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學情感現狀

小學語文教學情感現狀

發布時間:2020-12-25 12:48:31

『壹』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兒童的心田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得到行為的收獲。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閱讀教材的內容都富有思想性,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金色的種子。我們語文教師猶如一個播種者,一個耕耘者,應該在兒童的心田裡及早地撒下閃爍著愛國主義思想光輝的種子,讓它們開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結出豐碩的道德行為之果。
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應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尤其是語文教學。從「文以載道」的關系來說,「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內容,而愛國主義教育,則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國語言又反映了我們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歷史,是民族智慧的結晶。祖國語言的美好、偉大和表現力,對兒童的影響,似涓涓細流,雋永而深長。
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這塊陣地上,如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
一、在具體情境中,激起愛國主義的情感
1、從感受形象出發。
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愛」。這種「愛」是強烈而深沉的。而一個人的情感又是與認識緊密聯系著的,是在認識過程的基礎上發生的。兒童也不例外。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兒童更是如此。兒童的年齡越小,鮮明的形象對於他們的思想影響就越強烈。從別林斯基說的「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來說話」的名言里,我們可以得到很好的啟示,語文教師也應該學習詩人的做法,基本上用形象和圖畫來說話。換句話說,我們對兒童應該是通過顯示形象來闡述觀點。因此,運用情境教學法,把兒童帶入根據教材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從整體上加深對教材內容的認識,從而激發情感,顯然,這是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如《草地夜行》和許多紅軍長征的故事一樣可歌可泣,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文中的紅軍戰士是熱愛祖國的典型人物。
2、抓重點詞、句,深化愛國。
每一篇文章都有重點詞、句,如果能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反復的閱讀思考,學生不但對課文內容能深入理解,同時還能受到思想教育。《詹天佑》一文中,我認為有一些句子是值得重點理解的。如「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這句話講的是詹天佑克服困難的動力。因為這是中國人靠自己技術力量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是一條「爭氣」路。這條鐵路修得好壞,直接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聲譽。修好了,可以回擊帝國主義的藐視,提高我們的自信心。「表現出詹天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為祖國爭氣的堅強決心」。這一句話我是作為重點來理解的,學生通過反復地朗讀思考,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理解,從而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當然,理解重點句,還必須與課文整體有機地聯系,如果離開整體,抓只言片語,學生就不容易感受到重點詞句所蘊含的美,也領悟不到真正的含義,更談不上受到什麼思想教育。所以,我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學生除了反復地朗讀這句話以外,始終把當時當地的情況聯系起來,讓學生簡要地說出老師介紹過的時代背景,找出當地艱苦的自然地理環境。如「詹天佑在惡劣的環境下是怎樣說的,又是怎樣做的」等內容,讓學生認真地讀、想。這樣,在學生了解了當時當地的情況的基礎上,再來理解這一句話就較容易,從而使詹天佑這種偉大的形象,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心裡。又如:我把:「他們認為這樣艱巨的工程,連外國的工程師都不感輕易嘗試,至於中國人,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這句話與最後一小節「這條鐵路不滿四年就全線竣工了,比原來的計劃提早兩年」,兩者對比起來理解,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通過朗讀、對比,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種自豪感,深為這位傑出的愛國的工程師感到自豪。
3、從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確觀念的形成。
兒童的情感是容易被激發起來的,但是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還不能僅僅停留在情感的產生上。因為兒童的情感不是永恆的,它在認識過程中產生,它也會隨著認識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有必要在產生情感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即在「情感」的教育中,包含「理念」的因素。「情」和「理」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的。針對兒童的特點,在語文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要著重情感的陶冶;也正因為是兒童,情感發展不穩定,又必須重視從「動情」到「曉理」的過渡。這樣,學生的情感才具有一定的自覺性。這種從「情」到「理」的概括,自然離不開語文的特點,它必須是始終伴隨著形象的,而且必須在激發情感的過程中,為形成正確的觀念而層層鋪墊,這樣就會瓜熟蒂落。
二、通過語言表達,加深愛國主義的內心感受
教學中所展現的情境,兒童憑借自己的感知,反映到大腦,引起思維活動,就在兒童思維的過程中,從祖國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一個又一個的個別現象,逐漸認識到我們祖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中華民族勤勞智慧不可欺侮的實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這認識過程中逐漸形成。而思維與語言又是不可分割的,恰當的語言訓練會使學生的感受加深,認識更為明確。
1、從身邊開始,認識祖國的可愛,獲取作文題材。
在作文教學中,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應引導兒童從身邊開始,在具體情境中觀察、體驗。首先可以結合鄉土教材。兒童掌握「祖國」這個概念,是從家鄉的一片田野、一條小路、一座小丘開始的。因為這是祖國的一角,是兒童最早認識的世界。那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家鄉祖國」,在人們的意識里總是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家鄉的山山水水、家鄉的光榮歷史、家鄉的最新成就,都可引導兒童認識祖國的可愛、從而獲取愛國主義的作文題材。我們的實驗班在低年級時,老師就帶兒童登高望遠,通過認識東南西北,觀賞家鄉的全貌,初步感受「我們的家鄉真美」,然後以此為題進行口頭作文;中年級時,通過春遊家鄉的風景區和新建的海港碼頭,進一步感受家鄉的美,並作題為《邀請》的習作訓練;高年級時,則帶領兒童漫步家鄉的小河畔,攀登家鄉秀麗的青山,站在高高的山岡上,飽覽山下浩盪長江滾滾東流的磅礴氣勢,獲取「家鄉的青山綠水」等豐富題材。
其次結合兒童的日常生活。當代兒童沐浴著社會主義的金色陽光,在祖國母親的懷抱里長大,從所見所聞,儲存了有關「祖國偉大」「祖國可愛」的許多信息。關鍵在於引導他們認識、體驗,加以選取。清晨,那鮮艷的五星紅旗升起時的庄嚴肅穆的情境:藍天下飄動的國旗,激動人心的國歌旋律,深情凝望的眼睛……課余,少先隊的「認識祖國版圖」「到邊疆去」「到北京去」的假想旅行,「為祖國生日做件好事」「放飛白鴿」等隊日活動,都是值得兒童細細體驗、認真選取的愛國主義題材。再次,結合祖國日新月異的成就。社會主義祖國的每一個振奮人心的喜訊,都會激起兒童的民族自豪感。兒童雖在學校,卻與社會相通,引導他們傾聽祖國前進的腳步聲,他們會情不自禁地為祖國的勝利而笑逐顏開,激動不已。通過以上三方面獲取題材,會促使兒童認識祖國的可愛。有了題材,既可及時練習表達,也可幫助積累,待儲存到一定階段,進行綜合表達。
2、引導體驗,激起熱愛祖國的情感,產生表達的慾望。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包含著美感和道德感。這就必須以「動情」為基礎。沒有愛國之情,就談不上愛國主義教育。情感是「粘力」,也是「熱力」,愛國主義情感尤其是這樣。愛國主義情感一旦激起,便會對兒童的道德行為發揮誘導作用。從小有了這樣的感情基礎,通過不斷地強化,將來便會驅使他們為祖國的振興而勇往直前,為祖國的安全而浴血奮戰。而兒童的愛國主義情感是與他們對祖國的認識聯系在一起的。由於兒童生活閱歷淺,對祖國的過去和現在懂得很少,要激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既要憑借直觀形象,又要依賴語詞支配他們的認知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想像活動對激起兒童情感的作用。人在情感活動中容易引起想像,想像又往往成為情感發生和發展的內部源泉之一。因此,在兒童觀察與表達中,往往可以通過啟發兒童的想像激起、強化愛國主義情感。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人是生來就懷著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養,自會抽芽舒葉,開出茂美的花,結得豐實的果。」
3、教給方法,表達對祖國的愛,加深內心感受。
恰當的語言訓練,會使兒童感受加深,認識更為明確。在兒童獲得有關愛國主義的作文題材,產生了表達慾望後,讓他們加以表達,會使他們對祖國的感情進一步加深,寫這類題材的作文,往往要求習作者能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的表現手法。但小學生主要是通過記敘、描寫有關景物的「美」,表達對祖國的「愛」。因此,在方法上,要著重在「按層次、方位描寫」以及「在記敘事物中適當展開聯想」兩個方面加以指導。
我們展望著豐收的明天,更應立足於今天的耕耘,播種。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讓我們在兒童掌握語文工具的同時,切實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精耕細作,我們必定會收獲愛國主義思想。

『貳』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論述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著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滿堂灌」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慾,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我很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堂堂充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我以為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的活力,就要給學生一個輕松、自由、開放、活潑、創新的課堂,讓學生動起來。
語文教學是一台戲,戲的氛圍怎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是教師教書,學生學習的場所,創設怎樣的教學課堂,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下面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
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充滿熱情地去學習?記得,教育學者顧泠沅曾在報告中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我注重把學生帶入課文中所描繪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讓他們仔細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學的開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給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從而引領孩子們度過那「激情燃燒的」課堂,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我首先以騰格爾的一首《我的天堂》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騰格爾所指的天堂在哪裡?為什麼稱之為天堂?學生在音樂中想像了草原的風光,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像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然後,演示了大量的蒙古草原風景圖。學生對這些圖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都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雖然我們的學生沒有機會去實地參觀蒙古草原,但通過教學課件的演示,學生彷彿真的置身於茫茫草原之中了。當學生陶醉於美景之中時,他們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鑽研課文。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誘發學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老師與文本之間進行真正的對話。
二、創設「對話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精心設計教案,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
1、讓學生「多說」。
在課堂上,教師應少「說」,做到精講,能不講就不講,把說的時間多留給學生。在設計問題時,易「大」不易「小」。問題「大」,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多,輾轉的餘地大,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也避免了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還充分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學生在初讀課文後,我們可設計如下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此問看似簡單,實則內容豐富。學生可以談讀懂的詞句段落,也可以談讀懂的思想內容,便能訓練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此外,教學中,當學生出現了疑問,卻憑借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時,教師應恰當地讓學生互相議一議;當學生的意見出現了明顯的分歧的時候,教師應恰當地組織學生辯一辯,這不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答案掌握在學生手裡,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讓學生「多做」。
有一位低年級老師在教學「攀著」一詞時,不是讓學生說它的意思,而是直接讓一個學生到講台上去表演一下這個動作,形象直觀。當我們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傳世名句時,學生的頭腦中早已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時不妨讓學生用自己的彩筆畫出這幅畫來,再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繪,豈不勝過那枯燥無味的串講詩意?學完《負荊請罪》後,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孩子們的表演慾望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讓學生「多做」,在實踐中,在運動中,在活動中邊干邊學,讓學生的直接經驗與書本知識合二為一,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啊!
3、讓學生「多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堂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要避免繁瑣的分析。我們知道,前人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造詣,與今人相比,真可謂天上地下啊!是因為前人重視積累感悟的緣故。寫文章好比用磚壘牆,心中無千萬磚石,怎能壘成萬丈高牆?現行蘇教版語文教材練習中的「誦讀與積累」,便只要求學生只熟讀成誦,而不必釋其義,已能很好體現這種精神。
三、創設「言語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自由爭論中學習 。
如何學好語文?《新課標》認為學生是關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問學生:「三十年後是否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三十年後,我們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因為老人豁達開朗,加上天天堅持鍛煉,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再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百歲老人也越來越多。」有的說:「我認為喝不到。因為老人生活艱苦,加上他本來就瘦,可能營養不良,況且七十歲了,還要干這么重的體力活,他能吃得消嗎?」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為他們創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創設「開放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學習。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們的一切!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課堂上孩子們往往期望老師讓自己展示收集的資料,這樣,無論課內或課外,他們都有極大的熱情去學習。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教師應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源泉,是課室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為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所以,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再現生活,體驗生活,生活中孕育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來學習語文。如「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應該眼裡有資源,心中有教育。
五、創設「感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學習。
教學中,引導孩子把作者的情感變為自己的情感,把書中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且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認識會更豐富,體驗會更深刻。文學作品負載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與作者、作品中人物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引起情感共鳴。因此,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之弦,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使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深刻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設計了幾個環節:1、與課題對話,閱讀預測;2、與文本對話,突出教學重點;3、與天游峰對話,感受它的險;4、與人物對話,對比遊人與掃路人;5、與掃路人對話,突破教學難點;6、讀寫結合,真情告白。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語言的「藕花深處」,踏上與作者心靈對話的「通幽曲徑」,讓學生潛入語言營造的精神氛圍、積極主動地進行體驗和感悟。
雖然改革很艱難,但它仍然可以成為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我們要給學生創設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語文課堂,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叄』 如何把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實質上要求教師調動學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形成和諧共鳴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兒童的情感比較外露,也容易轉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情感這把鑰匙有效地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達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學效果。
一、 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動人
小學語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網路全書,又如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又要使學生看到大千世界紛繁復雜,絢麗多彩的生活畫面;還要使學生感受到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並且使學生學生體驗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豐富的情感,充分運用教材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養情感的因素。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文質兼美,其中蘊藏著很多培養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掌握教法,去發現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發揮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其一,從內容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不同的內容蘊涵著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頌揚古今中外的偉人、名人的功績的文章,能夠體現偉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現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夠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品質;那些謳歌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文章;能夠體現出民族自豪感,愛國熱情;那些贊美大自然奇觀異景的文章,能夠體現出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對於這一切,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發現和挖掘,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美好情感。其二,從語言形式上挖掘。小學語文教材體裁形式多樣,有記敘文、散文、童話、寓言、詩歌等。有的文章結構上記敘、描寫、抒情為一體;有的在語言方面遣詞造句精闢凝練、生動形象、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煙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濃重的筆調,描繪出了煙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輕盈、夏日浪漫、秋日高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前赴後繼、鍥而不舍……撲向……濺起……發出雷鳴般的轟響」等等,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句,進行豐富的想像,不僅激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戀之情,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和學習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對文中插圖挖掘。插圖一般是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生動描繪。那些栩栩如生的畫面,如人物、清潔、場面,同樣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師要善於採用各種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學生。如《大江保衛戰》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圖中人物的外貌、神態,充分體會人民子弟兵為了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豐富的情感養料,但他不會自然地為學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作艱苦細致地工作、點撥,幫助學生主動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其一,在理解課文內容中吮吸情感養料。對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認識它,感受到它,進而吮吸其中的情感養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一道與學生反復讀書思考,仔細比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語句及至抒情懷的段落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作者的情感,並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如《白鷺》一文,讓學生抓住「精巧」和「韻味無窮」兩個詞來理解白鷺是一首詩,激發學生愛鳥、護鳥之情。其二,在品評作品中吮吸養料。有些課文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對其欣賞品評,傾吐自己對其任務、事件、場景的認識和看法,對其語言形式的理解和體會,進而溝通自己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內容時結合欣賞《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學生的感受更深,產生出多種情感:有敬佩、同情、贊嘆、以阿炳為榜樣學習…… 有的課文則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其中某些哲理的爭辯,議論,提高學生鑒別真、善、美、丑、惡的能力。
二、創造閱讀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種藝術,需要創造一種意境和氣韻。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利用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樂渲染,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並激發想像與聯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生情感體驗,進而發展認識,陶冶心靈為「動情」到「曉理」打下情感基礎。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感情濃郁的抒情散文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創造了一種氣氛:周總理的遺像佩上黑紗,兩盆鬱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台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教室里氣氛庄嚴肅穆,老師在哀樂聲中用深沉的語調講述周總理生平事跡。這一切把那種對周總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由動情到曉理,情感不知不覺地得到了升華。
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老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語言描繪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軍號聲、機槍聲、喊殺聲……敵人垂死掙扎,窮凶極惡,機槍口噴出火舌,戰士們一個個倒在血泊中。接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引導分析情境,緊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樣」並想像董存瑞左乎舉起炸葯包,右乎猛地一拉導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鋼鑄一般的臉,在火光與英雄的閃現中,紅旗迎風飄揚,讓學生體會英雄氣貫長虹,為祖國、為人民不惜犧牲的高大形象。
小學生的情感特別容易受老師的情感的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感染、所支配。教師應該積極地去創設情景,影響、啟發學生,激發他們的感情,增強學習的熱情。
三、營造和諧氣氛,以情育人
人們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了結論,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並能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習潛力。反之學生在課堂上情緒緊張,信心缺乏,動輒遭到教師指責,又怎能發揮學習主動性,深入體會課文情感、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態度呢?因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善於將自己的心境調整到最佳狀態,對教學內容闡述精確,語言富於情感,表情親切自然;更要善於誘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敏銳捕捉學生的情感變化,並以寬容期盼之情的對待學生。
1、創設情境,情感自然滲透
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具體鮮明的畫面,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往往能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1)直觀形象營造情境
利用錄音、幻燈及多媒體課件等輔助設施可以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鮮活生動的畫面,撼動心靈的音樂,聲情並茂的講述。在這種刻意營造的情境中,學生的各種感覺活躍起來,情感上更容易與作者達到「契合」。
(2)活躍想像,情感不斷深入
情境就是引導學生入境,無論圖畫、音樂或其它教具的運用,都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知,使他們能直接與課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然而,學生畢竟有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如果能激發學生的想像,使學生能挖掘出其獨有的情感體驗,並與課文中的情感相撞擊、相融合,這種情感必然更濃厚,使學生感受更深刻,道德 情感摧發的道德認識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於學生心中。
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畫》一課,描寫了王冕畫荷花及雨後荷花的美麗,文中所蘊涵的情感通過教師精心製作課件及圖片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教師創設出美麗的情境必然會打動學生的心。此時,讓學生閉目遐想,隨著教師繪聲繪色地朗讀,學生對雨後荷花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表象,然後再依據生活經歷展開聯想、想像。學生們紛紛發言。他們彷彿看到了雨後的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滿湖通紅,碧綠的荷葉上,清水滴滴,襯托著朵朵美麗的荷花。活躍的想像力使得學生在充分體悟作者情感的同時,將自己的情感也充實進去,以獨特的情感體驗獲得獨特的認識。
2、角色扮演,再現情境
敘事記人的課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表露出來。兒童表現欲強烈,樂於扮演角色。教學中,不必直接告訴學生善惡、對錯,只讓他們依據自己的理解,將課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會動情,「動情」才會曉理,學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動同真人、真事相比較,通過情感遷移,對自己周圍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斷能力。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學只有輔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靈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語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紐斯所說的「教學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的境界。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實感(積極的、健康的)去感染學生,誘發和激勵學生的良好的情感體驗,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肆』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把情感教學滲透進去

情感是人與人、人與事物間關系的反映。新課標給了語文更高的評價,語文作為人類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是一種人生態和精神價值的體現,小學語文作為個體情感啟蒙和對事物認識的基礎,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樹立有很大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感情滲透就變得更加重要。語文老師要以活躍的精神,專注的態度、豐富的想像,熟練的講課技巧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感情,在語文的幫助下,讓小學生進入一個色彩斑斕的情感世界。
1.為小學生創造積極的語文學習氛圍
1.1深掘教材新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是充滿情感和藝術的一門學科,因為,語文內容豐富,教材插圖感染力強、語言優美;題材形式多樣,如童話、寓言、散文等,它們都是以情感染人、以理育人,易於導入感情教學。
例如在教三年級語文《畫楊桃》一課時,老師可以先講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詩的含義,讓學生認識到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效果。然後從一幅楊桃畫為點,讓學生猜測畫的像什麼?有的學生說像五角星,有的學生說像楊桃,有的說像海星……然後讓學生上台畫楊桃。課堂氣氛活躍,孩子的活躍思緒一下子被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被點燃,為文章學習中難點的講解鋪好了階梯。語文老師此時進入正題,開始講解楊桃的特點,然後與同學們的畫的各種各樣的楊桃進行比對,找出每幅畫的特色,學生的情感旋律被撥動。孩子們為得到鼓勵和表揚會主動讀書、尋求答案,文章難點的突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1.2結合多媒體,創造語文學習的意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內在動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藉助一定的情境,喚起學生內心感情,如對某事的渴望、激情等,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如在學習小學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文中生動描繪的自然風光很容易給讀者精神上的愉悅、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而由於大多學生沒有去小興安嶺遊玩、加之情感體驗不豐富,對文中描述的景物沒有直觀的印象。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小興安嶺的優美風光,把對小興安嶺靜止的文字描述變成生動的畫面,皚皚的雪原、矗立的雪峰、茂密的原始森林、可愛的小動物,一切栩栩如生,再配上文章朗誦,一定會營造出奇特的氛圍,使學生的情感在欣賞小興安嶺的自然美景中得到美化和升華。
2.在語文課堂中,持續保持心理優勢
2.1注意心理溝通,融合師生情意
課堂教學就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系和相互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溝通與交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的。實現溝通的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教師用啟發性、激勵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指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獲得感性認知;三是組織課堂討論,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2.2教師心理健康,教學技巧熟練
教師不僅能用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還應在教學中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一個好的老師的一個手勢,一個停頓,一個鼓勵的微笑都會把學生引進知識的道路,啟迪學生的智慧。如果教師自身精神不佳,這種負面情緒也會傳染給學生,影響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不管自己有多大的煩惱,心情有多壞,都盡量不表現出來,以情激情,愛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
2.3通過換位思考,掌握學習情緒
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小學生,教師也要站在學生的位置上,設身處地為學生的學習著想,使教為學服務,能夠形成師生間心理上的相互信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情緒和情感的外在原因。如上一節體育課活動量大,學生下節課往往精神不振,天氣乾燥悶熱,會使課堂氣氛沉悶,都需要教師體諒,做到不批評、不大動干戈發脾氣;二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理解能力,知識基礎的掌握程度,從實際出發。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循循誘導,耐心輔導,而不是用一句「這么容易還不會」敷衍了事,對成績差的學生,要主動接近他們,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障礙,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3.組織人際合作,活躍課堂氛圍
讓學生參加學習活動,使其置身於眾多的同學與教師的集體環境中,課堂則是主要的學習環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必然會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在教學時,注重培養學生集中思考教師和同學提出的某一個問題,並對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的習慣。學生發表意見的時候是思維最活躍、情緒最高漲、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也是課堂氛圍最和諧的時刻。如在講授《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張老師買了一套新房,可她碰到了難題,裝修房子只差玻璃了,你能幫幫張老師嗎?學生的情緒空前地高漲,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甚至自由找合作夥伴討論,一個個裝修方案拿出來了,不僅把課本中提到的新型玻璃用上了,而且還把自己知道的,想發明的新型玻璃幫老師裝上了……這樣的學習討論,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氛圍。
4.課堂總結:強化積極的心理定勢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負擔的重要環節。
4.1創設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動
創設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動,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靈活地應用於生活實際中,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產生濃厚的運用興趣,促進「尾聲中掀起高潮」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2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一節課剛結束,學生的思維和非智力因素正處在最佳狀態。結合學生心理,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如在教學《軍神》結束後,問:哪位同學能以「通過學習,我懂得了…」開頭,幫助老師小結這節課的內容。幫老師小結,這句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我懂得了…」開頭,學生易想易說,全班同學躍躍欲試,有的說,我明白了劉伯承是神軍,是真正的男子漢;有的說,我領悟劉伯承將軍在動手術時,他堅強地承受住了痛苦,真了不起……這樣,既達到了課堂總結的目的,又保證了課尾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的持久與穩定。
4.3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以在課堂總結之後,常給學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探新情趣,另一方面作為聯系課堂內外,課與課之間的紐帶,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度發展。
結語: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情感的滲透至關重要,小學生的情感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認知都處於啟蒙的階段,作為教師不應當拘泥於課本知識,而應當以課本為中心,聯系生活,創造些引導性的話題,讓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教師要與學生多交流,了解學生在想些什麼,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樂觀的面對生活。

『伍』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著重提出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專,因屬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逐漸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漢字教學中培養
漢字不僅是一種言語符號,還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它的優勢,使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成為認識世界、豐富情感、辨明事理的過程。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的主陣地。因而,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現代閱讀觀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的中心是每一版個學生個體,文本的意義權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因此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朗讀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閱讀的作用,也便於學生從個體角度深切體會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課程標准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於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只聽老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除朗讀外,語文閱讀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其他閱讀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蘊。

『柒』 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研究 課題研究思路如何寫

小學語文種的情感教學,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序言在學生掌握了知版識與技權能目標的情況下展開情感的教學,切忌上課伊始就給學生灌輸情感教育,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你的情感教學只能以失敗告終,切對學生以後的情感發展也會造成許多負面的影響。

『捌』 解析小學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的關系

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其教學質量的好快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專與發展。正因屬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這種重要性,現今社會上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也更加關注。並且,在當今的環境下,情感教育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對於教學質量也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作用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

『玖』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哪些類型的情感

在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貫徹「文道統一」,教好語文課的重要一環。列寧在強調內情感教容育的意義時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的確,情感是人們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積極的情感會激勵人們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文章的情感是固有的、客觀存在的,學生通常在閱讀前卻是無動於衷的,教師只有在備課中深入鑽研,善於體察作者的情感並受其感染,才能繼而感染學生。一般來說,作品的感情和學生之間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知識淺薄,二是理解能力差,三是社會經驗少。為此,教師只有想方設法地縮短這些差距,才能使學生動之以情,受到熏陶。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呢?一、咬文嚼字,揣摩感情小學語文要加強字詞教學,但這並不意味著脫離語言環境去摳字解詞,而是應該在弄懂課文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全面理解。葉聖陶先生曾指出:咬字嚼字的工夫,不是機械地理解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的修辭法則,最要緊的還是多歸納、多比較、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詞都不能輕易放過,沒有一點含糊。也唯有這樣閱讀,才能養成用字造句的好習慣,下筆不至於有失誤。

『拾』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現代閱讀觀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因此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情感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