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有好的故事,好的題材,才會有好的文章。所以貼近兒童的生活,用兒內童的視角,表達兒童容的喜怒哀樂是一個天地。如果其中能滲透主題元素,能貼近現實生活,有閃光點,就是好的作文。至於方法,多寫多練筆,多讀書;多積累,學以致用。可以先放後收,少些限制,盡量鼓勵「我手寫我心」,到了有才可寫這步,再精雕細刻,仔細修改。好像雕塑一般------希望有所幫助。
㈡ 如何創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摘 要: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作文成績、語文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非常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對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對於當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應當不斷尋求創新途徑,在努力提升小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同時,實現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創新 1.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1)對學生情感的培養不夠重視。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只重視學生的寫作技巧訓練,而沒有重視學生的情感培養,對於小學生的寫作來說,真情實感的表達比寫作技巧的提升要更重要。但是現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仍然採用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句式、語法、用詞、文章構造等放在了作文教學的首位,讓學生感覺作文寫作非常枯燥乏味,而沒有重視思想感情的表達,久而久之便導致學生對作文寫作失去興趣。 (2)過分注重作文的思想深度。在進行作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沒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而過分重視作文中的思想深度,硬性要求學生在作文的最後一段要進行全文中心思想的概括總結,或者要通過歸納等方式升華全文的中心、主旨。這樣的規定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不盡合理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像成人一樣形成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過分要求思想深度,難免出現「假深沉」的問題,學生只會模仿一些思想有深度的文章,說一些空洞或華麗的語言。這樣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也不利於學生心靈的成長,久而久之還有可能讓學生抵製作文寫作。 (3)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作文是將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展現的是學生的情感世界和內心活動,但是當前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過分強調自身評價的作用,沒有真正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問題帶來的結果就是學生為了迎合教師說假話,而不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2.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 (1)加強作文選題的創新,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寫作之前,應當注意培養學生先擬定題目的良好習慣,而盡量不要採用命題作文的形式,因為命題作文非常容易束縛學生思維,讓文章變得常規化,沒有新意。特別是當前一些教師喜歡將一些優秀的作文範例讓學生閱讀和學習,導致學生的想像力受到限制,寫作思路也越來越窄。當前作文教學的創新就是要做到努力開拓學生的思維,找到有新意的寫作切入點。
㈢ 語文小學寫作教學策略有哪些
寫作知識的教學策略
(一)從引導學生觀察入手,幫助學生豐富習作的素材 我們在引導學生觀察時,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小題材。
第二,要堅持把定向觀察與隨機觀察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三,要引導學生將平時觀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進行集中歸類整理,將「源」建「庫」,使零碎的變為系統的,分散的變為集中的,陌生的變為熟悉的。
第四,要引導學生定期進行交流,相互補充,以強化對生活原型的再認識。
(二)從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入手,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開拓寫作的思路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我們強調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其目的不僅在於給學生提供成千上萬成功的寫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一方面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另一方面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呢?
第一,為學生的閱讀提供豐富的源泉。
第二,運用統一的「閱讀卡」。要求學生對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及時摘抄,分類整理,並寫上簡要閱讀批註或感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三,定向的專題閱讀與自由閱讀相結合。定向專題閱讀,就是要求學生閱讀的書籍 ( 或文章 ) 與語文教材的單元閱讀、單元作文的語體相協調,以提高閱讀和作文的即時效率。自由閱讀就是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選定材料。
(三)抓小練筆積累,減緩作文訓練的坡度
有了生活素材和語言材料的積累還不夠,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學期7-8篇大作文是遠遠不夠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練練出來的。練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練筆,抓小練筆積累,可以減緩作文訓練的坡度。
(四)拓寬訓練的時空,適當增加作文的訓練量
從目前的小學作文教學現狀來看,教師給學生的思維時間和創新空間都很有限,為了改變這個現狀,教師必須創造條件,拓寬訓練的時空,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智力背景。
當然這些教學策略不是孤立的,一節語文課中應該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已達到教學目標,讓學生真正掌握語文知識,增強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並不斷有所創新。這才是評價學生的真正標准。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進行學習、實踐、反思、總結,進而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真正的適應課改形式下的新型教師。
㈣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應採用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小語文教學過程中,我經常發現學生們一談到寫作文,他們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消除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心理,使他們願意寫作、樂於寫作呢?這正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難題。
作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作文意識,培養學生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能力和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學生作文水平提不高、害怕作文的一個最主要原因---他們感到沒有素材可寫,或者有了素材但由於平時好詞好句積累的量較少而感到無話可寫。出現這種現象關鍵在於他們不善於捕捉素材,對於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對於自己譴詞造句的能力培養更是不重視。作文是一項創造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然而,要教好學生的作文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由於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生怕學生寫不好作文,教師從備課開始就從審題立意、文章結構、寫作素材等各方面著手考慮,在教學時將這些內容一一教給學生,並不考慮學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雖然我們語文教師花費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學生獨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同時目前的作文教學,一篇作文從指導到學生習作,再到老師批改,最後到老師講評,歷經兩周才能完成,這樣不僅戰線拉得過長,而且反饋信息慢,學生受到的效果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總是由教師單方面完成幾乎沒有學生的參與,這樣很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老師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標准」來要求學生,常常求全責備,使學生很少能在寫作過程中體驗愉悅和成功,所以很多學生談「作」色變,視作文為煩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於教師的「指導」、課外作文選的參考和自己的憑空想像,東拼西湊,亂寫一通,寫出來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達」意,嚴重影響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張志公先生曾經說過:「語言教學在普通教育過程中恐怕算得上一個『老大難』問題,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語言工作中的一個『老大難』也就是說作文教學是『老大難』中的『老大難』」。那麼如何改變作文教學的現狀呢?我將從以下四方面談談我對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的研究。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作文是語文學習中最復雜的腦力勞動,如果小學生沒有寫作願望,那麼習作的教學目的就很難達到。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根據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調動寫作積極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幾點:(1)開展豐富多樣的?交流活動。我經常在班級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交流活動。有時,我充滿激情地朗讀學生的優秀作文;有時請學生上台來自己放聲朗讀;有時要求各組分別圍成一圈兒,每個人都選讀一至兩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組員聽評其作文的長處和短處,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充分肯定的評價中,在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學生逐步樹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覺得自己行。(2)我還積極鼓勵學生自己向報刊投稿。開學不到一個月,班級已有兩位同學在《作文大王》上發表了自己的作文。當這兩位學生拿著刊登著自己作文的書的時候,我大力地表揚了他們,在肯定他們的同時,也不失時機地鼓勵其他同學:他能發表,你們也能一定行!這不僅調動了發表優秀作文小作者的積極性,也調動了其他同學的寫作積極性。(3)?第三個做法是:列印成冊,讓學生感受收獲的喜悅。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優秀作文變成了鉛字,漂亮、工整地從列印機打出,再配上美麗的、富有聯想的插圖,心裡別提有多高興。在班會課上,組織學生互相借閱、討論、評議,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生有了寫作的慾望教師一定要給予保護,即使有些學生寫的是「三言兩語的流水帳」教師也不要責備求全,讓學生感到寫作不是「難於上青天」,這樣才會大大增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信心?
二、備課要有創意?
備課要有創意也就是說作文備課要和以往有所不同,小學語文教育大綱指出「作文是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但是,在過去的作文教學中,命題、指導、批改、講評等方面幾乎全是教師單方面的勞動:上作文課,在老師精心簡短的講解之後,立即讓學生動筆,這時學生即沒有心理准備,也沒有內容准備,大部分學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義的內容拋在一邊,去根據老師的要求湊合成文。這是作文教學費時效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在明確習作內容及訓練要求的前提下,要找出本次習作的有創意、有創新的部分,並把有創意、創新的思維作為激發點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重點,詳細地設計好每一步教學步驟。例如,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s版語文第九冊第二單元作文習作《同學之間》,其習作要求是:①根據題意寫一件在同學之間的事,要寫出真情實感。②內容要真實,把事情寫清楚,寫具體,語句通順、連貫。根據作文訓練的要求,要使學生把作文寫好,必須把創意性、創新性作為備課的主思路激發學生的思維,那麼,首先應該把(1)選材立意和(2)材料組織作為著手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①「同學」你是怎樣理解的?②同學和同學發生過很多事情,那麼你能說給大家聽一聽嗎?③在這些事情中,哪件事情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有新意?④這件事為什麼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從這些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第一個設計的目的在於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其實,同學的范圍是很廣的:既指現在的同學也可指過去的同學;還可以包括校內同學和校外的同學,如在少年宮興趣小組一起學習的同學等等。這樣選材范圍不是擴大了嗎?第二個設計的目的也在於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學之間發生的事說得越多,越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路,使作文有內容可寫;第三個設計是在第二個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集中思維,目的是讓學生從眾多的事件中選擇真實的,而且又比較新穎的材料,第四個設計是在前兩個設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所選材料對文章中心的確定和挖掘。為了達到組織好材料的目標,我在教學中又分別設計了三個問題,即①你打算怎樣安排選定的作文材料?②除了這種寫作方式外,還可以怎樣安排你的材料?③你覺得採用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突出你所表達的中心?不難看出,前兩個問題,可以較好地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發展,第三個問題則是在學生集中思維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多中選優。可以說這種備課始終圍繞著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等思維規律,我認為這樣的作文教學有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因此,這種備課充分表現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創意和獨具匠心。
三、指導要從細處入手、點滴抓起?
小學生從家庭到學校,所見所聞是有限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觀察是認識客觀世界,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為了讓學生寫好作文,作為語文教師要在平時就注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然而,由於小學生受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往往觀察不細致,認識不深刻,寫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提高認識。平時,如果我們很注意教給學生仔細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要求學生在觀察事物時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味道,人物的衣著、神情以及景物的靜態和動態等方面的特點細致觀察......要求學生善於思考,勤於積累,平時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節目,或者在生活中見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時記下來,每天利用晨會和午會時間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講講「所見所聞」,學生學會了觀察,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
㈤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計劃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計劃]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計劃1.如何培養聯想力、想像力?
豐富的聯想力、想像力是構思一篇作文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那麼,如何培養聯想力、想像力呢?
(一)生活和知識的積累是培養聯想力、想像力的基礎
要培養聯想力、想像力,頭腦里就必須儲備好豐富的形象記憶、知識記憶和思考記憶,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計劃。而這些記憶,來源於對實際生活的深入觀察、深入體驗。
(二)欣賞文藝作品可以培養聯想力、想像力
在欣賞文藝作品時,將自己的身心完全沉浸在作品所表現的藝術境界之中,憑借作品提供的形象和思想,設身處地,出神入化地去馳騁聯想、想像,在享受美感的同時,也能達到培養聯想力、想像力的目的。
(三)日常生活是聯想力、想像力的源泉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隨時隨地展開想像,並且把想像的結果寫下來。養成這種培養聯想力、想像力的習慣,對儲備寫作材料當然是很有幫助的,作文指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計劃》。
(四)藝術家的所謂「朦朧」想像構思方法,可以借來一用
有的老師教作文,常常把學生帶到野外,面對藍天、白雲,或一棵樹、一座山,先注視凝思,再閉目遐想,展開想像聯想,然後記下所想的一切。其實這就是運用「朦朧」想像的方法在培養學生的聯想力、想像力。
由此看來,聯想力、想像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後天的培養和鍛煉而成的。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和知識儲備,沒有在文藝欣賞中,在日常生活和寫作實踐中,長期刻苦的培養和鍛煉,哪裡會有超出常人的聯想力、想像力?
2.作文不好試一試口頭訓練法
作文培訓專家謝永龍老師一直提倡小學生作文「口頭訓練法」。要想寫好作文,小學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接點,很關鍵。謝老師詳細講解了小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心理上的區別,並著重強調「專注水平」和「專注能力」以及快樂學習在小學學習中的重要性。
對於小學生,要通過對他們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來講解語文學科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要有也必須有好的學習方法。「語文這門學科,從大的方面來說,關繫到一個人的安身立命;從小的方面來說,作為一門工具學科,無論對現在的學習還是對將來工作都非常重要。同時,語文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提高。語文學科只有靠日積月累,才能夠厚積而薄發」。謝老師說。
針對作文,謝老師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即「口頭作文訓練法」,讓孩子多說,多練。這一方法已在謝老師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效果,不少學生通過學習這個方法後,不再對寫不好作文而感到苦惱了,並且還取得不錯的成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計劃〕【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㈥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應採用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小學生最不願意完成的功課。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從小學中年級開始進入作文教學.其實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就開始重視作文教學了.從學說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書寫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然而小學生的語文功底差.觀察能力低.更沒有組織和駕馭語言能力,作文時經常是下筆無話可寫。或者是茶壺煮餃子——有話吐不出。即使是東湊西拼勉強完成一篇習作。也是內容空洞。條理分不清,或者是詞不表意.馬頭牛嘴對不上。讓教師無法修改,苦不堪言。那麼,如何進行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
1.作文與生活相結合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語),這就告訴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思維」十分重要,大量地背範文、套模式,期望通過模仿提高寫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這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思維訓練,沒有開拓思路。只有在「思維」中獲取靈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湧、下筆有神、筆奕生輝。例如,教師要帶領我們的小學生走入廣闊的生活,以拓展思維領域法國雕塑家羅丹語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些學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樣,寫不出新意來,就是因為缺少細致的觀察、發現,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沉默」的思維。由於生活面比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門就進校門,缺少社會實踐,視野不開闊,活動領域不寬廣,導致對周圍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據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事實證明,往往是參加了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後,寫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顯生動、有形。以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
2.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熏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一個學生缺乏閱讀能力或者說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茅盾先生曾說:「一個作家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領會其構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處,並且每讀一遍會有新的心得,這就意味著他的欣賞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賞力的步步提高反過來會提高表現能力。」(《漫談文藝創作》)。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慾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時間長,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教師要有耐心和毅力來培養我們的學生。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應認真運用好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會仿寫,從而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當然,在對學生進行範文指導的過程中,我們應教育學生避免機械地照搬照抄。仿寫是指仿其文(仿範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範文布局、格式、結構、寫作思路),仿其法(仿範文觀察方法、思路方法)。學生經過反復多次的仿寫練習,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後,就要鼓勵他們採取不同的表現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題材,發展求異思維。如從不同的角度去選材表現同一中心的題材內容安排可「先分後總」或「先總後分」,還可按「順序」、「插敘」、「倒敘」去進行一題多練。先扶後放,從仿到創,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3.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句、精彩片段等。
3.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後,就讓學生以後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3.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昕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柬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4.及時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學生辛辛苦苦寫好作文後,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許,在很短的時間內,印象很深,應給予及時的評價,並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很容易接受,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或輪流交換互閱等。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用通順的語句、清楚的層次、鮮明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表意見,此時,若再重新習作一次,就能上一個等級,這無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養學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寬老師主編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筆者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後,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並自己進行修改,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6.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頭痛於作文的學生,則是作文還提不起他們的興趣。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以上幾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只要我們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㈦ 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小學生習作
五指山市暢好學校 邢藝籍
一、用現代化教學創設情景,激發寫作興趣。
在一次作文教學中,我在指導學生寫一個運動場面時,引導學生感知為基礎,運用直觀手段,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及學生實際,通過播放錄像,幻燈片,播放錄音等手段創設特定教學情境,通過形象、光色、聲音激發寫作興趣。運用電教創設情境,教師教得自如,越教越有趣,學生學的輕松,越學越愛學。聽著激昂的音樂和有感情的解說,學生的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新課程要求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知識傳授者轉向發展的促進者。師生在互動、學生體驗到自由、信任、關愛和寬容,就會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 在作文教學中,創設了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的情緒也就隨之高漲,對學習就會產生興趣。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就敢想、敢問、敢說。例如,在一次擦黑板之後,我走進學生中向學生訴苦:每天擦黑板時,粉筆灰飄行滿地都是,掉在地上用掃把一掃就沒事了,如果落進眼睛裡可就受苦了。如果能有一種吸塵粉筆擦,那就多好啊!學生一聽,也紛紛應和我。此時,我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碰到什麼問題,想要些什麼來幫你解決呢?教室剎時熱門起來了。有同學說:要一把‘自動掃把’可以自己按時掃地吸垃圾;有的同學說:教室里應該安裝‘自動清潔器’按時清黑板。作文教學應著力於使學生想吃樂於表達。那麼要如何改變學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狀況呢?就是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學習觀察方法
⒈從整體到部分,層層認真觀察的方法。
⒉學習在觀察中抓住事物特點的方法
。在學生學習了觀察方法後,我因勢利導,讓學生用這兩種方法觀察一種你喜愛的花,觀察後寫下來。有一位學生這樣寫紅玫瑰:墨綠色的莖上長滿了小刺,尖尖的、硬硬的,誰也不敢去惹它。枝條上長滿了齒形邊的葉子,葉子是綠色的,剛長出的綠葉中帶紅。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生機勃勃。葉叢中,枝頭上花兒昂首怒放,顏色是那麼紅、那麼濃,沒有一點雜色,簡直像燃燒的火焰。許多的花瓣組成了一朵精美的花。這些花瓣有規則地簇擁在纖纖花蕾身邊、層層包裹著。就連花瓣之間的空隙也自然地被下一層花瓣所遮蓋。每片花瓣都鮮活、細嫩、水靈靈的,好像只要輕輕一掐,紅色的漿液就會涌流出來似的。湊到花前聞聞,清香陣陣,那是散發著詩意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啊,多麼嬌媚、可愛的玫瑰花啊!
小作者的觀察順序是從整體到部分。部分的觀察也是有序的:莖 葉 花。表達時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著重抓住花的特點寫具體。由於小作者觀察得仔細,觀察方法得當,所以把玫瑰花,寫得逼真傳神。
三、利用電教指導學生觀察事物
在課堂中,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將課文與生活和身邊的事例聯系,注意從學文中再現生活、描繪生活而不脫離生活。我是這樣進行引導寫作訓練:(1)、抓重點詞語聯想練寫;如教學《荔枝》,抓住筋脈突兀這個詞語,讓學生展開想像,寫一寫母親的手,體會母親的辛勤和無私的愛。教學《林海》,抓住興國安邦這個詞,讓學生寫一寫自己未來的宏偉目標和自己應該如何做才能有興國安邦的意義。(2)、學習課文句子仿寫;如教學《桂林山水》可以仿照寫灕江水的特點句式,寫一段話。課文中寫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好像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可引導學生仿寫:秋天的風真涼啊,涼得讓你感覺到了一絲寒意;秋天的風真柔啊,柔得讓你感覺好像用手在撫摸;秋天的風真香啊,香得讓你感覺到果實累累的豐收景象。(3)、創設語境進行改寫;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創設情境想像地球被破壞了,讓學生寫一寫。又如教學《黃河象》一文,首先審題、閱讀文章內容,如何詳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的來歷,都由學生自己主動探索主動發現。課題一出現,學生即運用已掌握的審題的一般思路開始了審題,然後交流。有個學生提出《黃河象》到底是重點介紹黃河象化石的樣子,還是黃河象的來歷?是介紹黃河象,還是說明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過多媒體教學,觀看錄像,閱讀課文,加上老師適當的點撥:介紹黃河象化石的樣子,說明黃河象化石為什麼保存得那樣完整,科學家為了說明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對黃河象的來歷進行了嚴密的假想,探討作者怎麼詳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的來歷。學生的交流進入到對課文內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順勢引導:默讀課文,以文章的重點內容為基點,可劃分為幾塊?自主探索交流:我認為文章按主要內容來劃為三大塊:先介紹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寫科學家對黃河象來歷的嚴密假想,最後寫人們發現了發掘這具黃河象化石。段落劃分好,學生進入理解課文重點內容過程,他們發現問題:假想最重要的事實依據是什麼?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並利用多媒體反復顯示主要過程,通過探索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最重要的事實依據是黃河象失足落水陷入淤泥淹死河裡,並引申出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時,卻有學生提出為什麼黃河象會失落水淹死在河裡?有的說:因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說:因為石頭滑,有的說:因為天氣熱面對學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統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體,通過看全過程再選詞填空,使之變得有條理,引發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從(熱)(渴)(喝)(陷),最後淹死河裡的結論,並指出這個結論從已知求未知,以結果推原因,運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來的。這樣,學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動探索、發現構成教學過程的教學環節。學生懂了,老師則因勢利導,學生疑惑而啟發,以思維陳列阻塞處引導,以學習關鍵處點撥,起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而多媒體創設閱讀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探求新知識提供很好的發揮。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影像和聲音多種方式顯示教學信息,調動學生種種感官,為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最優化。為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多媒體組合的強大功能,改革課堂結構模式,努力構建利於學生自主探索的新型的課堂結構模式。運用多媒體技術提供形聲同步的教材,變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為活靈活現的實體形象,用電教媒體指導作文教學,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到學會觀察,有話可說可寫;到學會分析比較,有話想說想寫;到學會表達順序有話會說會寫。我認為多媒體教學確實能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產生激勵、愉悅的審美效果,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為主動和積極
三、 積累素材。
素材是未經提煉加工的寫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質基礎,猶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話說:巧婦難作無米之炊。這就是說沒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無法造出精美的器物。兒童心理學表明:學生寫作,首先必須擁有寫作文的有關的材料、中心思想、段落層次、語言表達、都無法從頭談起。所以學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所謂雄厚就是廣泛吸收積累之結果。
1、從現實生活中積累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那麼,如何匯積生活中的寫作源泉呢?我認為:首先要豐富學生的生活。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指導小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內容就是寫作材料來源於生活。生活越豐富,積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學表明:兒童天性好玩、好動。教師應抓住這一心理特徵,有計劃、有目的組織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春遊活動、文體活動、讀書活動、演講活動、看電視、聽廣播等等,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寫作素材。如:六年級十二冊教材中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夕給母校寫一份建議書,我又組織學生到校園的食堂、學生寢室、操場、圖書室、微機室等主要活動場所去觀察實踐,去尋找問題,然後再回到教室動手寫,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非常濃,覺得有話可寫,作文輕松,學生們在文章中提了很好的合理化的建議,這樣,不僅讓學生、由怕寫作到樂寫作,由被動寫做到主動寫作,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留心生活寫周記,在平時生活,學習中,時常都會發生一些事情,但每個人的記憶是有限的,經過一段時間,都會淡忘,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真實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成了一個素材庫,到作文時就不愁沒有寫作素材了。另外,農村的風景優美,鄉土氣息濃厚,美麗的大自然有孕育了千姿百態的動植物。教師利用這種優勢,引導學生見景生情。把這種情景教育引進小學生作文教學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學生作文成功的基石。
2、從書本中積累素材
書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著生活實際,怎樣積累書本的材料呢?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無序而枯燥的。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課程標准》也指出: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就要求學生要大量閱讀,在讀中靜心,在靜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養豐富的情感。要求學生在讀書時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裡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與作者的情感表達產生強烈的共鳴。這還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除把課堂還給學生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閱讀可採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在閱讀內容上,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的均可,如自然科學、文史地理,這面書籍可以拓寬知識面。閱讀文學作品,包括古詩詞、名言警句、小說散文,既可學到寫作技巧,豐富語言積累,還可陶冶情操,促進創作靈感;報刊雜志的大量知識與信息,也為學生提供了創作的材源;閱讀方法上,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讀,長篇文章精讀和略讀相結合。古詩詞、名篇要朗誦,知識性作品可默讀、重點研讀和全面瀏覽相結合,讀和思便相結合。讀書要求學生要做好閱讀筆記,逐漸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有了廣泛的閱讀,學生就能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同時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中,使學生產生了語感,激發了靈感,有了語感和靈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瀉輕松的事。如果學生有了材料,那選材是相當重要的。只有選材新,才能寫出創新的作文。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那麼選擇好的材料則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一篇作文的材料選擇得有特色、有新意,對讀者來說,就會嘖嘖稱贊,對作者也會刮目相看,更能吸引讀者往下看。
3、開展課內外閱讀,訓練綜合積累
(1)、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經常性的閱讀指導。教師在課堂上的精彩的講讀分析,給學生作課外閱讀示範,指導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把課內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之中。(2)、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一是抄一抄,要求學生閱讀時把優美的詞句或精彩片斷分門別類地摘抄在讀書筆記中,日積月累,豐富詞彙。二是寫一寫,每讀過一本課外書後,讓學生練練筆。如寫心得體會,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語段進行仿寫等。(3)、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開展讀書匯報會,激發說的興趣;開展讀書專欄,激發寫的興趣等,從而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4)、結合課外閱讀充實學生的寫作素材。
現在有些學生提起寫作文,便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那是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沒有積累什麼素材,所以無從下筆。而寫作的素材一部分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另一部分來自學生的課外閱讀。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了一定的素材,在作文時,這些素材便會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湧出來,真可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麼學生寫作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由課內引向課外,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積累必要的寫作素材。通過課內外閱讀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教師怎樣指導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來提高寫作水平呢?這里的課外閱讀包括課外書籍、電視、網路等。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小學階段每學年學生的閱讀量不少於40萬字,這就有效地保證了學生的閱讀量,為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我想,不管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只要掌握了讀書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來。
四、結合課堂教學指導審題
提起作文,教師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教師難教,學生難寫。的確,就一堂作文課而言,往往是教師講得口乾舌燥、滿頭大汗,而學生仍然無動於衷,無法下筆。在二十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領悟出了作文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在作文課上向學生講授寫作文的技巧、方法,在平時講授範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多讀課文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教師指導,鼓勵學生借鑒、模仿,寫出自己的文章。同時,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課堂閱讀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結合解題教學指導作文的審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對小學生而言,要想寫好一篇文章,審題至關重要。審題,就是要抓住題目中的字眼,按照這個字眼來安排文章的思路。大部分學生不懂得怎樣尋找題目中的關鍵字詞,因此,寫出來的文章文不對題的現象非常普遍。怎樣讓學生學會審題呢?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多讀課文,聯系課題,看看作者是抓住課題中的哪一個字或詞來展開敘述的。如小學語文第十冊《赤壁之戰》這篇課文,學生通過讀課文後,很容易發現作者是圍繞課題中的戰來展開敘述的。先寫為什麼戰?再寫怎樣戰?最後寫戰結果?這個戰字就是這篇文章的關鍵字詞。另外,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仔細分析課文的題目,讓學生認識文章命題各有特色:有的課文是以人名做題目,其中,有的是寫一個人的一生,如《愛迪生》、《李時珍》;有的是寫一個人的幾件事,如《詹天佑》;有的課文是以事件名稱做題目,如《手術台就是陣地》、《飛奪瀘定橋》;有的課文是以事件發生的時間做題目,如《課間十分鍾》。通過啟發學生進行題目歸類,使他們初步認識了課文命題的規律。這樣,在經常性的解題與審題相結合的訓練下,學生審題能力不斷提高,那種文不對題、偏離中心和言之無物的毛病也大大減少了。
五、結合詞句教學指導作文的遣詞造句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就開始學習組詞、造句,可以說,單獨讓學生組詞或造句,學生或許都能組一個很好的詞和說一句比較完整而又有新穎的句子。可是如果讓學生在寫作文時准確運用平時組過的詞或造過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學生會覺得很難。他們不知道在句中怎麼去運用學過的詞語和句子。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在讀課文時,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較好的詞語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讓學生明白這些詞語和句子是什麼意思,好在哪裡,在自己作文時,怎樣去運用好的詞語和句子。另外,在讀課文時,還要學習作者修辭手法的運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如小學語文第九冊《再見了,親人》,文中在描寫朝鮮人民對解放軍的深情時,用了許多反問句,通過這些反問句,更深刻地體現了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再如課文《三峽之秋》中對三峽景物的描寫,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讓人們有如身臨其境,感受到了三峽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說明文中,還要學習一些常用的說明方法,如語文第九冊《鯨》這篇課文,文中運用了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的方法,使句子的意思表達更明確。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多讀課文來學習作者的這些生動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時,進行模仿,把別人的語句,變成自己的,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六、結合篇章教學指導作文的寫作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定思路和寫作順序,如果文章思路不清或沒有順序,那麼,盡管你的文章中有華麗的詞藻,優美的語句,也還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時,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結構安排,寫作順序及寫作特色。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明白作者的寫作順序和寫作特色,在習作時加以模仿。如語文第十冊課文《黃河象》和《琥珀》這兩篇課文,學生通過讀課文進行比較,就會發現雖然兩者都是科學家根據化石的特點,展開的合理想像,但前者採用的是倒敘的方法,而後者採用的是順敘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己讀課文,分析和比較,掌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和特色,從而提高自己寫作能力。
七、加強訓練展示個性
要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還必須從訓練學生作文能力上下功夫。小學生作文能力不僅限於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上,而且對語言、知識、思想、認識、情感和智力的綜合運用,在平時的材料積蓄能力、思維能力、認識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要訓練學生作文能力,就要對上述各項能力進行有序的訓練,並遵循先易後難,先現象,後本質的原則,例如,要訓練學生認識能力,訓練學生怎樣認識事件的開始、發展、結果的全過程;訓練他們去認識事物的重點和細節;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則先練句,再練段、練篇,最後達到完整、規范、生動、色彩分明。做到有條不紊,逐步發展。在引導學生追求人性美,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的同時,還要在寫作課堂教學中展示學生個性。寫作中,首先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獨特的見解;在表達中不說套話、假話;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觀察,自己的真情實感;鼓勵學生自主地選擇表達的內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讓學生多寫想像作文,展開想像的翅膀。想像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作文教學是能反映學生意識的特殊教學形式。因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遵循人的認識規律,讓作文教學沐浴著人文的燦爛陽光,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切實完善學生的人格。
總之,引導小學生習作,要從廣泛的生活中積累經驗,無論是從課堂教學內容上、引導學生觀察方法上、還是日常生活實際上、都要讓學生細致的觀察。同時,讓學生廣泛閱讀書籍,積累素材,多寫多練,才能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
㈧ 小學語文作文起步教學的策略有哪些
作文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怎樣進行起步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起步作文,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儲備一定數量的常用漢字,一般要學會1000多個常用字;二是要閱讀一定數量的範文,從範文中獲得有關的知識,積累詞彙,學習表達方法.現行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安排一年級學會440字,二年級學會740字,兩年學會1180字,閱讀範文80多篇.識字進度慢,閱讀量少,拖了起步作文教學的後腿. 而小學作文訓練的程序是:低年級著重練習寫句、寫話;中年級著重練習寫片斷;高年級著重練習寫成篇的作文.作文訓練分為多級過程,寫完整文章的訓練滯後,難以有效發展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從作文教學的歷程看,總擺脫不了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文內容不能貼近學生的生活、順應他們的心理;訓練方法劃一化,齊步走,忽視學生個性的差異.作文是一種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能力的發展,靠學生自主訓練、實踐、應用.指導學生作文,必須以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基礎,同識字、閱讀和發展口頭語言同步進行.作文教學要有新的突破,應力爭提早起步,引導學生自主練筆、學用結合,把激勵學生的內驅力擺上重要位置,貫串於整個語文教學過程.
㈨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掌握仿寫方法
仿寫句子首先要把握例句的特點:
1、首先分析例句的修辭特點。
2、再把握例句的句式特點,看句式是整句還是散句,是長句還是短句,有沒有用關聯詞等。
3、最後分析例句的語境特點,看句子的感情色彩和前後表意特點,做到內容前後兼顧。
仿寫句子的原則
1、修辭「依葫蘆畫瓢」。
2、結構「循規蹈矩」。
3、內容「前後兼顧」。
仿寫句子的類型和方法
1、仿寫比喻句
仿寫比喻句就是仿照例句,寫出相同句式的比喻句。
第一類就是直接寫明喻句,即本體、喻體都出像,比喻詞「像」,例句如下:
例句: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1)小雨淅瀝瀝地下著,像,像,像,滋潤著萬物生長。
(2)天上的雲變化真快啊,像,像,像,真是美麗極了。
如上所示,首先分析出例句特點,明確是仿寫明喻句,且句式特點為短句。本著修辭相同,句式相似,詞性相同、字數相似的原則,可以仿寫為:
(1)小雨淅瀝瀝地下著,像牛毛,像細絲,像花針,滋潤著萬物生長。
(2)天上的雲變化真快啊,像飛馬,像綿羊,像棉花,真是美麗極了。
第二類仿寫暗喻句。即本體、喻體都出現,比喻詞換成「是、簡直、成了」等。例句如下 :
例句:繁華是春天的小臉;陽光是夏日的歡唱;
;
。
如上所示,先分析完修辭類型特點,再看句式特點和前後句子表達的意思,可以判斷下面應該用「秋季代表景物」和「冬季代表景物」來寫比喻句。可以仿寫為:
落葉是秋天的舞蹈;雪花是冬季的詩歌。
2、仿寫排比句
排比句本身就要求三個及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片語或句子並排組成的句子。因此仿寫排比句更要求句式統一、修辭統一、意境統一,表達的中心也統一。例句:
真愛無痕,至愛無聲。愛是柔和的燈光,照亮我們的人生;愛是撐開的大傘,為我們遮擋風雨;愛是,。
由前面的例句我們可以看出,接下來的仿寫也是寫暗喻句,且表達對愛的贊美之情。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聯想來補充為:愛是溫暖的陽光,為我們驅趕寒冷。
再如:如果我是陽光,我將照亮所有黑暗;如果我是清風,我將;如果我是春雨,我將。
同樣的做題步驟和方法可以補充為,如果我是清風,我將帶走所有躁熱;如果我是春雨,我將滋潤萬物成長。
由以上例句可見,仿寫排寫句,除了要求修辭相同,句式特點相同外,更重要的還要語意前後統一。
仿寫句式或主題
此類仿寫句子要求按固定句式統一表達一個主題。
例句如下:
金錢能買到佳餚,但買不到胃口;金錢能買到書籍,但不能買到知識。
句子仿寫為:金錢能買到葯品,但買不到健康;金錢能買到玫瑰,但買不到愛情。
確定說話人對象、場合
仿寫前要先確定說話人對象、場合,再有針對性的進行仿寫。此類仿定要求所仿寫的句子符合說話人的身份和說話的場合,感情色彩要符合人物身份和場合特點。
例句:老師說:「書聲琅琅,專注凝神的課堂就是美,渴求知識的美。」
旅遊者說:「 ---------------」
農民說:「 ---------------」
醫生說:「 ----------------」
此類仿寫句子要先分析人物身份特點,務必使此人說出的話與身份統一。而且句式和意境要和例句統一。
上題仿寫句子可以補充為:
旅遊者說:「鳥聲嚶嚶,枝繁葉茂的森林就是美,生機勃發的美。」
農民說:「機器轟鳴,五穀豐登的原野就是美,播種豐收的美。」
醫生說:「白衣翩翩,抗擊病魔的醫院就是美,孕育健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