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八年級上冊語文27課人教版

八年級上冊語文27課人教版

發布時間:2020-12-24 04:57:49

A.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十一課、第二十七課、第二十八課翻譯

21《與朱元思書》吳均

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翻譯:

煙霧都散凈了,天空和遠山是一樣的顏色。(乘船)隨著江流飄盪,任意往東或往西。從富陽縣到桐廬縣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看到底,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波浪好像飛奔的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茂密碧綠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意,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彷彿都在爭著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冷冷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叫,猿猴也不住地啼。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之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見到陽光。

27《岳陽樓記》范仲淹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譯:

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廢弛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上面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岳州的好景色,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山,吞著長江,水波浩盪,寬闊無邊;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多變化,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麼北面通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江,降職遠調的人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象那連綿的雨下得繁密,連續幾個月不放晴,陰慘的風憤怒地號叫,渾濁的浪頭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登上這座樓,就有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已的情緒了。

至於春風和煦、日光明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長得)茂盛青蔥。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明月照耀著千里大地,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並忘了,端酒當著風,高興極了的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為什麼呢?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即在朝廷里做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即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擔憂他的君王。這樣做官也擔憂,辭官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28《醉翁亭記》歐陽修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翻譯: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那些山峰,樹林、山谷尤其美麗,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於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或暗或明,變化不一,(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風高霜潔,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的行人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遊。到溪里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凈,野味野菜,雜亂地在前面擺開,(這)是太守宴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或站或坐大聲喧嘩的,(這)是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之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樹林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B. 有誰有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27課的翻譯

記承天來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源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希望你能採納我的!

C. 2010人教版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7課《短文兩篇》里的 《答謝中書書》 《記承天寺夜遊》

答謝中書書
譯文
譯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譯文二: 山、水美麗的景色,自古以來人們都在談論。山,高聳入雲;水,清澈見底。兩岸石壁直立,五顏六色,交相輝映。綠樹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霧將散未散時,靈猿麗鳥啼鳴;夕陽西下,潛游在水中的魚兒歡快地跳出水面,這實在是人間仙境。但從謝靈運後,已不再有能欣賞這奇山妙水的人了。
譯文三: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雲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天早晨,薄霧將要消散,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釋
1.本文節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jiǎ)(現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書畫家,醫學家,丹陽秣陵(現江蘇南京)人,人稱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現在河南太康)人。 3.山川之美 之:的。 4.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5.四時:四季。 6.將:將要。 7.歇:消散。 8.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9.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指代魚) 10 .亂:此起彼伏。 11.實:確實。 12.是: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 15 .自:從。 16 .未:沒有。 17.與(yù):參與,這里指欣賞。 18.奇:指奇山異水。 19。山川:山河 20。美:美景 21.俱:都 古今異義: ①四時俱備(時 古義:季節 今義:時間) ②曉霧將歇(歇 古義:消散 今義:休息) ③夕日欲頹(頹 古義:墜落 今義:消沉,委靡) 一詞多義:夕日欲頹(將要) 實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間)

記承天寺夜遊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脫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門外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耀下,院子中像積滿水一樣清明澄澈,水中水生植物交錯縱橫,原來是翠竹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備註:由於文中說「如積水空明」,即「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並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譯時,「水中」要打引號】 注釋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東西解開。 欲:想要 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里指門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散步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 遂:於是,就。 至:到。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 天寺。 寢:睡,卧。 相與步於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空明:清澈透明。 交橫:交叉錯雜。 蓋:原來是 也:是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是。 閑:清閑的人。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耳:語氣詞, 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一詞多義
遂:遂至承天寺。(於是) 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打洞)《狼》 蓋: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原不是)《狼》 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只) 《口技》 尋: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古今異義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 古義:只是;今義: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耳: 古義:助詞,表示限制語氣,相當於「 而已」「罷了」;今義:名詞,耳朵。 閑人: 古義: 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留連於光景之人;今義 與事無關的人 月色入戶 戶: 古義:多指門;今義:窗戶、人家 念無與為樂者 念: 古義:想到;今義:紀念,思念 ,讀
詞類活用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例句:相與步於中庭。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表達出作者孤寂凄涼,無所歸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鬱。

D. 八年級語文上冊27課 短文兩篇的全部解釋和思想感情、寫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雲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記承天寺夜遊》
承天寺:在現在湖北黃岡南。
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念,想到,考慮。與為者樂,共同游樂的人。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遂:於是。
寢:入睡。
相與步於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一同,共同。
庭中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好像如積水清澈透明。
如積水空明:好像積水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總稱。荇,一種多年水生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於「原來」。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在句中譯為清閑的人,或有著閑情雅緻、高雅志趣的人。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耳:罷了。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脫下衣服准備睡覺時,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於是)很高興地起來走動。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積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的清閑的人罷了。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優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再現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里是「高峰入雲」。峰,其形峻峭;入雲,高入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這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岩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為絢麗動人。其三,晨昏變化之美。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作者觀察極細,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徵,描摹山水情態,使人目隨筆轉,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動靜相襯之美。客觀景物不會單調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縝密的結構。本文雖屬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結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 「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構得如此經緯分明,脈絡貫通,十分難得。

凝練的語言。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給人以印象,再以「入雲」給人以具象。同樣,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見底」則給人以實感。「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本文以四言句為主,很是整飭,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記承天寺夜遊

作者: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說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霍松林)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闢: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雲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鬱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鬱」於內而不得不表現於外的東西。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迴旋激盪,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麼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麼。究竟干什麼呢?「解衣欲睡」,沒有什麼可乾的。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麼可幹了,便「欣然起行」。干什麼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後講了些什麼,約他尋什麼「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於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麼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於不可不止」了。「止」於什麼呢?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於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於「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於他和張懷民。於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

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

,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E. 求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語文27課(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的小結!

《答謝中書書》學案
2010.11.21
教師寄語: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2、品味文章的畫面美,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點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難點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導學過程 :
一、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的題目「答謝中書書」應該怎樣讀?如何理解兩個「書」的含義?
2、給謝中書的這封信是誰寫的呢?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3、朗讀課文
(1)反復朗讀課文,指名讀,評價。
(2)齊讀課文。
二、疏通文意
(1)自主翻譯
(2)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學情況,疏通文意,提出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3)班級交流,教師補充並檢查掌握情況。
三、合作探究
感受文章的畫面美
教師提示: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一共描繪了幾幅風景圖畫?結合課文內容,給每一幅風景圖畫取名。 (教師舉例,如:高峰入雲圖)
(2)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畫面。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課文中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優美的意境。細細品味文中寫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山川之美的?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文章語言清新凝練,言簡意賅,極富特色。細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詞語,並說一說,好在哪裡?
(例如:我認為「高峰入雲」,這一句中的「入雲」一詞用得很好。因為它寫出了山高聳挺拔的特點。而且「入」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顯得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見底、亂(「亂」可不可以用「齊」來替代)、躍、實是」等詞語。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質疑問難:
你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問題,請大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解決。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請你積累幾句描繪山水美景的詩句。

2、借鑒本文寫景的方法,以霧為描寫對象,寫一個片段。(300字左右)
六、小結: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只有區區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他狀寫的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文章清秀雋雅,如詩如畫。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當堂測試: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號( )
2.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青林翠竹 ( ) 曉霧將歇( )與其奇者 ( ) 五色交輝( )
3.用現代語言翻譯下面句子
①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②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4.本文在描寫手法上有什麼特點?

5.本文是一篇游記散文,從中表現了作者什麼心態?在生活中與學習中給了你什麼啟示?請簡要概述。
《記承天寺夜遊》學案
教師寄語:一切景語皆情語
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重點: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方法。
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學過程:
一.基礎積累: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
2.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於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 要求讀准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2.教師范讀,確定朗讀的節奏,找同學朗讀,並做點評。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麼想著在初冬的夜裡走出戶外?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3.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五、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當堂測試: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解釋劃線詞語:
1.欣然起行 ( )2.念無與樂者 ( ) 3.相與步於中庭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默寫出文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並對其寫景的妙處試作簡要的分析。

答案
1、陶弘景 通明 華陽隱居
2、 cuì xiē yù huī
3、①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
②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4、作者從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營構,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
5、表現了作者熱愛自然,和諧共處的心態。啟示: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團結友愛,和睦共處,親近自然……

合作探究答案:
1.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後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當堂測試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個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感;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

F.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27課[古文兩篇]翻譯

山川的美麗,自古都是被文人所贊嘆。巍峨的山峰直入雲霄,清澈的河水版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權色彩斑斕,交輝相映。蔥郁的樹木,碧綠的竹蔥,四季長存。清晨霧氣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猴和小鳥此起彼伏的叫聲;傍晚夕陽將要落下的時候,在水裡潛游的魚兒相繼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欣賞這種景色了《答謝中書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脫去衣服將要睡覺,這時月光照進窗戶,我不有的來了興致,於是起身去戶外。想到沒有一起遊玩的朋友,於是去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一起在庭中漫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象水一樣清澈,水裡有水藻,荇草互相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那一個夜晚沒有月亮?那一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想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記承天寺夜遊》 打字打了我半天一定要選我哦

G.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27課翻譯

岳陽樓記》

范仲淹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同「俱」全,皆)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同「囑」)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好風景),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水波浩盪的樣子),橫(廣遠)無際(邊)涯;朝暉(日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盡)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連綿不斷的雨)霏霏,連月不開(放晴),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沖向天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美麗的魚)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持)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曾經)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沒有)斯人,吾誰與歸(歸依?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宋仁宗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面通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如果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沖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桿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的誹謗、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到了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群的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蔥。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里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H. 初二年級語文27課教案

這是上冊的:
短文兩篇
【教學構想】
《短文兩篇》所選的兩篇文章雖然文字不多,卻十分優美。
對於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筆者有以下思考:
1.注意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文言文因離我們時代久遠,且文字簡約、語言精深,學生讀起來覺得澀口,難以理解,因而產生厭惡情緒。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方法,挖掘教材中新穎有趣的內容,補充學生感興趣的資料,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
2.重視對課文的誦讀。
「教學千法讀為本」,這是學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鑰匙。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種誦讀形式交錯進行,在反復的誦讀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語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豐富知識底蘊,培養文言語感。
3.注意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
文言文課堂教學大多還是教師「包辦」,學生在被動中接受教師的所謂知識傳播。其實,文言文學習有一定的規律,要讓學生善用歸類:比較法進行詞句學習,總結歸納,長期堅持,學生的積累多了,理解能力也就會提高。教學中可放手讓學生去學,學生在自己的動腦、動口、動手中達到知識的積累的目的。
4.注意「文」、「言」並重。
在教學中應以「文」的領悟帶動對「言」的理解。因為文章中的詞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文」才是「言」的最堅實的根基。如果只著眼於詞句的學習,而忽視它所承載的豐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捨本逐末。對於第二篇短文的教學,我把重點放在對作者情感態度的理解,並聯系實際,注重喚起學生的體驗,希望能在處世態度方面給學生以有益的啟示。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
3.指導朗讀,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詞語,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師生共同賞讀《答謝中書書》.。以背誦為突破口,指導學生美讀課文;在反復誦讀中,整體感知文意;激發學生的想像,再現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詩情畫意;深入研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憶舊知,導人新課
1.古人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請同學們搜索自己的記憶庫,背誦一些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文。(《望岳》、《沁園春雪》、《與朱元思書》、《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們又將一起欣賞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謝中書書》。
(以回憶詩詞導入可以鞏固所學,也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入境。)
2.學生自己書寫標題,解題,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日「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有關作家作品介紹:齊高帝曾經召陶弘景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像聽到fllI樂一樣如痴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書寫標題及解題的權利教給學生,教師從旁補充,意在強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意識。)
二、反復誦讀,師生探討背誦的方法
1.指名讀,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駢文的朗讀節奏。
2.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3.教師提問:根據你們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將短文背下來,你有什麼好辦法?
教師總結:翻譯記憶法(在讀懂詞句含義的基礎上記憶);
情境再現法(將內容想像為豐富的畫面方便記憶);舉綱張目法(抓住文章脈絡記誦,就能條理清晰地記住全文內容);關鍵詞句記憶法(抓住句中一些關鍵的字詞帶動全句的記憶)。
學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經驗之談,可能概括性不強,教師要善於將學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確。
師:學無定法,關鍵是適合自己。今天咱們不妨用這些辦法來學習這篇小品,看看最適合你的方法是什麼?
(這一環節為全堂課的學習定下主調,以誦讀作為學習的主旋律,將文言文的背誦作為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克服畏懼文言背誦的心理,同時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與規律。)
三、利用翻譯記憶法,初背全文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短文中的重點字詞,結合注釋翻譯全文。如有拿不準的可以與同桌商量,仍然無法解決的可以直接寫在黑板上老師預留的地方。
2.教師明確重點字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曉霧將歇:消散 夕陽欲頹:墜落 四時俱備:都 能與其奇者:參與;傑出
3.請一個小組接龍翻譯短文。
4.學生嘗試背誦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讀文)
(這一環節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實文言字詞的積累,為學生打好扎實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礎。)
四、品讀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結構層次,嘗試背誦短文。
師:有的同學記性不錯,已經背的八九不離十,有的同學還需努力。為了方便記憶,我們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樣的思路來寫的。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人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學習,賞讀語言,美讀全文。
①分小組承接任務,小組合作共同描繪美景,賞析重點詞語。
師:已經有更多的同學可以背誦短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遺憾是這樣一篇漂亮的文章我們卻還沒有讀出情味,讓它煥發出生命。現在,讓我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去描繪文中抒寫的美景,讓文字美起來。
②集體交流各小組討論成果,創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雲,清流見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里是「高峰人雲」。峰,其形峻峭;入雲,高人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岩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絢麗動人。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樂中嘗試美誦全文。
(這一環節旨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理解文章所創造的意境。)
五、小組競賽,美誦短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組接龍訓練背誦短文,推出一名組員參加比賽。
2.小組間開展競賽,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評價標准:字音準確,抑揚頓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給人美的享受。
輔助手段:教師提供一些樂曲供學生自由選擇。
3.在評點中自然總結出文中所體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實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這一環節以多種形式的誦讀來調動學生誦讀的熱情,同時啟發學生准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並運用一定的誦讀技巧將之表現出來。當短文在學生的誦讀中煥發出生命的時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當的方式感染了學生。)
六、布置作業
1.將這篇短文聲情並茂地吟誦給父母聽。
2.預習《記承天寺夜遊》。
第二課時
師生共同賞讀,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品味語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檢查預習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聲朗讀課文,藉助頁下注釋,讀准字音。
2.反饋預習情況。向大家推薦認為值得積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詞。提出自己拿不準的字詞請求幫助。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想 遂:於是,便 至:到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蓋:原來
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只
3.請學生翻譯全文,要求其餘學生能做出中肯評價。
4.全班齊讀短文,要求字音準確,句讀恰當。
(考慮到本文篇幅不長且難於理解的字詞不多,因此本文對於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以交流預習成果的形式展開,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於誦讀,體會作者情感,同時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文言的興趣及能力。)
二、介紹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說說對蘇軾的了解。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2.教師補充對蘇軾的看法。
師:關於蘇軾,剛才大家都說了,蘇軾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地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他們真的該好好地學一學蘇軾,問問他為什麼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蘇軾這里獲得使人生快樂的真諦。
(這一環節花了較多時間讓學生了解蘇軾,一方面是便於學生更好地學習本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多些介紹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激發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難句解疑,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個詞可以讓我們看出蘇軾此時的處境?如何理解「閑人」一詞的含義?蘇軾心情如何?
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日:「不令寸土閑,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旬。蘇軾要養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麻植桑,還要造房子,為糊口奔忙。他是閑人嗎?
大致明確「閑人」的含義。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並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這里的「閑人」指具有閑情雅緻的人。
2.從文中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學生揣摩下列句子,邊讀邊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戶,欣然起行。
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提示:為什麼獨尋張懷民?
補充資料: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盪,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遊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閑」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3.學生齊讀四句話,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這一環節直接從「閑人」一詞切入,在整體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礎上,再逐句抓住重點字詞品讀作者的情感。教學中,始終要將讀和悟緊密結合,並且教師要努力營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氣氛。)
四、品味寫景的妙處
1.「一切景語皆情語」,有這樣一種賞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緻又是如何。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誦讀。
(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提問: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學生想像畫面,思考。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美;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遊的美景了。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人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3.學生背誦此句。
(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賞析文中景物描寫,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復誦讀,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繪的美景中哪一個詞最能體現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呢?讀寫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凈、澄澈如水。
2.心靜如水,多好的評價啊。設若教師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續一句詩文,大家來看看哪一句最合適。
①叢中蛙鳴一片。②院外遙聞幾聲狗吠。③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④空中流螢飛舞。
(學生先獨自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探究。)
師:正如大家的意見,因為蘇軾描寫的夜景是寧靜淡雅的,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進去,都打破了這種氣氛。作者在這時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寫的景色一樣寧靜、深遠。
3.指導朗讀,學生嘗試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①討論本文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讀出怎樣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誦短文。
(這一環節旨在探討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創設一個續寫的情境,學生通過交流、爭論、思考、分析、選擇來體味文章的意境,進而進一步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
六、聯系現實,體會作者情感
1.徜徉於兩篇美文中,我們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大家也經常有機會接近大自然,為什麼我們的眼中卻不曾發現這樣的美景?常人有什麼雜念呢?或者說心裡忙什麼呢?
(學生聯系自我,結合現實自由做答。)
2.司馬遷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往往利慾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無珠看不到美景。蘇軾正是因為不汲汲於名利,所以才能「閑」啊。我們來看看外國人對蘇軾的評論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於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3.教師小結:
現在讓我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師羅丹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第二句,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第三句,蘇軾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說過: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處都有詩意,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地去領略生活。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公路,兩旁景物極美,可惜人們只是匆匆而過。後來有有心人在路邊插了一個標語牌,上寫大字:「慢慢走,欣賞啊!」在此,我也送給大家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把這句話也放在我們人生的路標上,讓我們都像蘇軾一樣豁達,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本環節主要是想喚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人擁有樂觀的心態的可貴,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最後的小結旨在引導學生明確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用什麼樣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樣的方式去發現。啟發學生能以正確、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七、布置作業
1.誦讀兩篇短文。
2.這兩篇短文意韻雋永,富有詩情畫意,就其中一篇寫一段讀後感。
3.搜集一些寫景名句、名篇准備全班交流。
【板書設計】
25 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感慨 山川之美 古來共讀
仰視:高峰如雲; 俯視:清澈見底 層次分明
平看:兩岸石壁; 青竹翠林 視聽兼融
繪景 曉: 霧將歇,袁鳥亂啼 動靜結合
夕: 日欲頹,沉鱗競躍 表達多樣
感慨 期與謝公比肩 自豪
記承天寺夜遊
繪庭中景色 月色 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抒閑人情懷 賞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閑
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I. 八年級下冊語文27課所有的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

倒裝句
例:相與步於中庭(「與中庭」做「步」的狀語。此句是介詞結構後置。句意是:共同在院中散步。)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上冊語文27課人教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