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七下語文誇父逐日

人教版七下語文誇父逐日

發布時間:2020-12-23 17:55:05

❶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詞語手冊第22課 在沙漠中心 詞語主音和詞語解釋

一、一周知識概述

學習《在沙漠中心》一文,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品味重點語句的含義,了解作者的優秀品質。學慣用心理描寫塑造人物,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此外,體味生命的意義,培養自身敢於面對挫折和失敗的堅強意志與品質。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短文兩篇》,積累一些文言詞彙;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體會古代勞動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願望和意志,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貓》是鄭振鐸的名篇,作者用朴實的言辭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沉鬱。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同時,借鑒文章的寫作特色。

二、重點知識歸納及講解

(一)《在沙漠中心》

1、基礎知識掌握

(1)字音掌握

硌(gè) 輻射(fú) 篩糠(shāi) 協奏(xié) 犁鏵(lí)(huá)

噎(yē) 軀殼(qū) 臍帶(qí) 真諦(dì) 蟲豸(zhì) 乙醚(mí)

(2)詞語解釋

硌:觸著凸起的東西覺得不舒服或受到損傷。

篩糠:因驚嚇或受凍而身體發抖。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蟲豸:蟲子。泛指蟲類小動物。比喻碌碌無為的人。

卷土重來:比喻失敗之後重新恢復勢力。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義有價值。

芸芸眾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一般也用來指眾多的平常人。

2、作者簡介

本文節選自《人類的大地》,作者是法國作家聖埃克絮佩里,其代表作有《夜航》《空軍飛行員》《小王子》等。

作者聖埃克絮佩里1900年生於法國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幼時聰明愛動,寫詩歌,擺弄機械,好遐想,功課平平。青年時服兵役參加了空軍,復員後在航空公司工作。在原始的條件下,與航空史的先驅人物如梅爾英茲、吉約梅一起開拓法國—非洲—南美洲的飛機航線。生活在西撒哈拉敵對的阿拉伯部落中間,為迫降的飛機提供接應和支援;作為特派記者采訪內戰時期的西班牙和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深入德國內地觀察納粹黨喧囂一時的第三帝國。他獲得過十三項航空科技發明專利;當空軍飛行員時經歷過法國1940年大潰退;43歲時超齡八年,堅持披掛上陣,駕駛偵察機飛赴敵方陣地上空。1944年7月31日,從同盟國駐地科西嘉島東北的博爾戈起飛執行任務,鑽入雲端後就此失去了蹤影。

3、課文分析

課文描述的是聖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飛行中,撞在利比亞的沙漠地帶。指望飛機在縱深三千公里地帶,從高空搜索出混雜在沙漠中千萬顆黑點中的兩顆黑點,只是一種幻想。但是他們沒有放棄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東奔西走,受盡海市蜃樓的愚弄,尋覓沙上的蹤跡,把希望寄託於露水,盼望茫茫沙海中一個晃晃悠悠的駝隊來營救。

「我」墜機後遇到的困難有:

(1)因血液缺水而循環不暢,寒氣逼人,乾渴;

(2)寒風越刮越猛,吹得人團團轉;

(3)感到呼吸困難;

(4)找不到任何水,連露水也沒有。

在這些困難中,「我」生理上的不適有:

(1)產生幻影;

(2)感到疲倦、錯亂;

(3)呼吸困難。

結構安排:

第一部分(1--7):在沙漠里瀕臨死亡邊緣痛苦掙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動。

第二部分(8--19):將自己埋在沙子里寧靜的心理活動。

第三部分(20--21):回歸現實,繼續走下去。

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

痛苦——絕望——樂觀——平靜

中心思想:

《在沙漠中心》記敘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絕望」到「樂觀、平靜」的心理過程,通過對沙漠奇景的描繪和「我」內心的獨白,表現了「我」戰勝困難、走出沙漠的堅定信念,以及對生命的熱愛與渴望。

4、問題探討

(1)作者能從痛苦、絕望中轉而變得樂觀、平靜的原因是什麼?

①作者認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決不是他的錯。②如果能夠回去,他會卷土重來。③他的冒險是去尋找自己的真理,這就是對人類的責任感。④他認為為人類的命運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2)作者的這種冒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嗎?那他是為了什麼呢?

作者熱愛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於自由,而在於對一個責任的承擔。這個責任就是對人類嶄新的建設事業負責,對人類的命運盡一點點責任。為此冒險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5、語句賞析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環不暢,寒氣逼人,但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溫和嚴重的缺水使「我」感到寒冷難耐,死亡的危險更讓「我」感到絕望,這是「我」所面臨的危險的真實寫照。

(2)「寒風就像平原上的騎兵向我直沖過來,我只好團團轉以躲避它的來犯。」

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沙漠的惡劣環境和「我」的感受,語氣並不沉重,反而有些風趣,表現了「我」鎮定樂觀的精神。

(3)「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人期待春天,我們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寶貴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著生的希望,所以「我」說期待黎明就像農人期待充滿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維系著飛行員的生命,所以「我」說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這兩句話體現了「我」對生命的熱愛。「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尋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鬥中實現生命的價值。這句話體現了「我」對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沒有一點兒遺憾。我奮斗過,但我失敗了,這對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人來說也很平常。不過,我總算是呼吸過海風了。」

作者認為自己從事的職業是有意義的,他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沒有使生命虛度,所以即使失敗,甚至犧牲生命,他也無怨無悔。

(二)《短文兩篇》

1、文言知識掌握

(1)古今異義

誇父與日逐走(古義:跑;今義:指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

飲於河、渭(古義:黃河;今義:河流的通稱)

(2)一詞多義

2、關於神話及相關作品來源

神話是關於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樸素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神話大都為口頭創作。它的內容有關於天地開辟、人類起源的;有關於日月星辰、自然萬物的;有關於洪水和部族戰爭的。這些神話多方面地說明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及人類、民族的由來,表現出古人天真美麗、富有情趣的藝術想像。中國古代神話記載早,品類多,至今依然在民間流傳。

《誇父逐日》選自《山海經》。《山海經》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地理書,主要記載了古代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的資料。

《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3、課文分析

《誇父逐日》

《誇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誇父敢於與太陽競跑,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誇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個善於奔跑的巨人,他與太陽「逐走」。他口渴如焚,雖然接連喝乾了黃河和渭水兩條大河,仍不解渴,又趕往大澤,終於沒來得及喝大澤的水而渴死。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還能為人類造福。誇父敢與太陽決一高低,可以賓士於天地,可以飲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為桃林,真是氣概非凡,本領非凡。誇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誇父逐日」或「誇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詩有「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誇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句。有時也用「誇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誇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共工怒觸不周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於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了共工龐大的氣勢。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盡管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4、問題探討

(1)你對誇父追日的行為有什麼看法?

誇父是一個古代神話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於和自然斗爭,甚至為此獻身,更令人感動的是,死後,他的手杖,還要化成一片桃林,將頑強的生命延續下去。勇於探索、不怕犧牲、造福人類的可貴精神使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2)怎麼看待誇父敢於「與日逐走」?

積極意義:表現誇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氣魄,英勇的氣概。

消極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這種理解不合乎《誇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3)「怒而觸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現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如何理解結尾含義?

「怒」字表現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藉助於神話,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4)誇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麼?

誇父:敢於與太陽競走的英雄,雖然失敗了,卻至死不忘為後人造福,是一種寧可犧牲自我,也要為後繼者開拓成功之路的英雄。

共工: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具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歸納:

1)誇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誇父敢於與太陽賽跑,共工敢於與顓頊爭帝。

2)誇父和共工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誇父死後棄其杖,化為桃林,為後人止渴;共工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興修水利,發展農耕,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英雄。

(三)《貓》

1、基礎知識掌握

(1)字音掌握

污澀(sè) 紅綾(líng) 悵然(chàng) 詛罵(zǔ) 慫恿(sǒng yǒng)

蜷伏(quán) 懲戒(chéng) 娛樂(yú) 相稱(chèn) 郁悶(yù)

(2)詞語解釋

澀:文中為不光滑的意思。

蜷伏:彎曲身體卧著。

相稱:相符;相配。

慫恿:鼓動別人去做。

悵然:不愉快的樣子。

2、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 —— 1958),現代著名作家,文學史家。筆名西諦、郭源新,福建長樂人。「五四」時期在北京參加學生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王統照等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後主編《小說月報》。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鄭振鐸遠游歐洲。1958年出國訪問,途中飛機失事去世。著有短篇小說集《取火者的逮捕》以及《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等;編有《中國版畫史圖錄》《中國古本戲曲叢刊》等。1959 年《鄭振鐸文集》出版。

3、課文分析

課文寫了三次養貓的故事,據此,文章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寫第一隻貓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寫活潑可愛的第二隻貓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寫第三隻貓的死亡讓我難過自責。

圖示:

來歷
外貌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結局
對我的影響

第一隻(花白貓)

從隔壁要來的
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潑

寵物
病死
一縷酸辛

第二隻(小黃貓)
母親帶回的
渾身黃色的

太活潑了

寵物

被一個過路的人捉去了

悵然地,憤恨地,詛罵路人

第三隻(丑貓)
拾來的
毛色花白,但並不好看,又很瘦 燒脫了好幾塊毛之後,樣子更難看了
不活潑

憂郁

懶惰
若有若無

大家都不大喜歡

不加註意
被我打了一棒

忽然死了
更難過得多

永不養貓

4、問題探討

(1)為什麼寫兩只可愛的貓的篇幅不如一個丑貓的篇幅長,到底發生什麼可怕事情?

「芙蓉鳥」事件。

(2)「我」根據什麼判斷是丑貓吃了芙蓉鳥?

①「那隻花白貓對於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曬太陽,態度很安詳,嘴裡好像還在吃著什麼。」

(3)以上證據是否確鑿?在這種情況下,「我」是怎樣想、怎麼做的?

不確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著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怒氣沖天,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憤憤地,以為懲罰得還不夠快意。」

(4)芙蓉鳥被吃的真相是什麼?

被一隻黑貓吃了,而不是那隻丑貓。

(5)為什麼「我」對於第三隻貓的死亡比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因為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我」的主觀臆斷,斷定鳥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無處辯訴,最後死在鄰家屋脊上。「我」認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

(6)第二隻貓丟失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試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第二隻貓丟失後,失落感久久縈繞於心。缺德的人太氣人了,叫人恨意難消。養貓固然快樂,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難受,於是才有不想馬上養的想法。

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後來,貓死了,因此,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由於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反而觸發自己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於是才有永不養貓了的想法。

5、主題理解

(1)把「我」看作描寫的側重點,本文的主題是:

表現「我」嚴於律己的精神。(「我」是一個善良的、正義的、嚴於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或者「做人的道理」:人們應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觀臆測,妄下斷語,以致傷害無辜。

(2)把貓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寫的側重點,本文的主題是:

揭示了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

6、寫作特點

(1)情節曲折,結構嚴謹。文章圍繞中心敘寫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以養貓的亡失為線索,都具有相對的完整性。三個故事又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組成一串,構成一段家庭養貓的悲劇史:得貓——養貓——亡失——再得貓——再養貓——再亡失——復得貓——復養貓——復亡失,永不養貓。情節三起三落,層層推進。

(2)首尾呼應和伏筆的設置。銜接呼應表現為:開頭交代幾次養貓的結局,拋出線索,總領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養貓」收尾,開拓深意,呼應開頭。三個故事之間又有過渡段貫通彌合。伏筆的設置表現為:第一隻貓忽然消瘦預示其病死;寫第二隻貓街上亂跑,預示其被人捉走;寫第三隻貓凝望鳥籠,預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這些都起到了穿針引線,連珠綴玉的作用,把三個故事和各個故事之間的情節綴連成有機的整體,渾然天成,天衣無縫。

作結: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三、難點知識剖析

(一)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神話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和意義?

神話表現的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理解以及他們改造自然的願望,這些神話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廣為傳誦,主要是因為它們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神話是極好地弘揚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的教育資源,並且具有極大的認識價值。課文中的神話所體現出來的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對《誇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如何理解?

誇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那麼,什麼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其地,在現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為地名之說,與「鄧林」即「桃林」之說並不矛盾。我們可以認為,「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外,「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誇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容上也是相合的。誇父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一結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誇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滿了誇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後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三)怎樣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的挑戰精神?

這篇神話中描寫的殘酷戰爭說明當時社會正處於原始社會崩潰的時期。原始社會進入父權制以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產生了氏族貴族,有了部落聯盟的大酋長,他們不斷發動戰爭,對弱小部落進行掠奪和壓迫,共工不甘於壓迫,他於是向強大的顓頊挑戰,怒觸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維絕」,連日月星辰的運轉,也為之改觀。毛澤東在《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寫道「不周山下紅旗亂」,同時在注中稱贊「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不管勝利與否,共工的挑戰精神留給了人們許多的思考。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25課《短文兩篇》(誇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研討與練習的答案

誇父逐日
翻開古代神話,不禁想起了住在北方荒野中有一座高聳入雲的高山,在版山林深處,生活權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耳朵上掛著兩條金色的蛇,手裡也抓著兩條金蛇——誇父。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射在大地都裂開了,樹木都被曬焦了,河流都被曬乾枯了,人們也難以忍受。身為首領的誇父見到自己的同胞漸漸的都被太陽所征服。他仰頭望著太陽,對族人說:「太陽實在是太可惡了,看我把不把他抓過來。族人聽到後紛紛勸說,可意志堅定的誇父在第二天悄悄的離開了村莊,開始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像閃電一樣與太陽賽跑。
誇父一直追著太陽跑,漸漸的離太陽越來越近。終於,誇父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太陽,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正當誇父想把它抱走時,可太陽熾熱異常,而誇父追了太多的路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喝乾了黃河水,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了,但是仍不解渴。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了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一片的桃林。

❸ 小學三年級下冊中的《誇父追日》與中學七年級下冊中的《誇父逐日》的名字應該哪個更正確

誇父追日的名稱與文章內容比較貼切。

❹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愚公移山,烈子,譯文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北山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譏笑著阻止他說:「你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把這件事告訴給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4)人教版七下語文誇父逐日擴展閱讀:

1、《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撰。《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晉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核心思想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庄。

2、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間,享年不明),本名列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古帝王列山氏之後,周朝鄭國圃田(今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列子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❺ 七上語文練習冊《女媧造人》的誇父追日的擴寫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力大無窮的巨人。他身高百尺,氣吞山河,他的名字叫誇父。

一天,誇父正在外俯視萬里美景,心中十分舒暢,但太陽刺眼的光芒也讓他有點心煩。於是,他決定去看看桃林。走著走著,誇父走過了,但她還是來到了一片位於沙漠與綠洲交界處的桃樹林,可那情景不是他所希望的:大部分樹木都已枯死了,唯一幾棵樹也都奄奄一息,在那祈求天空下點雨,救救它們。誇父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想讓太陽離開一會兒,讓烏雲下些雨。太陽認為這違背法則,有悖常理。誇父很氣憤,伸手就去抓太陽,但太陽身手十分敏捷,身子一晃,就躲過去了。見誇父還想抓它,便趕忙向西逃竄了

誇父正想上前追,忽然想到那些桃樹,很心疼,便用自己的唾液降下一場小雨,救活了它們。「謝謝你,大恩人,我們無以為報,只能送給你一把千年桃木製成的拐杖了。」誇父一邊答謝,一邊看見太陽還沒逃遠,連忙抓起拐杖追了過去。

追啊追啊,追的誇父氣喘吁吁,終於在黃河、渭水旁追上了太陽,斥責道:「你為什麼要曬死桃樹?」「我也沒辦法啊!我本身太熱了,不散出熱量,我會爆裂開來的。這樣,我會對那兒造成更大的災難的!」誇父見他說的有理,就放了它。

太陽奔後,誇父這才覺的十分口渴,於是來到黃河、渭水旁,迫不及待的猛吸一口,可差點讓他吐出來。誇父很奇怪,朝黃河、渭水方向定眼一看,啊!那兒的水渾濁不堪,怎能喝呢?誇父沮喪極了,可口渴一直煎熬著他,哪裡的水既夠我喝且干凈呢?無奈之時,一個過路人告訴他在北方有個大湖,那的湖水清澈見底,水據說永不幹涸。誇父聽了,決心向那進發。

但是在他去的路上時,他的身體因一而再,再而三的勞累與缺水而堅持不下去了。他倒下了,誇父永遠的長眠在了那兒。

他手中的拐杖,在誇父死後,化為了一片桃林,圍繞在他周圍,永遠的守護著它們的恩人誇父。

誇父死後,太陽又照常在天空釋放它的熱量及光芒,但是有時候它一想道當年的遭遇,太陽就很後怕。於是即使烈日當空,太陽也會乞求烏雲下點小雨,滋潤蒼生。而這,也是太陽雨的由來。

❻ 七年級下冊語文25課翻譯

《誇父逐日》
誇父與太陽賽跑,追逐到太陽落下的地方。誇父感到口渴了,就在黃河回和渭水答喝水。黃河和渭水不夠他喝,又向北到大澤去喝水。(誇父)還沒有到,就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誇父)丟下他的手杖,變化成一片桃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
從前,共工和顓頊爭奪帝位,共工(輸了)生氣了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移動。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河水泥沙都向東南方流去。
希望能幫到你!

❼ 七年級下25課《短文兩篇》的重點詞語翻譯

七年級下25課《短文兩篇》
《誇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復習要點
一、原文、譯文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與太陽賽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往北去大湖喝水。還沒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丟棄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學常識積累
1、出處:《山海經》;《山海經》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誇父逐日》體裁是神話。
三、重點字詞解釋。
(1)誇父逐日(追趕太陽;)(2)與日逐走(競跑、賽跑)(3)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4)欲得飲:想要(5)飲於河(於,到)(河,黃河)(6)河渭不足(黃河、渭水)(7)北飲大澤(向北、「去北方」;大湖)(8)未至(到達)(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 而,表修飾)(11)棄其杖(棄,遺棄;其,他的)(12)化為鄧林 (即桃林)
四、成語1、「誇父逐日」是一個成語,現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
五、課文理解
中心思想(整體把握)(文章主旨)(怎樣認識神話主題?):
《誇父逐日》記敘了誇父逐日的故事,表現了誇父逐日的無比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鬥志。
.六、內容填空題原文回答:
1、誇父雖死,但仍為人類造福的句子是:棄其杖,化為鄧林。2、表明誇父逐日口渴後的做法的句子是: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3、表明誇父逐日的結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4、本文以豐富的想像引入深思,表現最突出的句子是:棄其杖,化為鄧林。
七、開放性試題
1、誇父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樣認識)這一人物形象?
答:誇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於奔跑的巨人,與太陽「逐走」。 誇父有明確追求,他勇敢、執著;有理想、有抱負、有犧牲精神、甘為人類造福。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誇張的浪漫主義色彩。
2、 「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陽怎樣理解這一行為?
這一行為體現了誇父的英雄氣概,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3、怎樣看待誇父敢於「與日逐走」?( 誇父敢於逐日,你如何看待他?)
答:此題為開放題,① 從積極角度看:表現了誇父宏大的志向、勇敢追求,巨大的力量和氣魄。英勇的氣概。為人類造福死而後已的積極意義 ② 從消極角度看:表現了誇父不自量力。
4、不是,「誇父與日逐走」,誇父是不是自不量力?
答:這個神話主要是表現誇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壯的氣魄,也正是因為日不可以逐,才更加顯現出誇父那令人贊嘆和佩服的勇氣。
5、如何理解「棄其仗,化為鄧林。」的結尾?
答:豐富了這一神話的內涵,豐滿了誇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2分)
6、若誇父沒有渴死在半路上,他最終能趕上太陽嗎?說說理由。
答:不能。因為太陽和地球是不同的兩個星球,沒有一條供誇父趕到太陽的路。這樣寫具有超現實的理想,誇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7、《山海經》中保存了一些人們熟知的神話,你還能寫出一個嗎?神話故事中還有誇父一樣的人物嗎?說說看 答①《精衛填海》。②《精衛填海》中的精衛,《後羿射日》中的後羿。
8、從這個故事中,你看到了誇父哪些優秀品質?
答:有膽量有決心,目標遠大,氣魄非凡,意志堅強。
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復習題解之《共工怒觸不周山》
一、 原文、譯文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做黃帝,(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動;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方向流去
二、文學常識積累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三、生字讀音。
顓頊(zhuān xū) 水潦(lǎo)折(shé)
四、重點字詞解釋
①(昔)從前②爭為(做)帝③怒而觸(撞、碰)④地維(繩子)絕(斷)⑤故(所以)……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⑥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潦:積水)。⑦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⑧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五、開放性試題
1、了解文章內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
正面: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計後果
2、「怒而觸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現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
「怒」字表現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
3、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什麼?他為什麼要這么做?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於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了共工龐大的氣勢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結尾的兩句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藉助於神話,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5、誇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麼?
①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華夏民族的英雄。②誇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誇父敢於與太陽賽跑,共工敢於與顓頊爭帝。③誇父和共工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誇父死後棄其杖,化為桃林,為後人止渴;共工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興修水利,發展農耕不惜自我犧牲。

❽ 七年級下冊 語文書的12首古詩是什麼

1.《傷仲永 》
2.《木蘭詩 》
3.《孫權勸學 》
4.《口技 》
5.《短文兩篇 》
《誇父追日》、《小兒辯日》
6.《狼》

課後古詩:

1.山中雜詩
(南朝) 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2.竹里館

王維(唐)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4.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唐)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逢入京使
岑參(唐)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6.滁州西澗

韋應物(唐)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7.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8.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唐)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

9.約客
宋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春早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10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抱歉、我現在跟你一樣、也是初一上。希望我找的是對的厄、都在這里了,希望能幫到你!

❾ 七年級下冊語文24《真正的英雄》25短文兩篇《誇父追日、共工怒觸不周山》注釋

真心英雄
真心英雄選自《世界名演說經典)(遼寧人命出版社年版)張天偉譯。有改動。里根(1911-2004),美國第40任總統(1981-1989)
陰霾mai 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渾濁現象。這里指一種壓抑、沉悶的氣氛。

誇父逐日
誇父逐日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四部叢刊》本)誇父,古代生化人物。
逐走:賽跑。逐:競爭。走:跑。

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欲得飲:想要喝水解渴
河、渭:即黃河,渭水。

北飲大澤:大湖。傳說縱橫千里,在雁門山北。北: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北。
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鄧林:地名,現在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鄧林即「桃林」。
未至:沒有趕到。
渴:感到口渴。
棄:丟棄。
為:成為。
逐日:追逐太陽。

共工怒觸不周山

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後裔。
觸:碰、撞。
不周山:山名,傳說在昆侖西北,《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從前
顓頊(zhuānxū):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後裔。
天柱折,地維絕: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系掛。維,繩子。絕,斷。
焉:文中譯為「於是,於此」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積水。
塵埃:塵土,沙子,這里指泥沙。
為:做,動詞

❿ 誇父逐日表現了誇父什麼精神7寄託了左人什麼願望

表現了誇父為追求光明頑強不息 堅持不懈 勇於獻身的精神。 反映了古代人民與大自然競爭不斷奮斗的精神,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七下語文誇父逐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