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四年級語文知識:「三顧茅廬」在文中是什麼意思我們還可以用「三顧茅廬」來說什麼
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❷ 小學語文第8課三顧茅廬主要內容是什麼
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三次前往隆中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劉備恢復漢室的故事.
❸ 語文蘇教版四年級下三顧茅廬的課文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叄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❹ 20l5年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三顧茅廬》
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一天,劉備同關羽、張飛來到隆中,找到了卧龍岡諸葛亮住的茅草屋。劉備上前敲門,裡面走出一個書童,說:「先生今天早晨出門了。」劉備問:「上哪兒去了?」書童說:「我家先生行蹤不定,不知道上哪兒去了。」劉備又問:「什麼時候回來?」書童說:「那更說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幾天,沒准兒。」劉備、關羽、張飛失望地回去了。回到住地新野,劉備派人去隆中打聽。過了幾天,得到回報,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叫人立即備馬。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劉備上馬出門,關羽、張飛也只好騎馬相隨。當時正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張飛只得跟著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龍岡,劉備輕叩柴門,開門的還是上回那個書童。可是,家中只有諸葛亮的弟弟在讀書,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時間過得好快,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打算三訪孔明。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了。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麼能落後呢?」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張飛滿口答應。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劉備走到柴門前,剛一敲門,那書童又出來了。書童告訴劉備,先生正在睡午覺。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台階下等孔明醒來。關羽、張飛在門外站了好長時間不見動靜,便走進門來。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麼這樣傲慢!等我到草屋後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關羽一再相勸,張飛才沒放火。又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才睡醒。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諸葛亮忙答禮說:「將軍光臨草舍,沒有及時迎接,實在慚愧!」兩人禮讓一番後,就坐在草堂上,邊喝茶邊談論國家大事。劉備聽了諸葛亮一番議論後,更敬佩諸葛亮了,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創立大業。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求教,就答應了。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❺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8課《三顧茅廬》全文
8 三顧茅廬
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著。
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張飛嚷到:「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個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答應不再無禮,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裡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卧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有朝里睡著了。有等里一個時辰,諸葛亮在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可能會有一些小錯誤,請諒解。
❻ 四年級語文三顧茅廬文中直接寫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
是語文補充習題上的吧?答案是: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
❼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八課三顧茅廬生字怎麼組詞
顧(三顧茅廬)(照顧)茅(名列前茅)(茅廬)諸(諸位)(諸城)葛(葛優)(葛根)專宜(景屬色宜人)(便宜)堂(堂堂正正)(課堂)恭(恭敬)(恭喜)晌(晌午)(半晌)討(討論)(研討)輔(輔助)(輔導)捆(捆綁)(捆紮)尊(尊重)(尊敬)蜿(蜿蜒曲折)(蜿蜒起伏)辰(時辰)(星辰)策(策略)(獻策)塞(茅塞頓開)講個笑話,熊貓有兩個願望,它希望自己黑眼圈不會那麼嚴重了,可以拍一張彩色的照片。祝大家學習成績提高。
❽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練習冊第8課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什麼
《隆中對》
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諸葛亮認為霸業可成,興復漢室應該採取哪些策略?
1.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外交上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並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3.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率領荊州之軍攻擊宛城、洛陽,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攻打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