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准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知識與能力目標。「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與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我們要深入鑽研新課標,了解新課標中的知識能力要求與舊大綱比較有什麼變化,從而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舊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新課標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有閱讀量閱讀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這是舊大綱所沒有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這是新課標所特有的。「總目標」第五條是有關過程與方法的要求,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應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舊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國際理解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
『貳』 怎麼寫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過程是由對象、目標、策略和評價四要素組成,其中,目標占據著核心地專位。因為教學目標屬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回歸點。教學目標的制訂是否准確清晰,不僅影響著教學過程的展開,很大程度上也牽制了最終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是制定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評價和修改教學方案的依據,也表明了學生通過教學應達到的最低標准,因此反思目標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非常必要。教學中遇到的難題是如何確定一課的教學目標,又如何有效地實施教學目標。教師就必須徹底改變思想,准確確定教學目標。那麼,課堂教學究竟該如何准確確定、落實教學目標呢?對於這個問題,我結合教學實踐作簡單的分析。
『叄』 小學語文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什麼
請參考本年度《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教育理論基礎》另選擇要用的語文試卷,上面有你所需要的知識。
『肆』 小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素養
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素養試題
一、閱讀教學應培養學生哪些能力?
閱讀教學重點應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二、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三、有觀點認為,《語文課程標准》淡化了語文知識的教學,這意味著語文知識教學不重要,語文知識教學是可有可無的。你怎麼認為?
答:(1)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2)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學生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只有「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3)「知識和能力」目標在「三維目標」中起著奠基作用,是學生綜合素養提高的基礎,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新課程並沒有否定它的重要性。(4)新課程的教學應在重視學生「知識和能力」目標達成,同時重視其他兩個緯度目標的達成。
四、試論發展性評價的基本特徵。
新課程改革倡導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發展性評價的基本特徵體現為「多元性、主體性、過程性、激勵性」幾個方面。
多元性,體現在全面評價。根據人類智能多元構成的特點和社會對人才多元發展的需求,多元評價主張「多一把評價尺子,多一批優秀人才」。採用多元的評價標准、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或渠道,注重發現並發展個體多方面的潛能。
主體性,重在全員參與。突出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允許被評價者以主體的身份參與評價,更多地體現對評價對象的關注與關懷。
過程性,即全程評價。評價時時刻刻發生在教學活動中,強調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更為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激勵性,強調全人意識。評價對象是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不是被物化的工具。評價應以保護人的尊嚴為起點,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使每一個體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
五、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四大理念、五大領域分別指什麼?
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五大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六、新課程中,小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包括什麼?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感能力和思維能力,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七、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和「課外閱讀總量」在各學段的要求分別是多少?
答:第一學段: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A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B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A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B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八、在教學中如何落實「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一基本理念?
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伍』 小學語文四年級《知識與能力訓練》上冊
據報道,中國科學家應用航天誘變育種技術選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經開始在全國大面積種植,其中「太空番茄」累計推廣了3萬多畝, 「太空青椒」累計推廣了20萬畝。今天,我們就請從事此項育種研究的黑龍江省農科院的專家給大家介紹一下太空蔬菜是怎麼回事。
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開辟了人們探討空間奧妙的通道。返地科學衛星的發射,又揭開了開發空間資源應用的新紀元。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不僅利用空間條件進行軍事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氣候觀測等科研工作,而且應用衛星創造的空間特殊條件進行農作物品種改良。一批批空間誘變的農作物新品種(如太空蔬菜)在我國相繼推出,這是航天新技術與農業科研相結合的結晶。
太空蔬菜是怎麼來的
通過空間誘變育種新途徑育成的蔬菜新品種,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空蔬菜。目前我國已有兩種太空蔬菜在大面積種植,這兩種蔬菜是「宇椒一號」甜椒(太空椒)和「宇番一號」番茄(太空番茄)。
1987年,「龍椒二號」干種子(純系)搭載於「870805」返地衛星上,在空間飛行了5天,返回陸地後經多代選育而成了「宇椒一號」。1994年,「組培大黃」番茄干種子(純系)搭載於「940703」返地衛星上,在空間飛行15天返地後經多年培育而成了「宇番一號」。
太空蔬菜與常規蔬菜有何不同
「宇椒一號」甜椒與原來的陸地甜椒「龍椒二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從微觀檢測看,它們在生理生化、細胞學、分子生物學上都有明顯差異,並出現了營養成分的改變,前者與後者相比,維生素C及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19.48%~24.53%,葉綠素含量提高了24.6%,過氧化物酶及酯酚同工酶譜帶也有明顯不同。而且「宇椒一號」葉肉細胞的葉綠體線粒體及過氧化物酶體均比陸地品種增多、增大。
從宏觀來看,太空蔬菜的植物學性狀也有明顯改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果實增大,單果重平均200g以上,而原品種只有90g;太空品種的抗病性增強,具有高抗疫病、耐毒病的特點,而龍椒二號是感病品種。此外,「宇椒一號」產量明顯提高,平均增產20%~40%,在大棚生產可達到5000公斤/畝以上。
由於「太空椒」的以上優點,更受菜農喜愛,種子銷售快,至今為止全國各地(除台灣、西藏外)均有種植。
「宇番一號」也具有果大、質佳、高產的特性,單果平均重250g以上,最大的可達800g。其果色鮮艷,呈橙黃色;果肉厚、沙瓤,味甜。
吃太空蔬菜有副作用嗎
太空誘變的蔬菜只是其本身的DNA有所變異而非外源性DNA導入,沒有其他危險成分,太空蔬菜是安全的。
為什麼要發展太空蔬菜
太空蔬菜不僅有高產、質佳、抗病等優勢,而且太空育種是一條嶄新的育種新途徑,它具有其他育種途徑所不具有的優勢。
在空間飛行中,所有搭載的生物都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飛行動力學因素、飛行艙內的環境因素、空間輻射因素,還有來自生物體內部的因素等。這些因素一般都會共同作用於生物品種之上。一般來說,在植物空間生物學研究中,空間特有的微重力環境和空間輻射因素是研究的重點。
以上情況均能引起生物體生理生化的變化和異常物質的改變,在一些研究中也證實在微重力條件下或衛星發射過程中強烈的沖擊會使植物的細胞壁破碎,造成種子吸水力提高,導電性增強,可促使植物生長發育。
太空誘變育種有哪些優勢
多年的實踐證明,空間誘變具有變異多、變幅大、有益變異多、穩定快的特點。一般經過處理後的生物品種,其第二代便出現變異,而且變異一經產生就很難丟失,同時空間誘變還能避免常規育種中難以克服的產量與品質等性狀負相關的問題。由此可見,太空誘變能夠育成聚多重優良性狀為一體的新品種。所以它是一個快速高效的育種新途徑。
我國應用這一新途徑不僅在蔬菜育種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而且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微生物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效果。目前,我國已育成水稻、小麥、穀子、白蓮等一批新品種投入生產。今後,必將有更多的太空蔬菜、太空糧食進入市場,擺上百姓的餐桌。
『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達成哪些目標
僅供參考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強調的是對基礎知識點,學習過程中一些必須解決的問題的把握,如字音、字形等等。我國語文教學對這項目標的達成一直非常重視,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針對生字學習,較為適用和有一定創新意義的的就有:拼音識字法、字族識字法、集中識字法、分散識字法等。每一項創舉都積聚了數位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實踐證明,這些教學經驗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雖不能說是做到了盡善盡美,但畢竟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再比如背誦,掌握了大意背誦法、關聯詞背誦法、押韻背誦法、分段背誦法等等,無一不凝結著教育工作著極大的心力。可以說,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知識與能力這項目標的達成情況最令人滿意,積累的經驗也極為豐富,現階段受重視的程度也最高。因此在該項目標的達成過程中,要做到充分運用已有優秀成果的同時,再積極探索創新,爭取為該項目標的達成再添成果。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相對於「知識與能力」目標來說,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情況就不太令人滿意了。建國初期啟動的幾套語文教材對該目標較為漠視。近年來雖然提倡的呼聲漸高,但實際效果恐怕仍不盡如人意。
素質教育強調人對於方法的掌握,應「授漁」,而非「授魚」。因此教學過程是多樣進行的。學生領會教材內容是運用了哪種形式,哪幾種方法日益成為教學科研的熱點。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在普遍採用傳統的教授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極少參與教學活動,或即使參加了也處於次要地位。這樣一來,過程與方法的單一化、模式化就不可避免了。其後果教學效果差,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遠遠達不到教師的期望值。為了適應教學工作的要求,扭轉傳統教學中的不好局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覺得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1、 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觀念的真正實行。
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而不應該處於教學的中心位置。在具體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的展開過程中,教師可創設相關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激情,引導學生以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活動。如針對某一篇課文或某一段文章,教師可採用啟發法去誘導學生領會大意,發現問題,思考字、詞的運、上下文句子的銜接、表層意義和潛在意義的關系等等問題。這十分有利於學生思維品質的鍛煉。通過一系列相關訓練,當面對新文章,思考已變為習慣時,相應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就在學生心中了。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有趣,教學效果好,何樂而不為呢?
2、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
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則學生在學習中必然是自主的,應自主去學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盡而去創造。傳統教學思想甚至摒棄合作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相互合作是浪費時間,不會有多少實質性的收獲。其實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教學觀念。合作是有利於問題的提出,每個人思考問題的角度是有差異的,這樣幾個學生在一起合作探討一個問題,就會有幾種不同的提法,非常有利於學生思辨能力的拓展提升。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會得以錘煉,無形中培養了尊重、友愛等品質。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三個維度中一項要求較高的目標,同時它也是一個隱性顯現的目標,制定時難以做到完全的量化和精準的要求,所用限定詞往往有較大的意義活動空間。因此其本身在達成上就具有一定的先天難度,較難把握。達成效果的檢測也無直接式較明顯的手段、方式。但無可否認的是,語文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必須達成。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仍然束縛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下,語文教學中一篇富有深刻感情內涵的課文被演繹的呆板平滯,繁瑣的邏輯和「拼版式」的段落充斥在課堂教學中,教材情感的挖掘較為膚淺,學生的學習情感更是極少被調動。現階段語文教學成就之所以仍然不甚明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項目標的達成情況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學是難以激起學生內心體驗的,至於聯系生活,回歸生活等等更是難以實際了。如此一來,語文的人文性特徵就無從顯現,語文教學就難以說是成功的。針對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下述幾點應能為局面的改觀起一點作用:
1、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激發學生對教材的情感慾望。
現行小學閱讀教材內容豐富,題材范圍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人物、情感等許多方面。它們都是作者情感上的產物,凝結著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但同時,一方面因為小學生生活積淀不夠豐富,理解存在困難;另一方面教材的情感因素也多數隱藏在文章之中,需要挖掘才能賞析,才能引起共鳴。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分析教材,深刻領悟其中蘊含的情感,並力求結合小學生實際對情感作出分類,如道德感因素、理智感因素、美感因素等。教師應針對不同情感採取不同教學方式引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教學內容蘊含情感因素,教師也應該在教學中滲透著自己的情感。
2、 情感產生在一定的情況下,要在教學中達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挖掘教材中蘊有的情感。進行情感教學,就必須還原、再現文章情感產生的具體情境,教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情境,激活學生想像力,既是培養學生想像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在創造能力,可由教師、學生共同完成情境的創造。但針對小學生形象思維明顯強於抽象思維的特點,過多採取語言描述難免會產生單調感,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也可配合使用音樂法,圖像法等,以具體可感的事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領會情感。
總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新時期教育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緊緊抓住三個維度來制定教學目標,並在實際教學中採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均衡地予以落實,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真正的素質型人才。
『柒』 想考小學語文老師,教育知識與能力這本書中,學科知識這章 其中每科都要看嗎
1、教師復招聘考試都是一教制育基層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為主;
2、專業知識一大學學習為主,教育基層知識以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為主。
一般來說,中考高考作文要求都不低於600—800字。如果要求是600字左右,那就頂多寫到700字。爭取合理安排卷面,把給的卷面寫滿到95%左右。譬如中考作文不低於600字,試卷給的卷面多是800字左右,那麼,你爭取寫到780字,留下最後一兩行。
『捌』 語文教學過程中,知識與能力目標指哪些
語文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它構建起了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由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了有機整合,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傳統的教學過程過分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造成了學生主體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創造力的缺失,泯滅了不少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導致了「高分低能」、「有才無德」等現象的產生。新課程下,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經過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展,使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並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如何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三維目標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正確認識、理解三維目標及其相互關系。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體現的是語文的工具性。過程和方法強調在實踐中學習,「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運用語文」。「過程」,重在「親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但是,我們應該明確,三維目標,不是三個互相孤立的目標,而是一個目標的三個方面,對其理解,可以准確表述為「在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託。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其次,教學目標要具體。每一節課,三維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才便於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如《雨霖鈴》三維教學目標擬定如下:(一)知識與能力:(1)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3)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二)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路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藉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第三,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學習。課堂教學瞬息萬變,我們不可能每一步都設想到位。這就要求我們要當好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比如,在教《米洛斯的維納斯》一課時,為了把握作者的觀點,先要求學生找出文中的關鍵句,「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正當我准備布置學生討論這句話的含義時,有位學生舉手發言:「這句話是不是有問題喲,失去雙臂了還談什麼秀麗迷人?」全班同學頓時議論起來,我沒有簡單的否定學生的回答,而是要求他們把文中這句話多讀幾遍,每一遍都重(zhòng)讀一個詞語,然後再仔細思考剛才那位同學的話有沒有道理。這下子,全班同學紛紛行動起來,不一會,就有學生發現了問題所在,是「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就自然引出了我所要問的問題,,「如此」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她」為何「必須失掉雙臂」?維納斯不「失掉雙臂」與「失掉雙臂」哪個藝術效果更好?是否希望「兩條一覽無余的胳膊重新出現在這座雕像上」?為什麼喪失的部位必須是兩條胳膊,而不是其他部位?如果不是她,而是現實生活中的其他的人失去了雙臂,會怎麼樣?因為是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大家都很感興趣,紛紛討論起來,課堂氣氛很熱烈,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也不錯。從這堂課可以看出,教師要善於抓住教學契機,不但要善於提煉問題給學生,還要善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形成問題,把學習過程變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第四,重視過程,在實踐中學習語文。新課程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過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以自主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要把思維的時空交給學生,強調學生在自主的建構中把握知識的生成過程,然後再運用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比如在綜合性實踐活動《我身邊的語文》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安排學生留意身邊的語文:街邊的路牌、廣告牌,電視、電影中的台詞,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等等,都成了我們學習的教材。通過觀察、總結,同學們發現了許多平日里被忽視的地方,錯字、別字、不規范的用詞、用語現象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大大減少,因為是自己親自歸納總結出的知識,學生的印象深刻,學習效果也很不錯,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了語文的實用性,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不斷增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為有了「過程」,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開發。語文實踐包括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也包括情感的體驗,興趣的培養。如閱讀教學,我們可以課文的情感為主線,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思考、想像、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時完成了對詞句的感悟和閱讀方法的學習。習作教學,我們仍然可以情感為線索,引導學生在取材時聯系生活世界,激活想像世界,在構思、表現時傾訴情感,表達情感,在評價時對情感的表達進行反思,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准確,更加具體,更加生動形象。以上,就是我對新課程中如何在學科課堂教學中體現三維目標的一些思考,我想,只要我們注意了以上幾點,就能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玖』 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分別指什麼
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包括拼音、字、詞、句、簡單閱讀、寫人、事、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