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那達慕大會教案

小學語文那達慕大會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5 17:40:16

⑴ 急求一篇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人音版「《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

教學內容: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優美、親切的聲音演唱歌曲,突出學生為主體,通過情感體驗和肢體語言的融合互動,培養學生的協調交往能力。
2、拓寬思維,豐富知識,為學生自主發展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與平台,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藉助多種手段讓學生在培養集體意識的同時,感受集體創作帶來的樂趣,結合教學激發學生民族情感,增進民族團結。
教學重點:能用自然優美的聲音唱歌,會創編協調大方的動作來表現歌曲。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把握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
教具准備:鋼琴、蒙古族服飾、課件、部分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一、 感受蒙古風情。
1、導入:
師:今天馬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美麗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裡嗎?(想)我先不告訴大家,一會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們不坐汽車火車,也不乘飛機,那讓我們一起騎上馬兒出發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師帶領學生做起碼的動作。)
2、觀賞課件,了解蒙古風情。
師:我們到站了,請看!我們到了什麼地方?(課件展示:藍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生:(內蒙古大草原)
師:你看到這里有什麼?
生:藍天、白雲、蒙古包。。。。。
師:說得好,這個美麗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嗎?誰來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
生:自由說。
師: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勤勞善良,他們喜歡騎馬射箭,能歌善舞。他們的飲食以牛羊肉和奶為主,他們的服飾也很有特色,(課件展示:蒙族服飾)男女都穿寬大長袖的袍子系腰帶,長筒靴,平時以紅、黃色布纏頭,女子盛裝時戴漂亮的頭飾。
生:欣賞課件畫面。
師: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非常熱鬧,我們看看他們都幹些什麼?(課件展示:摔跤、騎馬、射箭三幅圖片。)你想參加嗎?
生:想。
3、創編,聲音創編同時進行。
師:誰想來為大家表演摔跤、騎馬、射箭的動作呢?
生:試著表演創編的動作。
師:誰能為這些動作配上聲音呢?
生:創編聲音並上台表演。(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展示:摔跤:嘿—嘿—,騎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射箭:嗖0嗖0)
4、游戲:找朋友
師:這些動作下面有幾種節奏,這些節奏應該和那個動作交朋友呢?(出示動作名稱、節奏與象聲詞的課件,引導學生找出相應的節奏。)
5、課件三幅畫面,師選擇不同畫面,請學生作出相應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設計意圖】1.創設情景是導入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的必須手段。我根據主題內容運用多媒體,創設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情景進行教學,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興趣,積極參與,並能產生相關的聯想、想像。2.藉助觀看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課件,讓學生在模仿摔跤、擠奶、射箭、賽馬等動作來體驗民俗的同時,進行節奏練習,以及學生的即興創編能力的培養,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輕松達到教學目標。3.在體驗民俗、節奏練習及即興創編時都採用本課歌曲做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反復感受、體驗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風格特徵,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為下面的歌曲教學做准備。
二、 新授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欣賞歌表演,再次感受歌曲。
師:蒙古族的那達慕盛會熱鬧又動人,這里的人民熱情善良又勇敢,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一起祝福他們好嗎?(好)我們就為他們獻上一首好聽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師還為它配上了好看的舞蹈,請大家來欣賞!(課件展示:歌詞圖片,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生:欣賞歌曲,觀賞老師的舞蹈。
2、熟悉歌詞。
師:請大家看看歌詞中有沒有生字和不懂得地方?(教師帶領學生按節奏讀歌詞)
3、用身體為歌曲伴奏,再次熟悉歌曲。
師:這么好聽的歌曲還想再聽嗎?
生:想
師:不過這次老師是有要求的,請你們用自己的身體為歌曲伴奏,比如:拍手、跺腳、拍肩等都可以,請欣賞!(播放歌曲)
生:一邊欣賞,一邊用身體來搬走。
4、跟鋼琴直接唱歌詞,教師伴奏。
師:在唱的時候,你認為那一句最難唱呢?(引導學生自己找問題,並思考解決辦法。)
生:第三句。(八度音程大跳和附點)
師:誰來當小老師,幫他唱好這一句?(指名兩名學生上台教唱,老師在一邊點撥)
5、師生對唱一遍。(教師伴奏)
6、直接跟鋼琴完整的唱歌詞,教師伴奏,穿插歌曲的處理。
師:剛才大家唱得不錯,請說說我們應該帶著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來唱呢?是唱得強一些還是弱一些?
生:討論問題後按自己的方法表現歌曲。 (教師伴奏,學生唱)
7、教師帶領學生逐句創編動作,最後放歌曲完整的表演唱。
師:大家已經會唱歌詞了,想不想和老師一樣給他配上好看的舞蹈動作?
生:想。
8、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學生選擇並說明理由)
師:除了唱歌、舞蹈你還有別的方法來表現這首歌曲嗎?
生:樂器。(自選樂器並試著演奏。)
最後師生一起邊唱邊用打擊樂器伴奏。(放歌曲錄音)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集情感體驗、知識認知、能力培養為一體。由於有前面的鋪墊,學生對蒙古風情已有所了解,並產生喜愛之情。當學生有了較為深刻的情感體驗時,再進行認知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片段採用了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之從小養成主動學習、互動、關注、欣賞他人的品質。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游覽了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獲呢?(學會了唱歌、舞蹈,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現都很棒!老師很想記住你們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蹈,請大家再次為我和台下的老師們表演唱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在集體歌表演中結束本課)。

⑵ 那達慕有關作文及提綱

古詩詞和文言來文是肯自定要背熟的啦~~~課文就要復習《少年閏土》和《山中訪友》課內閱讀搞定~~~課外閱讀就應該看一看以前閱讀題的標准答案,往裡套 偷懶呵
作文……我覺得比較大的可能性是《一件(令我)XX的事》或者是《給XX的一封信》這類的文章吧。。。。小學的作文一直是換湯不換葯,去找幾個友情/親情的令人感動的事例稍微變一變應該能應付過來吧

小學語文

蒙古人民的民俗主要有: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款待行路版人(不論認識與否權),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藏族民俗:
主人贈送的酥油茶一定要喝下去,不可推謝。不要坐在靠門口的位置。
不準在寺廟里喝酒抽煙, 在公共場合談情說愛,尤其在莫家裡. 見活佛要摘帽. 講究敬老愛幼

⑷ 小學四年級語文民族互助

偉大祖國的56個兄弟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和睦相處,團結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我國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不僅有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而且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還擁有珍貴的動植物資源、水力資源以及礦產資源等。
我國南方氣候溫和,少數民族的服飾多種多樣。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和褲子。婦女穿的飄逸輕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綢料筒裙,景頗族的毛織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壯族婦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層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綉花衣裙等。
由於我國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不同,經濟、生活方式也不同,他們的住房結構各具特點。在濕潤多雨的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人們一般居住在干欄式樓房裡。這種樓房分上下兩層,所用材料以竹木為主。樓房上層用於圈養家禽、牲畜,放置農具或雜物。有些少數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別致的小竹樓。一棟棟造型獨特的小竹樓,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樹織成綠色帷幕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美麗極了!
不同少數民族,對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數民族,喜歡把米裝入竹筒放在火上燒烤,使米飯帶著竹子的清香味。壯族、布依族群眾喜歡吃五色糯米飯和糯米糍粑。朝鮮族群眾習慣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新疆的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蘿卜、洋蔥,有的還加入葡萄乾、木瓜等,炒燜成噴香可口的什錦飯,由於燜好的飯用洗凈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飯」。
在春暖花開或秋收季節,壯族群眾喜歡開展拋綉球的活動。拋綉球是壯族男女相互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青年們在草坪或空地上豎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桿,頂端釘一塊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圓孔。男女各為一隊,以拋出的綉球穿過木板上的圓孔為勝。也有在場中間搭歌棚,綉球拋不過棚或拋出界,或接不住對方拋過來的綉球,就要被罰唱歌,非常有趣。
少數民族也有許多風格各異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潑水節、那達慕大會、開齋節、洛薩節等。其中潑水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四月中旬舉行,時間為三到五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互相潑水祝福,還舉行劃龍舟等活動。晚上燈火通明,人們點花燈,放煙花,縱情歡呼歌舞,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人啊。

篇二:民族團結

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
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
只要我們有這個力量就再
沒有任何力量能擊垮我們.
如果我們再次面臨戰爭,
並且敵人是為了探我們
56個民族之間是否和諧、團結,
我們到底會怎樣面對戰爭呢?
我想也許會有人為了自己而
去選擇逃亡,也許會有人參加
戰爭但是半途而廢,可是我堅信
也將會有人選擇團結一致去打敗敵人,
讓他們不要以為我們56個民族團結起來的力量也會那麼微小.
如果你選擇了逃亡,卻沒有帶上你的家人,
只帶著你的財富,一心只為了自己遠走高飛,
如果你的家人參加了戰爭,為了56個民族的團結而永遠的向你
告別,你會後悔嗎?後悔自己走時沒把他們也帶上嗎?
如果你在戰場上半途而廢,誰都不會去責罵你,
但是要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戰爭,
你必須要擁有堅強的意志,
要努力去面對他.
如果你選擇了團結,為了不讓敵人抓住我們的把柄、為了讓56個
民族更加團結,你不惜生命代價跟敵人拼搏,告訴自己是好樣的,
你也為56個民族的團結付出了代價,無論輸、贏你都盡力了,
並且有我們56個民族強大的力量是不可能輸的!
56個民族是將心比心心相連,聯手牽手手相握。
齊心協力向前進,共創美好明天到!
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條心,
就能把祖國建設得繁花似錦。
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條心,
就能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
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
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

篇三:民族團結手拉手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這首歌中所唱,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泱泱大國,民族團結是一條重要的發展大計。
新疆更是一個多民族的聚集區,在這里民族團結顯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後,三個離不開成了這里的發展之大計。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
是啊,只有各民族團結一心,祖國才會有今天的輝煌!只有民族團結了,經濟才能更迅速的發展;只有民族團結了,才不會發生昨天的悲劇;只有民族團結了,人民才會安居樂業。我們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
縱觀千百年來的民族發展史,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生活在這片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盡管各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著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合成為團結的整體,並經歷幾千年的變故與動盪而永不分離,正是因為我們的祖輩們如此團結,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親入藏,土爾跋扈族在渥多錫帶領還鄉……這些事例雖然來自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廣為流傳。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這樣的事例:
人們不會忘記,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維吾爾族學生毛蘭·吾買爾, 23歲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顆腎,無償捐贈給了素不相識的維吾爾族「弟弟」。
人們不會忘記,在天山深處偏僻的庫車縣欄桿村,維吾爾族老人卡德爾,用40年時間寫下了1000多篇日記,記載了解放軍與當地村民之間擁軍愛民的故事。這位老人說,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寫日記的任務交給兒子,這日記不會停,一定會一代代寫下去。
人們不會忘記,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國成立前已瀕於滅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搶救的藝術品種,組織力量收集、整理和保護;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哈薩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項目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手握手、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維護民族團結是刻不容緩的,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去的,讓我們每個人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匯成江河,不傳謠,不信謠,不參與違法犯罪活動,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話不說;不利於民族團結的事不做,共同築起一道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銅牆鐵壁。
一堆沙子是鬆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後,比花崗岩還堅硬。我們要團結,不要分裂,讓我們民漢一家親,永遠這樣相親相愛吧,如果我們分裂了,別的國家就有機可乘,必將會讓我們走向滅亡,如果我們心連心,手握手,築起銅牆鐵壁,那麼,就算有再強大的敵人,我們也不會害怕!我們中華民族必將象巨人一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⑸ 那達慕的賽事簡介

今天,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那達慕期間帳篷林立,組織廣泛的物資交流會,以促進生產。晚上還舉行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錫林郭勒盟地區舉辦的那達慕已成為全民健身和群眾娛樂的重要活動。
那達慕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一直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流傳和發展,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成為了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那達慕上的各項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眾的綜合素質。
那達慕是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廣泛、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發掘、搶救和保護那達慕,對中國體育史,乃至世界體育史的豐富和完善都有著重要價值。
因為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最具代表性。 大小型那達慕的召開,一般都集中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個季節,而且每次必須進行賽馬、博克、射箭三個體育項目。蒙古人把這三項比賽叫為「好漢三技藝」。 那達慕又較有名望的長者來主持。開幕式,主持人獻上潔白的哈達,朗誦頌詞,其主要是贊美草原上的英雄博克、飛快的駿馬和著名的射手們,並預祝那達慕的勝利召開。
那達慕歷來不是單一的體育項目,而且是草原文化、經濟和信息的盛大交會。那多姿多彩的民族雜技、服裝、蒙古舞蹈和蒙古歌劇把蒙古民族的風土人情集於一台,展示了草原人民勤勞勇敢、豪爽熱情的性格;那范圍廣泛的經貿洽談和產品展示,將內蒙古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前景介紹給海內外的賓客。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
那達慕大會源自成吉思汗時代一年一屆的運動會,戰爭年代戰士需要鍛煉,那達慕也就應運而生,於每年七月舉行,為期三日,全國上下都參與其中。大會分三個項目:馬術、箭術和摔交。平時習慣了游牧生涯的蒙古人不遠千里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或者觀看比賽。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那達慕」一詞是蒙語,意為「娛樂」或「戲」。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內容有摔跤、射箭、歌舞以及貿易活動。
節日期間,男女老人乘車騎車,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面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會場上,彩旗飄揚,人鬧馬嘶,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繁華的彩城。 表述元上都的所在,要說「元上都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以東18公里處」。就是說,元上都遺址和上都鎮是兩個地方,上都鎮只是沿用了上都的名字。
上都遺址靜靜地躺在金蓮川草原上,而18公里外的上都鎮則生龍活虎。生息之地換了,而忽必烈的血脈卻依舊頑強流淌在當地人的心裡。沒有什麼東西能比那達慕大會更能體現出蒙古人的傳統和精神了。
「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游戲」的意思。古時候,蒙古族人民在牲畜膘肥肉滿的秋季,聚集在草原上的「敖包」周圍,用祭祀的方式感謝大自然的哺育之恩,並進行摔跤、射箭和騎馬等比賽
正藍旗已經七年沒有舉辦那達慕大會了,為了這次的那達慕大會,全旗上上下下憋足了勁兒。開幕式的前一天晚上,鎮里就爆竹聲聲,禮花漫天,全鎮的人都跑到街上,後半夜時餐館生意仍舊紅紅火火。馬奶酒、手抓肉、酸奶、奶豆腐,各種草原食品源源不斷地往桌上端。
開幕式那天的早上,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會場。那達慕的場地在離城鎮幾公里處的大草地上。場地的周圍,商販們早就佔好了位置,賣零食的,賣日用品的,電腦診斷的,游樂場的各種器械就差過山車沒搬過來了。
在等待開幕的過程中,博克手(蒙古摔跤手)們忍不住開始逗趣,他們很明白,自己是場內的焦點。參加開幕式遊行的十幾位博克手都是正藍旗人,他們大多數都是從事國際摔跤或柔道的專業運動員。
為了參加博克比賽,八一體工隊隊員、國際摔跤運動員烏力吉專程從北京趕回家鄉正藍旗。他的最好成績是國際摔跤全國冠軍,在美國舉辦的國際軍體錦標賽上拿過第二。雖然運動成績堪稱顯赫,但烏力吉對自己的估計還是很謹慎,首先因為很多對手也都是專業選手,其次博克比賽不分重量級,75公斤級的烏力吉的對手好多都在100公斤級以上。再者,博克採用的是淘汰賽,如果兩個強手第一輪遭遇,就必定要有一位要出局了。
烏力吉小時候曾在草原上放過羊,讀小學時愛上了博克。當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戴上「章嘎」。章嘎是五色綢條做成的項圈,據說在過去,博克手想要戴上它,就必須在有512位選手參賽的賽事中拿過冠軍。如今佩戴章嘎已經不那麼嚴格了,拿過全國冠軍等好成績的博克手都可以佩戴章嘎。
1993年,18歲的烏力吉被選入八一體工隊,從事國際式摔跤。打完十運會,烏力吉就要結束運動生涯,到火車頭體協去當教練。
身為專業運動員,為什麼還要參加那達慕呢?烏力吉說:「博克手是蒙古人的驕傲,你勝利了,你就成了草原上的英雄。」確實,看著博克手時,姑娘們的眼神都不一樣。
過去的那達慕大會就是一座臨時城市,是信息和商品的集散地。牧民往往都在那達慕大會上賣出一年的收獲,再買來一年的東西。那達慕一直是蒙古人民生活中的盛事,但由於商業逐漸發達,那達慕的交易功能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離開熱鬧的那達慕會場,向草原深處走去。草原上氣候涼爽,但太陽照在皮膚上,人會有強烈的灼痛感。奇怪得很,正藍旗草原的暑熱不像北京那樣無處不在,在這里太陽地兒盡管也會讓人熱得難受,但一走進陰涼處,馬上就會渾身涼爽起來。
在通往金蓮川草原的路邊,到處都能看到遛馬的騎手。在那達慕賽馬之前一個多月,騎手們就開始調養馬匹,通過節食讓馬瘦下來,又不至於餓得沒力氣,這對騎手和馬都是一個考驗。
離開金蓮川草原,經過林木茂密的林場,前面是草原和渾善達克沙地的分界———小扎格斯台淖兒(淖兒:湖)。越接近沙地,水草越豐美。一陣風吹來,草浪從眼前開始,漸次低伏下去,直到天邊。
小扎格斯台淖兒附近的牧民,每年5月到11月,在這里紮下蒙古包游牧。由於草原遼闊,整個夏天都不必轉場。這里的牧民有車,有衛星天線,有風力發電機,現代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除了放牧以外,近幾年牧民也開始用自己的蒙古包接待遊客。以前的蒙古包是不鎖門的,奶製品也都晾在外面,任客人品嘗。
我們走到一座蒙古包前,發現門鎖著。鄰居說,主人去鎮上參加那達慕去了。這里的牧民都知道那達慕正在召開,但去參加的牧民似乎只有那一位。問及原因,他們說,那達慕要持續好幾天呢,哪天去都行。再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買賣非要在那達慕上做,平時缺什麼開兩個多小時車到鎮上去買就可以了。
時代在發展,很多古老的傳統即便在正藍旗也都成了傳說。寒冷不再成為威脅,祭火神也就不再重要;迷路不再發生,路神也就逐漸被淡忘。
然而聳立在山顛的敖包,卻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失去往日的風采,直到今天它仍然接受著人們的拜祭。
台灣蒙古族詩人席慕容曾兩次走訪察哈爾草原上的元上都遺址,並寫下了《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歌:「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裡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載,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戰敗花刺子模後,就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過盛大的那達慕大會。那以後,多少個世紀以來,每逢慶祝戰功、祭旗點將、軍民歡聚、盟旗聚會以及敖包祭祀等都舉辦那達慕活動。蒙古族是個尚武的民族。成吉思汗非常看重培養人的勇敢、機智、頑強,於是把騎馬、射箭、摔跤統稱為「男兒三藝」,作為士兵和民眾素質訓練的內容。在那達慕大會上,這「男兒三藝」也就成為民族體育的主要項目。 那達慕大會十分隆重,過去,每當舉辦草原那達慕大會時,方圓一二百里的牧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帶著蒙古包和日常用品,乘車騎馬,從四面八方趕來赴會。遠近的商貿小販也趕來擺上店鋪,出售日用品,收購畜產品。解放後,城裡的那達慕大會雖比過去草原那達慕的韻味顯得不足,但現代文化的進入,卻使那達慕更壯觀,更紅火,更豐富多彩。
「那達慕」大會上,賽馬也是一項很吸引人的活動。蒙古族人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賽馬不僅需要平日把馬馴得十分熟練、十分得心應手,而且要有嫻熟、高超的騎術和頑強勇猛的精神。比賽時,騎手們身著蒙古袍,足蹬高筒蒙古靴,頭扎彩巾,腰束綵帶,生氣勃勃,英姿颯爽。數十匹馬站在起跑線上,令槍一響,如同離弦的箭,你追我趕,向前飛奔。賽場頓時沸騰起來。第一匹馬沖到終點,人們立刻唱起優美的贊歌。 那達慕,推動著民族體育的發展,也培育著頑強拼搏的精神。那達慕大會199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中國友好觀光年項目。草原盛會那達慕,以「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為主旋律,向世界展示草原風光魅力,民俗風情的魅力。
在哲里木盟的腹地,遠萬鬧市區,有一佔地方畝的草原名叫珠日河草原。茫茫的草原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遠望珠日河草原,數十組蒙古包組成蒙古包群,彷彿在碧綠的地毯上嵌上蘭色的寶石。
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和「八·一八」賽馬節給珠日河草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玩的意思。一般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聞名於世。
「那達慕」一般在七、八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豐收季節。當地人穿上蒙古袍,配上腰帶和頭飾。如果你這時來到珠白河草原你可以了解和體驗當地的民俗。
首先是由身著長袍的牧民馬隊列隊歡迎你的到來,風姿卓越的蒙古族姑娘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筋腱突露、充滿豪氣的蒙古小伙熱情的為你表演蒙古式摔跤。 摔跤,旗級那達慕,一般256對摔跤手(布魁)參加;不分旗內旗外,每對摔跤手摔跤的時間不加限制。賽出名次大約用三天時間。冠軍要過幾關。
比賽前,將列成為左右兩隊的布魁、首尾交叉配對子。布魁入場時,各方的指揮和四位歌手唱歌,唱到第三遍時,以特殊的舞步入場。這時,大會主持人宣布布魁的姓名和家鄉。由老布魁和懂得摔跤規則的人當裁判。
射箭雙賽是男子漢的一大榮耀,弓身外用竹片,內襯角片製成。兩角兒相接處是堅木做成的把兒。弓的兩端用皮筋弦打緊。用於比賽的弓,其強度為25弦或50弦。箭用柳條做桿,鷹羽做尾,長3尺。
射箭比賽時,選手們從指定距離,用同樣數目的箭,向靶射第一輪。選優參加第二、第三輪比賽。以中靶心、內環、外環數折計分數。

⑹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農歷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或「游戲」。
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不但譯為「娛樂、游戲」,還可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羊肥馬壯的陽歷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那達慕或以嘎查(村屯)、蘇木(區鄉)為單位,或以旗縣為單位舉行。那達慕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摔跤選手為512名,駿馬300匹左右,會期7~10天;中型那達慕,摔跤手256名,馬100~150匹,會期5~7天;小型那達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馬30或50匹左右,會期3~5天。無論何種民族與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報名參加。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
格根塔拉那達慕會場
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文(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
元、明兩代,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結合一起,從此形成男子三項「那達慕」大會比賽的固定形式。
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並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但當時由於王公貴族的操縱,「那達慕」會上經常由王爺的摔跤手、賽馬手和射箭手獲得冠軍。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游藝、體育項目。
「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大聚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習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舉行那達慕。
過去時那達慕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 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 、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 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臨,草原上飄盪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⑺ 小學六年級 語文上冊 第一課 課後題 答案是什麼

4.仿照這復首詩第2~6節寫一到兩節制。
我們愛你——
四川變臉的變化多端,
成都木偶的小巧精美:
那達慕大會的熱鬧非凡,
大清花餃子的可口美味。

我們愛你——
秦王的統一中國,
鄭和的七下西洋;
勾踐的卧薪嘗膽,
劉備的三顧茅廬。
補了一條。希望採納。

⑻ 幼兒園朝鮮族傳統文化教案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分析: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自身的風俗習慣,各具特色的回民族風情給人答們以美的感受,我們要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情中,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朝鮮族的跳板等.解答:長鼓舞是我國朝鮮族的傳統藝術形式;潑水節是我國傣族的傳統節日;馬頭琴是我國蒙古族的傳統民族樂器;摔跤是我國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情.熟悉一下端午節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那達慕大會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