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充分發揮朗讀對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在閱讀教學時,恰當地充分運用朗讀手段,適時進行朗讀指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弄清生字詞,讀通讀懂課文,而且可以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與文本通話,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領悟更深層的東西,受到良好的熏陶。畢竟,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想懂得有些社會化知識和從成人的眼中看世界,這是很難的。因此,只有通過讀來慢慢體會,設置情境朗讀,結合實際教學,指導他們用恰當的朗讀方法,使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外,讀可以增強記憶,發展思維,讓小學生多讀多練,自然而然,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會的東西也就有所增多。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需要更新朗讀的理念,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高度的重視。下面結合自己的朗讀教學實踐,談點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代許多文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學生多讀誦,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學生「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強牽暗記,只是要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朗讀這種傳統的讀書方法一直傳至今天。
朗讀有助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朗讀先要掃清字詞障礙,借用工具書,幫助解決。精湛的語言文字,對於小學生有時難理解和掌握,試著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多讀,來幫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學北宋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理解,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其實詩無須過多講解,用「讀」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想,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體現了小學兒童發展的特點。小學階段的兒童由於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其思想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國外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最初「是在高聲的思維」,以後才「有外觀的語言過渡至耳語,再過渡到內部語言」。小學兒童可以通過朗讀,用「聽」來進行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發展;用讀來調動學生學習,從讀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國詩人說的那樣:「從讀的情況可以看出讀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閱讀的作品。」
二、重視教師范讀,激發學生共鳴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讓師生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老師的感情引起學生共鳴時,就會激發他們朗讀的激情,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讓學生進入意境。教師通過形象的范讀,把對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讀中,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喚起美的共鳴。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想像,教師在范讀時,就必須達到聲情並茂。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了解課文奠定基礎。
三、保證朗讀時間,教給朗讀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重寫輕讀的現象,造成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鑒於此,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年級、教材特點設計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在初步理解課文之後,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准、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問—答」,必須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讀—想想—品品,這樣,通過足量的時間,多樣的方式,加強了朗讀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
四、創設朗讀情境,提高朗讀水平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情境,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圖法等等。在新視聽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對圖像、音樂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我們可以在朗讀教學時恰當地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在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入情入境地讀,就能喚起美的共鳴。通過創設情境的朗讀訓練,准確地表達了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朗讀水平自能較快得到提高
五、朗讀與評價並存與學習中
把朗讀指導與教學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邊讀邊評,以評促讀,在讀與評中培養語提高能力,發展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與領悟。朗讀指導與評價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師讀,學生評,旨在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聽讀的習慣;二是學生讀,教師評,旨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朗讀指導;三是學生互讀互評,旨在引導學生互相學習,互受啟發。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評價過程就是有效的學習過程。評價也就成了學生發展的資源。抓住朗讀環節中,「評價」這激勵機制,讓學生想讀書,愛讀書。在評價中,要做到不露痕跡的點撥,讓學生自己感悟,自己體會,做到教學無痕。一節生動、有意義的語文課,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理解領悟知識,學生無形中獲得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學生的朗讀,以讀入文,使學生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感情的舞台,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賞力、創造力,還語文閱讀課以美麗、動人的容顏。
② 最新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朗讀教學
教師的示範朗讀非常重要。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專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屬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範法、描述法、回憶法、音像法、看圖法、創設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實用的是示範法。所謂「示範法」,可以由教師范讀,也可以用朗讀磁帶代替教師范讀,還可以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以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語言文字變為鮮明的形象或場景,使學生雖在教室之中,卻有身臨其境之感,與教師、與作者、與書中人物產生共鳴。只有這樣,孩子們受到的教育才會是深刻的,終生難忘的。
③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
我們可以把朗讀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即初讀、細讀、品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到品味,最後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各環節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於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1.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了朗讀.
2.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2.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全進入了角色,與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體會到了那男孩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崇高品質.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
④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一、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著手如下措施: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3.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磁帶上的朗讀准確、規范、聲情並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七顆鑽石》《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後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慾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4.採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畫表得星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星星,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很多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這樣也能滿足同學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採用個別讀、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較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以競賽、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6.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7.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1.教師評價。教師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評糾正。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評價中反思糾正,從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能力。
總之,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⑤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
[摘要]:朗讀在小學各個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書聲琅琅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徵。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把文字元號變成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維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則很值得探討。(本文就這一問題,談一點淺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朗讀能力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級教學孫雙金也曾指出:書聲琅琅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徵。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現結合個人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注重課堂氣氛的渲染提倡開放性朗讀。 指導學生朗讀必須入情入境。葉聖陶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朗讀教學十分注重創設情境,把文字元號變成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維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使學生由一個旁觀者變為一個當局者,去親近人物,感知事物,為接下來的感情朗讀做好准備。在這種情境下,有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學課文<<兩只鳥蛋>>,我准備了幾個鵪鶉鳥蛋,讓其孩子觀察外觀形狀並親手觸摸,通過觀察觸摸,孩子們知道了鳥蛋是圓圓的,滑滑的,這時孩子們興趣濃厚,在愉悅中積極朗讀,都朗讀出了鳥蛋的可愛,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讀,藉助人物動作、對話感悟理解課文。 分角色表演朗讀能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通過進入角色,使他們把心中的情與文中的人和事融為一體,讀出各種人物的喜怒、凶善,讀者繪聲繪色,聽者身臨其境。如教學課文《坐井觀天》一課,我讓孩子分角色充當小青蛙和小鳥,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學讀出了無知、愚蠢的語氣;而小鳥則讀出了講道理、笑小青蛙無知和著急的語氣。同學們被小動物們的話語感染著,當同學們讀到我口渴了,飛了一百多里,下來找點水喝和天無邊無際時,孩子們用手比劃著天那麼大,班裡同學們感受到天是特別的大,都伸出了舌頭。當同學讀到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天不過井口那麼大,我不會錯的。大家都為小青蛙感到無知而可笑。最後扮演小青蛙的那個同學聽了小鳥的話還跳了出來,他的舉動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學們也紛紛舉手,爭先恐後上來表演朗讀。可見分角色表演朗讀不僅能激發同學們朗讀的興趣,也能收到教師講解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 低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強,藉助兒童的這一優點,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低年級學生學習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開始階段,他們年幼無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讀對兒童來說很難,這樣就需要教師正確、耐心地去指導、范讀,教給他們讀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為他們到高年級時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用普通話范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分清平翹舌、多音字及變調、輕音、兒化音;其次,教師在范讀時要注意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讓孩子們在教師的范讀中體會到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停頓方法。例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有的句子比較長,教師在范讀中就要有意識地朗讀出詞與詞之間的自然停頓。如,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在/我國安徽省南部。時間長了,學生很快就會掌握朗讀停頓的方法,正確地朗讀。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讀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讀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態,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學《老師帶領我們找春天》一課時,讀到我們又來到果園里,有的桃樹已經開出粉紅色的小花,微風吹來,飄著一股清香……這篇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贊美的情感。通過老師繪聲給色的范讀,學生就會被帶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從而達到了指導朗讀與理解課文的目的。教《紙船和風箏》時,先讓學生聽老師配樂范讀,邊聽邊感受文章中所表達的傷心情感。學生對文章的悲傷的感情基調有了點滴認識後,再讓學生對照朗讀,學生一下子就進入課文情境進行朗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 四、挖掘重點字詞,讀出真情實感。 良好的課堂氣氛僅僅是激發學生朗讀願望的外在條件,只有學生自己想讀,有情想表才能讀出真情實感,體會課文中語言文
⑥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加強朗讀訓練
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不被大多數教師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僅僅停留在能讀下去的層面,而現代教育朗讀教學的要求不是通暢流利地讀課文,且很少有老師要求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課文的妙趣,求得一種愉悅的享受。語文教學原本就應該書聲琅琅,然而今天的語文教學卻成了另外一番景象:難有機會聽到朗讀的聲音,即使偶爾出現,也是半死不活的、毫無生氣的、低沉的聲音。在那冷冰冰、硬邦邦的聲音里,找不到一絲半點的感情因素,課文走不進學生的內心去,學生也走不進課文里邊去,即學生朗讀課文只是表面應付,走走過場。普通話當中夾雜大量的方言口音,整個朗讀從頭至尾都是同一個腔調、同一個節奏、同一個音量,像三八大蓋的槍栓,機械地拉一下打一發。比如有的學生這樣讀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他們不僅把詞語讀斷成字,而且把一個個的字音拉長,讀成拖調,遠處聽起來有一點過去的老學究歌唱式的吟讀的味道,甚至就在學生邊讀邊點頭的時候,老師還對學生如此的朗讀進行了表揚:「同學們,讀得很好!」這還好嗎?真叫人啼笑皆非,這種現象在農村學校較為普遍。從教學的實際意義來看,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就應該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探究和關注的問題,因為它關繫到教學的成與敗、得與失、優與劣,關繫到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一、什麼是朗讀《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強調,朗讀,也叫誦讀,就是將無聲的文字化作有聲的言語的過程。它把「目視」與「口讀」結合起來,聽讀並舉,聲情並茂,有利於理解、體驗、記憶,便於培養語感。根據朗讀的方式和水平不同,它可以分為宣讀、美讀和吟讀。其實通俗一點說,朗讀就是用聲音的語言讀懂課文,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聲音表達出來。同時,在朗讀中,也要認識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文章所具有的特點,因為朗讀是學會品評文章、積累材料,把別人的轉化為自己的過程。因為朗讀本身就是人們獲取知識的最基本的途徑,在這一過程中能感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接受美的熏陶,達到「育人」的目的。學生在小學時朗讀的興趣比較濃,特別是識字量比較大的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朗讀時基本上可以做到流暢、讀音無誤,甚至還會讀出一些感情來。可是到了初中,朗讀能力就下降了,可以說初中階段,學生的朗讀能力,恐怕是學生在整個求學生涯中最差的時期了。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讓學生利用課前五分鍾到講台上讀報紙,每節課一人,全班學生輪流上去。然而,學生對此並不感興趣,當我把當天或者前幾天的報紙提前給他們准備好,放在講台上,希望他們在上台讀時有所准備,但有的學生走上講台卻反問我讀哪個地方?不僅如此,放在教室里的報紙,過不了幾天,就被他們拿去掛到窗子上當窗簾遮擋熾熱的陽光。朗讀的情形如何呢?著實令人堪憂:將近一半學生讀不通暢,短短兩三百字的新聞,就有十幾個字不認識;有的讀得過快,幾乎是一口氣把內容念完,雖然有上講台心理緊張的因素,但不會處理朗讀節奏,沒有掌握好朗讀技巧的問題很突出;有的聲音太小,教室最後一排就聽不見他們在讀什麼,問最後一排的學生,他們也沒有聽到講台上的同學在讀什麼;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位同學敢大大方方、抬頭挺胸地面對大家,坦然地朗讀。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他們的朗讀為什麼會存在這樣多的問題?由於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主要以講析為主,朗讀漸漸淡出了語文教學,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逐漸呈下降趨勢。七年級因有小學朗讀能力為基礎,他們對課文進行朗讀,在情感處理、語速、節奏等方面還比較好。然而到了八、九年級,由於教師沒有長期強化朗讀教學,學生開始喑啞下來,再加上文章篇幅過長,很少范讀,忽視了朗讀教學,使課堂越來越沉悶,久而久之,他們的朗讀能力就下降了,語言感悟能力就降低了。這種情形在初中非常普遍,老師基本上都拋棄了朗讀教學,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內容、作者作品簡介、文章的背景、結構、表現手法、修辭、語言特色、拓展等方面。每一節語文課都安排得滿滿的,語文老師至多就是范讀或者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片段而已,而那樣的課文片段基本上是老師心目中的關鍵部分,是教學非常重要的部分,再加上朗讀能力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能力,較長時間不練習,口齒就會變生而不靈活。這就是為什麼小學語文教師的朗讀能力比初中強的關鍵因素。二、朗讀不優的原因(一)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即使是現在的新課程改革,這個問題也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雖然《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應該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單獨提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與習作、課文、語文實踐活動,等等,但是朗讀教學這個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本身就薄弱的環節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觀。例如在2010年4月六盤水市五十多所學校參與的由市教委教研室和六盤水市三中主的大型語文公開課教研活動中,來自三縣一區的幾位老師上的四節語文公開課,應該說他們四位語文教師是全市最優秀的了,他們的教學方式代表著我們這一地區。可是他們在同一所學校的四個不同班級中上《我的叔叔於勒》這篇課文時,在朗讀教學上花時間的只有一位老師,而且僅僅是讓學生朗讀了兩個片段,即:「兩年後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說:『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要動身到南美去做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的過日子了』」。另外一處則是「哲爾賽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後來我們終於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學生朗讀完畢,老師也未作出點評,究竟學生的朗讀在哪些地方存在問題,哪些地方處理得不好,學生一無所知。我在聽學生朗讀第一個片段時,就發現以下這幾處錯誤:「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這句里邊,沒有重音,「你」和「擔心」之間沒有間隔;「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這句,於勒是由於破產卻不想告訴哥哥菲利普而產生的內心底氣不足,擔心哥哥看出他的破綻的心理,二學生卻讀得輕松愉快。同樣,第二個朗讀片段學生也存在著錯誤,這些應該是老師指出來並加以糾正的。而在老師范讀課文方面,也只有一位老師反復引導學生朗讀「哎!如果於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學生在老師的反復引導當中,越讀越有體會,越讀越融入課文。他們在朗讀當中漸漸地體味到菲利普夫婦的無奈、失望而又抱有一絲幻想的心態。(二)老師的朗讀能力不強,無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這樣的情形在鄉村特別突出,那些偏遠的農村地區,佔一定比例的教師並非師范專業畢業,或者雖然是畢業於師范學校,但離開學校的時間相對較久,以後又沒有進修過,要麼沒有受到過朗讀訓練,要麼讀書時候朗讀不被重視,以及他們本身走出學校之後朗讀能力漸漸退化,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上面所提到的那位老師欣賞學生的朗讀情形。(三)教師在朗讀教學當中沒有對方言進行糾正,普通話的韻味無法表達出來。方言畢竟是方言,語言文字所體現的情趣他們很難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如果語文老師的普通話本身就不標准,在朗讀過程中就會使朗讀本身對學生的感染力削弱,就沒有興趣上好朗讀教學課。比如六盤水很多地方很少能讀出翹舌音來,大多把「zh」、「ch」、「sh」讀成「z」、「c」、「s」,以這些聲母為開頭的字很容易讀錯,把「只()有」讀成「只(zi)有」、「吃(chi)飯」讀成「吃(ci)飯」、「初(chu)中」讀成「初(cu)中」、「老師(shi)」讀成「老師(si)」……除此之外,我們這里的方言還有第二與第三聲的聲調讀不到位的問題,比如「上海」的「海」,只能讀成聲調下沉而提不上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朗讀教學效果。三、提高朗讀教學水平的建議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朗讀教學,把它當作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目標來看待,課堂上盡量做到朗讀和講析結合起來,把朗讀作為解決教學目標的方式運用於常規教學,真正體現聲情並茂的語文學科的特點,把不吐不快作為學生表現情感、感悟課文的手段。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力求糾正方言,以此增強朗讀效果,真正把語文課堂活躍起來。最後,把朗讀作為自我語文能力提升的一種途徑,在朗讀當中獲得精神上的享受,讓自己真正融入朗讀的情景氛圍中。朗讀有神奇的功效,朗讀教學搞好了,語文教學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教學,以此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⑦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生涯中起始階段最重要的學習科目之一,而朗讀是小回學語文教答學中的一項重要教學項目.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提倡以朗讀為主,理解為輔,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朗讀的情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領會表達.
⑧ 如何有度把握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重讀和語調的反復推敲和揣摩,思想感情總會處於一種活動狀態,小學朗讀訓練側重掌握朗讀的基本技能。篇的節奏,體現在聲音的表達上、氣氛和基調,而且更與這些詞所反映的那些客觀現實相聯系、重讀和語調,就是重讀,這就是語調、意境和感情相聯系的,必然能使學生在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得到提脯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掌握一些音變的規律。低中年級的朗讀、語調是衡量學生對
句子的理解水平與表達能力的三項指標,同樣依賴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淡的思想感情,那將比單純地抄背詞語解釋要具體,教師指導學生准確地把握停頓,首先應要求學生讀准標點符號。停頓、流利,才能准確理解它,對作品的表達就越充分,來加深對語句的理解和感受,讓學生通過讀加深對詞義的理解,達到能比較恰當地表現作品意境的目的,讓學生知道並能區分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字音的變化特點、變調。在教學中、重讀和語調把握好,就有抑揚頓挫、弱、濃、輕重緩急的回環交替的聲音形式,突出強調句子中的某個詞和片語、強弱。重讀的把握。與停頓相適應、啊變等,再通過對停頓。詞是語言中可以自由運用的最小單位,就不僅要與一定的語音相聯系,能夠正確處理長句中的停頓,則應要求學生在具備一定的語音理解能力的基礎上。
2.要把句子的停頓、輕重,要處理好句子的停頓,理解了作者在作品中的強,才能用相應的聲音把它表達出來、氣氛和基調是與作品的結構1.
要把字音讀准,才能既鮮明又恰如其分地表達課文的主題,對大小。把握好停頓,如果能藉助正確的朗讀把一些詞(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詞語)的含義形象地表達出來,高年級則要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上、有用得多、相配合。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逐步讀出抑揚頓挫和作品的思想感情。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只有讓學生弄清了作品的脈絡。除了要求學生用純正的普通話朗讀外,通常都有相應的表達方式,進而積累詞彙,包括輕聲、兒化韻,即能根據句子的意思在關鍵的地方停頓。
3.
要把詞形象化。重讀就是為了體現語句的目的。此外、褒貶的概念,還要讀准多音字。語調掌握得越好。當我們把課文中記錄詞的一些無生命的方塊字化成「有生命」的方塊字朗讀出來時。在教學中。只有把每個 詞看「活」、重讀。在標點符號無能為力的情況下,要求讀得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