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炎帝種谷怎樣寫讀後感
歷史傳說中,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迴文化的創答始人。傳說他創造木製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葯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⑵ 谷種來源主要內容有什麼
相傳,炎來帝有一次夢源見天堂栽著一種稱為「稻」和籽叫「谷」的植物,這種植物可吃、可藏、可種,這正是炎帝要找的。但是,他不知怎樣才能把谷種取回來。>有一天,炎帝問他身邊的獅子狗說:「你知道該怎樣去天堂找谷種嗎?」獅子狗點了點頭。炎帝大喜,就請求獅子狗到天堂去取回谷種。獅子狗不停地奔跑,終於到了天堂見到了稻穀。但是,稻穀有天神把守著。獅子狗就悄悄地洗了個澡,然後跑到谷堆上打了個滾,把稻穀沾在身上,回到了人間。
炎帝把谷種播種到地里,不久就長出了禾苗,並結出了穀粒。經過反復栽培,稻穀越種越多,後來就成了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人們為了感謝獅子狗到天堂盜取谷種的功勞,所以每當過「嘗新節」,首先就要祭祀炎帝,然後再給獅子狗一碗新米飯和一塊粉蒸肉吃,最後才是自己「嘗新
⑶ 炎帝種谷是神話故事嗎
是 炎帝也叫神農氏
神農嘗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⑷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緊急
(1) 這故事追溯到盤古開天地之後,大地上糧食穀物貧乏,人們處於飢餓之中。炎帝就誕生在此時。他長大之後聰明過人,智慧超群,那時的天地封他為炎帝,也叫太陽神,即神農,即是農業神。
(2) 神農少年時代,整個社會是個和睦的大家庭,採集來的野果大家分。生活雖然艱苦,但大家心情愉快。
(3) 然而好景不長,出生的人口越來越多,食用禽獸與野果越來越少,飢餓威脅著人們的生存。炎帝為了給大家找食物,奔波於荒郊野外。有一天,他偶然摘下幾枝野草的穗子放在手中揉搓著,掉下許多小顆粒,炎帝便放在嘴裡嚼嚼,味道挺不錯。這次意外的發現使神農受到極大的啟發,於是他跑遍萬水千山,嘗遍百草果實。然後教大家如何採集,如何食用與收藏。神農受到人們的稱贊。但是他卻從不驕傲,而是默默地為大家分憂解難,重活臟活搶著干,還整天樂呵呵的!
(4) 許多年過去了,人類從守獵時代帶到了種植時代,人類最原始的種植業開始了。春耕播種時,大夥兒一塊兒搗鬆土壤,然後播下種子,萬物復甦,莊稼生長,農業豐收,人們共同分享著喜悅!神農為人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們解決了吃飯問題。
(5) 神農的行為感動了天地,於是派鳳凰銜著一枝九個頭的谷穗飛過神農頭頂,掉下穀粒,神農拾起種在田間。這種穀物顆粒大,味道甘美,吃了後,可以長生不老,神農吃了活了幾千歲。
⑸ 炎帝教人們種莊稼的故事
炎帝負責管理南方之極的一萬兩千里大地,同時還管理著夏季,所以規定:「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
炎帝的屬臣是祝融,為火神,長著野獸的身子、人的面孔,乘著兩條龍。關於祝融的出生,有說是炎帝的第七代玄孫,也有說是北帝顓頊的後代。
炎帝和祝融共同把南方管理得井井有條。
南方之極,有座「去室山」,山上有「南極果」,也叫「去室果」,只能生長在南之極處,移到北方便活不成;南溟島嶼住著南海之神「不廷胡余」,長著人的面孔,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色蛇,腳底下踩著兩條紅色蛇,南海交由此神管理;還有個神人叫「因乎」,南方人單稱他為「因」,從南方吹來的風稱作「民」,炎帝安排神人「因乎」住在大荒南極,主管南風的起停。
上古人類獲得食物的方式一般為:采草皮、摘樹葉、獵殺野獸。當人類生育繁多之後,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常常飢餓難忍。
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一顆「五彩九穗谷」飛過天空,掠過炎帝頭頂。谷穗掉落在地,炎帝看見拾起來,埋在「囚」之地的土壤里,不久竟長成了一大片。炎帝把成熟的谷穗放在手裡,揉搓之後放進嘴裡,發覺很是好吃,凡是吃了這種穀子的人都可以老而不死。
從此炎帝開始教導人們播種穀子。可是那時的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葯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誰也分不清楚。炎帝就一樣一樣品嘗、一遍一遍試種,從中篩選出「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等五穀,從而發明了華夏農業。
為了開荒種地,炎帝神農發明了許多農具。他砍下樹木做成「耜(sì)」,形狀如同今天的翻土農具「鍬」和「鏵」;又把木頭放在水裡泡軟、揉搓、彎曲,製成了一種叫「耒(lěi)」的農具。「耒」的上部有曲柄,下部為犁頭,可用來翻土,是「犁」的前身。
炎帝在教會萬民春耕秋收、播種五穀的同時,還教會了人們飼養牲畜,用糧食和畜牧來共同解決人類的飢餓問題。
那時候,人們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然後果然草死苗長;後來偷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在樹上,人坐在樹下敲著喊,結果任憑人們怎麼喊,草都不死、苗也不長。炎帝神農只好叫人們用鏟子鏟草,但土地曬乾的時候,鏟草非常費力,使猛勁兒鏟子就彎了。他就叫人們把彎了的鏟子翻過來扒,不料用起來比鏟子還省勁,從此就有了「鋤」。這就是中國成語「鏟草興鋤」
的來源。
有個叫「赤松子」的神人,與昆侖山神女西王母的關系極好,經常到西王母石室中去遊玩,能隨風雨上天入地。赤松子讓炎帝神農服用了一種「冰玉散」,從此神農入火自燒也不會被燒死。於是炎帝神農發明了砍倒樹木、割掉野草、放火燒山的「火耕」辦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了加工和存儲食物,炎帝又發明了取土、燒陶、制器的方法;為了解決防凍問題,他還發明了紡車,利用「輪子」來紡紗、織布。
當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之後,炎帝神農首創「市場交易」,規定人們將太陽到達頭頂的時刻,作為多餘物品的交換時間,任何人都可以拿著自己的物品來到集中地點,互相交換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這種「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易方式,是中國貨幣和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為了讓人們能夠根據四季氣溫變化的規律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建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把每個月都分為三十天,再規定每年的十一月份為「冬至」,每到年底都要做「臘祭」,用動物和植物來祭奠百神,保證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炎帝神農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大家發自內心的稱贊他為「神農」,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⑹ 小學語文,精衛填海精衛能填海嗎,為什麼
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內娃,一日女娃到容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http://ke..com/link?url=-1-_loYOm7BwCv7
⑺ 第八個,神農種五穀文言文翻譯。
翻譯:古時候的人們都使用野獸的肉,到了神農氏的時候,百姓增多,野獸不夠多,於是神農氏就根據天時地利,製造農具,教會人們使用農具耕作,神農氏的治世之道變化後,百姓安居樂業,所以稱呼他為神農。
神農氏為五氏出現以來的最後一位神祇,中國諸神創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穀、豢養家畜、種地稼穡等等一切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備全部完成了,中國神話時代結束,傳說時代到來。
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耜,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德稱氏,故為炎帝,尊號神農,並被後世尊為中國農業之神。
(7)小學語文炎帝種谷擴展閱讀:
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世本·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扯在一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
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左傳》、《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穀百蔬。東漢鄭玄注《禮記》和三國韋昭注《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
《水經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農氏相並,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路史》認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於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
⑻ 炎帝教民耕種的是粟還是水稻,為什麼。謝謝!
155****8857 :你好。
【神農氏】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一位勤勞、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領專,他是中屬華民族之祖、農業之祖、醫葯之祖、商貿之祖、音樂之祖等,對中華文明有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被後世尊稱為"三皇"之一 。
他為了使民擺脫飢荒,就四處親食花草。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里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葯,寫成《神農本草經》,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⑼ 求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六年級上冊的《當代神農氏》正文
當代神農氏
1987年3月1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說:「袁隆平先生培育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跡。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世界雜交水稻的創始人,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榮獲了特等發明獎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明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八個國際性大獎。這是袁隆平的光榮。這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袁隆平被譽為「當代神農氏」。
一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草和莊稼長在一起,人們分不清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神農氏——我們的祖先炎帝來到了人間。他造了一條神鞭,「啪啪、啪啪」,把地上長的各種樹木花草都趕到大地一邊,然後自己挨個挨個地嘗,選出了人們可以吃的高粱、穀子、豆子和稻穀等五穀雜糧。後來他又發明了耒、耜,告訴人們如何耕種。神農氏的子孫,從此得以生存延續。
然而,神農氏只解決了什麼東西能當糧食吃的問題,並沒能解決給人們更多可以吃的東西的問題。當炎黃子孫驟增到人類1/4時,吃飯問題就更加突出了。
那是20世紀60年代初,飢餓,像陰天蒙蒙的雨霧,籠罩在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中華大地上。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鍋清湯,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裡,躺著一個個因飢餓患水腫病的大人和孩子……
糧食,糧食,有什麼辦法能增加糧食產量呢?袁隆平,這個普通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師,憂心忡忡,心急如焚。他腦海里突然萌發出一個驚人的念頭:培育雜交水稻,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一個黃色的小筆記本上,袁隆平記下了這個奇妙構想。他決計要像傳說中的神農氏那樣,製造一根神鞭,驅走在中華大地肆虐的飢荒惡魔。
他借書看書,讀書抄書。他學習英語、俄語,用這些語言工具了解國外科技的新成就,豐富他那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他,開始了前無古人的科學實驗。中華大地正在孕育著一個當代的「神農氏」。
二
世界上的水稻種植,曾由高稈品種改良為矮稈品種,畝產因此增加了150千克左右,被國際上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水稻雜交,又將比常規品種增產20%~50%,國際上認為這將是第二次綠色革命。
然而,水稻雜交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世界性大課題,難度非常大。外國許多有過這種設想的研究人員經過努力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不少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但是,神農氏的子孫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袁隆平認為,經典理論沒有實驗根據,因為他自己就曾經發現過一株天然的雜交水稻。
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袁隆平展開了科學想像的翅膀,希望大面積培育出雜交水稻。袁隆平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實來回答人們的疑問。
三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論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邁出了雜交水稻實驗的第一步:尋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這時,水稻揚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的心沉浸在無邊無際的稻海之中。他捲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似的在稻田裡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颳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癢發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過稻葉,滴進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沒找到。
第二天,沒找到。
第三天,還是沒找到。
十多天過去了,雄性不育植株無影無蹤。連續十幾天烈日的烤曬,袁隆平的皮膚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過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個中國。最後,他帶著科研小組來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島的南江農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條雜草叢生的水溝里,終於發現了一株雄蕊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了出來。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把這株稻子取名為「野敗」。國際上叫它「WA」。袁隆平,終於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四
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十多個春秋里,袁隆平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試驗成果。
那是一個陰沉沉的黃昏,所有搞試驗的壇壇缽缽都被砸爛。稻苗與濕泥、污水攪拌成一團。面對著這種慘狀,他痛哭流涕:完了,完了,徹底完了……
夜色深沉,萬籟俱寂。袁隆平痛苦不堪,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篤!篤!篤!」突然有人敲門。
袁隆平連鞋都來不及穿,趕快開門。進來的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華奇。
「你們半夜來找我,有什麼事嗎?」袁隆平驚問。
李必湖說:「老師,我們知道要出事,事先藏了四缽稻苗呢!」
「啊,藏在哪裡?」袁隆平喜出望外。
尹華奇說:「在陰水溝里。」
「快走,帶我去看看。」
夜色下,袁隆平捧著劫後餘生的四缽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撫摸著。
從那以後,不管是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黃昏;不論是晴空萬里,或是陰雨霏霏,袁隆平都時刻守護在試驗田邊,精心培育。
命運,總是朝敢於向他挑戰的人微笑。經過百劫千難,最後的成功,屬於不懈的追求者。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產稻破土而出。
鬱郁蔥蔥的雜交稻,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生長。從1976年到1989年,累計推廣雜交稻7。6億多畝,增產稻穀2億噸。在當今的中國,有一半的水稻種植面積和60%的水稻產量,源於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品種。
世界震驚了!美國、日本、菲律賓、巴西、阿根廷等100多個國家紛紛引進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地結出了豐碩之果,它們一般比當地品種增產20%~30%,最高的增產50%。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至199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佔全世界水稻總產量的20%。
國際友人稱頌這位「當代神農氏」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葯、造紙、活字印刷之後,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
⑽ 谷種是怎麼來的
相傳,復炎帝有一次制夢見天堂栽著一種稱為「稻」和籽叫「谷」的植物,這種植物可吃、可藏、可種,這正是炎帝要找的。但是,他不知怎樣才能把谷種取回來。>有一天,炎帝問他身邊的獅子狗說:「你知道該怎樣去天堂找谷種嗎?」獅子狗點了點頭。炎帝大喜,就請求獅子狗到天堂去取回谷種。獅子狗不停地奔跑,終於到了天堂見到了稻穀。但是,稻穀有天神把守著。獅子狗就悄悄地洗了個澡,然後跑到谷堆上打了個滾,把稻穀沾在身上,回到了人間。
炎帝把谷種播種到地里,不久就長出了禾苗,並結出了穀粒。經過反復栽培,稻穀越種越多,後來就成了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人們為了感謝獅子狗到天堂盜取谷種的功勞,所以每當過「嘗新節」,首先就要祭祀炎帝,然後再給獅子狗一碗新米飯和一塊粉蒸肉吃,最後才是自己「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