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首先來得解決「寫什自么」的問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葉聖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而眼下學生普遍感覺生活單調,那麼,怎樣才能促使學生將生活之源源源不斷地流向作文呢?
經過學習實踐,筆者發現最好的辦法是創設作文教學情境,讓作文教學情境為學生的作文開源。作文教學情境法,依據直觀教學原理和情知對稱原理,教師從教學的需要出發,有意創設一個個具體的場合、景象,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觀察、思考、想像,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為學生寫作提供材料來源。
B.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誰的博客里有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專全冊屬http://wenku..com/view/36418592dd88d0d233d46ab4.html
C. 急需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第一課的預習(段意,中心思想)
題材:戰爭主題。
體裁:以敘事用品為主。
閱讀教學:
1、要求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體會情景,品味語言(用心感受、體驗、理解、比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讀的速度(注重技巧,經常自測)。
綜合性學習:
1、主題:「界何時鑄劍為犁」
2、活動:古今戰爭知多少
記住歷史,珍惜和平
文藝作品與戰爭
鑄劍為犁應有日
教學計劃用時:22課時
第一課 新聞兩則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儲備點
1、掌握新聞常識。 2、了解解放戰爭概況。
(二)、能力培養點
1、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2、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三)、情感體驗點
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二、教學設想
重點:掌握新聞知識。
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思路:既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三、媒體平台
教具學具准備:掛圖、投影儀、DVD機;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三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本課目標
1、 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 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二、教學過程
1、導入:以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的背境導入。
2、課前熱身:
a、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潰退( ) 要塞( ) 阻遏( ) 銳不可當( )
b、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 銳不可當
3、合作探究:
a、整體感知:介紹本課內容梗概。
b、四邊互動:
互動1:閱讀新聞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確閱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敘的六個要素)。
互動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動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主要內容。
互動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麼作用?
互動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互動6:主體部分是按什麼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麼要按這樣的順序來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進攻作戰的,為什麼先說東路軍,再說路軍?
互動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到的敵情時說「和中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
互動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面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
互動9:本文語言有什麼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詞加以說明。
4達標反饋:討論課後練習三。
5、學習小結:內容總結;方法歸納。
(三)、延伸拓展
到圖書館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並註明出
D.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書在哪裡買!!
這種書在書店裡是買不到的
在學校里有沒有熟人,靠關系能搞到的
E.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書在哪裡買!!
新華書店可以買到,因為學校里的書多半是由新華書店裡買來的。而且新華書店也可以零售賣教科書。
F.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課
《蠟燭》教案
教學目標: 分析品味重點語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動作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2、體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人物外貌、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准備: 1. 預習課文, 2. 查找有關二戰時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蠟燭,曾是人們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點昏黃的光往往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勾出無限遐想。於是,無論中外,都有許多詩文以蠟燭為題。例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現在,蠟燭已失去它本身的實用價值,但我們仍常用它來寄託某種情感:喜慶,或是憂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更是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拂曉fu xiao
瓦礫 wa li
地窖 di jiao
鞠躬 ju gong
顫巍巍 chan weiwei 2、介紹二戰解放南斯拉夫情況。(建議小組討論候選代表發言)
3、作者簡介 三、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2.目的尋讀: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理解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對德軍炮火的11次描寫 對蠟燭的6次描寫 對黑圍巾的4次交代
對老婦人動作的反復描寫(3次「爬」、3次「跪」)
提示: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的象徵。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勞力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寫法,揣摩感悟: 1 、再讀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斷令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並說說令你感動的原因。(學生任意選擇片斷朗讀,原因的說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選擇重點語句作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課文倒數第二小節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
勾畫了戰後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第一段1-7
第二段8-31
第三段32-44
G.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是什麼急!!
建議用Google搜「一點通視頻教學網」, 有免費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視頻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