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努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才能提高其他各科的成績,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小學生識字、看書、閱讀、寫作能力,另外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精彩的課堂表現,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一、觀念新、素質高的語文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前提。「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一句「至理名言」足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中佔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教師教學觀念的新舊、素質的高低制約著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也制約著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對於用全新思想觀念鍛造的課程標准和教材,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教師觀念不新,素質不高,那是很難與現在的課標、教材相匹配的,預期的教學目標更是很難達到。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理念,體驗新教材,走進新課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還應自覺加強自身業務學習,苦練基本功,提高自身語文素質。作為教師,面對新課標,我們應牢牢樹立現代教育的四大觀念:一是樹立新的學生觀,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二是樹立新的發展觀,三位目標整合;三是樹立新的知識觀,選擇、探索、質疑、創新、實踐;四是樹立新的課程觀,開發課程資源。二、實效性強的課堂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實施教學計劃的主要陣地,其質量的高低是決定著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又在於備課,因此教師備課要做到四有:腦中有課標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學生。因為備好課是搞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花大力氣在備課上,在動筆備課前至少要做到三個明確:明確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每篇課文的訓練重點,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楚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只是無效勞動而已。古人雲:「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二十一世紀的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教學中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培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又不能僅靠傳授,關鍵還是要在課上進行訓練,因此,語文課上必須讓學生多聽、多讀、多說、多寫,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每一節語文課,巧設計,善挖掘,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學生就會在不斷積累語文知識的前提下,形成語文能力,在任何情況下(包括各級各類的考試)以不變應萬變,切實提高語文成績。教師上課要尊重「四為主」原則:就是以教師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參與為主環。1、圍繞一條線索:(1)以事情發展順序為線索,就是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和結果的順序。如《落地的紅棗也不能吃》。(2)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就是把事情發展過程中比較明顯的時間寫出來,並敘述在此時間內發生的內容.如《一定要爭氣》,重點記敘了童第周在中學讀書和在歐洲留學兩個時期的事.(3)以地點變換的順序作線索,以寫景,參觀訪問過程為內容的文章一般用地點變化順序作線索,敘述時要寫清每個地點上的事情。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不僅按參觀順序來寫,而且以參觀者每到一處的蹤跡開頭,點明參觀的地點,再抓住每一處所見所聞具體描述。(4)以具體的事物為線索,如寫《一個蘋果》把傳來傳去的蘋果作為線索,圍繞蘋果敘述了感人的事。(5)中心事件為線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幹作用,圍繞它來寫一些相關的事,如《養花》圍繞中心事件養花寫了為什麼養花,養什麼花,怎樣養花,怎樣勞動獲得豐收,怎樣享受勞動成果,養花有何樂趣等。(6)以事物特點的幾個方面為線索,如《說茶》一文,介紹了我國是茶的故鄉,介紹了茶葉的種類,喝茶的好處以及茶具的質地和造型。2、理清兩種方法:一是教法——以讀代講,點撥引導。應試教育注重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現成的知識,強調對完整知識體系的學習和掌握。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則是教師過分強調對課文的理性分析,忽視了讓學生從整體上對課文內容的欣賞和感悟,忽略了對學生的美讀指導。一篇優美的文章往往在這樣的理性分析下變得支離破碎,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以讀代講,點撥引導,目的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讓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表達。擺脫無味的理性分析,讓學生主動活潑地學好語文。二是學法——自讀自語,教師引導。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的教學也應該遵循這一閱讀的規律,在新的課程標准所要求的范圍之內,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3、確保三個到位:一是課外積累和閱讀教學結合的到位。課外閱讀在學生的閱讀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學生的文化積累和建構起著重要作用。師要將課外閱讀積累這一活水引進課堂,使課外閱讀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把閱讀與積累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使學生一下子置身於文化氛圍中,激發了學習的慾望。同時也消除了孩子學習的畏難情緒,為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說話訓練做了很好的鋪墊。如:案例一:馬克俊老師在講《伯牙絕弦》時伯牙在楚國做宮廷樂師時,楚王君臣飲宴伯牙彈《高山流水》一事;子期死後,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一事。案例二:蘇會勤老師在講《盾和矛的集合》時開頭的故事《自相矛盾》;周鳳萍老師在講《盾和矛的集合》時講到坦克威力時的一段話,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國的索瑪河畔……二是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到位。《語文課程標准》已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二者如鹽入水,水乳交融。教學中,老師要多次安排對文本的拓展和想像補充等能力訓練,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詞語運用能力,又使學生的想像力得到了發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語文課程應臻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它還指出語文課程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基於這樣的課程理念,在鑽研教材時,要特別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提高。教師試圖去繁就簡,返璞歸真,回歸語文教學進行語言實踐、發展語文能力的本位。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發美的情感。案例:馬克俊老師在講《伯牙絕弦》時,啟發學生伯牙還會志在什麼?善聽的子期又會發出怎樣的贊嘆?學生思緒飛揚,了大膽的想像;仿照文中的句式津津有味地吟誦起來。(清風徐徐、明月皎皎、楊柳依依、炊煙裊裊、流水潺潺、白雪皚皚、雲霧蒙蒙等)又如:在感悟伯牙失去知音之痛時,老師又啟發學生想像伯牙當時的內心情感世界,通過想像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三是「傳統教學與新課標理念」融洽的到位。粉筆加黑板,似乎看成是傳統教學,可在這傳統工具的基礎上融入了新的教學理念,使課堂更加生動、美麗、有效。法國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兩者只是形式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課堂氛圍民主和諧,有親和力,教師的多次鼓勵,可以促進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提高閱讀效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課堂教學提出了「三大理念」,即: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責任。案例:馬克俊老師《伯牙絕弦》的課堂上,我們聽到了「老師都被你讀得感動了。」「你念得比老師還要棒!」「你的想像力真豐富」「你能運用文中的句式來贊嘆伯牙的琴聲」「你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樣真實貼切的評價。通過與文言文的「親密接觸」,帶給孩子們一份走進古典文學的驚喜!4、實施四種讀法:一是讀通。認真地把課文讀幾遍,讀准字音,並注意停頓。邊讀邊想想你讀懂了什麼?檢查自學情況。二是讀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案例:這篇課文用優美、精練的詞語介紹了南沙群島的迷人及富饒。課文構段比較簡單,都是總分結構。本課生字詞很多,還有很多較繞口的詞,要想全班同學流暢地把課文讀出來,還要認真掃除這些「攔路虎」。5、達到五個讀中:讀中有想像:「鳥語花香」「春夏秋冬」等詞再進行大膽地想像,想像詞中的顏色、聲音、畫面、情節、氣味等,打開了學生想像的翅膀,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為正確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讀中有層次:字正腔圓,讀准字音;讀句子通順,注意斷句;讀具有韻味,搖頭晃腦;文從字順。每一讀我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易到難,一步一腳印,一步一落實,而達到使學生會讀的目的。讀中有變化:讀的形式要多樣,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師生配合讀、范讀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節律、讀出情感、讀出神韻,從而使學生達到愛讀的目的。讀中有拓展:一篇課文,對學生來說,要讀得透徹,必須有背景資料的拓展。課前預習時,我要求學生進行讀的拓展——查找資料,並讀熟資料的內容。背景資料的閱讀,為學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礎。通過讀中的拓展,使學生讀得明白。讀中有積累:讀懂文課文、背誦課文是對學生的基礎目標進行的落實。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已對內容了解,我再引導學生由默背、全班試背,再到個別背、師生齊背,這樣積累下文言文,使學生達到能誦的目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如一位高明的指揮,又似一名出色的導演,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老師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課文的的意思。教師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美好的境界。這樣的課堂是有著靈動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內涵的。我想,課堂的精彩源於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源於老師對於語文的滿腔熱情,源於老師充滿魅力的才氣。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培養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人的學習、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習慣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好的學習成績正是靠習慣的力量去完成的,而且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只需教師稍加提醒就能堅持住,它將使學生終生受益。做為語文教師更是有必要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的習慣、規范書寫的習慣、邊閱讀邊批註的習慣、認真、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仔細審題分析的習慣等等。當學生學習出現問題時,教師不要只從表面上、客觀上找原因,還要從學生學習習慣上找原因。有些學困生之所以學習困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沒有養成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面對今日教育現狀,我們不得不承認忽視學生學習習慣是一大失誤。教師所希望的,與學生的實際相差太大了,比如:你希望他們把字寫端正、寫規范,格式寫正確,學生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的寫字距正確有多大差距?又比如:你希望他們看書有個好習慣,動動腦、動動手,再書上畫點記號,寫點批語,留下點思考的痕跡,他們做的如何?有多少人能做到?多少人成為自覺做到?多少人是在老師的強調下做到?多少人還置之不理,無動於衷?又比如:教師一再強調,課前預習,課後復習,這種獨立學習的習慣學生做得到嗎?現在的學生有許多應該養成的習慣,沒有養成,有些習慣不應該養成,倒養成了,無休無止。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素質教育的重大任務。忽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敷衍了事的教育表現,是不成功的教育。所有教育教學活動的著眼點必須是全體學生,這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需要,也是符合「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規律,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因為素質教育的真諦並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統一規格的產品,而是造就充滿活力的,具有鮮明個性的人。因此,只有讓全體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知識競爭加劇,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要適應不斷變化著的新生活,唯一途徑就是靠自學,靠養成自學的習慣。通過經常學習,自我反省,不斷增長新的能力,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因為我們知道,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永恆主題。我想,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多些自由,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語文,我們的語文課程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Ⅱ 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什麼
1、主張「和諧」。在語文教育的價值追求上注重工具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和諧統一;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注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關系的和諧統一;在閱讀體驗上注重尊重兒童獨特見解和遵循文本特點的和諧統一;在教學手段應用上注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
2、主張「本真」。語文教育應基於本真的兒童,應真正從兒童需要出發,遵循兒童認知特點,聯系兒童生活世界;語文教育應追求本真的課堂,教學目標應當切實,教學過程應當真實,教學風格應當朴實。
(2)小學語文目的擴展閱讀:
語文教學要貫徹終身教育思想,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放到重要地位。語文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正是通過聽、說、讀、寫,與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會)進行交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世界,開拓精神的自由空間,開發自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未來的信息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社會發展加速,人們的職業、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現出多變性和多樣化的特點,終身學習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素養。因此,語文教學要從以知識積累為取向,轉向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為取向,立足於促進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喜歡語文,學會學習語文,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Ⅲ 寫《淺談小學生如何在課堂中快樂的學習語文》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目的是通過一些方法能讓教師明白如何讓小學生快樂的學習語文。意義是教會孩子如何學習,讓她們更快樂的學習,而不是把學習當負擔。
Ⅳ 小學語文教學目的要求
一、漢語拼音
.鞏固漢語拼音,能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
二、識字、寫字
1、學會常用漢字150個左右。
2、能熟練地查字典,養成使用字典的習慣。
3、.學過的詞語能正確讀、寫,大部分會用。提高辨析詞語的能力。注意積累詞語。
4、能比較熟練地使用鋼筆寫字,有一定速度。繼續學慣用毛筆臨帖,寫得勻稱,紙面干凈。
三、聽話、說話
1、聽講話和廣播,能轉述主要內容。
2、聽別人讀程度適合的兒童文學作品和科普作品,能邊聽邊想像。
3、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能當眾作簡短的發言。能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四、閱讀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誦指定的課文。
2、能按要求默讀課文,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有一定速度。
3、對含義較深的詞句或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或體會感情色彩。注意欣賞文章中的優美語句。
4、能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間的聯系,能歸納段落大意,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5、了解課文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6、.能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養成預習的習慣。
7、獨立閱讀程度適合的課外讀物,能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有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作文
1、.能用正確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思想。
2、觀察事物注意抓特點。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能按要求或自擬題目作文。能根據要求選擇材料,編寫作文提綱,寫出有中心、有條理、有真情實感的簡單記敘文。學寫會議記錄和讀書筆記。
4、初步會用句號、問號、感嘆號、逗號、冒號、引號、頓號、書名號和省略號。認識分號。
5、.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Ⅳ 如何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教研活動活動目的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一談到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我們往往先想到的是如何講好課堂四十分鍾,在高效課堂上下功夫。教師高效率地上好每一堂課非常重要,但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卻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是一個既有聽說讀寫,又有生活和情感體驗的綜合的過程,不僅是課堂,課外對學生語文的成長也極其重要。要使學生學好語文,就要明白下面幾個問題。
一、學生的語文素質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抱怨學生讀到六年級,還不會閱讀,表達能力差,作文表達不通順,書寫潦草,認為學生基礎差,能力弱。其實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在平時學習中缺乏對語文這門課程的興趣和熱情。缺乏良好的學業習慣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缺乏學習的主動精神。所以,如果學生語文成績差,並不一定是學生的智力水平問題,讓學生對語文有興趣,有熱情,在輔以適當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素質問題一定能有所改善。
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問題
1、重課內文本教學而輕課外的素質培養
教師對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態度常常不滿意,可又始終把它們放在語文教學比較次要的位置,平時雖有要求但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持之以恆的去引導和培養學生,也沒有把它們作為評價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准。
2、重課外閱讀檢查而輕對閱讀內容和方法的指導
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要求往往大而話之,學生沒有讀書興趣,迫於老師要求,為完成任務多敷衍了事,有很多學生甚至根本不讀書,有的是為交差而抄書,達不到任何讀書目的。
3、課堂教學重主導作用而輕主體活動
很多時候我們依然流於傳統的教學形式,學生依然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磨滅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4、課堂教學重知識教學而輕能力訓練
教學目標的設置和內容的安排也是大而全,唯恐有遺漏和疏忽之處。
5、重課堂教學而輕生活體驗
新教材為語文教學安排了較為豐富的語文活動,但教學過程中常常不能很好地實施,更不要說在課外引導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寓教於樂。
三、該怎麼教語文的問題
我常常告誡自己,要用一百次的努力去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我們要學會怎樣煸情,學會在激發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和熱情上下功夫,這種努力需要長期堅持,直到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主動學語文。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要用百般的耐心去誘導和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聽課、筆記、觀察、思考、閱讀、寫作等學習品質,這種養成教育比教給他們知識和方法更重要,更需要持之以恆和耐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豐富情感體驗,積累語文素材,同時,讓閱讀成長生活的一種需要,要加強對課外閱讀內容和方法的指導,把生活感受和閱讀體驗結合起來,變成閱讀和寫作的血液,教師要做個有思想的人,也要引導學生做個有思想的人。孔子是個教育家,首先因為他是一個思想家。課堂教學要著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始終突出能力訓練和方法指導,能力點的訓練設計要有點石成金之功,方法指導要有舉一反三之效,以達到提升聽說讀寫能力,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目的。教學內容要注重優化,找准教學重點和切入點,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切忌面面俱到。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無序的發展過程,知識能力、興趣愛好、習慣方法隨時隨地都能獲取和得到培養,但教師的語文教學過程和對一個人培養卻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課內到課外,從基本素質培養到能力訓練,從因材施教到大面積提升教學質量,在目前教學改革中,以上諸方面都需要我們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獨到的教學技巧。
Ⅵ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的,我看有些答案說背誦哪一自然段,是隨便編的還是有固定的
是否背誦是教學需要。
值得背誦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自然成誦的過程就是不斷體驗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過程,不斷領悟名家名篇語言魅力的過程,也就是使自己變得「文質兼美」的過程。自然成誦的名家名篇多了,你的思想境界、語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背誦,除了多讀、熟讀,固然沒有什麼「秘訣」;但也不可不講究方法。其一,先求理解,懂了就比較容易背。不懂就背,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無」。在背之前,文意、段意、句意、詞意應當有個較為准確、深入的理解,特別是全文的脈絡、結構和一些關鍵性語句及其上下文之間的關系都得瞭然於胸。像朱自清的《春》第二自然段開頭的「一切」概括下文所描寫的山、水、太陽、小草、樹木等等,懂得了「一切」的所指,下面的文句就比較容易背。又如最後三個自然段,由「娃娃」而「小姑娘」而「健壯的青年」,春天就像這樣在「生長」著,懂得了作者的這一思路,比死記硬背要快要好。其二,必須讀對。字音、句讀、語氣、句調等如果讀得不對,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你背熟的也是錯的東西,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其三,不能心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一段一段地背;一段之中,要一句一句地背,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如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忘記。試背的時候,如果背不下去了,不要馬上翻課本,要反復追憶,實在想不起了,再看,就會記得更牢。
Ⅶ 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是什麼
字詞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對詞語的理解把握是理解句子意思,乃至課文意思的關鍵。
教學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有的詞語利用學生的已知幫助遷移,如「收拾」要求學生換一個詞意思不變;有些難以理解的詞通過老師講述詞義讓學生從課文中找,既降低了難度,學生又有所得,如:馴服、善良就是馴良;
有的詞語則通過動作演示,如「輕蔑」……詞語理解的方法可謂多種多樣,根據學生實際,根據課文難易,選擇適合他們認知特點的方法來組織教學,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7)小學語文目的擴展閱讀:
語文教學的目的有三個:
1、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2、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3、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
Ⅷ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
Ⅸ 小學語文寓言故事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讓小學生從故事中得到啟發和成長,因為小學生對寓言故事是比較感興趣的,而寓言又是一種非常別致的一種教育方法,是我們古代偉人對思想、哲理的一種高度凝聚,是精華。
Ⅹ 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是什麼
我認為可以這樣確定教學目標:
課時1:掃除閱讀障礙(如,生字新詞的認讀),能讀通課文(應多讀幾遍課版文,盡量做到讀流利);了解課文的大意(根據年級的教學要求,理清課文的脈絡,即:課權文每部分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話去概括.
課時2:根據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去理解、感悟重點段落;學習文中的一些寫作方法、積累好詞佳句(中、高年級);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全文(段落)(這要根據課後的要求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