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課常見問題有哪些
一、填空題
1、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2、《語文課程標准》提出,高年級「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3、鞏固識字的最好辦法是復現。
4、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
5、「對話」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就教學問題展開多向的信息溝通和多元的意義重構。
6、《語文課程標准》的設計思路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7、語文素養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主要分為六個層次: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二是豐富的語言積累,三是熟練的言語技能,四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五是深厚的文化素養,六是高雅的言談舉止。
8、課程資源從獲取途徑看,可以劃分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網路化資源三大類。
9、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准確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10、《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11、「分解式目標」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每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羅列若干小目標。這種敘寫方式,思路清晰,具體明確,便於操作。
二、名詞解釋
1、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對話
「對話」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就教學問題展開多向的信息溝通和多元的意義重構。
3、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主要分為六個層次: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二是豐富的語言積累,三是熟練的言語技能,四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五是深厚的文化素養,六是高雅的言談舉止。
「語文素養」另一種說法: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及相應的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4、生字復現
一種鞏固識字的有效辦法。讓生字在輕松的語言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中多次出現與學生多次見面,從而達到鞏固識字目的。
三、簡答題
1、你覺得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最容易出現哪些問題?
答:最容易出現的主要問題有:(1)「合作學習」前期缺乏有素、到位的訓練;(2)課前安排時教師主觀性太強;(3)課間調控策略手段缺乏;(4)只從形式上組織「合作學習」。
2、口語交際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要注意問題有:自始至終注意民主、和諧交際氛圍的形成和保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互動交際的動機;雙向互動,發展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互動評價,促進學生良好口語交際習慣的形成。
3、新課程教師角色應如何定位?
答:在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做學生課內外學習的組織者、督促者、引領人。做學生自主學習鼓勵者,合作學習的對話者,探究學習的先行者和參謀。
4、語文教育應重視哪些特點?
答:(1)應重視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影響的深廣性,學生學習反應的多元性;(2)注意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3)注意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識字、閱讀、寫作、口語、思維的影響。
5、低段的寫話教學與中高段的習作教學側重點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級重在激發興趣,培植自信;中年級重在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高年級重在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6、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選題十分重要,你認為有哪些途徑?
答: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選題途徑主要有:(1)在語文教材中發現課題,與閱讀教學相結合;(2)在校園活動中發現課題;(3)在社會大環境中發現課題。
四、觀點論述題
1、有人認為,口語交際與聽說訓練沒有區別。你有什麼看法?
答:語教上的聽說訓練和口語交際都有聽和說的表現形式,所以有人就將兩者當作一回事。其實兩者有較大的差別。:
聽說訓練是一種語言規范的教學訓練,學生從聽開始,學習說的形式和能力,這種訓練是口語交際的基礎。
口語交際強調「交際」,是一種語言互動評價交流,注重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應對能力。教學時注意交際情境的作用,重視語言文明和語言修養,注重與生活聯系,形式更靈活。
2、城市學校中能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一定比農村學校多。這樣說對嗎?為什麼?
答:首先我們應該承認:在物本、人本及動態的課程資源的開發條件上,城市學校佔有較大的優勢。然而,開發課程資源是人的努力行為,農村教師辛勤執著的開發,完全可以滿足小語教學需要。所以作為農村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觀,善於應地制宜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其次要培養本人及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再次應鍛煉師生深入發掘語數資源的能力;還要努力提升教學方案的操作實施能力。
3、《課標》提倡習作教學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是否意味著教師要少指導?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語文課程標准對高中低三學段有不同側重的教學要求,需要教師有側重地進行習作指導。我們認為對「少指導」說,應作如下理解:
(1)在談話、習作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方面應該加強指導;
(2)在培養興趣、熱愛生活、多讀書方面要有激勵性評價為主的「指導」。
(3)在糾正學生語言錯誤及價值觀偏差方面,絕不能放任自由,要執著盡「引領」職責;
(4)有些影響或阻礙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破壞習作積極性的「指導」則是萬不可為。
4、「『自主學習』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而老師只在一邊串接一下教學環節、維持一下教學紀律就可以了。」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麼?
答:我們並不贊同這個觀點。理由如下:
(1)我們承認自主學習有時會表現為學生「自己學習」的形式,但自主學習絕不能排除教師在學習內容方面的引領、指導作用。學生自主學習應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習,課內學習更是如此。
(2)其次,自主應與合作、探究結合才是更完整有效學習方式。而教師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參謀,合作學習的主要合作者,從合作和探究角度出發,我們不能贊同教師只充當紀律維持人、學習環節串連人。
(3)「教學環節串連」本質應是學習「過程和方法」維度目標的串連。由於教學目標三個維度是相互滲透不可割裂的,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只管「環節」「紀律」的說法,要害是默認了「過程方法」與其它維度目標的分裂,所以是不可取的。
五、教學設計題(12分)
1、請為習作教學《我發現了》設計一份教案。
題目分析:
(1)從聯系生活角度看,這篇習作的內容強調的應是「我的發現」及「發現」結果三方面。
(2)因為「發現」是一個過程,所以,文章應有過程的詳或略的敘述。
(3)由於是「發現」,所以發現結果應是有一定新穎性的現象、理解、「秘密」、結論等。
(4)這個發現是「我」的個性「發現」。
(5)命題紀實作文應是高年段習作要求。
教案可以有這樣幾個過程:
A、 預先有目的地布置探究性的觀察;
B、 課內匯總學生觀察結果和其它有關材料;
C、 從「我」、發現過程、發現結果三方面師生對材料結果進行互動評價。
D、 試寫若干句段,再互動評價,學生各自完成全篇。
E、 抓主人公、過程、結果,選若干典型篇進行互動鑒賞。
2、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擬一份教學設計。
要求分析:
(一)讀和寫結合的「結合」是一種聯系,這種聯系常表現在讀寫內容上,及讀寫篇段的結構形式,句段表達形式上。
(二)設計舉例:
(1)學習《燕子專列》一文,強化該文幾方面特點:
A、 內容上寫的是人與動物的關系;
B、 結構上使用了倒敘的方法;
C、 開頭段使用了疑問句,引發讀者興趣,結尾飽含深情祝福。
(2)互動講述幾個人與動物之間發生的故事(如:《密林怪客》等),請學生記錄並改寫,要求學生使用例文相應段落形式和語句形式。
(3)試說、試寫並互動評價,個性修改。
六、案例分析題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冊《古詩兩首》的教學目標設計:
(1)藉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像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
(3)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白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請您從目標把握和目標敘寫的角度進行評述。
答:(1)浙教版十二冊古詩有「四首」:《贈汪倫》、《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竹石》(「兩首」可能指南宋愛國詩二首)
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2)從目標把握角度看,為幾首不同時期的古詩教學設計同樣教學目標,肯定不利於更深入了解,每首詩的思想內容。南宋二首的《題臨安邸》是從批判、遣責權貴角度,表現憂國憂民的: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從惦念北方滄陷國土角度表現憂思的,兩詩思想方式差異很大。不是「借景抒情」一語可概括的。
(3)從敘寫角度看,設計者努力進行了「目標」的分解式敘述,但由詩歌的內容差異較大,分解目標也就很難對各首詩教學具體操作產生積極作用。
(4)目標敘寫第(二)條「咀嚼、體悟、感受」等詞作為「過程方法」操作性不強,「重點詩句」指向也不明。
2、下面是一位教師關於「菜」字的教學:
師:小朋友,你是用什麼辦法記住「菜」字的?
生1:我喜歡吃榨菜,榨菜的包裝袋上有這個字,我就記住了。
生2:我在菜場門口的牌子上看到過這個字。
師:你們能聯系生活來認字,很好。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3:我想寫一寫,記住這個「菜」字。
師:這是個好辦法。
生4:「草」字頭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師:加一加記住這個字,也是好辦法。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化」,「彩」字去掉右邊的三撇,合起來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師:很好,小朋友們想出了很多辦法記住了這個字。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你認為該教師的教學符合哪些新課程理念?還存在什麼問題?試加評述。
答:這位教師在識字教學時,聯系學生生活,注意漢語言文字結構特點,注意字形方法的概括:如「加一加」等。初步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這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
但5、6、7三位學生分析字形時,方式無創新,分析都人為復雜化,這將影響識字效率。教師評價(「很多方法」)不著邊際。建議採用適當情景「復現」和動手方式,改進類似的識字教學過程。學生4發言,應改成「采」字加上「草字頭」說法更妥貼。
3、 是一位教師執教浙教版第11冊《三顧茅蘆》的片段:
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在具體的朗讀訓練之後)師:什麼叫「大賢」?老師先來考考大家。你們知道武藝十分高強的人叫什麼?
生:大俠!
師:家裡錢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師:能夠做一手美味佳餚的人呢?
生:大廚!
師:當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麼?
生:大腕!
師:在文學、藝術方面具有高深造詣的人?
生:大師!
師:現在你明白什麼叫「大賢」了嗎?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華方面非常出眾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質和才華能力方面最偉大的人。
結合《語文課程標准》的學習,你認為本案例「詞義教學」給你什麼啟示?
答:(1)詞義教學應與篇段上下文內容聯系,與篇閱讀聯系;
(2)詞義教學應激發學習詞義興趣和積極性,講究方法;
(3)詞義教學可適當橫向與生活聯系,方式方法應有靈活性;
(4)詞義教學應努力讓學生體會理解詞義時的思維方式(如:類比式或下定義式等)。
4、學習《五彩池》一課的第二自然段時,老師們都要讓學生針對段尾的省略號進行想像練習,於是學生會想像出水池各種奇特的形狀。這當然沒有錯,而我覺得五彩池的美不僅僅美在形狀,還有它瑰麗的顏色、奇妙的變化。因而,在學完全文後我進一步讓學生想像:五彩池還像什麼?由於思維的慣性,學生依然圍繞著形狀做文章。如果這樣一直說下去,學生禁錮了的思維就不會得到開解。此時我說:「在我的眼睛裡,五彩池就像一塊塊奇異的寶石,閃耀著迷人的光芒。」經我這樣一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從「形狀」的圈子裡跑出來了,一個個奇妙的想像脫口而出。
試評述以上教學片段。
答:(1)在該教學環節中,師生關系融洽,師生共同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該案例是閱讀教學三方「對話」的成功範例;
(2)教師再次示範後,新一輪訓練在新的高度實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
(3)教師以合作者身份參與學習,有利於引領學生從「定向」語言訓練,向創新方向轉化。
㈡ 如何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常見疑難問題
問題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過多過細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點語句的教學。
對策:教師應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難點,結合文本所在單元,備課時較系統地歸納出單元訓練重點,有指向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在實踐性環節上設計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讓學生通過課文,聯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來做一定的遷移,還可以和寫作指導結合得更緊密一些,這樣就使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更加充分。
比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夾竹桃》這篇文章,有兩個出彩的地方。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幾個句子是概括地寫:「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寫夾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師讓學生通過概括的語句調動想像,讓學生自己來描繪想像得到的畫面,並且反復朗讀,加強感受和體驗的過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讓學生用模仿的句式來造句,如果能多花點力氣,多花點時間,如果老師不給學生點明,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普通事物中發現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問題2:問題的提出有的過於繁瑣,有的偏離語文。
對策:一篇文章問題不易過多,過細。應設計圍繞一個大問題逐步深入,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地與文本對話,遞進似地悟出教師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善於提出好的、到位的問題。什麼樣的問題好,那要看問題解決的實質是什麼?語文的問題不能是單純的追求「非語文的(如科學常識、道德倫理、歷史地理等)」,如果產生了「非語文」的問題,允許學生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但最終的落腳點還是為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服務。在問題中,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滲透的關系,相互依託。有時我們提出一些問題,學生無法解決。沖著這一點,就可以說明備課不夠充分,學生的學習底細摸得不夠清楚,或許從另個方面說明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已迫在眉睫。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所以學生可能會出現許多意外的問題,也就是說與本課的教學無關,教師要注意掌握分寸,實在不需要解決的,教師要藝術性避開,但不要傷害學生的積極性。需要解決,又無關緊要的問題,教師要掌握火候,不要佔據大量的時間。語文課決不是什麼問題都需要解決的教學。
問題3:教學目標不清晰,導致學生閱讀的盲目性。
教師應該思考,語文有沒有引領性的問題?應該是有。其理由,語文是課程,語文教學的閱讀與我們平時自由閱讀不一樣,盡管有人呼籲閱讀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領域實現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則我們不能稱為教育。這樣來看,語文有引領性的問題,那麼什麼是引領性問題?大的方面說是課程標准強調的,小的方面說是教材編排的意圖,那麼教師建構的問題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圖
㈢ 小學語文的一些常見問題
教學中,會出來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自,你們面對的一群活蹦亂跳的孩子,孩子的自製力是比較弱的,在課堂上,他們上課專心的時間不長,課堂紀律就是許多教師頭痛的問題,還有上課時會有突發事件,學生的作業做的好與差,後進生的教育,課間時,有學生吵架打鬧都要老師去處理,這些都要老師自己去面對,這都要求每一位老師有著過硬的自身素質,
㈣ 小學語文難題大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㈤ 小學語文的教學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問題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對「細節」的發現,常常成為我們語文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為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確,「一滴水可映出太陽光輝」,關注課堂上孩子的每一個行為細節,推敲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個指導細節,欣賞細節、把玩細節,才能使課堂魅力無窮。
教學細節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細節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興所得,而實質上是匠心獨運,蓄意安排。在它的背後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思想的體現。雖然我們無法預料課堂會生成些什麼,但至少我們可以預設一些細節,預設一些精彩。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細節,首先緣於對教材、對學生和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與把握,緣於對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效組合與利用。它不是膚淺的表面「作秀」;它不是為刻意追求「亮點」而設的「應景之作」;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為之的故弄玄虛。那是對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後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創設。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我們老師要轉變在課堂中的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也要積極引導,創造一種使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老師也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講課之前,老師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文,同時把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語句以及不懂的做好筆記,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入學習中。當然要讓學生真正的讀進去,我們老師還有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構建民主、平等的管理機制,把孩子的心靈中「灌輸式」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學生大膽提問,積極思考,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語文課。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小學閱讀教學重點是培養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側重:低年級,培養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識字學詞;通過朗讀和藉助圖畫閱讀,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積累詞語。中年級,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慣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學習略讀,粗知大意;體會詞句表達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達方法;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高年級,進一步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能體會詞句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詩歌、敘事性、說明性等不同文體文章的閱讀;學習瀏覽,根據需要搜集和處理信息。我們教師就是要帶著學生去閱讀,開始是泛讀,了解文章的大意,而後才是精讀,在讀的過程中解決學生的疑問,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語言的優美以及如何用最恰當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創新是時代的主題,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並充分理解學生的創新,不以一個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新見,把具有創新天賦人的人扼殺於搖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要從我們的課堂教育著手,老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質疑,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為祖國培養一批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與此同時,老師在備課時也不要急於參照教參,缺少獨立思考,讀文本,要讀進去,要進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達的情感中,與作者共同經歷、共同欣賞、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樂,忘乎所以。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會有新的感悟,避免了講課內容千篇一律的現象,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做好了模範帶頭作用。
小學的語言教學至關重要,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的漢語發音一定要標准,為孩子營造一個發音標準的良好環境,小學是學生學好漢語最重要的階段,我們要鼓勵學生多看新聞、動畫片以及少兒節目,讓他們學習電視節目中標準的漢語發音。另外,我們可以多組織一些詩歌誦讀比賽,讓孩子在活動中愛上語文。老師的板書也要採用楷書且要整潔,為學生練好字做個帶頭人。老師也要將學生的表現給個評價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的熱情,不能及時地進行恰當的評價,而導致學生情緒低落,以至於不想再發言。
最後,我們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學生,和他們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是師生,也是長輩和後輩,更是朋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良好的師生關系式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證。從教學任務上來說是責任與義務的關系,從人際關繫上來說是平等的關系。
㈥ 小學語文知識大集結
花 : 昨日黃花 春花秋月 花團錦簇 花枝招展 萬紫千紅 春暖花開
鳥語花香 奼紫嫣紅 花紅柳綠 百花爭艷 錦上添花 火樹銀花
山: 漫山遍野 江山如畫 錦綉山河 崇山峻嶺 山明水秀 懸崖峭壁
山窮水盡 大好山河 刀山火海 地動山搖 高山深澗
動 物:心猿意馬 狼吞虎咽 鶴立雞群 雞鳴狗盜 雞犬不寧 兔死狐悲
蛛絲馬跡 龍爭虎鬥 龍飛鳳舞 龍騰虎躍 龍潭虎穴 龍躍鳳鳴
生 肖:鼠目寸光 牛刀小試 虎口餘生 兔死狐悲 龍飛鳳舞 畫蛇添足
老馬識途 亡羊補牢 猴年馬月 聞雞起舞 狗仗人勢 豬朋狗友
顏 色:燈紅酒綠 赤膽忠心 青紅皂白 黃粱美夢 潔白無暇 萬紫千紅
天文氣象 (天文) —— 天長地久 日新月異 天經地義 月落星沉 大步流星
(氣象) —— 風雨雷電 雲霧冰雪 晴天霹靂 雨過天晴 電閃雷鳴
人體器官:頭破血流 眉清目秀 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胸無點墨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耳聞目睹 手足情深 頭重腳輕
「手」
形容心思靈敏、手藝精巧:心靈手巧
形容極為興奮:手舞足蹈
情誼深如兄弟:情同手足
形容醫術高明:妙手回春
做事機警、敏捷:眼疾手快
形容重歸於好:握手言和形容十分喜愛:愛不釋手
形容十分冷漠:袖手旁觀
形容技藝嫻熟或做事順手:手到擒來
【人容貌體態】: 文質彬彬 威風凜凜 虎背熊腰 鶴發童顏 大腹便便 愁眉苦臉
卓約多姿 其貌不揚 閉花羞月 沉魚落雁 出水芙蓉 落落大方
明眸皓齒 美如冠玉 容光煥發 如花似玉 冰清玉潔 傾國傾城 眉清目秀和藹可親
蓬頭垢面 瘦骨嶙嶙 弱不禁風 老態龍鍾 面黃肌瘦 衣衫襤褸
【神態】: 垂頭喪氣 沒精打采 愁眉苦臉 大驚失色 驚慌失措
神采奕奕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嬉皮笑臉 漫不經心 目瞪口呆
心曠神怡 心平氣和 目不轉睛 呆若木雞 愁眉緊鎖 談笑風生
【高興】:喜上眉梢 喜從天降 笑容可掬 興高采烈 手舞足蹈 喜出望外
相視而笑 如獲至寶 眉開眼笑 喜笑顏開 捧腹大笑 眉飛色舞 欣喜若狂
【人物品質】:
(褒)肝膽相照 忠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兩袖清風 永垂不朽
奮不顧身 舍己為人 堅強不屈 赤膽忠心 不屈不撓 克己奉公
頂天立地 豁達大度 兢兢業業 捨生忘死 拾金不昧 路不拾遺
表裡如一 言行一致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助人為樂
(貶)見利忘義 賣國求榮 恬不知恥 貪生怕死 厚顏無恥 忘恩負義
【學習】:廢寢忘食 爭分奪秒 孜孜不倦 全力以赴 不甘示弱 真才實學
只爭朝夕 自強不息 笨鳥先飛 聞雞起舞 學無止境 學而不厭
好學不倦 不學無術 披荊斬棘 力爭上游 勤學好問 發奮圖強
十載寒窗 懸梁刺股 程門立雪 囊螢映雪 鑿壁借光
【謙虛】:謹言慎行 自知之明 虛懷若谷 洗耳恭聽
不驕不躁 大智若愚 功成不居 戒驕戒躁
【驕傲】:班門弄斧 居功自傲 目空一切 目中無人 自高自大 孤芳自賞
自鳴得意 自命不凡 恃才傲物 妄自尊大 忘乎所以 唯我獨尊
【「說」 】:滔滔不絕 談笑風生 高談闊論 對答如流 振振有詞 伶牙俐齒
豪言壯語 誇誇其談 花言巧語 口若懸河 含糊其辭 無稽之談
閑言碎語 繪聲繪色 自圓其說 侃侃而談 旁敲側擊 喋喋不休
大言不慚 娓娓動聽 直言不諱 無所顧忌 嘮嘮叨叨 推心置腹
妙語連珠 出口成章 慢條斯理 肆無忌憚 故弄玄虛 拐彎抹角
【「看」 】:管中窺豹 左顧右盼 見多識廣 望而生畏 察言觀色 一視同仁
一覽無余 高瞻遠矚 坐井觀天 舉世矚目 目不轉睛 東張西望
【「想」 】:苦苦地想(冥思苦想) 靜靜地想(靜思默想) 想得周全(深思熟慮)
想得混亂(胡思亂想) 想得厲害(浮想聯翩) 想得很多(左思右想)
想得荒唐(痴心妄想) 想得離奇(異想天開) 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其他「想」的成語 ——絞盡腦汁 思前想後
【「拿」】: 強取豪奪 挑肥揀瘦 順手牽羊 取之不盡
【「走」】: 安步當車 寸步難行 跋山涉水 奔走相告 步履維艱 躡手躡腳
【「笑」】: 粲然一笑 鬨堂大笑 眉開眼笑 捧腹大笑 破涕為笑 嫣然一笑
【「快」】: 一瀉千里 風馳電掣 健步如飛 快步流星 稍縱即逝 瞬息萬變
【心理活動】:忐忑不安 心驚肉跳 心神不安 心慌意亂 心急如焚 七上八下
【友情】:促膝談心 情深似海 拔刀相助 海誓山盟 心心相印 志同道合 榮辱與共
風雨同舟 親密無間 推心置腹 肝膽相照 情同手足 同甘共苦 關懷備至
@「多」 觀眾多(座無虛席) 貴賓多(高朋滿座) 人才多(人才濟濟)
走得多(走南闖北) 兵馬多(千軍萬馬) 事物多(林林總總)
色彩多(五彩繽紛) 類別多(千差萬別) 困難多(千辛萬苦)
話兒多(滔滔不絕) 讀書多(博覽群書) 見識多(見多識廣)
變化多(千變萬化) 花樣多(五花八門) 顏色多(五顏六色)
車船多(川流不息、車水馬龍) 人很多(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 「少」 : 絕無僅有、獨一無二、滄海一粟、寥寥無幾、鳳毛麟角、蓋世無雙
@ 雨 大 的: 瓢潑大雨、狂風暴雨、滂沱大雨、暴雨如注、傾盆大雨
@醫術高明: 妙手回春、華佗再世、扁鵲重生、懸壺濟世、杏林高手
@ 傑出、不一般: 出類拔萃、卓爾不群、非同凡響、鳳毛麟角、鶴立雞群
@ 建 築 物: 亭台樓閣、富麗堂皇、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別有洞天、鱗次櫛比
@ 知識豐富、學問深廣:學富五車、滿腹經綸、才高八斗、學貫中西、博學多才、博古通今
@ 干凈、整潔: 一塵不染、窗明幾凈、煥然一新、潔白無瑕、面目一新、井然有序
@ 書的內容精彩: 引人入勝、精妙絕倫、扣人心弦、韻味無窮、精彩紛呈、百看不厭
@ 運動員們: 針鋒相對、汗流浹背、爭先恐後、大汗淋漓、爭分奪秒、你追我趕
@ 做事情有把握: 穩操勝券、成竹在胸、胸有成竹、勝券在握、十拿九穩
@ 舞蹈場面: 婀娜多姿、翩躚起舞、載歌載舞、輕歌曼舞、千姿百態
@ 勞動場面: 熱火朝天、揮汗如雨
@ 戰斗場面: 槍林彈雨、炮火連天、血流成河、鬼哭狼嚎、硝煙彌漫
@ 慶祝場面: 鑼鼓喧天、載歌載舞、普天同慶、歡聲雷動、歡歌笑語
㈦ 小學語文各類問題的答題方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㈧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擾有哪些
一、關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困惑
現在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讓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累,老師更累。老師想方設法的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創設情景似乎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就沒有剛開始那麼濃了,有時候就是流於形式了。如何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加學習,真正提高學習效果,感受數學的美?
二 作文教學的困惑。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最難以操作的一項教學工作。就目前來說,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作文指導,包括訓練體系的確定和作前的指導,現在多數作文訓練非常盲目,沒有找到一個合適有效的作文訓練體系,每次上作文課之前,急急忙忙隨便想個題目就讓學生寫,甚至有些作文題目離學生的生活距離很遙遠,這樣造成的結果可想二知,學生抓耳撓腮,老師看著學生習作愁眉哭臉;其次,每次寫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導,如何指導才有好的效果,也是另很多語文同仁傷透腦筋的問題。二是作文批改,因為每寫一次作文,每個老師要批改60篇左右的學生作文,耗時耗力,發到學生手中,學生看後,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學生連看都不看就塞到抽洞里去了,老師的心血沒有換來絲毫的效果。三是作文講評,到底怎樣的作文講評模式才能使學生有真正的收獲,起到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現了我們語文教學的困惑之三:作文教學到底如何指導、批改以及講評?
三、課內閱讀教學的困惑
我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把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養主要包括閱讀欣賞和寫作兩大能力;而語文素養,我的理解就是學生文字素材在大腦中的積淀,以及據此而表現出的語言表達水平及層次。當然,也不可否認,由於近幾年社會、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教學成績上,所以絕大多數的我校語文老師的教學出發點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這一出發點一點錯誤也沒有,但是我認為,我們不能因為這一目的而忽略了語文本身作為文學的魅力,我們應該找到這兩點的最佳結合點。據我了解,現在有些老師,包括我在以前也是這樣做的,即為了應付考試,惟恐哪篇課文漏掉知識點,所以把每篇課文分解成許許多多的知識點,逐一講解,讓學生一字不差的記下,這樣就使的語文課成了學生的負擔,時間一長,不但學生不喜歡聽,就是老師也越上越沒意思。所以就產生了我們語文教學的困惑之一:語文教學的出發點是把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應試教育放在第一位。
四、關於「應用多媒體」的困惑
現在的課堂教學,似乎沒有現代化手段就是一節不成功的課。所有的優質課比賽中,沒有不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大多數老師都會認為課件用的越花哨,課就是成功的。
在這里,我很困惑:課堂教學中老師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實例的,有時候只需要一塊小黑板就可以達到目的,需要用多媒體嗎?是否應該把「應用多媒體」作為評價一節課好壞的一項標准?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對待多媒體?多媒體在哪些情況下適合為教學服務呢?
以上是我利用一天的時間發自內心地總結了從事初中語文教學以來的幾點困惑,當然,困惑不止這些,由於認識非常膚淺,談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懇切希望我們學校的全體語文同仁提出寶貴的意見,在此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