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八下語文課程答案人教版

八下語文課程答案人教版

發布時間:2020-12-25 04:16:43

人教版語文八下22課課後題答案

你還是去貼吧問下…大.家在學.校做都是做紙制.的,根.本不是電,.子的,誰也不會給你一題..題..手.打。即使有也要給你找試卷,拍照,上網上傳等麻煩的步驟基本沒人會去做,所..以別..乾等了。
還有就是你可以在網路文庫里搜題目,或者把題目打幾十個字出來用網路直接搜索下,說不定能找到。

❷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12課參考答案

一、羅布泊過去是什麼樣子,現在又變成了什麼樣子?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並歸納一下變化的原因。

本題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概括、歸納能力。問題的三個方面,提示了整體把握的入手處,啟示學生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先要把課文內容分析為幾個基本的方面,然後分別提要。

羅布泊過去是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湖泊,羅布泊周邊是牛馬成群、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

現在變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楊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

變化的原因,一是20世紀20年代塔里木河曾經人為改道,導致下游乾旱缺水;二是盲目濫用塔里木河水資源,致使下遊河道乾涸、羅布泊斷水,生態環境徹底破壞。

二、文章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數據,找出幾個這樣的句子,體會一下它們各自的作用。

本題抓住課文表達方式的特點,作了適當提示,讓學生揣摩富有表達效果的句子。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直抒內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託了羅布泊的慘狀,強化了生態被破壞的悲劇。

又如「這出悲劇的製造者又是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羅布泊的消失是人為地破壞生態的惡果,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指責悲劇製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又如「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發出了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聲,表達了強烈的環保意識、憂患意識,振聾發聵。

引用數據的句子更多,如「幾十年間塔里木河流域修築水庫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處,建抽水泵站400多處,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萬多立方米」。一系列數據具體、確鑿,充分說明人們是怎樣盲目地拚命地濫用塔里木河水資源的,正是這種盲目行為,造成了羅布泊的荒漠化。

三、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麼?

本題與第一題可謂同工而異曲,第一題要求用概括的語言扼要說明,本題則要求具體訴說羅布泊百年滄桑,是描述的訓練,又是口語的訓練,又是想像的訓練。

示例:

我今年整整100歲了,小時候,家就住在羅布泊湖畔,那時候,羅布泊碧波萬頃,我跟小夥伴常常撐小船在湖面上轉悠呢。我們看野鴨在水面嬉耍,我們聽小鳥在空中歌唱,啊,那時候,陽光那麼明媚,天空多麼美麗,湖面多麼廣闊!聽老人說,塔克拉瑪干沙漠多麼可怕,那還遠著呢,我們這里可是神仙住的地方。一排排胡楊林,像綠色的長城,遍地綠草,牛馬成群,夏熟時節,田野里翻滾著金黃的麥浪,家家過得挺殷實,新疆是個好地方,咱羅布泊也是個好地方。

可是好景不長,我25歲那年,就是1925年吧,國民黨政府不知為什麼,偏要將塔里木河改道,讓河水向北流入孔雀河匯入羅布泊。那年頭,我年輕力壯,也被拉去當河工,又打壩,又開河。塔里木河改道了,我們莊上斷了水,風沙飛揚,田沒法種了,日子沒法過了,只得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園。新疆解放了,將塔里木河河道改了過來,聽說我老家那一帶又好了一陣。你問我如今羅布泊為什麼消失得無影無蹤,唉,那會兒人傻呀,根本不知道什麼生態不生態,建設邊疆,熱情是挺高的,隊伍浩浩盪盪開來,地質隊又發現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許多礦藏,開墾農田,開礦辦廠,好不熱鬧,耕地要水,開礦要水,這里修水庫,那裡修引水渠,河水嘩嘩流淌,流向農田,流向礦山,真有欣欣向榮的氣象。可想不到,塔里木河下游遭了殃,羅布泊水域一天天縮小,最後完全枯幹了。前不久,我給考察隊當向導,到過小時候住的地方,那裡連棵草也不見,連只鳥也不見,更不要說胡楊林了,望著成片倒塌的胡楊林,我心疼啊,那胡楊樹我也親手栽過,祖祖輩輩的汗水都白流了!望著茫茫沙漠,我心疼啊,我蹲下去抓了把黃沙,對考察隊員說,你們想像不到吧,80年前,這里曾是我童年的樂園啊。

四、課文最後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瀕臨乾涸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試寫一封公開信,呼籲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

本題沿著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讓學生關注生態問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生態問題是一個大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實地考察,提出問題,研究對策。

❸ 八年級下冊語文新課標答案(人教版)

成為孔豆網會員 你就可以暢所欲言 有問必有答

❹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

1.選自《戰國策齊策抄一》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統計編訂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失。鄒忌,戰國時齊國人,曾任相國。諷,用委婉的語言勸告。諫,臣對君,下級對上級直言規勸,使之改正錯誤。
2.修:長。這里指身高。
3.佚麗:光彩美麗
4.朝:早晨
5.窺:察看
6.孰與:表示比較,意思是與...比誰更...
7.旦日:第二天
8.不若:不如,比不上
9.孰:仔細。通熟
10.私:偏愛
11.威王:戰國時齊國國君,政治開明,拜鄒忌為相,孫臏為軍師,田忌為大將,使國力漸強
12.誠:的確,實在
13.方:土地方圓
14.左右:侍從
15.莫:沒有誰
16.蔽:受蒙蔽
17.面刺:當面指責
18.寡人:古代君王謙稱,意思是寡德之人
19.謗譏:指責諷刺。謗,指責。譏,諷刺
20.市朝:指公共場合
21.門庭:指朝廷
22.時時而間進:有時候間或有人進言。時時,有時候。間,偶爾
23.期年:滿一年
24.戰勝於朝廷:在朝廷上戰勝別的國家。意思是修明內政,不必用兵就可以戰勝其他國家

❺ 八年級下冊語文一課一練(人教版)答案

第一題:

(5)八下語文課程答案人教版擴展閱讀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回是《醉翁亭記》答的知識點: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鬱,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

《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

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❻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外古詩練習題及答案

讀書不容易啊,希望這個鏈接可以幫回助你~~答~~ http://www.doc88.com/p-841633592313.html

❼ 新語文活頁金狀元新課標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期答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期的答案可以登錄北京金狀元教育網的答案專區查找

❽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課的課後練習答案

一、關於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

1.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並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宜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以下意見僅供參考。

1.第一,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敘述的焦點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不應是以描寫藤野先生為主,表現的卻是「我」的某種思想,文章在結尾處點明主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台,是寫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台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信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到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是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境下的難能可貴。後面幾段,則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別及分別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因此,「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蹤的變化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刻畫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渾渾噩噩的生活丑態,表現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台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路歷程。第三部分,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主要寫藤野先生給魯迅影響,使他「良心發現」,「增加勇氣」,繼續戰斗。第二,《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准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這樣的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後,又寫道:「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後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

3.這是從另一角度看問題,視野更寬廣一些,是對上面兩種觀點的折衷。

編者的觀點傾向於第1種。除上述理由外,補充如下:第一,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庫要出《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寫信給魯迅,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您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您譯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來到上海,魯迅又向他打聽藤野的近況,當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此時藤野先生還健在),魯迅慨嘆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可見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第三,本文確實飽含著愛國主義感情,正是這種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讀課文第一段和倒數第二段,重點體味下面幾句話,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從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作者為什麼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設置本題是要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

2.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三、棄醫從文是魯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憶性散文中曾經談到過這段經歷。讀了這篇課文以後,你知道魯迅為什麼要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後來為什麼又棄醫從文嗎?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麼?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進行課內外學習的貫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並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從本文看,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其直接原因是他厭惡東京的學習環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煩他們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在後來寫的《〈吶喊〉自序》中作過解釋:「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選擇學醫的,可就在醫專學醫時——如課文描述的那樣——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說是由於「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這使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於是促使魯迅萌發「棄醫從文」的思想。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又從仙台棄醫從文,這一過程無不深深浸透著魯迅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實踐著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四、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牆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2.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三味書屋的壽鏡吾,一個是《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這篇課文所寫的藤野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道拓展題,第1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題旨在擴大學生的視野,並學會比較。
回答者: lijiyan1962 - 舉人 四級 2-13 01:55
一/1、「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後,寫道:「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後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
3、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二/1、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
2、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三、從本文看,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其直接原因是他厭惡東京的學習環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煩他們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在後來寫的《〈吶喊〉自序》中作過解釋:「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選擇學醫的,可就在醫專學醫時——如課文描述的那樣——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說是由於「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這使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於是促使魯迅萌發「棄醫從文」的思想。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又從仙台棄醫從文,這一過程無不深深浸透著魯迅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實踐著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❾ 八年級人教版語文第23課的答案

(一)從此以後,……於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這兩段文字,一段寫自己看到古藤那讓人「毛骨悚然」的慘相後「悲哀至極」的心情,一段寫古藤對「無端被人殺害」的「控訴」,你覺得兩段之間是什麼關系?為什麼?
2.「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為人間增添美麗,焉知一旦毀於愚氓之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你怎樣看待「愚氓滅美」之事?(4分)
3.說說下列兩個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6分)
(1) 此時,我簡直是悲哀至極,哪裡還有什麼閑情逸致來欣賞幽徑的情趣呢?(2)它在這里已經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樹一向和睦相處.
1.形式上是並列關系,實際上兩段都表現「我」無比悲痛的心情.藤蘿無知,藤蘿的「哭泣」「控訴」實際上是「我」的感情遷移的結果,或者說,「我隱隱約約聽到古藤的哭泣聲」和「控訴」,是「我」在極度悲痛情況下的一種幻覺,是「我」在哭泣,在控訴.
評分標准:根據學生回答酌情給分.
2.表現作者無比悲痛憤慨的心情.
愚昧無知也可以毀美,與血腥暴力有著同樣的惡果,文章的揭露十分深刻.說明必須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否則就會制約現代化事業的推進和人類自身的發展.
評分標准:基本意思正確得滿分.
3.(1)反問,突出表明自己心情的悲哀.(2)擬人,表現了大自然的和諧美麗.
評分標准:修辭手法1分,作用2分.
(二)14.本文寫的是一棵古藤的悲劇,為什麼標題卻為「幽徑悲劇」?(6分)
15.季羨林自稱「經營派」,他認為散文要講究章法,結構嚴謹,要「慘淡經營」,絕不能隨意為之.本文也巧妙地運用層層鋪墊的手法來突出中心,請你分析並概括這種手法在全文中的具體表現.(6分)
16.文中第(10)段中畫線部分寫得生動傳神,請加以賞析. (4分)
17.聯系全文,分析作者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14.(1)古藤生長在幽徑中,古藤的悲劇也是幽徑的悲劇.(2分)
(2)以「幽徑悲劇」為題,能擴大悲劇性,因為這條曲徑本有來歷,也風景秀美,卻遭破壞;(2分)
(3)幽僻之處,尚有悲劇發生,以「幽徑悲劇」為題,更能揭示這也是時代的悲劇、人類的悲劇,以此深化主題.(2分)
15.寫幽徑是為寫古藤作鋪墊;寫古藤是為寫一棵古藤作鋪墊;寫眾多古藤在文章中未能倖免於難,而獨有這一棵躲過了劫難,為下邊寫它受到愚氓砍伐的悲劇命運作鋪墊.從全文看,前邊的描述為後邊的抒情作鋪墊.(4分)這樣突出地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對生命的十分關注和熱愛.(2分)
16.將古藤比作「弔死鬼」「失掉了母親的孤兒」,形象地寫出了古藤被毀的慘狀,令人觸目驚心,欲哭無淚.「微笑」一詞,運用擬人的手法,以笑來寫悲,更渲染了悲劇的表達效果.(兩個要點各2分,共4分)
17.表達了作者對古藤命運不幸的傷感,對人們熱衷於自己的名利而缺少應有的悲憫情懷而遺憾失望,以及對生命的憐惜和對美的追求.(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得4分,答出三點得6分,共6分)
(三)①茫茫燕園中,只剩下了幽徑的這一棵藤蘿了.……於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選段的主要內容.(3分)
2.選文第③段中寫道「真正的偉人們是決不會這樣的.反過來說,如果他們像我這樣的話,也決不能成為偉人」,句中的「這樣」指的是什麼?說說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3分)
3.在作者的心目中,幽徑的這棵古藤是真、善、美的代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幽徑悲劇」僅僅是指幽徑中的一棵古藤蘿被砍斷嗎?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5.作為一種植物,古藤蘿本是不會哭泣的,然而第⑤段中卻說「聽到古藤的哭泣聲」,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3分)
6.目睹曾經生機勃發的藤蘿,面對現在在空中搖曳的藤蘿枝,面對人類的現在,暢想人類的未來……你認為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面對生命呢?(3分)
7.文中第二段 「然而,我快樂得太早了,人生畢竟還是一個荊棘叢,決不是到處都盛開著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結合文意,說說作者所指的「盛開著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麼?(4分)
8.「我」「經常為一些小動物、小花草惹起萬斛閑愁」,古藤的滅亡引起了「我」哪些「閑愁」?下文中寫了兩件事,道出了「我」的「閑愁」,請作簡要概括.(4分)
9.文中寫「山頭的群樹,池中的荷花是對它深表同情的」,展開想像,具體描寫「群樹」、「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態.(4分)
1.燕園幽徑中僅存的惟一能給我一點安慰的一棵古藤蘿被毀於愚氓之手,我感到無比痛心,並表示強烈的憤慨.(3分.意思對即可).
2.「這樣」指的是富於感情,「經常為一些小動物、小花草惹起萬斛閑愁」,具有博愛之心.作者他筆下的「偉人」缺少對於自然、對於他人的關愛,自私、冷漠、無情,甚至濫殺無辜.作者將「偉人們」置於自己的對立面,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鄙視厭棄的感情.(3分.意思對即可).
3.二三百年來「閱盡人間滄桑,卻從無害人之意」,只是「以自己的花朵為人間增添美麗」.(3分.意對即可).
4.悲劇不僅僅是指古藤蘿被砍斷,更悲的是在茫茫人世中,人們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沒有人有閑心來關懷一棵古藤的生死,任那些愚氓者任意地踐踏生活中的真、善、美.(3分.意思對即可).
5.作者這樣寫是藉助古藤的哭泣來描摹自己痛苦、悲憤的內心感受,非常逼真,含淚帶哭的訴說更增添了一種震憾人心的力量.(3分.意對即可).
6.不設統一答案.要點:熱愛生命,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生存,共同發展.(3分.).
7.在十年浩劫中倖免於難的一棵幽徑古藤被無端砍斷,「我」悲哀至極. 8.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盛開著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舊生機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聽到嗡嗡的蜂聲,給人幸福、愉悅的感受. 9.①怕見古藤枯乾閉著眼疾趨而過②隱約聽到古藤的哭訴 .
(四)在所有的這些神奇的東西中,……成為春天一景.
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評價,……顧而樂之了.
經過了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則是鐵一般的事實了.
茫茫燕園中,……不足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樂得太早了,……連痛哭也沒有地方了.
我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別人是無法理解的.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內容.(2分)
2.依次概括下列語句所表現的古藤蘿的特點.(3分)
①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開得滿棚滿架,引得遊人和蜜蜂蝟集其間.
②它既無棚,也無架,而是讓自己的枝條攀附在鄰近的幾棵大樹的乾和枝上,盤曲而上,大有直上青雲之概.
③在一團團的綠葉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蘿葉,哪是其他樹的葉子隱隱約約看到一朵朵紫紅色的花,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味.
3.上文中,作者發出了「人生還不全是荊棘叢」、「人生畢竟還是個荊棘叢」的感慨,這兩句話矛盾嗎?請聯繫上下文的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4.閱讀下面《紫藤蘿瀑布》選段,結合上文回答問題.(4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裝滿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同樣的事物,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試揣摩一下,兩文的作者藉助於「藤蘿」這一特定的事物,分別揭示了什麼樣的道理.
答案1、生命力極其旺盛的,給我帶來惟一一點安慰和寄託的古藤蘿被毀滅,我感到無比的痛苦.(2分.語言表達不求相同,意思對即可)
2、①生機勃勃;②需求甚少,生長頑強;③毫不張揚,默默無聞,頗有隱者的風范.(共3分.每小題1分,意思對即可)
3、不矛盾.說「人生還不全是荊棘叢」,是因為古藤蘿給悲憤、惆悵心情中的我帶來了一絲安慰,使我覺得人生還有快樂;而說「人生畢竟還是個荊棘叢」,是由於給我安慰的古藤蘿被砍斷了,使我感到無比的痛心,「愚氓毀美」的事實使人感到人生的悲哀.(3分.若只談到不矛盾一方面的理由或理解給1分)
4、不設統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答案:《幽徑悲劇》選段:善待生命,善待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紫藤蘿瀑布》選段:正確對待生命中的不幸,在生命的長河中不懈努力.(共4分.視語言的情況酌情給分)
(五)但是,這也不行.眼睛雖閉,…………性都集中在一起,壓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製造的這一個十字架,只有我自己來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願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永遠永遠地背下去.
1.第一段中與「隱隱約約」照應的句子有
2.第一段寫古藤的哭泣,其實寫出的是什麼?畫線的句子採用了什麼寫法?寫「群樹」、「荷花」、「人們」的作用是什麼?
3.第二段中三個「決不會」後面的內容可否調換,為什麼?
4.第二段中三個「決不會」,四個「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盡致.說說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說說「我願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永遠永遠地背下去.」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6.以上幾段文字中運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請舉例說明.
7.對於一棵古藤的命運,作者卻如此感慨,你認為有無必要,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1.「細如蚊蠅,卻依稀可辨.」2.其實寫的是作者內心對古藤被砍的獨特感受,運用了襯托對比的寫法,用「群樹」、「荷花」對古藤的深表同情襯托「我」的感受,用人們漠視古藤反襯「我」的感受.3、4、5見教參 6.擬人:「它感到萬分委屈,又投訴無門.」「我隱隱約約聽到古藤的哭泣聲,細如蚊蠅,卻依稀可辨.它在控訴無端被人殺害.」反復:「於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排比:「你倘若問一個燕園中人,決不會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決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它的死亡的,決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偏偏出了我這樣一個人,偏偏讓我住到這個地方,偏偏讓我走這一條幽徑,偏偏又發生了這樣一個小小的悲劇.」比喻:「我願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永遠永遠地背下去.」對偶:「爭名於朝,爭利於市.」7.略
(六)這一條路在燕園中是極為幽靜的地方.…………這一條神奇的幽徑,情況大抵如此.
(1)請用一句話概括這幾段文字.
(2)這幾段文字寫景是從哪幾個方面著手的呢?每個方面寫景有什麼特色呢?
(3)選段第二節寫景有什麼特色呢?在文中有什麼作用呢?
(4)「無論春夏秋冬,總有翠色在目」,請從文中找出有關寫夏和冬的語句來說明這點.
夏天:_____冬天:___
(1)寫幽徑四季之美.(2)是從「山上」「湖中」兩個方面寫景物的美.寫山上之美,按時間順序從「春天」到「夏天」,再寫到「秋天」,突出「總有翠色在目」.寫湖中之美,著重表現夏天的「一股無比強烈的生命力」.(3)這一節是在分寫山上與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礎上,合寫冬天景象.作用是表明隆冬卻並無「蕭索」之感,更突出幽徑的濃烈的勃發的生機.(4)夏天:山上一團濃綠,人們彷彿是在一片綠霧中穿行.冬天:不管是在山上,還是在湖中,一到冬天,當然都有白雪覆蓋.
(七)①然而,我快樂得太早了,……古藤那一段原來凌空的qiú________干,忽然成了弔死鬼,下面被人砍斷,只留上段懸在空中,在風中搖yè________.再抬頭向上看,藤蘿初綻出來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還在綠葉叢中微笑.它們還沒有來得及知道,……連痛哭也沒有地方了.②我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總是供過於求,經常為一些小動物、小花草惹起萬hú________閑愁.……別人是無法理解的.
1.在橫線上寫出相應的字.2.「我嚇了一大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當我看到被砍斷的古藤時,古藤被砍的時間不久,這有________語句可表明.
4.選段①表達出了十足的悲味,請寫出相應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選段②中的第1句是作者的________之說,該段中這樣的語句還有,如________.
6.加粗的「如此」指代________.7.聯系全文看,對古藤的被砍,表現了作者極大的________和________,抒寫了作者熱愛美麗的________的情懷.
1.虯 曳 斛 2.發現那棵古藤被人砍斷 3.花朵還在微笑 4.弔死鬼 砍斷 痛哭 5.自謙 我註定是一個渺小的人,甘為……流淚嘆氣 6.我是一個渺小的人 7.悲哀 憤怒 大自然

閱讀全文

與八下語文課程答案人教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