重「析」輕「讀」的誤區,所謂重「析」輕「讀」,是指偏重對文言文「跨越式?的分析講解,輕視對文言文「享受型」的美讀、誦讀、精讀、品讀等。毋庸置疑,文言文學習的最大障礙是難以讀懂,讀都讀不懂,文中的理、義怎麼理解?通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形成文言語感,積淀文言素養,是學習文言文的必經之路。)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中,引導學生體會文言語言的節奏、韻律之美。教學准備
讓學生准備《現代漢語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反復朗讀課文,讓自己的朗讀不但字音、停頓准確無誤,而且有一定的感染力。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課型:朗讀課。
文言文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時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學生通過「聽讀、學讀」,掌握朗讀方法和技巧;通過「析讀、品讀」,對文章進行文意、文情的分析;通過「悟讀、演讀」,體會文言語言的節奏、韻律之美。教學過程一、導入
1.介紹文學常識:《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故事的時代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三國時代;孫權是吳國的國君,呂蒙和魯肅是吳國的將領。
《資治通鑒》是一部史書,按理說,記的應該都是大事,為什麼寫孫權勸呂蒙學習{文樣的小事、私事?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去讀課文《孫權勸學》。
(介紹文學常識、故事的時代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不但讓學生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化、歷史常識,為學生閱讀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而且引出了「為什麼寫孫權勸呂蒙學習這樣的小事、私事」這一問題,學生通過思考、回答這個問題,就會從更高的層面上去解讀這篇文章,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伏筆。)二、聽讀、學讀
教師范讀課文,字音、停頓准確且有一定的感染力;學生根據教師的范讀,標字音、劃節奏;學生自由朗讀後,教師請同學試讀;教師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加以指正。重點、難點的地方教師可再范讀;學生分組試讀,互相指正。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師生互動,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和指導,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三、析讀、品讀
1.學生對照課文註解,默讀口譯課文,疑點和難點做好標記;小組里,每個同學說出自己的疑點和難點,討論解決,把有爭議的記下來;教師集中解決每組有爭議的疑點和難點;學生分組譯說課文,互相指正。 『 』
2·本文注重以對話來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賅,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反復朗讀課文,試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說話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討論要點:
孫權對呂蒙親近、關心、期望,但又不失君主的身份。魯肅驚嘆呂蒙長進神速,在贊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呂蒙為自己的長進而自豪,敬重魯肅卻不乏調侃之意。
3.體會三位人物說話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朗讀時,通過語速、語調、語氣的變化來表現三位人物說話時不同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注意加點字所表示的語氣:··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自譯、互譯課文,解決字詞難點,為下文的析讀作準備,析讀又為品讀作準備,品讀是重點,又是難點。朗讀時,通過語速、語調、語氣的變化來表現三位人物說話時不同的口吻、神態和心理,進而體會文言語言的節奏、韻律之美,這一點較難掌握。教師要作具體的指導和范讀。)四、悟讀、演讀
分角色朗讀課文,討論:
《資治通鑒》是一部史書,按理說,記的應該都是治理國家的大事,為什麼寫孫權勸呂蒙學習這樣的小事、私事?
(討論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討論方向:讀書對一個人的成才至關重要,人才對於國家又至關重要,孫權勸呂蒙學習雖然是小事、私事,卻關繫到國家的興亡和安危。孫權勸學這件事,對後世的君主有著借鑒意義。)
❹ 六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學習與固執第13課第六題答案
我會寫:抄
翡翠 逛街 熬粥 鞭炮 雜拌 初旬 臘八蒜
我會比:
驕傲 熬粥
栗子 粟米
喝醋 對錯
攪拌 絆倒
我會填:
截然不同 萬象更新 張燈結綵
我會查:
tōng 走之旁 ③ 通宵達旦 交通
jié 戈 ① 截斷 截流
我知道:
農歷一月一日 農歷一月十五 農歷五月五日 公歷四月五日 農歷八月十五 農歷九月九日
我會補:
1、 不是---而是---
2、 雖---可是----而且—
3、 即使
精彩回讀
1、 一律和清一色 或 都是和通通
好處:避免詞語重復造成的句子呆板僵硬,可使句子生動准確.
造句自己造
2、 《紅樓夢》:賈寶玉 林黛玉 薛寶釵
《水滸傳》:林沖 宋江 武松
3、 喜歡.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體現出了作者高興、喜愛過節的情感.
4、 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
跟進閱讀:
1、 喝水 喝彩
差別 出差
相處 到處
2、① 列舉內容的省略②列舉內容的省略③解釋說明
3、人山人海 豐富多彩 熱鬧非凡 目不暇接
4、時間順序 除夕和大年初一寫的很詳細,而過年的准備工作和初二以後的日子簡寫.這樣可以直接詳細地表現春節的熱鬧情形.
5、自己寫.
是這個吧
❺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13課的閱讀答案
13音樂巨人貝多芬
1.邃躇檻捏晰荷2.惹章堪默翼翼徒3.愁苦蓬勃深邃逼視4.比作回密不通風的磐石和不答見天日的囚室。生動形象地表明了耳聾帶給貝多芬的極大不幸。5.(1)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使他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後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2)羅曼·羅蘭受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畫了一位與貝多芬經歷相似的文學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6.觀眾看到貝多芬指揮不正常而表現出驚訝。7.提示:可以表現對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驚和痛惜,可以表現對貝多芬音樂生命的熱愛和崇敬等。8.示例:作為一個音樂家,你耳聾了,這是最大的不幸,但是面對不幸,你勇敢地與命運做斗爭,用整個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挫折讓你更加堅強。生活中總有許多不如意,甚至會遭遇不幸,我們也要像你一樣樂觀、堅強,勇往直前。
❻ 七下配套練習冊語文人教版第13課課外閱讀答案 《貝多芬》閱讀答案
1.因為他是從人類生活的提高出發,盡管痛苦纏繞著他,但是他從不屈服,從不灰心。
2.因為貝多芬雙耳失聰,但忠實於自己的藝術。
3.這表現出他對音樂的尊重和自己的尊嚴。
4.A:說明他精神意志的堅強,愛好自然。B:說明了他的認真一絲不苟。
5.(對不起了,不太明白)
6.第二段倒數兩句
7.這篇寫出了他的感人事跡,而那篇則大多寫出了他的嚴肅
我正好也上網查著來,結果
❼ 五年級下冊語文基礎訓練第13課答案,急急急急急,十分鍾內給我答案(人教版)
1.劃去括弧中不恰當的詞語。
(1)(戰爭 戰斗)(戰役 戰斗)(戰役 戰爭)
(2)(堅強 剛強)
(3)(觀察 視察)
2.寫出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反的詞語。
(1)(軟弱 脆弱)
(2)(喜訊)
(3)(平坦)
3.默讀課文,填空。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勸慰的話 回憶難忘的事 表達深情厚誼 用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抄寫一句最感動的話。
①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②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您已經幾夜沒合眼了。
③山路這樣崎嶇,您架著雙拐,已經送了幾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們只要想起您的雙拐,也永遠不會忘懷您對我們的深情厚誼。
4.品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於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當時有很多次阻擊戰。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裡休養,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怎麼能忘懷?
(1)給加點字選擇恰當的讀音,打「√」。(略)
(2)在文中括弧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3)聯繫上下文思考:「雪中送炭」中「雪」和「碳」在文中具體指什麼?「雪中送炭」是什麼意思?
答:雪:志願軍面臨的困境(遭遇封鎖,飢餓,疲勞)。炭:大娘帶著婦女們送來的打糕。雪中送炭:在別人急需時給予支持幫助。課文指在志願軍急需食物時,朝鮮婦女送來了打糕。
(4)你從文中哪兩件具體的事情中感受到大娘是志願軍戰士的親人?
答:我從文中的下列兩件事情中感受到大娘是志願軍戰士的親人:1.冒著生命危險,給志願軍送打糕,昏倒在路旁。2.為救志願軍傷員,失去了小孫孫。
5、碗
我們山村的孩子們吃飯都是用一種粗瓷大碗,叫海碗。盛上一碗飯,夾一些菜放在飯上,一齊涌到村口的小場上來吃。我們有的坐在石板上,有的坐在木墩(dūn)上,有的乾脆蹲在那兒。大夥兒一邊吃飯,一邊說話,可熱鬧呢。大家還可以自願地你吃點我的菜,我吃點你的菜,結果一頓飯吃了好幾種菜,比在家裡吃強多了。
我們端著碗出場的第一個「節目」是猜菜:大家把手裡的碗舉得高高的,讓對方猜,猜不著,就吃對方一口菜;猜著了,就讓對方吃一口菜。小小的手兒,要舉起那麼大個碗,是要有一點點技術的。弄不好,碗打破了,飯吃不成還要挨一頓打。可盡管這樣,這個「節目」卻從未中斷過。
有一次猜菜,我的碗打破了。我嚇哭了。隔壁一個比我大兩歲的小姐姐,忽然把自己的碗給了我,自己抬起破碗回家去了。不一會兒,我們就聽到她媽媽的罵聲:「打破碗了?你死去了!」接著是「啪」的一巴掌。
這一巴掌好像打在我的心上。我端著碗默默地回家去,飯也沒吃完。媽媽以為我病了,泡了一碗紅糖茶給我喝。我把茶端到屋後給正在屋檐下哽(gěng)咽(yè)的小姐姐喝。小姐姐喝了一口,笑了,一眨眼,兩滴亮晶晶的淚珠落進了碗里。
後來我讀大學了,回家看她。她已經結了婚,生了個漂亮的小女孩,跟她小時候一模一樣。當我們說起這打破碗的故事時,她回憶說:「你媽打起人來比我媽厲害,你又小,我怕你受不了⋯⋯」
她說得很平靜,我心裡卻像倒海翻江一般。
(1).給加點字選擇正確讀音,並在下面畫橫線。
端著碗(zhe zhuó zháo zhāo) 猜不著(zhe zhuó zháo zhāo)Zhe√ zháo √
(2).在文中用「‖」把文章分為三段,寫出各段段意。
第一段:(1—2)寫我們山村的孩子喜歡聚到一塊吃飯、猜菜。
第二段:(3—4)寫「我」猜菜時打了碗,一位小姐姐把她的碗給了「我」,自
己卻挨了打。「我」很感激。
第三段:(5—6)寫多年後,「我」和小姐姐談起了這件事,我很激動。
(3).小姐姐為什麼把她的碗給了「我」,自己拾起破碗回家去?
因為她知道「我」媽打起人來比她媽厲害,怕「我」受不了。
(4).第四自然段中畫橫線的句子寫了人物的外表。從這外表你知道小姐姐會想些什麼?
小姐姐會想:我為你挨了打,你用紅糖茶給我喝,我滿足了。
❽ 人教版語文優化設計年級下冊第13課答案
http://www.1010jiajiao.com/daan/bookid_10815.html
如果版本不同,請自行搜索(搜索練習冊)
如果幫助了你,請及時點擊【採納為專滿意屬回答】按鈕
❾ 人教版初一下冊語文第13課課後題及答案
參考答案】
1、「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過程:女傭開門──女傭介紹貝多內芬的情容況──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下樓並開始和「客人」談話──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
2、貝多芬的形象:獨立而驕傲,沉鬱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既可以結合貝多芬的情況來談,也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談.
二、注意描寫貝多芬穿著和外貌特徵的語句,模仿這種寫法,用幾句話描寫你最熟悉的一個同學的外貌.進行交流,看誰寫得最傳神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掌握本文作者通過肖像描寫展現人物個性特徵和精神氣質的寫作技巧.
三、課外聽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結合課文思想內容,說說你從音樂中聽出了什麼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說的「心裡的音樂」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