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版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上冊古詩五首
【望岳】(杜甫 唐)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版曾雲,權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杜甫 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壕吏】(杜甫 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歸園田居 (其三)】(陶淵明 東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使至塞上】(王維 唐)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B.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後面五首古詩
1.與朱元思書2.五柳抄先生傳3.馬說4.送東陽馬生序(節選)5.詩詞曲五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過零丁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山坡羊·潼關懷古》6.小石潭記7.岳陽樓記8.醉翁亭記9.滿井游記10.詩五首《飲酒》(其五)《行路難》(其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已亥雜詩》課外古詩詞背誦:1.曾從弟(其二)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登幽州台歌4.送元二使安西5.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6.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7.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8.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9.登飛來峰10.清平樂·村居
C.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詩詞曲5首
《山坡羊·潼關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過零丁洋》。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
意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赤壁 (唐 )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過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D. 人教版八上語文課內古詩前五首詩
這個我學過的,總共十首,前五首是:
1、《長歌行》-----漢樂府
2、《野望》------王繼
3、《早寒江上回有懷》答-----孟浩然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崔顥
5、《送友人》-----李白
希望可以幫到你。
E. 語文八年級上冊後五首詩是什麼
《送友人》
李白(唐代)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秋詞》
劉禹錫(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魯山山行》
梅堯臣(宋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宋代)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唐代)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F. 求八上語文前五首古詩賞析。
《長歌行》賞析
作品簡介: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賞析
譯文:
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
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余暉。
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
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郁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採薇採薇」的詩句。
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熟讀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作者介紹:
王績:590(一說585)-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簡傲嗜酒,屢被勘劾。時天下已亂。遂託病還鄉。其後浪跡中原、吳、越間。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後棄官歸田,躬耕東阜。其詩多寫田園山水,淳樸自然,無齊梁藻飾雕琢之習,對唐詩的健康發展有一定影響。有《王無功集》五卷。《全唐詩》存詩一卷。 《早寒江上有懷》賞析
[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雲海迷迷茫茫。思想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一葉孤帆在天邊徜徉。風煙迷離渡口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盪漾。
[題解]:
本詩是詩人離開長安東游吳越留滯江上而作的思鄉詩,詩真切描寫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寫詩人船上思念家鄉的愁苦心態,表現了詩人懷鄉思歸的無限悵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悶。
這是一首抒情詩。根據詩的內容看,大約是作者漫遊長江下游時的作品。當時正是秋季,天卻相當寒冷。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再加以當時作者奔走於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自然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於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於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何況遠離故土,思想處於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雲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只是透露一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麼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余了。不僅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盼望著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歸帆」。家人的盼望,自然是假託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沖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於東南各地(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於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賞析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這首詩洞庭湖寫得氣勢浩瀚。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裡。「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雲、夢二澤,「雲、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雲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後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撼」,搖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嶽陽市。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湧向東北岸,好象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雲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隻;生活在聖明的時世,應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於這樣的好時代。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濟」,渡的意思。「輯」,船上的槳,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閑居;「聖明」,聖明之時,這里指太平時代。最後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古代俗語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詩人借了這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做一番事業的願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黃鶴樓》賞析
作者簡介: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幾近輕薄;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
詩詞釋義: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黃鶴樓》賞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擬此詩格調作詩。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感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適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年首就整傷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正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字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已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頗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騎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額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大黃鶴,否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睛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女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分不歸,春草生分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藉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是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