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設情境,營造快樂氛圍,激發孩子識字的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他們樂意學。新課程還呼喚有情趣的語文教學。教育心理學也指出:兒童主要是以形狀、色彩、聲音、感覺進行思維的。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生字寶寶」或「生字夥伴」等等,孩子喜歡的名詞,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化成了交朋友或是打招呼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比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比尾巴》這一課時,我就把生字做成一個個小動物卡片,上面寫上生字,孩子們很高興,很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而且是很自覺,自主的學完這課生字。課後我隨便抽查,竟發現12個生字一節課有90%的同學全記住了,還有幾個同學最少記住了9個。通過這一事例,我更清楚地看到孩子們童心的釋放,培養樂學的美好願望。
2.巧用游戲,體驗快樂情感
卡羅琳這樣說道:「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願意接受的。」低年級的孩子雖說他們的記憶有時是無意識的,但通過觀察我發現,孩子們有時的無意識卻能終生難忘,關鍵要看引導者如何來領路了。
記得在二年級上學期剛開學時,我班的孩子不知道怎麼了,男生女生口袋裡裝的都是紙卡,下課就模仿著大人的模樣玩起「紙牌游戲」來了,我一看這可不好,這不是「賭博」嗎?為此我是想盡辦法,沒收了一次又一次,可總能死灰復燃,孩子們為什麼這么喜歡玩這種游戲呢?後來我乾脆不沒收了,我就開始動起「紙牌」的腦子。一天,一個孩子拿出平時我們學習做的字卡在看,我的嘴角一下子有了笑容,這笑容是久違了的,因為我有了一個新的想法,何不利用孩子們愛玩紙牌的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識字呢?當天下午我就布置孩子們回家自做「紙牌」,有一個條件就是每一張紙牌的背面都必須是一個生字。第二天孩子們都高興的把「紙牌」帶到了學校。我把玩「紙牌」的新游戲規則教給了孩子們,沒想到,孩子們的興趣是那樣的高漲。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股新鮮勁又過去了。有了上一次的嘗試,我摸透了孩子們的心理,於是我又有了一種新的想法,孩子們平時老愛吃漢堡包、可樂、薯條這些洋食品。我就利用班級的後牆報,每天請孩子們吃「早餐」。我花心思做了精美的食品卡片貼在了牆報一角,取名為「今天你吃早餐了嗎?」,在每張卡的下面都是一個生字,每天我放學前更換,這樣我把學過的和將要學的生字按計劃地讓孩子們吃「早餐」,每天早上到校進到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吃老師給他們准備的「早餐」。沒想到,孩子們還真的非常認真地每天堅持地吃著早餐。一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識字量也大大提高了。在不知不覺的游戲中,讓孩子們體驗著快樂的學習生活。
3.教學形式的轉變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力的時間較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使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准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7》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左上方插圖,讓學生「猜一猜」、「演一演」。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復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游戲。如「斗」字的筆順,口令如下:「斗」字怎麼寫?「斗」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復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接龍」等游戲進行。改變學習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正如陶行知說的那樣「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叫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是啊,教就是為了不教。只有轉變了我們的教學形式,識字教學,乃至教學生涯才能有更好的保障。
4.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
教學是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而結果則以靜態形式存在於學生的主觀世界之中,為了孩子們都想學,都會學。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漢字是屬於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小學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
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樹、村、楊」,「打、抱、扔」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後分析並要求學生區分「木」旁和「扌」旁的表意功能。告訴孩子們「木」旁表示與樹木有關的意義,「扌」旁表示與「手」或「動作」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的掌握帶有「木」旁和「扌」旁的漢字了。在很多的識字教學中,歸類識字也是一種很好的識字方法,教給孩子去歸類遇到同類字他自己就會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識字了。比如在第四冊《筍芽兒》一課教學時,學生很快就能將「口」旁,「扌」旁和「氵」旁的字放在一起,加快了記憶。因此,教給孩子識字方法是識字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
5.啟迪創新思維,體驗成功快樂
教師的最大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楊再隋這樣說過:「尊重學生,發展個性;關愛學生,理解寬容;相信學生,誘發潛能,激發創新。」我對這深信不疑。記得我在給孩子們區別「睛、晴、情、清、請」時,孩子們沒等我說完都忙舉手發表自己的區別方法。一個孩子說:「老師,你看,有目才是眼睛的『睛』。有太陽才會有『天晴』,心高興了是真『隋』,有水才會『清』澈,會講話,就能『請』人幫忙。」聽完我的兩個巴掌不由自主地和孩子們一起拍了起來,理解得多到位這出呼了我的預料。後來在這個孩子的帶動下還有編故事把這幾個字都用進去的。在老師和同學的贊美聲中,孩子們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孩子們純真無邪。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卻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如能以滿腔的熱情為學生鋪路搭橋,幫助學生尋找出隱含苞欲放在漢字中的童趣,那麼識字將不再是他們的負擔,而會成為一種樂趣。他們將會插上理想的翅膀越飛越高。
回答人的補充 2011-03-03 14:17 近日,聽了好多節低年級語文課,發現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一、「粉碎」漢字,識記字形復雜化
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對字形的遺忘率高於對音、義的遺忘率。識字教學中,老師們為突出字形教學的難點,注重識字方法的研究。課堂上,他們極力溝通字形與事物之間的聯系,增強意義識記的成份;注重引導學生發現生字與熟字之間的聯系,以減輕學生機械記憶字形的負擔。在這種講究方法,追求高效的識字教學中,時常會出現將漢字分析得零零碎碎,聯系得雲里霧里的現象。以致事與願違,將識記字形人為地復雜化。
案例一:
師:今天我們迎來了一位新朋友「士」,誰能用自己的辦法來記住這個字?
生:「十」字加一短「一」。
生:「王」字去掉一橫。
生:與「土」字相似,但下面的「一」要短。
生:「二」加一豎。
生:我覺得它像一個小飛機的形狀就記住了。
生:我覺得它像墓碑上的十字架。
師:好,同學們不但說出了許多熟字,還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表揚你們。
案例二:
師:小朋友,怎樣記住「菜」字?
生:菜,上下結構,上面草字頭,下面是采字,合起來是「菜」字。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菜,上面草字頭,下面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來是「菜」字。
師: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菜,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來是「菜」字。
師: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菜,上面是花字去掉化,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來是「菜」字。
識字教學不只要注重教法,更要注重遵循漢字構字的規律。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字形進行想像、肢解甚至「粉碎」。又如有人把「溫」分成三部分,「氵」「曰」「皿」,並將「溫」望文生義成「太陽照在器皿里,使水變溫」。這不符結構規律,這種編造會擾亂漢字構形的系統性。漢字,除了一部分筆畫簡單的獨體字外,大部分漢字可以分解成兩個或幾個小部分,這些小部分被統稱為部件。漢字數量雖多,但組成這么多漢字的部件卻是有限的。對於每個具體漢字來說,記住了它所用的部件和部件的組合關系,也就記住了這個漢字。所以,識字教學中,我們有「部件」的概念和意識。
如二年級生字「鼻」,這是一個易錯的字。教學這個字,老師引著學生分析出這是上中下結構的字,並要求學生注意「最下面的撇和豎不能出頭」。如此教學,「鼻」字顯得零碎。
「鼻」是上下結構,上面是「自」,下面是「畀」(「畀」加上病之頭,就是麻痹大意的「痹」)。它是形聲字,上面的「自」(「自」是「鼻」的初文)表義,下面的「畀」表音。 「自」,怎麼會跟「鼻」子有關呢?聯系生活,與嬰幼兒建立「你我」關系的時候,成人常常指著自己的鼻子問孩子:「我是誰呀?」孩子也會指著大人的鼻子說:「你是爸爸。」另外,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憤怒到極點,通常會指著他的鼻子罵。《說文解字》當中解釋,「自」的本義是鼻,只是在古書里,找不出一個當鼻子講的「自」來。後來,通過甲骨文的研究,專家發現甲骨文卜辭里有「疾自」之語,意思是鼻子有病了。如果,圍繞這些,加強對字理的講解,滲透漢字蘊含的豐富的文化信息,學生會學得輕松扎實些。這從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文字學、文化學知識方面有所儲備。
二、機械重復,鞏固訓練單一化
聽課時,翻看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書。發現每學完生字,小朋友們總要抄寫好多相關的詞語。且不論學生能不能理解、接受這些詞。光語文書上那方寸空白,密密麻麻地簇擁著一堆沒有稜角的字,就會讓人心痛。再看學生作業本,為讓學生「能按筆順規則正確書寫漢字」,一名一年級小朋友,竟要用十六個田字格將生字「嘴」的筆順完整地展現出來。這對於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一個注意力正在發展提高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項頗為艱巨的工程。
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應該遵循「多認少寫」的原則,不要求寫的字決不能讓學生依樣畫葫蘆。抄寫過多,容易讓學生形成不良的書寫姿勢與運筆方法,以致學生厭惡識字寫字,讓《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落空。
識字教學不能靠單一的反復抄寫來鞏固,應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將識字與閱讀,識字與寫話,識字與游戲聯系起來。如,有教師在實踐中自編了一個游戲活動,名之謂「背寫猜字活動」。這種活動簡單易行,具體操作是:學生甲用食指在學生乙的背上寫字,然後讓學生乙猜是什麼字,甲、乙學生交替進行,誰猜中的多,誰就是勝者。這個活動不局限於兩個人玩,也可以在兩個小組間進行①。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甲用食指在學生乙的背上寫,是書空練習;學生乙憑借觸覺,感知學生甲的手指運動,然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學生甲寫的是何字,這是一種心理練習寫字的活動。這種游戲帶有比賽性質,學生樂於參與。
三、面面俱到,寫字指導「精細」化
寫字教學,教師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教什麼」的問題。課文生字表中的字,不是教學的內容,至多算作「原料」或「有待加工的粗糙的內容」。寫字教學是否有效,有賴於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精心選擇與優化。
實際教學中,大多老師並不知道教什麼,而是「什麼都教」。
如,「杏」花的「杏」,老師教「書寫順序——要先上後下」;強調「撇捺舒展」,並用上了優美的比喻——撇、捺「像小姑娘的裙子」,「像小鳥的翅膀」,補充基本筆畫的書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撇「帶尖」捺有「腳」。
這種百無一漏的寫字指導,「精細」至極,淹沒了教學理應強化的書寫要領。教師洋洋灑灑,學生不得要領,反倒貼了自己寶貴的練習時間。要知道,寫字屬於動作技能領域的學習,技能主要通過練習形成的。
奧斯貝爾說:「如果把全部的教育學心理學歸結為一句話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兒童已經知道了什麼。」面面俱到的講解,實則是教師將學生當「0」看待,忽略學生已有的寫字經驗與技能。難道學「木」字的時候,老師不講「撇捺舒展」?難道「先上後下」,學生會寫成「先下後上」?
教學,應有所教,有所不教,言簡意賅,一語中的。這個字應該教什麼?我以為這個「木」與「口」組合成的「杏」,「木」與「口」都發生了變化,不同於常態的「木」與「口」,字形都扁了。其中哪一筆畫最能表現這種變化,無疑,「木」字的中豎要寫得短些。這些內容,教的是部件組合之後的一種變形,一種具有規律性的變形。
因此,寫字教學中,教師不應在學生習字的園子里精耕細作,應「精講要點」,給予他們足夠的練習時間,讓學生自己細細耕作,形成書寫技能。
四、追求完美,習字過程「理想」化
每次練字,學生總習慣性地左手握橡皮,右手拿鉛筆,好像他們一落筆,就是准備出「錯」的。再翻看《學生習字冊》,發現好些學生的習字冊被橡皮擦得皺巴巴的,田字格留有反復書寫的鉛筆印痕。一詢問,才知是教師要求學生將書寫不工整的字擦掉,重新書寫的。如此嚴格的要求,折射出教師謹嚴的工作態度。但從學生習字的角度看,這種做法,缺乏科學「習」字的意識。
❷ 小學語文老師需要注意哪些
第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以多設計閱讀比賽,沒有閱讀,就沒有語文教專學,只單純地屬追求分數,而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積淀,最後只是一場空。
第二,注意古詩文的背誦。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不能因為學英語而丟了。古詩文的背誦,就是要簡單的素讀,可以不理解意思,對孩子的語文素養的提高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我的學生 陋室銘 愛蓮說 雜說 觀滄海 滿江紅 。。。背得朗朗上口 而且大氣磅礴 要說的太多了 ,總之,不能一味地追求分數,要把眼光放遠,語文教好是要下心思琢磨的。
❸ 教師招聘小學語文學科怎麼復習
雖然說你是小學語文學科
但是你還想需要考招考公告要求的
看公告是考什麼內容的
比如要不要考學科的知識、還是考教綜、公共基礎知識
根據招聘公告進行復習
❹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自我提升
小學語文來教師要加強專業學習,不斷源夯實語文教學基本功,形成系統的語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打好專業基礎;同時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知識,掌握語文教學領域的學術動態,以便及時更新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通過專業學習,為進行教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的學科性質要求教師在知識結構上更加具有多層復合性,這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廣博的知識素養。教師要通過學習,廣泛涉獵,吸收各學科精華,形成以專業學科知識為核心,與其他學科知識關聯整合、縱橫交織的知識結構。只有具有廣博的學識和開闊的眼界,才能做到高屋建瓴,靈活駕馭語文課堂。
❺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發現現在的孩子是最難教的,也是最難管理的,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隨之現在網路的普及,許多人的傳統觀念的發生了改變,從大人到小孩,小孩的觀念有的出現內了超前的早熟。因容而,小學的小孩對世界的一個認知正處於一個探索,我們應該更有耐心的教導他們,不只是教他們知識,還應該教會他們做人。如果小孩做錯了事,或者叛逆的話,請你站在尊重他們的立場出發,一個小孩的行為叛逆,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家庭,或者社會,所以我們應該更包容他們。也許你可以採用一種方法,通過角色扮演,或者合作的游戲,讓他從一個被教育者轉變成教育者,讓他們切身的去體會該怎麼樣才能做好,要相信他們,鼓勵他們,給他們一定的自信,讓他們有信心相信自己其實也可以做好。孩子的世界是很單純的,給與一定的包容和尊重,或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❻ 報考小學語文教師 專業知識部分我應該怎麼復習
我暈!你到底是身為老師的角度還是身為小學生的角度啊?!既然是報考做小學教師 難道人家就考你小學生的填空題?被你昏厥了 還大學教師呢 好端端幹嘛去考小學語文教師 實在不明白
既然是考教師 那當然從教師角度出發 多去看看小學語文該怎麼備課 說課 上課 評課。還要學會怎樣評價學生 掌握批評和表揚的方法和尺度。
小學不是只要你識字就行 如果說難教 說實話也許大學還是小學難教 更要具有技巧性呢!
你多看看小學語文教學法吧!還有就是你在什麼地區 對應小學用的是什麼版本的教科書 要對6年內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內容了解一下 起碼要知道每個年級段學生要學些什麼 有哪些知識目標 熟讀一些比較重點的課文
❼ 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
[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竇老師又出新書了,書的名字是《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看名字就很有吸引,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認真閱讀,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成為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哪幾件事?我想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希望知道的事情。身為優秀者的竇老師應該最有發言權,她的發言也應該最有說服力。她認為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這些頭銜,都不足以作為優秀的證明。她理解的優秀應當是現在進行時。當下語文教育的沉淪在於它「太忙碌與現實,太騖馳譽外界」。 語文教育必須轉向心靈。許多出了名的優秀教師的成功,帶有很大的偶然性。那並不能代表全部的「優秀」。按照常理,「一筆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而且我們還要看他帶領的學生小學六年畢業後是否也基本具備這三項技能。我非常同意竇老師說的「我們應該允許不同人的眼中,「優秀」有不同的定義。說穿了,優秀,還是要成為你自己。」優秀語文教師,一定要擁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進行專業探索。其專業不斷提升、不斷前進的過程,一定不是狹隘的「應試教育高手」的甬道。 摘抄 竇老師結合自己成長的經歷,加上自己對「優秀」的理解和思考,她向我們呈現了一些關鍵詞。我把它視為竇老師多年在語文教師這個專業領域總結出的經驗之談,這些肺腑之言我把它摘抄如下: 1、永葆激情 這是一種生活姿態,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轉換、地位的升降而改變,最終內化為一種精神氣質,讀後感《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 2、張揚個性 人雲亦雲,老生常談不談。創意教學,形成風格。 3、業精於勤 每一種幸福的背後,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成長需要機遇,但機遇絕不能依靠等待。於無聲處,與不為人知處,默默努力,靜靜成長,機會總會對你傾心眷顧。 4、讀書養氣 不僅靜默涵詠、靜思體悟、更要高聲吟頌、激情噴涌。鍥而不舍,孜孜以求,涵養浩然之氣。 5、合作共進 溝通心靈、理解他人;傾聽意見,分享經驗;心有多寬,路有多遠。 6、內省致遠 以澄澈之心求灑脫之態,與繁瑣事外求自由寧靜。 7、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誰走在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 8、公共情懷 拒絕坐井觀天、目光窄仄,關注時事,放眼世界,緊跟時代文明的腳步。 9、筆耕不輟 這既是積累經驗的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 10、關注細節 語文課就是一堆細節。 11、善待教材 我們無權選擇課本,但我們必須清楚怎樣使用它。 12、尊重寫字 字,人的第二容顏。漢字是尊嚴,書法是國粹。學好漢語,當從寫好第一個漢字開始。 13、黃金分割 教師要勇敢地拒絕各種「看起來很美」的形式,考慮怎樣實現「講」與「不講」的黃金分割。 14、理性視點 我們應關注的是學生的真實收獲,而非評委們的打分牌。風行的理念,不是唯一的判斷標准。(本人特別同意這一觀點)風起雲涌之時,要用理性的視點坐看潮起潮落。 15、把握自己 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教育海洋中一枚微不足道的海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❽ 應聘小學語文老師需要注意哪些
我曾經到私立學校應聘過,並順利錄取,最後升至教導主任!我把內我當初的應聘情況給你說一下容!我們這里分筆試和面試,筆試一般題目不是很難,但網路類的題目就看你的知識面怎麼樣。
面試分為上課和即興問答兩部分,上課是提前給一篇課文給你,給一定的時間給你備課,(備課很重要,你要寫清楚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德育目標等,最簡單的辦法是去買本教案看看),應屆畢業生建議備課時候寫詳細教案,尤其是在內容的過度上一定要銜接好,以及提問的方式、評價方式、鼓勵方式都很重要,建議備課時把你提的問題的反饋情況想好,最壞的情況都要想到(假如學生一個都不會回答,怎麼辦?)准備充分了,你才能沉著應對課堂上的突發情況。
上課時要注意幾項:一板書要工整有條理,二語言要表達清楚,做到抑揚頓挫有親和力、三教態自然,和藹的面對老師和學生、四、服裝得體
即興回答,一般是當場回答學校招聘老師提出的幾個問題,問題五花八門但一般是對當前教育的評價、如何應對學困生、以及如何融入團隊之類的。
❾ 去面試一個輔導班的小學語文老師,人家要求要試講15到20分鍾的作文課,我完全不會啊;有沒有誰知道
有一次我也去面試過,你只要講得好讓大家都聽得懂,講得生動有趣面帶微笑,保證你能應聘上的。
❿ 小學語文教師最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養
轉貼】1、豐厚的文化 我覺得一個語文教師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麼文化從哪裡來?那就是從閱讀中來。一個勤奮的教師,不僅讀教材,讀參考,更重要的是博覽全書。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在教師不是不想讀書,而是沒有時間去讀書,大部分是*以前的積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積累的多,還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師不是這樣,這可能與自身的成長有關。比如,以前,在小學任職的教師,一般是從初中再到師范,師范學校所學專業知識與高中的還不一樣,比較重視教師的特長發展,如果不是對文學特別愛好的話,對語文的學習也就是一帶而過。這樣等他們參加工作以後,面臨著再學習的問題,雖然小學語文比中學簡單,可是基礎的東西還是很廣泛的,尤其是新課程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學方式的轉變就意味著教師文化的再生產。從我的經歷來看,課改前覺得語文沒有什麼,無非是學字、解詞、背課文、分段、歸納中心,並且都有一定的標准答案。教師教起來很順手,幾乎你不用認真備課,也能教語文。現在的情況就不同了,對語文的定位,即要落實工具性,還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師摸不著了邊際。最近幾年,我們還提倡大語文教學觀,生活處處皆語文,這就使教師更難把握語文教學了。其實,語文無論怎麼定位,語文始終是母語教學,語文始終離不開文化。那麼,一個教師缺少了文化內涵,怎麼說也不會把語文教好。小學生雖小,但是他們在課堂中,問題多,他們什麼都問,什麼都敢問,一個教師總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學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師的職責。我看到一個網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會語文也能教語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怪現象,也確實,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由於主張了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想怎麼學就可以怎麼學了,教師除了方法的組織,其他也沒什麼可做的了。教師似乎成了多餘的人。我覺得這是不正常的,是對新課程的玷污,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功能什麼時候也不能丟失。轉變教師角色與教學方法,不是把教師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個語文教師始終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的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不斷地從閱讀中汲取營養,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2、精美的語言 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是語文教學基本任務之一。一個語文教師不能正確運用祖國語言與學生交流是不可原諒的,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不僅要用詞豐富、嚴密,而且要流暢、純正。我見到許多語文教師說話很隨意,想什麼說什麼,一句話重復幾遍,並且時常帶著口頭語,一聽到這樣的教師上課,就感到不舒服。還有的教師方言很重,語氣平淡無味,在范讀課文的時候,不讀倒好,一讀還不如一個學生。這樣的語文教師怎麼能有語文感染力。相反,一個非常有語言修養的教師,往講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抑揚頓挫,聲聲悅耳,從語氣和音質上就技高一籌。一個非常有語言修養的教師,應該是語言簡練、准確,字字句句,條理嚴密,並且有很強的邏輯性。一個非常有修養的語文教師,不僅注意自己的語言,也非常注意學生的語言,他總是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語言,抓住時機去規范或矯正學生的語言。如果學生在這樣教師的影響下,那麼他們的語文能力能沒有提高嗎?語文教師的語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決定語文課成敗的關鍵之一。記得以前,我們很重視教師基本功的訓練,特別對年輕教師,每年都要驗收與考核,可是,近幾年這樣的活動少了,教師的基本功也放任自流了。是的,語文課誰都能教,可是教的效果如何呢,俗話說:「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師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況且小學生正處於發育時期,他們有極大模仿傾向。我看到一個孩子,說話總帶個尾音,問其家長,家長說原來不是這樣的,後來換個班主任教師,就變這樣了,很難糾正。據了解,那個老師說話很不注意,這個孩子覺得好玩,也就模仿了,後來成了語言習慣。可見,教師的語言素養是多麼的重要。3、燃燒的激情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這個「味」是什麼呢,我認為「激情」是語文味之一。語文是情感的語文,因為語文不僅學語文知識,還承載著傳承文化,文化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詩,一句名言,哪個不具有情感呢?要想教好語文,教師首先有情感,這種情感來自於對文本的解讀,來自於對生活感悟,來自於對學生熱愛。有人批評說,教師的激情是一種造作,我認為這樣的認識不正確的。教師是教書育人的,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必須能做到以情激情。舉個例子說,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麼,你面對學生,也不能把你內心的傷感留給學生,虛偽的也是善良的。一個激情的教師始終是想著孩子所想,始終和孩子一起共享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激情需要點燃,需要走進文本與讀者的內心。我聽過很多教師講《十里長街送總理》,那是一個悲壯的場面,可是,能觸動學生傷痛的很少。一個原因是課文離學生生活較遠了,學生沒有那樣的體驗。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師自己也沒有讀進文本,語言的平白,情感的淡漠,學生就好像在了解一個故事。這樣的課文,如果說教師缺少了情感基調,怎麼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呢?學生悲與喜,不是簡單的文字就能觸發的,還要*教師滿懷激情的感染。一個語文教師,沒有情感的豐富性,也不可能教出語文的激情。4、專業的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那麼對於教師來說呢,現在有一種傾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不講究系統的知識體系了,教師也無需要具備那麼多知識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學觀念的轉變上,用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師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斷的江河。」此話完全是教師在自我推卸責任,是對新課程的曲解。的確,在當今時代,一個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識,況且信息時代的來臨,知識可以儲存在電腦里了,但是電腦永遠也不替代人腦。知識是人腦創新的基礎。語文不講究完整的知識體系,但不等於不教知識了。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話,甚至每個詞語,每個字,都蘊涵著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有的是*學生自己感悟的,有的是*教師講解的,所以教師沒有知識是不能勝任的。現在,有的小學語文教師知識貧乏的可憐,比如,小學教材中,常見的語法或修辭格都不能正確的判斷;對於寫作知識更是一塌糊塗。這也難怪教師,教材幾乎什麼知識都不講了,原來學過的,也就隨著時間淡化掉了。所以說,一個教師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補充鮮活的血液,連自己也變得陳舊了。一個教師始終要有知識的緊迫感,無論教材怎麼編,無論課程怎麼變,你必須是一個知識的擁有者,這樣你才無愧於自己,無愧於學生。「知識用時方恨少」,這是不變的真理。5、敏捷的思維 一個語文教師,光有閱讀積累、專業知識、豐富情感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所謂思維能力,就是指判斷、推理、概括、頓悟、應變等能力。思維也就是智慧。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有很大生成性。教學有預測,但又不能完全預測,尤其我們主張「以學論教」,「順學而教」,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挑戰。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的對話」,「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閱讀中,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如果教師沒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是很難駕馭課堂的。比如,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開讀書,而問題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麼教師就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沒有必要的。有問題還要優化問題,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再如教師與學生對話,教師不僅要注意傾聽,同時要迅速的分析學生的語言,要敏捷的判斷出學生發言的價值所在,然後是有針對的點撥或概括。有的教師,不能機敏的反應學生的問題,學生發言就點頭,說什麼都挺好,或者一味的要求學生自己評價,教師是十足的指揮官。我覺得這樣的教師不是非得要那樣做,而是自己的思維節奏跟不上,也就是說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當然,教師也就跟著學生一跑到底了。有敏捷思維能力的教師,不僅表現在對話中,還表現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和突發事件的處理上。比如,很多公開課上,教師准備的課件不能正常播放,有的教師,反復的嘗試,越著急思路越亂;可是有的教師一看不能用了,馬上改變教學思路,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也不失是一節好課。這種應變能力,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 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 怎樣提高語文素養: 一、拓展視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學作品所展示的畫面,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它的內容無不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相比的。它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過積淀,增強文化底蘊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把它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拋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理解,輕視識記背誦。我們的改革並非要改掉傳統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而是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識記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發展思維,提高審美能力 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它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由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再經過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分析,進而領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通過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掌握並遵循這一規律,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激發情感,增強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學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師的教學情感、作品的創作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教師要用飽滿地熱情,真摯地情感,牽引著學生步入文學殿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創設一種和諧美好的課堂氣氛,領著他們登堂入室,去發現美、認識美。2、加強訓練,提高表達能力。審美活動是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個體感知體驗,又要重視學生的理性分析、口頭表達。課堂上,要求學生用口頭語描繪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結構、美的語言,分析文學形象的社會意義和得到的思想啟迪。通過口頭表達,使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模糊的、不大鮮明的文學形象,經過梳理後變得更清晰、更鮮明。在分析鑒賞的基礎上,推薦有關評論文章讓學上閱讀,讓學生了解別人對作品的評價,參考別人的見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