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農村小學低年級作文教學的幾點心得
本人從事多年農村語文教學工作以來,深知寫作文一直是擺在老師和學生面前的一大難題,作文難,起步更難,農村學生寫作更是難上加難。農村的小學生打小就都用方言,沒有較好的普通話語言環境,只有在他們入學後,課堂上讀書時或回答問題才用到普通話。以致學生老愛講「土話」,更別提寫作了,簡直是土話連篇。如何改善目前這種狀況?在經歷這10年的摸爬滾打,我體會到低年級作文教學以下幾點心得。
一、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一)看圖寫話
這是比較直觀、比較適於教師課堂指導的形式,也是一年級寫話教學的主要形式。一般來說,一年級學生進行單幅圖的寫話。比如,出示一幅圖,引導學生觀察,這是什麼地方?圖上有誰?他(她)們在干什麼?他(她)們幹得怎麼樣?先說一說,再試著寫一句或幾句話。
(二)簡單的觀察生活寫話
比如,春天來了,你注意到周圍的哪些變化了?先說一說,再用一兩句話寫一寫;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寫句子的能力,要寫得完整清楚。到第二個學期時還應要求學生合理地用上句號、問號、感嘆號等常用標點符號。到了二年級,學生對寫話已經比較熟悉了,認知水平也有了提高。這時,我對寫話提出了稍高一點的要求:寫一個字就要寫正確,寫一句話就要寫完整,寫幾句話就要寫通順,前後要連貫。標點符號要認真打好。要注意基本的格式,如每段話開頭要空兩格。如果是寫日記,還要寫上日期、天氣等。訓練的形式也有了拓寬:通過一、二年級的扎實訓練,學生們的識字、寫字能力大大提高。但是,當學生的觀察能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則必須教會他們通過觀察去寫真人真事,進行寫實性記敘文的初步訓練。
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要重視觀察習慣的培養和觀察方法的指導;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展開想像的翅膀,運用比喻、擬人和聯想的方法生動形象地描述觀察到的事物或現象。為了表達時的輕松自如,老師還應要求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學會收集和整理,充實自己的常用詞彙。
二、強調閱讀積累
閱讀文章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作文水平。閱讀各類文章,對作文來說,就是揣摩文章的作法,古人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經驗之談。可見文章的作法實際上都體現在無數範文中。農村的孩子很少能讀到課外書,所以教師應從課文入手,因為教材中許多課文文質兼美,易學易誦,可供學生鑒賞或臨摹。每學一篇課文,我都要求學生摘抄好詞句和精彩片斷,有一些課文非常接近農村孩子的生活,學完之後,我讓他們悟其法、學其法、用其法,熟讀成詠,強化背誦,勤寫多練。古人讀書十分重視背誦,背誦能為思維和寫作積累語言材料,提供「范型」。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學生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寫作時構思行文、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表達方法、修辭方法最直接、最原始的素材。當我教到《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課文對青蛙進行了一段描寫,於是我著重分析指導這段話,並要求學生背誦。過後我又布置了以「我喜歡( )」為開頭寫一種小動物。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能學以致用借鑒模仿課文描寫青蛙,甚至有個別學生還描寫到青蛙在田間捉害蟲的情景並贊美青蛙。
總之,語文教材中的閱讀與作文結合緊密,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好「有意、有機、有序、有效」地原則,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即從閱讀教學中學習寫作的知識和方法,由於寫作的需要帶動了大量的閱讀,使閱讀與寫作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三、引導學生借鑒和模仿
最開始的時候,連我自己都十分逃避給學生上作文課,何況是學生呢?一遇到寫作文,學生總是說也說不出寫也寫不來。後來我發覺農村低年級學生不像城市的學生那樣有豐富詞語量和語感,所以我在平常注重讓學生閱讀積累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生懂得借鑒和模仿,我跟學生說「我們要去『偷』,去『偷』別人優美詞句,讓那些優美詞句變成為我們的。」
從讀學寫、讀寫結合歷來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條捷徑。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其創新能力有限,讓他們從閱讀中特別是課內閱讀中借鑒模仿作者的一些寫法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能提高習作的水準,如能逐漸內化還可提高其自身的習作能力。可引導學生藉助小學語文課文,在課內閱讀或教學後之後開展閱讀借鑒模仿的訓練,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架設遷移的橋梁,通過引導,培養他們模仿寫作的能力。
如學了兒歌《春風吹》,在口頭練習了「春風吹,春風吹,吹�了梨花」等句式後,我就鼓勵學生「你可以再去觀察觀察,把你看到的也寫一首呀。」於是,有學生就寫出了:春風吹,春風吹,吹黃了迎春花,吹紅了杜鵑花。春風吹,春風吹,吹綠了大地,吹暖了天氣,吹得我們可以春遊啦!這樣富有情趣的兒歌,充滿了稚氣,又蘊含了無限的想像力。
作文訓練的本身提倡「由仿到創」,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學會「仿」,即指導學生通過模仿,逐步掌握思想表達的要領,把範文的寫作技巧轉變為學生自己運用自如的表達技能,從而實現由仿作到獨立寫作的發展,達到「創」的境界。
四、讓學生學會觀察
魯迅曾經說過:學習作文,第一須觀察。這就明確地指出學會觀察對寫作的決定性作用,因而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是提高作文質量的關鍵。而且小學低年級作文入門教學,往往也是從觀察訓練起步的。根據我的體會,開始對小學生進行觀察訓練時,切莫要求學生「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要盡可能把觀察范圍縮小,引導學生具體觀察「一個」事物。只有集中精力「眼觀一路」,才能觀察透徹,作時才有話可寫。
五、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語文標准》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語言文字具有一定規律,但不限於一種方式。利用這個特點,我把這個訓練當作啟蒙作文教學的基礎,先從最簡單的字詞入手,讓學生積累教材中的重點詞語。當他們對詞語有一定認識後,於是我著手制定「串詞訓練」的計劃,讓他們能盡量地用上幾個現成的詞,說一小段話。但不能是單純的造句。為了避免盲目性,我決定先搞一個「特區」,把班裡較能說的同學集中起來,讓他們一次次地鍛煉,並對其不斷地進行引導,而且也鼓勵一部分學生寫下來,並把寫下來的好的作品進行修改,然後帖在「展示台」,讓全班同學一起欣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先當幾回小聽眾,把別人的所想進行內化。過了幾天,相當部分同學都能加入到這個活動中,並能用上這些詞語,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在總結「特區」的基礎上,我開始引導全班同學學著想,學著說,學著寫。鼓勵用自己的大腦獨立思考,插上想像的翅膀,盡量編出與眾不同的故事。
如「夏天」「雪人」「高興」「高山」等,當我出現這些詞時,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的說:夏天到了,常熱得我滿頭大汗,我想,要是這時下場大雪該多好哇,我們可以堆雪人、滾雪球、打雪仗,哎!可現在是夏天,這是不可能的。不過想想也挺高興的,讓我覺得涼爽多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更有趣的是,有些小朋友還編了童話故事,大意是:兔媽媽上班去了,小兔一個人在家沒意思,他到門外,堆了個大雪人,天天和雪人玩,可高興了!可是後來天氣暖和了,雪人越來越小,小兔急壞了。後來,他想了個辦法,把小雪人放進冰櫃里,到了夏天,他還可以和雪人玩……一個個多麼新奇的世界,讓我一次次體會到了想像的藝術,讓人回味無窮。雖然其中還有不流暢的語句,但可以肯定他們是想像的天使,難怪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在他們的世界裡,只要展開想像的翅膀,他們就可以「種一個太陽」,「一個送到南極,一個送到北冰洋,一個掛在冬天,一個掛在晚上。」而每一次想像力的鍛煉,便是一次生命的拓展,創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②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幾點心得
小學的作文教學對學生以後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現今,「無話可說,無處著手,無事可寫,害怕寫作文」是對大多數小學生面對作文的深刻描繪。那麼,如何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呢?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希望能和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以期相互促進。
一、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讓學生具有一雙慧眼
小學生的生活是「家庭—學校」式生活,這種生活模式導致其所見所聞有限,下筆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時間長了就產生對作文的畏懼感。因此,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能結合自身觀察和經歷寫好作文,語文老師就要讓其養成熱愛生活、熱愛觀察的好習慣。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習作二——「將你調查了解到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形成一篇習作」。民風民俗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學生可以通過傾聽別人的談話、自己的課外閱讀以及親身感受了解到一些節日習俗、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還有新穎別致的民間工藝品等,就絕不會在寫作時無話可說。所以平時我們要注意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使其具有一雙慧眼,而且在互聯網全面普及的今天,更需要學生擴寬信息來源渠道,多方面、多視角搜集信息,了解信息。
二、加強日常口頭作文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經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口頭語言發展優先於書面語言的發展。因此,在日常的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這一特點,讓學生多說,在多說的基礎之上再讓學生寫作,而且說的方式可以多樣化。例如,同桌對說、個人自說、班內交流等,說的內容也不僅僅是作文的實質內容,可以包括選題的原因,大致的提綱等。我們現在所使用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就非常重視對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即口頭作文的訓練,任何一篇習作都是要求在與大家交流的基礎之上,然後再進行習作。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其效果是明顯的,通過說和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清晰了,學生的寫作內容更加豐富了,而且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漸漸提高。
三、重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習慣
杜甫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良好的素材積累是寫好文章的關鍵。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習作四要求學生「以『學會生存』四個字進行聯想,說說從報紙、雜志、媒體上所了解到的有關自我保護的事情,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危險或災難,應如何應對,並行文」。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量,沒有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沒有通過閱讀搜集必要的信息,那麼進行口頭交流以及寫這篇作文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閱讀教學,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通過導讀、課例點評、讀寫例話、基礎訓練等環節教會學生讀書的技巧;另一方面,在課外還要多開展讀書活動,給學生指定相關書目,例如國內外的名著,讓學生學寫讀書筆記。
四、改進作文評改模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
小學生對於外界的評價是非常重視和敏感的,老師應重視作文的批改工作,並通過批改工作來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現階段比較理想的評改模式是:首先,學生自評,學生初稿一般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例如未考慮到詞語的錘煉、修辭的應用等,通過自己檢查推敲,一般是可以發現的;然後,同學間交互評改,學生之間是平等的關系,無拘無束,可以充分闡述彼此的見解,通過彼此的互相評價,無疑能給自身以啟發,進而對習作進一步修改;最後,教師在前兩次評價的基礎上給予認真的評價,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表揚其文中的閃光處,用商量討論式的語言指出文中的不足,這樣,學生不僅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而且即使是文章中的不足,商量式的評語也能讓學生容易接受,之後會更加仔細地進行推敲,對文章進行完善。
總之,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需要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完善,只有做到了以上四點,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才能真正獲得較好的成效,進而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