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實詞虛詞

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實詞虛詞

發布時間:2020-12-25 12:18:39

1. 急求:高中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編輯本段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多,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麼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麼不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豚:小豬。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數:幾)。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歲的時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區別?王不要怪罪於年成,那麼,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
編輯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雞豚狗彘(zhì)之畜,【無】失其時。【無】通「勿」或「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3:【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過。
古今異義
1.【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義: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詞。今義:指形單影只之人) 2.【河】內【凶】。【河內】:黃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濟源一帶 【凶】:(古義:穀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1.指人或動物暴躁,心腸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古義:副詞,更。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 起:增加 4.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逃跑。今義:行走) 5.【或】百步而後止。【或】:(古義:有的人。今義:表選擇的連詞,或許、也許) 6.是亦【走】也。 【走】:(古義:跑,逃跑。今義:行走) 7.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谷】:(古義:糧食的統稱。今義:穀子) 8.斧【斤】以時入山林。【斤】:(古義:斧頭。今義:重量單位。) 9.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古義:供養活著的人。今義:保養身體。) 10.非我也,【兵】也。【兵】:(古義:兵器。今義:軍隊中最基層人員) 11.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歲】:(古義:年成。今義:年)
一詞多義
·1.數 ①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於國也》 cù 密、細密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寡人之於國也》 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⑤願令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後》 數目、數量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後序》 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 成語 發射 ②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於國也》 指打開糧倉 救濟百姓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開放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發出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 兵器 ②窮兵黷武 成語 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後》 軍隊 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 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於國也》 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宏偉的 ·6.時 ①不違農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季節 ②無失其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時機,機會 ·7.王 ①王無罪歲 《寡人之於國也》大王,名詞,讀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於國也》稱王,統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勝食 《寡人之於國也》動詞,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寡人之於國也》前一個「食」為動詞,吃;後一個「食」為名詞,食物 ·9.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在 ·10.之 ①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襯音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 ④五畝之宅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代詞,代百姓;助詞,的 11.以 ①請以戰喻《寡人之於國也》 用 ②以時入山林《寡人之於國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把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擊鼓進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 【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歸順 【王無罪歲】 : 一般「罪」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 【樹之以桑】: 樹:一般「樹」是樹木(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種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一般「食」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吃 動詞作名詞: 【請以戰喻】 : 一般「戰」是戰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戰爭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 一般「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其他 【謹庠序之教】 : 一般「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 一般「移」是移動,在此是使動用法:使……遷移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亦走也 這也是逃跑。 2、非我也,歲也 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3、非我也,兵也 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 5、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倒裝句】 1、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 (1)申之以孝悌之義 反復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重物行走在路上 2、賓語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之有也。 (2)雞豚狗彘之畜。 畜雞豚狗彘 3.介詞結構後置句: (1)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當於「只是……罷了」) (2)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或……或……」相當於「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當於「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語「此」。 2、棄甲曳兵而走 省主語「將士」。 3、可以無飢矣
課下注釋
1.河內[凶] :收成不好,荒年 2.不 [加] 少 :更 3.[填] :擬聲詞,模擬鼓聲 4.[鼓]: 擊鼓 5.[直]不百步耳 :只是,不過 6.寡人之[於]國也 對於 7.谷不可[勝]食也: 舊讀shēng,盡 8.[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細網不進池塘(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 9.[衣帛]:穿上絲製品的衣服 10.[無如]:沒有像......
編輯本段《寡人之於國也》 - 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體現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迴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後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2. 必修三語文文言文 五人墓碑記中的文言虛詞

一、而
1、連詞,表承接:去今之墓而葬焉。

2、連詞,表修飾:則噪而相逐。

二、以
1、連詞,表目的: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2、 連詞,相當於「而」,表承接:中丞匿於溷藩以免。

3、連詞,表修飾:於是乘其厲聲以呵。

4、介詞,表憑借: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5、介詞,用: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

6、介詞,因為: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三、焉

1、兼詞:激於義而死焉(於之,在這件事上)。

2、代詞: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義士)。

3、語氣詞:吳之民方痛心焉(無實義)。

(2)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實詞虛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賢專權,閹黨當政。他們網羅黨羽,排斥異己,欺壓人民,形成了「鉤黨之捕遍於天下」的局面。當時以江南士大夫為首的東林黨人,主張開放言路,改良政治。他們多次上疏彈劾魏忠賢,斗爭非常激烈。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對東林黨人進行殘酷迫害。

天啟六年(1626年),魏忠賢又派人到蘇州逮捕周順昌,蘇州市民群情激憤,奮起反抗,發生暴動。事後,統治者大范圍搜捕暴動市民,市民首領顏佩韋等五人為了保護群眾,挺身投案,英勇就義。次年,崇禎皇帝即位,罷黜魏忠賢,魏畏罪自縊,閹黨失敗,周順昌得以昭雪。

為了紀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蘇州人民把他們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稱為「五人之墓」。作者於崇禎元年(1628年)寫下這篇文章。

3. 求語文高中必修三人教版 氓的實詞虛詞總結

《氓》知識點
1、 古今異義
【氓之蚩蚩】古義:民眾,百姓,讀「méng」 今義:流氓,讀音:「máng」
【泣涕漣漣】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總角之宴】古義:歡聚 今義:宴會
2、詞類活用
【夙興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裡 名詞作狀語
【士貳其行】 貳:使……不專一 使動用法
【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動用法
【三歲食貧】 貧:貧苦的生活 形容詞作名詞
3、一詞多義
【將】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請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蘇軾《赤壁賦》):並且
曾不知老之將至(王羲之《蘭亭集序》):將要
【故】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的原因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所以
【以】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把,用,用來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把,用,用來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目的連詞,不譯,或可譯為「來」
4、通假字
【匪來貿絲】 匪,通「非」,不是
【於嗟鳩兮】 於,通「吁」,感嘆詞
【猶可說也】 說,通「脫」,解脫,脫身
【隰則有泮】 泮,通「畔」,邊岸,邊際
5、重點詞語積累
【蚩蚩】忠厚的樣子。
【貿】 交換,交易。
【謀】 商量婚事。
【涉】 渡過。
【愆】 拖延。
【將】 願,請。
【乘】 登上。
【垝垣】 倒塌的牆。垝,毀壞
【漣漣】 淚流不斷的樣子。
【卜】 用火燒龜板,看龜板上的裂紋,推斷禍福。
【筮】 占卦。
【體】 卜筮的對象。
【咎】 災禍。
【賄】 財物。
【沃若】 潤澤的樣子。
【耽】 沉溺。
【隕】 落。
【徂】 往。
【湯湯】 水勢很大的樣子。
【漸】 濺濕、浸濕。
【爽】 差錯。
【罔極】 沒有定準。罔,無。極,標准。
【二三】 三心二意,不專一。
【靡】 無,沒有。
【夙興夜寐】 早起晚睡。夙興,早起。夜寐,晚睡。
【靡有朝矣】 沒有一天不是這樣。朝,一朝,一日。
【遂】 順心,滿足。
【咥】 譏笑的樣子。
【躬】 自身。
【悼】 傷心。
【及】 同。
【偕老】 白頭到老。
【隰】 低濕的地方。
【晏晏】 歡樂的樣子。
【信誓旦旦】 誓言真摯誠懇。旦旦,誠懇的樣子。
6、文化常識
【總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紮成丫髻,叫總角,後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4. 高中文言文實詞、虛詞總結

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總結。(只選出了例句,雖然比較粗糙,但全是時間凝成,涵蓋1---6冊除詩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編成練習,也可附上解釋編成講義) 第一部分:(愛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1、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觸龍》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同上)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六國》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項脊》 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促織》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風鬟雨鬢。《柳毅》蓋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愛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傳》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桓》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勾踐滅吳》 2、安: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燭之武》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既來之,則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毅良久稍安,乃獲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孔雀〉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齒發,何敢負德!」《柳毅》若遇公於洪波之中,玄山之間,鼓以鱗須,被以雲雨,將迫毅以死。今體被衣冠,坐談禮義,盡五常之志性,負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關木索、被楚受辱。《報任安書》 4、倍: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過秦》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前列絲竹,後羅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間。《柳毅傳》 5、本: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傳序》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病梅》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孔》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陳情》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23),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24)《逍遙》舟人皆側立,曰:「此本無山,恐水怪耳。《柳》蓋亦反其本矣⑤!今王發政施仁⑥,……《齊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報任安書》 6、鄙: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滕王》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孔》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任安書》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 7、兵: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伶官》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內,力能竊之。《信陵君》 8、病: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勾踐》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觸龍》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其後二年,余久卧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項》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9、察: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石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君》 10、朝: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鄒忌》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過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項》我世世為洴澼

5. 能否幫我整理下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四文言常用的實詞與虛詞各30個

虛詞:1.蟹六跪而二鰲 而:表並列2.吾嘗跂而望矣 而:表修飾3.大王來何操 何:什麼4.開國何茫然 何:多麼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乎:相當於「於」,介詞,比的意思6.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乎:。。。。。的樣子7.今其知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8.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乃:你的9.其皆出於此乎 其:大概,也許10.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其:是。。。。還是。。。。。1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所:所字結構1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以:用來。。。。的1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焉:之於,於此14.且焉置土石 焉:在哪裡15.猶且從師而問焉 焉:之,代詞16.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焉:語氣詞17.盤盤焉,囷囷焉 焉:。。。。的樣子1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憑借19.夜以繼日,秋以為期 以:按照20.做《師說》以貽之 以:用來21.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因:通過22.因利乘便 因:依靠23.相如因持璧卻立 因:於是24.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趁著25.青,取之於藍 於:從26.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於:比27.蚓無爪牙之利 之:定語後置28.咸與維新 於:參與29.吾與徐公孰美 與。。。孰。。。:跟。。。相比,。。。。30.無乃爾是過與 無乃:恐怕是。。。。

6. 《語文必修3》一些文言文實詞虛詞翻譯

一. 1. 助詞,無實意 2. 表順承
二. 1. 連詞,來 2. 表修飾 3. 表順承或因果,不肯定 4. 這不是虛詞吧! 陳本意應是陳列,這里解拿著,意思是拿著鋒利的兵器。 這句話中的而字就是表修飾。 5. 表順承 6. 表順承
看你好像對「而」字的用法不是很熟悉。其實如果要判斷「而」字的用法,也不難。「而」字虛詞中一般就這幾個用法:並列,順承,修飾,轉折,因果。表並列時,在「而」字前後的兩個片語是可以互換位置而不影響意思的;表順承時,「而」字前後的句子或詞語,是有時間關系的,不能互換。也就是說,是前者發生後後者才發生的;表修飾,其實很簡單,因為表修飾的話「而」字就完全沒有意義,就是說你把它在句子中去掉也不會對句意造成多大的影響;表轉折就更簡單,只要覺得前後分句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就是轉折了;表因果的話,主要是看兩個分句有否因果關系。這個注意要與表順承區別開來。順承只是僅僅的表示兩件事情或事物的發生有時間順序而已,而因果的話,不僅要有時間的前後順序,還要有因果關系,即觀察一下後者的發生是否源於前者。
這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我高三畢業也有一段時間了,可能這些答案不是很權威,但希望能給你點幫助。

7. 高中語文主要(必考)的文言文虛詞,實詞(通假字,古今異義..)整理

樓主推薦一篇文章給你,我們老師叫我們看的
叫《烏有先生歷險記》
這裡面囊括了很多實詞、虛詞、通假、古今.可以考慮一下.
文意也不難.

8.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常用的120個實詞及18個虛詞的用法

高三語文二輪復習資料:120個文言實詞彙總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實詞為120個。實詞的義項比較多,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推導大都從詞的本義或古代最常見的意義出發,其它的義項則說明它與本義的關系,這樣實詞的義項就形成了一個網路,很方便記憶,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失為學習實詞的好方法。(推導提示★ 成語助記■)
一、愛
★「愛」在古代常有「吝嗇,捨不得」的意義,「捨不得」自然就會「喜歡」並加 以「愛護」嘍。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愛莫能助 愛屋及烏 節用愛民 愛不釋手 愛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後又用於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既來之,則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無恙 安土重遷 安居樂業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被堅執銳 澤被後世 被發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 扇枕溫被
四、倍
★「加倍」是後起常用義, 「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 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意義與「背」同。
■事半功倍 鄉利倍義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 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 來、原來」之義。
■追本溯源 捨本逐末 本性難移 變本加厲 英雄本色 無本之木
六、鄙
★「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後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齷齪 貴遠鄙近
七、兵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強馬壯 兵出無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臨城下 兵戎相見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厲兵秣馬
八、病
★「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並為之「擔心、憂慮」。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貧病交攻 無病呻吟 同病相憐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察言觀色 明察秋毫 習焉不察 靜觀默察
十、朝
★「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朝三暮四 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毀 朝聞夕死 朝歌夜弦 朝發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爭朝夕 班師回朝 枵腹終朝
十一、曾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後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念céng)。
■似曾相識 曾經滄海 曾幾何時 曾母投杼 曾參殺人
十二、乘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後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乘人之危 乘堅策肥 乘龍快婿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 因利乘便 有機可乘
十三、誠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誠惶誠恐 開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悅誠服
十四、除
★「除」本義為「台階」。又特指「宮殿上的台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台階」下進行的嗎?「台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除舊布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清宮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辭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採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
■不辭而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不達意 辭微旨遠 卑辭厚幣 一辭莫贊 假人辭色 大放厥辭 萬死不辭 一面之辭 義不容辭 以文害辭 溢美之辭
十六、從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追趕」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於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從壁上觀 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一而終 過從甚密 合從連橫 三從四德 力不從心 棄筆從戎 何去何從 擇善而從
十七、殆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因果引申。後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百戰不殆 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 知止不殆 殆無虛日
十八、當
★當」原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對著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由「相當」引申出「適合、適當」等義。
■門當戶對 銳不可當 當仁不讓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獨當一面 當機立斷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務之急 當之無愧 老當益壯首當其沖 安步當車長歌當哭 對酒當歌 豺狼當道 快意當前 螳臂當車 一馬當先 旗鼓相當 萬夫不當
十九、道
★「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後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需要「述說」,而後成為「思想、學說」。
■道聽途說 康莊大道 道不拾遺 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東道主 分道揚鑣 安貧樂道 問道於盲 師道尊嚴 旁門左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築室道謀 津津樂道 里經叛道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文以載道 頭頭是道 坐而論道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就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現」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為「應該」。
■得過且過 得不償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進尺 得不償失 得隴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應手 得天獨厚 得魚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難得糊塗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滿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誅之 探驪得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一無所得 智者千慮,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義為「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准」之義。心裡「計算」表達為「推測,揣度」;由「標准」則引申出「尺度」,進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審時度勢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風度翩翩 普度眾生 金針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寬宏大度 揮霍無度 度長絜大 暗度陳倉
二二、非
★「非」本義為「不對的,不合理的」。作動詞時即「認為不對」。詞義是否定的,故而虛化為否定副詞。
■大是大非 非親非故 非我族類 今非昔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文過飾非 物是人非 為非作歹 習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三、復
★「復」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又引申「回復」(話回來)「報復」(行為的回來)「還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處?)。虛化為副詞即為「再、又」。
■周而復始 髀肉復生 故態復萌 無以復加 無往不復 萬劫不復
二四、負
★「負」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為「承擔」(如「負債」);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為「依仗、憑借」;古代「敗」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敗」義。「失敗」了當然「對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負義 忍辱負重 負荊請罪 負屈含冤 負隅頑抗 久負盛名 披裘負薪 皇天不負有心人 決一勝負 負弩前驅 不負眾望
二五、蓋
★蓋,原為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和車蓋。作動詞時即為「遮蔽、掩蓋」之義。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別人嘍。
■蓋世奇功 蓋棺論定 官蓋如雲 欲蓋彌彰
二六、故
★「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為「緣故」;一為「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一見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虛 革故鼎新 欲擒故縱 不經世故 非親非故 平白無故
二七、顧
推導提示:「顧」基本義:「照顧」。由「照顧」可以引申出「顧念、顧惜」「回頭看」等義。「只」「只是」是作為副詞用。
成語助記:顧此失彼 顧名思義 顧盼生姿 顧全大局顧影自憐 顧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義指「城牆堅固」。城牆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一步引申出「頑固」之義。堅固有難以改變一直這樣的內涵,故又虛化成副詞「本來、原來、當然」等義。
■固若金湯 君子固窮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歸
★「歸」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個家,故有「回家」「回國」之義,也即「歸附、附屬」於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兒送給別人之義,故又借作「饋」字而有「贈送」之義。
■之子於歸 歸心似箭 反璞歸真 殊途同歸 物歸原主 解甲歸田 完璧歸趙 賓至如歸 鎩羽而歸 眾望所歸
三十、國
★古代的「國」本義是「國都、首都」的意思。「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並成為後來的主要意義。
■安邦定國 國破家亡 國泰民安 經國之才 傾國傾城 共商國是
三一、過
推導提示:「過」的本義是「走過、經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做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物極必反,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過錯」,出錯當然就會被「責備」。
成語助記:過猶不及 聞過則喜 過江之鯽 文過飾非 白駒過隙 雁過拔毛有過之而無不及 矯枉過正 瞞天過海 秋風過耳 閉門思過
三二、何
推導提示:「何」本義為「負戈而行」,故有「負荷」之義,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見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他們往何處去?去干什麼?」所以又用作疑問代詞「什麼」,進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詞「多麼」之義。
成語助記:何去何從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何足掛齒 出何典記 相煎何急 於心何忍 相去幾何
三三、恨
推導提示:恨的本義是「感到遺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懷恨」之義。
成語助記:相見恨晚 吞聲飲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導提示:胡,原指「獸頸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帶少數民族多吃獸肉,故又稱匈奴、西北各民族為「胡」。後又借為疑問代詞「什麼,為什麼」。
成語助記:胡服騎射 伊於胡底
三五、患
推導提示:患的本義是「擔心、發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愁的事。)引申出「憂患、麻煩」。
成語助記: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內憂外患 患難之交 防患未然 採薪之患 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導提示:或有兩個基本義:有人,有的人;或許,也許。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義。
成語助記:多言或中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導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消失)。後引申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於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成語助記:疾惡如仇 積勞成疾 大聲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額 眼疾手快諱疾忌醫 奮筆疾書 憤世疾俗 銜枚疾走
三八、及
推導提示:「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為連詞「與」。
成語助記:望塵莫及 觸手可及 鞭長莫及 及時行樂 愛屋及烏 迫不及待駟不及舌 言不及義 過猶不及 噬臍何及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風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九、即
推導提示: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成語助記: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離 即事窮理 稍縱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四○、既
推導提示:「既」的本義是「盡、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經、既然」「全」等義。
成語助記:既來之,則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四一、假
推導提示:「假」的本義是「借」。「借」不是要「給」嗎?故有「給予」之義。借來東西(比如錢)當然就有了「憑借」。借來東西不是真的屬於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進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義。
成語助記:狐假虎威 虛情假意 假痴不顛 假道伐虢 假公濟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 弄虛作假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實詞虛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