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論文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23 18:01:26

❶ 如何讓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教學論文

在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是課程價值實現的重要因素。而課堂教學往往離不開提問的環節,那麼有效提問在一堂課中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讓語文課堂提問更有效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首先,教師要確定好提問的目的。 在備課時深入鑽研教材,剖析教學內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的基礎上,仔細研究學情,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准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計問題。提問力求表述清楚、詳實、准確,切忌籠統、含混不清、模稜兩可;要讓學生感到所提出的問題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可轉化為一系列小問題、淺問題,或以舊探新,或鋪路搭橋,或觸類旁通,以平緩坡度,化難為易,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這樣既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才會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對文本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譯這些句子也並非難事,如果將問題設計為:「文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將這些句子翻譯過來?」學生會很快答出,問題沒有難度,沒有了思考的空間,也就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培養能力,那麼稍作改動,變為「請用優美的語言創造性翻譯文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時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寫桃花林美景的,然後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這樣的提問既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審題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又適合中考出題的方向,這樣的課堂提問勢必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明確提問要得到怎樣的結果,是激發學生思考,是有效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便於理解下一個教學內容,還是考察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等,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師一定要有針對性的設置問題,那類「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的問題往往沒有意義,更談不上時效性。所以,教師在提問前要確定好提問的目的,便於課堂有效進行。
其次,教師要講究一定的提問策略。提問策略包括教師提問和引導學生提問與解疑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藝術。教師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問題是教學中問題設置的關鍵。首先,教師應該通過文本中的隱含意義或者使用間接語言、採用疑問句等方式將文本變成易於學生探討的問題,以達到教學目標的目的。其次,教師應根據學情選擇能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探究慾望的問題,做好預設;再次,教師提問時還要注重提問方法,講究提問藝術,相准提問時機,把握提問節奏。
當然,教師的提問也不應一成不變。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地使用探詢性問題,激發新信息,或重新調整問題,使課堂有效的進行。同時教師要適當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自主提問。教師若在課堂上善於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提出問題,然後合作解決問題。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大腦思維得到了鍛煉,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於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發展。這類問題的提問更有效,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接受效果會更好。
最後,教師要採取有效的提問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關鍵問題,圍繞這一個或幾個中心問題展開,所設計的問題不宜過多,緊緊圍繞課程重難點設計,把握文章的穴位,以一個中心問題貫穿全文,實現全文的整體生成。在教學中我嘗試過一些課堂教學提問方法,認為很有效,現將其歸納如下:
1. 問題的設計緊扣課的教學目標,即把教學目標問題化,巧妙設計出探索性問題,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 一篇課文的許多細微之處常常隱藏著疑難的問題,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教師要領悟文本,並能設計出恰當的探索性小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揣測作者的想法,深入感悟文本,達到開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於勒》時,為了讓學生把握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一主題。我設置了如下問題:「菲利普夫婦是怎樣對待親弟弟於勒的?概括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的經過。他們變來變去的態度中不變的是什麼?」學生在回答這幾個問題時,一下子就明白了課文要揭示的主題。又如在講《孔乙己》一課時,要讓學生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教師可把握介紹孔乙己第一次出場時的文字,文中寫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教學時教師可問:「為什麼孔乙己穿了長衫卻站著喝酒?他「唯一」在何處?這句話作用是什麼?」如果學生解決了這個疑難問題,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點,這個小問題就成了學生分析整篇文章的鑰匙。
同樣,在教學中教師若能抓住關鍵巧妙的設計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指明思維方向,對學生的學習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講《范進中舉》一文時,我就抓住胡屠戶「打」和「罵」范進這兩個「眼」上提問:胡屠戶打了范進幾次,罵了些什麼?前後有什麼不同?說明了什麼?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思考,便於學生把握文章主旨。
再如,講《孔乙己》課文時,針對課文幾處出現的「笑」設疑提問,發掘課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場,伴隨他的是什麼字?哪些地方表現他可笑?人們笑孔乙己,反映了什麼?造成這出悲劇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問題,把學生帶入積極學習的情景之中,給學生提出了思維的方向,使學生對新知識更加深刻,並有利於教學過程的優化,使整個教學和諧自然,渾然一體。
2. 問題階梯式,環環相扣的設置,便於學生理解 課堂教學中難免會遇到很「麻煩」的問題,當遇到較大、較難一下子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將這類問題進行合理拆分,圍繞一個大的主題進行層層「鎖鏈式」的提問。例如,《故鄉》中,「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這句話的含義。若教師直接讓學生談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可能無從下手,出現思維空白期,不利於教學展開。但教師將其拆分成如下問題,可能就會好很多,如:(1)「可悲的厚障壁」指得是什麼?(2)這一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學生若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再談及含義則就水道渠成了。再比如《故鄉》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我」的心情,可提出以下問題:文中的故鄉是什麼樣的?作者用了哪些詞語勾勒出這種景象?這些詞語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情?這種提問就是環環相扣的,幾個問題在知識上是層進的,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最終的難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在教學中,通過互相關聯的提問,再加上正確引導,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思維方法予以引導,提高學生探究、剖析復雜問題的能力。將問題化難為易。
3. 抓住契機,巧設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學生學習每篇課文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有意地給學生設置一些「障礙」,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記得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學生只是沉浸在對優美文段的賞析中了。為此,我就文中的一句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提問:「似乎」、「確鑿」矛盾嗎?學生一下被「激活」了,老師質疑課文?我們也討論一下。通過互相討論思考,最終明確是不矛盾的。還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可見,抓住契機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4. 將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問題,留給學生思考,以深化學生所學內容,激發他們的思維 在上完課或某個問題解決以後,教師不能把眼光停留在現有知識水平上,而應進一步使其課堂走向課外,由課本走向生活。如在學習《我的叔叔於勒》一文後,我布置了這樣一個思考題: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遇到一個百萬富翁像於勒,他們會怎樣對待?這個問題的設置目的是鞏固學生對菲利普夫婦人物形象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課堂提問切中要害,學生就會由被動學習轉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對學習產生濃厚的求知慾。如在《我的老師》教學中,可以創設情景,讓學生回憶自己的曾經最喜愛的老師,是否也像作者一樣,數次站在一邊默默地深情注視過老師,曾經也模仿過老師寫字,也無在漫長的暑假裡,是否也在夢里見到老師……這樣,抓住課題這個興趣點提問,以故事理解故事,以情感去體驗情感,以這種以己推人的方法,回眸自己,理解別人,認識生活,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引導他們自覺地去學習課文並及時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口。
當然,課堂的提問模式還有很多,比如師生平等,發揮學生自主求疑優勢;拓展學生思維,提出延展性思維的問題等.正如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思考的本領就是在思考的訓練中形成的。有效的提問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極為重要的一環,不可漠然處之。
課堂提問就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課堂提問,巧妙設計課堂提問,把問題問得巧妙,問得有水準,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在有效教學中,由教師的提問,引發學生認真思考,對知識進行加工重組的「問題」,應該是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為之努力的方向。

❷ 有沒有詳細整篇的關於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畢業論文

淺談如何引導學生提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最為頻繁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增強師生間溝通和互動的一種有效途徑.所以,廣大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並在課堂上採取科學有效的提問策略,使它的功能和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

一、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有效性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思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提問有重要作用.但運用不當,也會造成不良的效果,出現了許多問題:
視頻時長:24:34達照法師回答學生提問播放:8176次 評論:9431人
1.提問過於簡單.這會導致雖然讓學生思考但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這樣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
2.提問表達不明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藉助它來交流思想感情,課堂中教師提問的語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卻常常使用模稜兩可、含糊不清和諷刺等不恰當的語言,這些語言不僅不能科學准確地傳遞信息,使學生產生誤解,茫然不知所雲,而且還有失師德,無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習氛圍.
3.問題空泛、難度大.有些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沒有教學的針對性,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寫作特 是什麼?」,對學生只能啟而不發,因為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怎麼會回答呢?
4.提問急於求成.有些提問過於急於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後,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甚至有些提問沒有創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這篇課文寫了怎樣一件事?」、「文章中心是什麼?」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

1.提有益於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切忌問題平平淡淡,老調重彈.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呢?它美在何處呢?請同學們默讀《蘇州園林》之後,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的設疑導入,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 ,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提有益於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切忌問題平平淡淡,老調重彈.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呢?它美在何處呢?請同學們默讀《蘇州園林》之後,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的設疑導入,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 ,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重視學生質疑,發展學生能力

現代的課堂提問已不僅僅是教師的特權,還是學生探求知識的有力手段.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都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良好的班級氛圍往往和教學教學效率有很大關系,而一個相對寬松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更加愉快,更勇於提問不同見解,形成良好的提問觀.例如,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時,我開門見山地出示課文題目,直接提問:「看完這篇課文的題目,你們有什麼想問的嗎?」學生各抒己見.根據課文題目讓學生提問,接著教師可以完全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這種方式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力,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提出問題、獲取新知的成就感.

4.教師要給出學生適時的評價

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予學生適時的評價.課堂提問的評價對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是為激勵學生能更好開展思考.學生回答之後,如果教師立刻給予正確評判,這樣就會誘發其他學生產生思維趨同的情況,也就自然失去了個性化的思索.在聽到學生給出錯誤的答案之後,教師如果給出錯誤答案,就會讓學生立刻產生一種挫敗感.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後,教師不僅要廣開言路,還要注意保護好廣大學生的積極性,要多採用鼓勵性評價,即便出現了批評也不要打擊學生別的自尊心.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教師還需要允許學生能有不同的見解,不能輕易就給出正確或者錯誤的結論,需要將學生出現的暫時性的錯誤,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比如,在進行《一面》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分析描寫外貌的句子,然後再問:魯迅先生為何那麼瘦之後,學生在思考一段時間後,學生回答,是因為魯迅先生將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都放在工作上.從這里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忘我工作.這時,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這名同學善於將課外學到的知識巧妙運用到課文的分析中,這種學習方法值得大家借鑒.這樣,學生在回答之後,從教師那裡及時掌握到了一些反饋性信息,這樣學生就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審視自我,有效改進語文學習方法,便於在今後的學習中,提升語文學習效能.
參考文獻:
[1]蔡海燕.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問題及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04).
[2]何淑珍.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有效提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09).
[3]程曉樵,吳康寧,吳永軍等.教師課堂交往行為的對象差異研究[J].教育評論,1995(2).

❸ 論小學中年紀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論點是什麼如何這論文答辯自述

論小學中年紀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發完整的問題給你參考

❹ 小學語文教研論文可以取哪些題目寫一些小

提供一些小學語文教學的論文題目,供參考.兒童課外文學閱讀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重、地位及意義 某一位兒童作家或某一類兒童文學作品的研究 關於文學欣賞的研究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教師人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研究 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研究 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程發展性教育評價研究 小學識字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拼音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和地位研究 論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語文素質培養 家庭教育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 小學拼音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識字教學的人文教育研究 詞彙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小學閱讀教學中涉及的漢語語法知識及其教學問題研究 小學語文教師的邏輯知識與小學生思維發展研究 小學高年學生作文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對策 小學作文常見病句類型成因及對策 新中國成立以後小學生作文的發展脈絡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小學作文教學方法的多元現象研究 傳統作文教學的誤區研究 中外優秀小學作文教學模式之比較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研究 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的研究 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訓練途徑的研究 小學作文訓練與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常見的拼音錯誤調查分析 小學生錯別字情況調查及對策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使用狀況的研究 語感與小學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與小學語文教學 小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評價研究 小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研究 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 小學生語文知識構成的研究 小學生語文作業批改的藝術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考試改革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的研究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改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 小學語文的合作學習研究 小學語文的研究性學習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作文評語的研究 中國古典詩歌藝術鑒賞的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鑒賞的研究 中國現代小說鑒賞的研究 中國現代散文鑒賞的研究 中國現代詩歌鑒賞的研究

❺ 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論文的創新點怎麼寫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的
有效提問
創新點的,。是

❻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論文

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一些誤區
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實施課堂提問時並未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作用並未充分發揮,進入了誤區。主要表現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誤區,使學生茫然失措。問題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學生茫然失措,導致提問後的冷場和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使學生厭倦抗拒。賣弄花槍,玩花拳綉腿是教學之大忌。有人為嘩眾取寵,表現其改革精神,把課堂搞得分外熱鬧,但不講求實效,這樣的課堂提問,只能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抗拒,因為它無助於認識的深化。
(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誤區,使學生淺嘗輒止。這樣的問題浮光掠影,學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來。一問一答,似乎體現了提問教學法,其實這樣的發問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有害,導致學生不探究問題實質,淺嘗輒止,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思維萎縮。
(四)陷入單調直露的誤碼區,使學生思維僵化。這些提問的共同點就是過於單調直露,不給學生以思考的餘地,按部就班地拋出一個個知識點,激不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容易使學生思維僵化。
(五)陷入惟我獨尊的誤區,剝奪學生的逆向思維,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回答。如果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自己的思路,要麼一聲斷喝,要麼置之不理,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六)提問思考時間過短,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就讓學生回答。
二、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針對上述種種現象,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機制和教師駕馭課堂、教材的能力,確是當前語文教研的重要課題。下面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准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准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然後與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有玻璃的的不足。這種方法很值得提倡。對於課文的學習都應該提出一些有廣度的問題。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
那麼,如何才能把握課堂提問這個度呢?有位教學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四)課堂提問重效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教師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問了什麼?怎麼問?鯉魚又是怎麼說的,說了什麼?(第二、三次對話問題相仿,略)。教師B: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教師C: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的設計共有4個小問題。前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2句中,後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3句中。我們暫且不論這些問題的思考價值,就引向的閱讀空間來說也實在很小,答案一目瞭然,學生無須深入閱讀。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由此我們想到,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否則,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給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提問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❼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從哪方面找論文題目和題材

提供一些小學語文教學的論文題目,供參考。 兒童課外文學閱讀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重、地位及意義 某一位兒童作家或某一類兒童文學作品的研究 關於文學欣賞的研究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教師人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研究 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研究 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程發展性教育評價研究 小學識字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拼音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和地位研究 論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語文素質培養 家庭教育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 小學拼音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識字教學的人文教育研究 詞彙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小學閱讀教學中涉及的漢語語法知識及其教學問題研究 小學語文教師的邏輯知識與小學生思維發展研究 小學高年學生作文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對策 小學作文常見病句類型成因及對策 新中國成立以後小學生作文的發展脈絡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小學作文教學方法的多元現象研究 傳統作文教學的誤區研究 中外優秀小學作文教學模式之比較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研究 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的研究 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訓練途徑的研究 小學作文訓練與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常見的拼音錯誤調查分析 小學生錯別字情況調查及對策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使用狀況的研究 語感與小學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與小學語文教學 小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評價研究 小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研究 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 小學生語文知識構成的研究 小學生語文作業批改的藝術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考試改革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的研究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改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 小學語文的合作學習研究 小學語文的研究性學習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作文評語的研究 中國古典詩歌藝術鑒賞的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鑒賞的研究 中國現代小說鑒賞的研究 中國現代散文鑒賞的研究 中國現代詩歌鑒賞的研究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