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課後題答案
第一題:運用比喻、誇張、化靜為動的手法,反襯出紅軍敢於戰勝一切版的高大形象和偉權大精神。
第二題:「暖」既寫出五月的金沙江的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烘托戰斗的緊張激烈,寄託對死難烈士的的無限哀思,烘托瀘定橋險惡的形勢,描繪出紅軍戰士浴血奮戰令人膽寒的壯烈情景,烘托瀘定橋險惡的自然環境,反襯紅軍戰勝險惡的英雄形象。
第三題:虛寫革命勝利後的美麗景象和三軍戰士們喜悅的心情,表達出對革命勝利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❷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是什麼課文
你好
是《藤野先生》。魯迅所寫~
---------------------------------------------附錄原文-----------------------------------------------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裡面的幾間洋房裡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個市鎮,並不大;冬天冷得利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裡的,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後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裡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於是搬到別一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後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今關於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學,並不比中國早。
那坐在後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著,心裡卻想道:——
「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於實在的情形,我心裡自然記得的。」
學年試驗完畢之後,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你改悔罷!」
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裡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幹事托辭檢查的無禮,並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於這流言消滅了,幹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其實我並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於生物學也沒有什麼大幫助。」他嘆息說。
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裡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後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
我離開仙台之後,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經過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說起,所以雖然有時想寫信,卻又難以下筆,這樣的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後,杳無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克隆是什麼
一個細菌經過20分鍾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能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音譯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靠父方產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經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並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後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後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這樣說,關於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鯽魚出世前後
1979年春,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與此同時,除去鯽魚卵細胞的核,讓卵細胞留出空間做好接納囊胚細胞核的准備。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鯽魚卵細胞內。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這種鯽魚並沒有經過雌、雄細胞的結合,僅僅是給卵細胞換了個囊胚細胞的核,實際上是由換核卵產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魚。
在克隆鯽魚出現之前,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已經在1960年和1962年,先後用非洲一種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進行過克隆試驗。試驗方式是先用紫外線照射爪蟾卵細胞,破壞其中的核,然後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經過精心照料,這些換核卵中終於有一部分長出了活蹦亂跳的爪蟾。這種爪蟾也不是經過精細胞和卵細胞相結合產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我國著名學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進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試驗。他將黑斑蛙的紅細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這種換核卵最後長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後能得到克隆魚,那麼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培養克隆鯽魚成功的那個研究所,設法把鯉魚胚胎細胞的核取代了鯽魚卵細胞的核。鯉魚細胞核和鯽魚卵細胞質居然能相安無事,並開始了類似受精卵分裂發育的過程,最後長出有「胡須」的「鯉鯽魚」。這種魚有「胡須」,生長快,完全像鯉魚,但它的側線鱗片數和脊椎骨的數目與鯽魚相同,而且魚味鮮美不亞於鯽魚。這種人工克隆新魚種的出現,為魚類育種開辟了新途徑。
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率先從灰色小鼠的胚胎細胞中取出細胞核,用這個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細胞核。實際上,這個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細胞核剛進入卵細胞後,就把精細胞核連同卵細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細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後,在試管里人工培養了四天,然後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宮內。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克隆綿羊「多利」
1997年英國《自然》雜志公布了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威爾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6年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威爾莫特等學者先給「蘇格蘭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後,立即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之後,用相同頻率的電脈沖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質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里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里。到去年7月,這只「護理」體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終於產下了小綿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物,而是「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它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核。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000美元一升。一隻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葯廠。用什麼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
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後代,那麼,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除此之外,克隆動物對於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後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望採納~
❸ 初二上冊語文第一課主要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專間:屬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❹ 人教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
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准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准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准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盪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設計
導入 (導入 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聲情並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
序報道,為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准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准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並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則》教學設計1
❺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第一課《消息二則》全文,急
《消息二則》全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這一路現已佔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此種情況,一方面由於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
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❻ 急需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第一課的預習(段意,中心思想)
題材:戰爭主題。
體裁:以敘事用品為主。
閱讀教學:
1、要求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體會情景,品味語言(用心感受、體驗、理解、比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讀的速度(注重技巧,經常自測)。
綜合性學習:
1、主題:「界何時鑄劍為犁」
2、活動:古今戰爭知多少
記住歷史,珍惜和平
文藝作品與戰爭
鑄劍為犁應有日
教學計劃用時:22課時
第一課 新聞兩則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儲備點
1、掌握新聞常識。 2、了解解放戰爭概況。
(二)、能力培養點
1、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2、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三)、情感體驗點
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二、教學設想
重點:掌握新聞知識。
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思路:既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三、媒體平台
教具學具准備:掛圖、投影儀、DVD機;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三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本課目標
1、 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 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二、教學過程
1、導入:以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的背境導入。
2、課前熱身:
a、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潰退( ) 要塞( ) 阻遏( ) 銳不可當( )
b、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 銳不可當
3、合作探究:
a、整體感知:介紹本課內容梗概。
b、四邊互動:
互動1:閱讀新聞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確閱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敘的六個要素)。
互動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動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主要內容。
互動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麼作用?
互動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互動6:主體部分是按什麼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麼要按這樣的順序來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進攻作戰的,為什麼先說東路軍,再說路軍?
互動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到的敵情時說「和中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
互動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面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
互動9:本文語言有什麼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詞加以說明。
4達標反饋:討論課後練習三。
5、學習小結:內容總結;方法歸納。
(三)、延伸拓展
到圖書館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並註明出
❼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所有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第一課《新聞兩則》1.《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學習要點:1)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培養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2)把握新聞「用事實說話」的特點,品味本課的語言。 3)探究我軍勝利的原因,感悟正義戰爭的強大力量。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2.《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學習要點:1)掌握消息的結構。 2)把我消息報道的三個特點。 3)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了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課《蘆花盪》 學習要點:1)了解小說情節,理解小說主旨。 2)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3)學習老英雄的愛國精神,培養自己真摯的愛國情感。本課用時文體一課時(2個小時)第三課《蠟燭》學習要點:1)了解通訊的文體特徵。 2)把握人物形象,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四課《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學習要點:1)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 2)領悟作者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3)記住祖國的屈辱史,發奮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學習要點:1)體會重點詞語的含義,整體感知課文。 2)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悟和平的珍貴,增強維護和平的信心。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六課《綜合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學習要點:1)培養對資料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 2)通過活動開闊文化視野,增長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 3)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單元 第七課《阿長與<山海經>》學習要點:1)掌握重點字詞和重點語句的含義,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手法。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探究文章錘煉語言的方式,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魯迅先生對一位普通勞動婦女尊敬、感激、懷念之情。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八課《背影》學習要點:1)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把握課文內容:積累重點詞語。2)採用多角度閱讀等方式進行整體感知,品味朴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語言。3)體味父愛的偉大,對父母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九課《台階》學習要點:1)積累本文重要生字詞;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探究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在文中的作用。2)朗讀課文,探究文章的寫法:分析父親的形象特點及意義。3)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課《老王》學習要點:1)理清思路,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分析人物描寫的作用。2)朗讀課文,感受語言風格;探究文章的寫法。3)理解文章所提倡的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之間應該相互關愛的思想。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一課《信客》學習要點:1)識記重點字詞;學習文章典雅而又精闢的語言。2)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特點,理解思想內容。3)樹立誠信為本做人理念。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二課《寫作 口語交際 綜合性學習》學習要點:1)了解認識,關愛普通人,培養善於與人相處,與人共事,與人合作的精神。 2)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3)提高自己搜集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三單元 第十三棵《中國石拱橋》學習要點:1)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理清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 2)體味本文准確的語言,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3)感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為祖國作貢獻。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 第十四課《橋之美》學習要點:1)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通過理解在內容和表達上都具有個性色彩的句子,提高錘煉語言的能力,培養語感。 3)體會作者獨特的審美觀點,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五課《蘇州園林》學習要點:1)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徵逐步展開說明的方法。 2)學習本文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摹狀貌等說明方法。 3)體會蘇州園林的藝術地位與價值,認識蘇州園林的與眾不同之處,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六課《故宮博物院》學習要點:1)了解故宮各部分主要建築的方位,特徵,用途,理解故宮在建築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特點。 2)體會課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築群和有詳有略說明事物的方法。 3)認識故宮是中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激發民族自豪感。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七課《說「屏」》學習要點: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屏」的知識,培養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特徵,感受科學小品文語言的詩意和韻味,增強語感。 3)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獲得審美方面的知識。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八課《綜合性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學習要點:1)培養利用網路等多種工具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比較全面的了解橋的結構,功能,建築材料等,並能用說明性的語言介紹具體的橋。 3)領略我國豐富的橋文化,提高文化素養。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四單元 第十九課《大自然的語言》學習要點:1)學習積累物候學的有關知識;培養和提高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體會文章的准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3)激發熱愛科學,探究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十課《奇妙的克隆》學習要點:1)了解克隆的相關知識。 2)了解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4)認識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
❽ 8年級上語文第一課的原文
就是毛主席寫的新聞兩則
❾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配套練習冊答案。。急急急!!!!
一積累運用1dang di jian xiu e sui jing b wen huang yu 2.ABAA ABAB ABBA
4.C5.C6.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時間、地點 、 人物、起因、經專過、結果 毛澤屬東 新聞稿
7.除了知識什麼也不帶走,除了安靜是么也別留下。二.1.電頭 時間、地點、通訊社名稱2.突破敵陣,橫渡長江3.突出新聞語言,簡明扼要,表現戰線之長。勝利之大,洋溢著勝利的豪情。4.語義明確,不產生歧義。5.中路軍首先突破。6.突出文章主題表明作者觀點。(二)1.南京完全解放國民黨先告滅亡
❿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課後題第一題的詳細答案,急!!!!!!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獎反遭人妒嫉
本報訊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曾被《人民日報》等新聞宣傳媒體宣傳過的不計個人安危、奮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縣航遠公司「新機85號」船船長馮安義,最近遇到了尷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時左右,馮安義駕駛的「新機85號」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灘碼頭卸大米,突遇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的客輪與一貨輪在江心發生碰撞。馮安義顧不上再卸貨物,親自操舵,向事故現場駛去,並指揮家人站在船舷邊,接應從失控客輪上跳下來的旅客。半小時過去了,「新機85號」船隨客輪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經過一個多月的查訪,終於找到了英雄。為此,南陽市交通局獎給他1萬元,新野縣委、縣政府獎勵他5000元,新野縣見義勇為基金會獎勵他2000元,共計1.7萬元。誰知就在這時,一件令英雄尷尬的事出現了:「新機85號」救險「東輪」的時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屬的勞動服務公司趙某租賃。趙得知馮安義得到獎勵1.7萬元,以搶險時他在租船,停港耽誤生產等為由,將原欠馮安義的2.62萬元租金不給了,而馮安義應得的1.7萬元獎金,又全都捐給了福利院。
1.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訊 C.小說 D.議論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從新聞知識角度說,這句話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聞消息知識的寫法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三個部分各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麼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首先1涉及了文體知識,新聞與其它文體的顯著區別在於它的真實性、報道及時。C、D比較容易排除。但是A、B都屬於新聞文體。它們都及時報道新近發生的重要事件。區別在於消息概括、簡短,通訊則具體、完整、全面;消息時效性強,通訊時效性較差;因此,篇幅長短就有了區別。另外,還有表達方面,消息一事一稿,不展開情節;通訊可調動多種表達方式富有文學色彩;人稱方面也有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稱,通訊可以第三人稱也可以第一人稱;文體結構區別是,消息結構相對固定,由標題、導語、主體構成,通訊結構比較自由、靈活,多種多樣圍繞主要矛盾安排結構。搞清楚這些,就可以准確無誤的回答問題了。3.引題:英雄救人不留名標題:受獎反遭人妒嫉 導語:第一段 主體:2-3段 4.引題及標題就是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