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如何寫研究性學習成果報告
研究型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回題、從而解決問題答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簡單來說,小學生寫作只要要求敘述清晰,邏輯分明就行,個人認為小學生寫這種以觀察的方法和調查的方法。
例如:首先確定小朋友喜歡的題目,以「種子是怎麼發芽的?」為例。
接著,編制一個小小的調查表,跟小朋友的周圍的同齡人交流,包括,年齡、年級、性別,接著是幾個問題,比如,你認為種子是怎麼發芽的呢?你觀察過種子發芽嗎?等等
然後把調查進行統計,同時就是讓小朋友親自觀察種子發芽,結合調查的統計結果和現實觀察相互對比,得出結論。
以上是我個人不完整的一點想法,希望能給你一點幫助,O(∩_∩)O~
『貳』 【研究性學習記錄手冊】
綜合的要不????整體報告
一、 選題過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的電器越來越多,任何加速的電荷都能發射電磁輻射,在有電流通過的地方均會產生電磁。因此,選擇此課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 研究過程
課題研究經歷四個階段完成本次調查研究:准備階段——調查階段(問卷調查、上網和到讀書館查資料)——整理資料——完成整體報告及正式報告和個人體驗報告。
三、結果分析
通過開展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們對電磁污染的認識。近年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收音機和微波爐甚至手記和計算機等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而所有的電子產品包括電線都會釋放電磁波,電磁污染非常地廣泛,所以我們得提高技術加強預防措施,從而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
四、感受
我們經過研究《電磁污染與防治》這一課題收獲很大,使我們了解了電磁污染這一新型環境問題的危害。我們通過這次有意義的研究活動增強了環保意識。
五、問題
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去讀書館查資料的時候不太順利,但總體來說還可以。
正式報告
摘要:電磁污染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也越來越多,它的危害性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關鍵詞:電磁污染、電器設備、原因、危害
前言:漫步在鄉村、城市的街頭小巷,不難發現,電線桿一根根地樹立在大地上,非常的引人注目,每家每戶都通了點,都有了電器,難道它在生活中對人類的生活沒有影響嗎?
一、什麼是電磁污染:
電磁污染是指天然的人為的各種電磁波的干擾及有害的電磁輻射。由於廣播、電視、微波技術的發展,射頻設備功率成倍增加,地面上的電磁輻射大幅度增加,目前已達到直接威脅人體健康的程度。
電磁污染包括天然和人為兩種來源。
天然電磁污染是某些自然現象,如雷電引起的。火山噴發、地震和太陽黑子活動引起的磁暴會產生電磁干擾。天然電磁污染對短波通訊干擾尤為嚴重。
人為電磁污染源包括:脈沖放電,如火花放電;工頻交變電磁場,如大功率電機、變壓器、輸電線附近等;射頻電磁輻射,如廣播、電視、微波通訊等。
二、電磁污染產生的原因:電磁輻射指電磁場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在沒有實物介質存在時,它的傳播速度即為人們通常所說的光速,當你全神貫注在欣賞電視節目是,你也許不會料到,比高壓電纜產生的電磁波還強的多的電磁輻射場正籠罩著你,所有的電子產品包括電線都會釋放電磁波。
三、電磁污染的危害:電磁污染引起的危害有:產生嚴重的電磁干擾;破壞建築物和電氣設備;造成物體神經功能紊亂,心動、血壓等各方面失調,輕則引起疲勞,重則會造成內傷。有關研究表明,電磁波的致病效應隨著磁場的震動頻率的增大而增大,頻率超過10萬赫茲以上的電磁波可對人體造成潛在的威脅。此外,長期處於高電磁輻射環境中,會使人的血液、淋巴液和細胞質發生變化,影響人體的循環系統、免疫系統、激素分泌等,嚴重時還會加速人體的癌細胞增殖,進而誘發癌症
四、電磁污染的預防:採用一些方法將電磁輻射的作用和影響限定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其目的是阻礙電磁輻射在空間的傳播和擴散。電磁屏蔽除了在工業生產上有其特有的作用外,在電磁污染的防護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辦法.對於不同的對象和要求,目前採用的屏蔽方法的一種一般有以下幾種:
(1)屏蔽室.由金屬(片,網)構成,多用與對大型機械組或控制室的主動場屏蔽.
(2)屏蔽衣、屏蔽頭盔和屏蔽眼鏡。這些均是個人防護用具,可以有效降低電磁輻射強度,以保護從事接觸電磁輻射人員的健康。
(3)屏蔽罩。這是對小型儀器的主動場屏蔽的主要方法,屏蔽所用的材料一般要求是電阻率小的導電性材料,如銅、鋁等。
呵呵,這是我自己做的,可以吧,剛好我們也要交這東西了~~~~~~~~~~
『叄』 語文研究性學習小報告
在中華五千年的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朝代,它憑借著優越的政治形式,繁榮的工商業經濟,開明的外交政策,以及平等的民族觀念;將我國古代的文化推向了頂峰。這個朝代,便是文化的黃金時期——唐朝。如今,以唐朝所命名的唐裝更是做為中華的民族精神,登上世界舞台,開始融入世界。
唐裝是由清代常服演變而來,清代康熙年間產生的對襟馬褂,以其穿著簡易快捷而備受官員與百姓歡迎,成為古裝流傳至今傳統服裝的基本元素,具有中國民族傳統特色的服飾,服飾的歷史、藝術、文化!一粒盤扣,一截袖口,一段滾邊,一抹印花為服飾增添華貴的氣質,稱自為「衣冠王國」!
早在以前,易書上就這樣寫:「黃帝堯舜垂衣裳治天下,蓋取乾坤」!中國人非常重視自己的服裝形式,從商代開始,漢人的服裝形式就確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到周代出現了「深衣」,就是後來我們稱為「長衫的那種形式的衣服」。這兩種衣服形式在幾千年中並存。中國的服裝以絲綢、麻及棉為主,唐裝是中國人充滿文化的自信的審美,他們欲借自己的身體和內在民族語言講述了自身文化的魅力!身著唐裝,神彩飄逸、氣度非凡、一派儒雅;旗袍加身,雍容華貴、端莊典雅、嬌媚玲瓏,更顯現了溫婉含蓄的東方神韻!
『肆』 小學的語文研究報告應該怎麼寫
是格式還是文體呢?你可以在論文類的網上找這類的報告就可以了!
『伍』 求一篇小學生研究性學習報告,以下是內容
眼鏡是以矯正視力或保護眼睛而製作的簡單光學器件。由鏡片和鏡架組成。矯正視力用的眼鏡有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老花眼鏡以及散光眼鏡四種。保護眼睛用的眼鏡有邦士度basto防護鏡、防風鏡和仙迪羅拉cindylaura太陽鏡等。眼鏡既是保護眼睛的工具,又是一種美容的裝飾品。
老花鏡又稱老視鏡,是一類光學產品,供眼睛老花之人所用的眼鏡,屬於一種凸透鏡。它和一般太陽鏡相同,只憑款式和顏色顧客就能判斷合適不合適購買。老花鏡是用於中老年人補充視力的,它同近視鏡一樣有許多國家標准規定的光學指標,也有一些特殊的使用規律
『陸』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開展之前,要想好講的中心主題是什麼,備好資料
提前布置好,讓學生查閱專相關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屬
在講課當天,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從而應對學習課題,有了更好的方向和引導
剩下的,就要看準備的內容了。
小學語文,還是讓學生多些興趣好,這樣課堂活躍
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預祝你成功
『柒』 小學語文全國人數研究性學習報告,快快快,急急急,要三分鍾後幫我解答。
FQE法國人聚會忒U額
『捌』 小學生報告手冊怎麼寫
該生成績穩定!動手能力強!
『玖』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教學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論、策略、方法,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特性化的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傳統的教學觀念就是重知識、重傳授、重結果,而研究性學習則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它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而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它涉及到學生的書本內外、學校內外、家庭內外的多方面內容,涉及到學生的道德水準、思想認識、審美教養、語言文字表達等不一而足,所以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那麼,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呢?筆者在高二時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較好成效,多個學習小組的研究成果製作成電腦作品,獲縣一等獎。筆者認為在嘗試研究性學習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把課堂研究作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主旋律。
所謂課堂研究,就是內容在課本,研究在課堂。既可以是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研究,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准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簡單的問答,也不是一般的討論,而是有課題、有研究、有總結、有報告的研究學習的過程。
課文研究。 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將課文中的重難點問題或課後練習轉換成研究課題。這樣,學生對課文比較熟悉,便於開展討論研究,又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莫泊桑《項鏈》一文中,可以讓學生研究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徵,瑪蒂爾德的丈夫路瓦栽的性格特點,以及如果瑪蒂爾德的項鏈沒有丟失又會怎麼樣等。學生通過討論,認為過去一直簡單地把瑪蒂爾德當作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形象來批判、否定是不太公正客觀的。認為她具有誠實、善良、質朴、堅韌、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1)她做衣服時能通情達理,善解從意;(2)盡管想入非非,但無非分之想,沒有自甘墮落;(3)能按時歸還項鏈,頗守信用;(4)沒有為了佔有項鏈而耍賴的不良想法,恪守道義等。這樣,學生就能打破權威,給瑪蒂爾德以全新的評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實屬難能可貴。158班李斌同學負責的學習小組研究分析《失街亭》中的諸葛亮形象,通過上圖書館、上網等方式查閱了大量資料,寫出的總結報告觀點新穎獨到,分析深刻透徹。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其品德高尚、智謀過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代表,但也有自負和臨機不決的一面。甚至大權獨攬,獨斷專行,自恃清高,聽不進逆耳忠言,錯殺魏延等。160班姜政偉同學負責的學習小組研究魯迅生平,更是成績突出,製作成20多頁的幻燈片,還列印了30多頁文稿,分別從「魯迅生平簡介」「魯迅雜文評價」「魯迅 小說評價」「空白與繁瑣——魯迅語言藝術評析二題」「結語」等方面加以陳述,很有深度,博得了同學的稱贊。這些研究性學習,既源於課堂,又不拘泥於課堂,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是一般的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做到的。
文學評論。 指導學生寫文學評論,是基礎研究的最佳方法。因為它給讀和寫找到了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同樣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再認識、再創造的機會。例如,執教《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課安排五課時:學生閱讀課文1課時,確定課題;課外查閱資料2課時;交流評價2課時。在五個課時中寫出文學評論在課堂上交流,既加深了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比較賞析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重要手段。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它可以幫助學生打通思路,開闊視野。同是愛情詩,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與舒婷的《致橡樹》就不同。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查閱資料,充分醞釀,寫出文章。
課外內容研究是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最佳體現。
筆者認為:課外研究是高於課本、高於課堂的研究,是「課堂研究」的延伸。過去,老師和學生在課本上特別是試卷上糾纏太多。學生視野不闊,思路不寬,知識不活,「高分低能」。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指語文的內容不僅涉及到各門學科的方方面面,而且還涉及到各種社會現象,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學生才能真正學好學活語文。而每周一個課時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為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老師可以自由揮灑才華,縱情享受教學的樂趣;學生可以在知識的海洋自由遨遊。
讓學生研究課外知識,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大語文的學習興趣,教師對此進行適當的引導,並適時加以鼓勵。158班樊琳、李競超、鍾精明等三個學習小組分別組織了《研究UFO現象》、《研究曾國蕃》、《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專題,160班郭幸敏、郭雪姝等學習小組則分別組織了《研究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建安詩人曹植》專題,都花了不少精力,效果也很不錯。幾個學習小組的研究成果還獲得縣一等獎。
此外,學生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去采訪地方領導、環保調查、到農村體驗生活,寫出內容詳實的調查報告。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在技術層面上注意策略,那麼必將提高學生的語文研究能力,開創語文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