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把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文 三峽 原文發過來,急需···········
三峽1
自2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3。重岩疊嶂4,隱5天蔽日。自非6亭午7夜分8,不見曦月9。
至於夏水襄陵10,沿泝阻絕11。或12王命13急宣14,有時朝發白帝15,暮到江陵16,其間17千二百里18,雖19乘奔20御21風,不以22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23綠潭24,回清倒影25。絕巘26多生怪柏27,懸泉28瀑布,飛漱29其間,清榮峻茂30,良多趣味31。
每至晴初32霜旦33,林寒34澗肅35,常有高猿長嘯36,屬37引38凄異39,空谷傳響40,哀轉久絕41。故漁者歌曰:「巴東42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43淚沾44裳45。」 [1]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1.三峽:重慶市至湖北省間的瞿塘峽、西陵峽和巫峽的總稱。
2.自:於。這里是「在」的意思。
3.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完全沒有。闕(quē),同「缺」,空隙、缺口。
4.嶂(zhàng):形勢高險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5.隱:遮蔽。
6.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7.亭午:正午。亭,正。
8.夜分:半夜。
9.曦(xī)月:日月。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10.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出自《尚書·堯典》:「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動詞,上,沖上。陵,大的土山,這里泛指山陵。
11.沿泝阻絕: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12.或:有時。
13.王命:皇帝的命令。
14.宣:宣布,傳播,傳達。
15.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朝:早晨。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慶奉節東瞿塘峽口。
16.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荊州。
17.其間:指從白帝城到江陵之間。
18.千二百里:一千二百里,約合350公里。
19.雖: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相當於「即使」。
20.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21.御:駕馭。
22.不以疾:沒有這么快。以,這樣。疾,快。
23.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24.綠潭:碧綠的深水。潭:深水。
25.回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
26.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極高的山峰。(巘本身就指極高的山峰,此處用絕表強調修飾)
27.怪柏:形狀奇特的柏樹。
28.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懸,懸掛,掛著。
29.飛漱:飛速地往下沖盪。漱:沖盪。
30.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榮:茂盛。
31.良多趣味:的確有很多趣味(趣味無窮)。良:甚,很。
32..晴初:天剛晴。
33.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
34.林寒:山林中氣候寒冷。
35.澗肅:山溝里氣候清冷。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肅,肅殺,凄寒。
36.嘯:動物拉長聲音叫。
37.屬(zhǔ):動詞,連接。
38.引:延長。
39.凄異:凄慘悲涼。
40.響:回聲。
41.哀轉久絕:聲音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42.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43.三聲:幾聲。這里不是確數。
44.沾:打濕。
45.裳(cháng):古代遮蓋下肢的衣裙,借指衣服。
白話譯文
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的確是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悲慘凄涼,在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聲音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八上語文人教版三峽的過關測試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酈道元生於官宦世家,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創作《水經注》四十卷。它名義上是以《水經》為藍本作的注釋,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
此篇即節選自《水經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題為後人所加。是作者記錄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和四季風光所作。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區區兩百字的篇幅,即描寫出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第一段寫山,後三段寫水。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接著,作者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從第二段開始寫水,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
第三段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里先寫俯視江中所見。
「湍」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凈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
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裡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徵。山岩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
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岩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
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大為異趣。
第三段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第四段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著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凄清肅殺的氣氛。
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
「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也讓人從這句漁歌中體會到了,漁者們的辛苦和生活的艱苦。
全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
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引用的詩句表現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凄涼的氣氛。
參考資料:
三峽(酈道元創作散文)_網路
『貳』 八年級上《三峽》同步練習
一、 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重岩疊嶂( ) 岩溯( ) 素湍( ) 屬引( )
解衣( ) 夕日欲頹( ) 亦未寢( )絕 ( )
承天寺( ) 襄陵( )
二、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 飛漱其間
2、 良多趣味
3、 不見曦月
4、 曉霧將歇
5、 念無與為樂者
6、 相與步於中庭
7、 沉鱗競躍
8、 回清倒影
9、 四時俱備
10、 實是欲界之仙都
三、 翻譯下列句子。
1、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2、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四、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一)
春冬之時,則 ,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 ,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 上文寫春冬、秋景,請分別用原文概括它們的特點。
春冬景: 秋景:
2、 文中表現作者主觀感受的句子有哪些?
3、 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4、 在語段橫線處填上原文
(二)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根據提示,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
1、 高處景色:
2、 低處景色:
3、 寫色彩:
4、 寫聲音:
5、 寫靜景:
6、 寫動景:
(三)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被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 短文中描寫夜景很有特色,請用你的話描繪一下文中寫到的夜景。
2、 文中的"閑人"指誰,為什麼說是"閑人"?
答案
一、 zhàng sù tuān zhǔ jiě tuí qǐn yǎn sì xiāng(共10分)
二、 1、沖盪 2、的確,實在 3、日光,這里指太陽 4、消散
5、考慮,想到 6、共同,一起 7、潛游在水中的魚
8、迴旋的清波 9、四季 10、人間 (共20分)
三、1、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該文章轉自[中國語文教學資源網]:http://www.edo.com/ziyuan1/uploadfile/0610/2006126215732.asp
『叄』 八年級語文上冊名校計劃課時奪冠王的文言文《三峽》1 2課時選擇題答案
沒有題目怎麼做啊,最好附題目。雖然你給了資資料料的名稱,但資料太多了,難找到相應啊
『肆』 八上語文課堂作業本第26課(三峽)答案
①.A
② 1.毫無 2.太陽 3.有事 4.白色的急流
5.很;非常 6.消失
③C
④1.袁鳴三聲淚沾裳
2.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版江陵一日還權。
3.酈道元 《水經注》
閱讀理解
5.C
6.①(白帝城和江陵)兩地相隔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駿馬,駕著風,也不如乘船快。
②懸泉和瀑布,在山間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的趣味。
7.秋季。霜,寒,肅。
8.夏季:水流湍急。冬季:秀麗奇絕。
(2)
9.①美 ②多次 ③離開 ④巧妙
10.B
11.①梅花被寒冷所抑制,和杏花桃花相繼開放
②這種樂趣(只)留給山僧,遊客享用,怎麼能夠想世間的俗人去說呢?
12.皎潔的月光下,綠柳柔枝輕揚,靜靜的花兒莞爾一笑,笑這月兒的深情,連綿的群山斜卧西邊,在如鏡的水面映下了美麗的倩影。
13.三峽之內,每到春、冬兩季的時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打著迴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壯觀。江岸的極高的山峰上,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又有懸泉瀑布,從高崖上垂掛下來,飛流沖盪在岩崖之間。江水清清,樹木蒼郁,山勢險峻,百草豐茂,真是情趣無限
『伍』 八上語文作業本《三峽》 答案
1.A 2 .(1).毫無 (2).太陽 (3).有事 (4).白色的急流 (5).很;非常 (6).消失
3.C
4.(1).袁鳴三聲淚沾裳
(2).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3).酈道元 《水經注》
閱讀理解
5.C
6.①(白帝城和江陵)兩地相隔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駿馬,駕著風,也不如乘船快。
②懸泉和瀑布,在山間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的趣味。
7.秋季。霜,寒,肅。
8.夏季:水流湍急。冬季:秀麗奇絕。
(2)
9.①美 ②多次 ③離開 ④巧妙
10.B
11.①梅花被寒冷所抑制,和杏花桃花相繼開放
②這種樂趣(只)留給山僧,遊客享用,怎麼能夠想世間的俗人去說呢?
12.皎潔的月光下,綠柳柔枝輕揚,靜靜的花兒莞爾一笑,笑這月兒的深情,連綿的群山斜卧西邊,在如鏡的水面映下了美麗的倩影。
13.三峽之內,每到春、冬兩季的時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打著迴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壯觀。江岸的極高的山峰上,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又有懸泉瀑布,從高崖上垂掛下來,飛流沖盪在岩崖之間。江水清清,樹木蒼郁,山勢險峻,百草豐茂,真是情趣無限。
『陸』 求八年級語文上冊過關檢測答案
《小石潭記》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義。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悄愴: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有橫線兩處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請用第④段中的兩個四字短語,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樹蔓青翠,魚兒在清澈的潭水中暢游,面對如此美景,遭貶而游歷於此處的柳宗元卻到 , 。
4.畫出文中的比喻句,並體會其表達效果。
5第二段寫了潭水的什麼特點?用的什麼寫法?好處是什麼?
6作者為什麼說小溪「明滅可見」?
7作者開頭說「心樂之」,為什麼在第四段又寫「悄愴幽邃」?
8如果你能經「時空隧道」返回到唐朝,並與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見,聽他傾訴內心的郁悶悲愴之情後,說幾句勸慰的話。其中要恰當引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相關名句。(限在40字以內)
9.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10石潭的景色幽靜,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個個優美的鏡頭閃現在我們的眼前。假如我是一個個不同職業的人,你將怎樣去挖掘、開發這美景?試寫出你的職業創意。
我的職業創意:
11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兩題都答,只按第①題計分)
①我們學過不少描寫山水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寫水之清的句子摘錄下來並作點賞析。
我的積累:
我的賞析:
②酈道元在給《水經》作注時,亦不乏優美的描繪山水的文章,我們學過他的《三峽》;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為後人稱絕,請你試從我們學過的二人的作品,談一談他們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點。
我的看法:
《小石潭記》答案;1.(1)魚的影子。(2)憂傷(的樣子)。2.(1)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流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中為之一樂。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每小題只要意思表達基本符合原意,語句通順,即可得分。)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4.略5清、澄。側面描寫,通過游魚,陽光,影子,描寫潭水。無一字寫水,但無處不在寫水。6因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徵。7因為作者參加改革失敗後被貶,心中憤懣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調。寄情山水是為了擺脫這種心情,但歡樂是短暫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8所寫的句子含有勸勉安慰之意,能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當地融合於內容之中。9小石潭位於小丘西面120步,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竹木環抱,環境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朝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10考:假如我是一位畫家,我就要畫一幅長卷,把小石潭的美景一一描繪,把她的美展示給每一個愛美的人。假如我是一個企業家,我就要投資小石潭,把她建成一個旅遊勝地,讓更多喜愛游歷山水的人來這里觀光。11如:《與朱元思書》中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②酈道元側重為《水經》作注,客觀上體現山水的特點;柳宗元被貶,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鬱的心情。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加點的詞。
①念無與為樂者( ) ②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者( )
③懷民亦未寢 ( ) ④水中藻荇交橫 ( )
2.從文中的句子中找出記敘的六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過: 結果: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②相與步於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一句的含義。
5 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明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為例,請說明理由。
體現友情的句子:
理由:
6畫線的句子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背景材料,說說為什麼作者稱自己是「閑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本文就是寫於此時。
《記承天寺夜遊》 1.①考慮 ②只是 ③睡覺 ④交錯縱橫 2.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點:承天寺 人物:我(蘇軾)與張懷民 起因:我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經過: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結果:我與張懷民相與步天庭中 3.①哪裡的夜沒有月亮啊!哪兒沒有竹子和松柏樹啊 ②同張懷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無人賞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於功名利祿,為俗務所累,無暇及此,表現作者和張懷民超凡脫俗,摒棄一切凡塵事物的拖累,淡泊寧靜的情懷5①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②懷民亦未寢。理由:心境相同,欣賞趣味相同。③相與步於中庭,理由:關系親密。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相同。6①蘇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曠達。
滿井游記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
A.①一室之內 ②郊田之外 C.①如倩女之靧面 ②髻鬟之始掠也
B.①脫籠之鵠 ②曝沙之鳥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 ②山石草木之間者
2.選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
A.①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C.③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B.②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翻譯。
①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研明媚。
②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4.按要求列舉文中內容。
①寫景之美:
②寫人之美:
③寫物之美:
④寫情之美:
《滿井游記》答案1.D 2.D 3.①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純凈新鮮,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 ②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盪,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課文的寫景之美:寫了春水之美:寫了春山之美:寫了春柳之美.還寫了麥苗之美。寫人之美:作者寫了遊人的幾種情態,如「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課文的寫物之美:曝沙.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寫魚的自由天真。課文的寫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現在出遊之際。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的芳香,他快樂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一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選出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於:困於心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誠
C.者:無故國外患者 肉食者謀之 D.之:畎畝之中 孔子雲:「何陋之有?」
2.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將: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上使外將兵 C.敵:出則無故國外患者 恐前後受其敵
B.間:舉於版築之間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D.發:發於聲 野芳發而幽香
3.《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經典之一。
4.簡答。①文中強調人才的主觀因素是:
②文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話是:
5.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談你對「人恆過,然後能改」這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列舉的六個歷史人物,他們經歷上的共同點是:
8.第四段為什麼獨立成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論語》中孔子曾稱贊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結合本文,談談顏回的故事能說明什麼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警示人們要有憂患意識。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麼樣的共鳴?
11「缺乏苦難,人生將剝奪全部光彩,幸福更無從談起」你怎樣看待苦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答案:1.B 2.D3儒家4.①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5「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點即可給滿分。6 圍繞「成才離不開主觀努力」來答即可;能寫出原句的意思亦可。7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8.這是警策之語,這樣可以突出中心論點 9圍繞「物質生活優裕了,仍然需要憂患意識」或「因有憂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來答即可。 10.圍繞「痛苦和磨難可以造就人才」來答即可;答「生於憂患」亦可。 11①苦難激發我們生活創造的熱情,教會我們堅韌。②苦難使我們意識到並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③苦難充實了肯定思想,富於感情的人生④苦難使我們精神到達更高的境界,享受精神世界的快樂,在這苦難中能獲得自由。
《曹劌論戰》(A)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①肉食者鄙( )②小惠未徧( )③犧牲玉帛( )④雖不能察( )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聚室而謀日 B.又何間焉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弗敢加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D.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譯文:
(2)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
4.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庄公的論戰中,魯庄公的「鄙」表現在哪裡?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
《曹劌論戰》(B)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我能解釋下面各句中的加點字。
①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
③小惠未徧 ④小大之獄
2.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①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理解填空。
①「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 。
②「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
4.本文略寫了哪一部分的內容?結合你的寫作經驗,談談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
我的理解: 5. 5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兩題都答,只按第①題計分)
①齊魯長勺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結合課外積累,你能舉出另兩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嗎?
我的積累:
②魯國獲勝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麼?結合實際簡要談談。
獲勝原因:
我的感受:
曹劌論戰(C)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選自《曹劌論戰》)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惠未徧( ) ②小信未孚( ) ③小大之獄( )
④公將鼓之( ) ⑤公問其故( ) ⑥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語句回答。
①文中表現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詞語是:
②文中「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
3.請分析「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結尾一段表現了曹劌哪些方面的才能?
5.文中曹劌的形象,令人欽佩。請寫出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愛國將領,並用一句話加以評價。①愛國將領 ②
《曹劌論戰》(A),答案:1.①鄙陋。目光短淺.②同「遍」,遺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2.A 3.①這只是小信用,不能為神所信服(信任),神靈是不會賜福(保佑)你的。②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4.魯庄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於民是獲勝的保證。《曹劌論戰》(B)1.①參與;②目光短淺;③通「遍」,遍及;④案件。2. ①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②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消失了。3. 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4. 略寫了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詳寫了曹劌在戰前、戰中的表現,作者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5. ①巨鹿之戰、馬陵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②如:取信於民,獲得人民的支持;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戰機;善於聽取並採納群眾的意見。(言之成理即可)曹劌論戰(C)1.①同「遍」,遍及(普遍) ②為人所信服(信服) ③案件 ④擊鼓 ⑤原因(緣故) ⑥倒下 2.①請見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①為下文寫庄公張本(或「鋪墊」) ②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4.作戰中善於把握戰機,注重觀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 5.要求內容正確、語言流暢,只答「愛國」不得分
『柒』 初二人教版語文上冊三峽課後題(一)(二)(三)
一、背誦全文,並完成下列練習。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2.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設題意圖:①使學生把握文章寫景的脈絡;②抓住精彩寫景段落,深入領會畫龍點睛的詞語,使學生對文章的感知由整體到局部;③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問答題提示了背誦的思路,適宜先解決問答題,再背誦課文。
參考答案:
1.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素」「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二、解釋下列詞語,並給線點的字注音。
重岩疊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風素湍綠潭絕巘飛漱清榮峻茂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它們的讀音和詞義。
參考答案:
嶂(zhàng),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這里指快跑的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險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沖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閱讀下面這首詩,你能說出它和本文之間的某些聯系嗎?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設題意圖是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早發白帝城》和《三峽》都描寫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後者是游記散文,本題的著眼點不在形式,只要學生能夠將內容對應起來就可以了。
參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的第三句相對應,都是寫連續不斷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則和詩中的「萬重山」相應。
『捌』 誰有八上語文基訓人教版,求第26課三峽題目。。謝謝!
《三峽》不是七年級上的嗎??
『玖』 幾道關於初二的語文題(酈道元,三峽)
扒了好久,終於找到上冊語文書了,看。
1、作者重在寫三峽水,先寫山,為下文寫水做鋪墊。
2、「峽」兩山加水的地方,具體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3、漁者閑適自如,愜意悠閑,不與世俗同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