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發布時間:2020-12-22 14:19:05

Ⅰ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專心靈崇高的;屬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

Ⅱ 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方法有哪些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意味著語文不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智力回,而且肩負著提升他們德育的重任答。《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應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可見,德育已被提升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討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意義,主要從語文教材、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當前小學德育目標及實施方法進行了探討。文章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主要介紹了目前小學德育的內容與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並簡要討論它們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從教學實踐中尋找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最佳途徑;第三部分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最後一部分本文在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意義的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學習也發現了這種現象存在的問題。

Ⅲ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個性和內在真實的感受。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有機滲透道德教育。如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快結束了,學生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說,我因勢利導讓學生給自己的任課老師寫一封信。習作時,啟發學生回顧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誨,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典型的場景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課外延伸,德育延續。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重要途徑。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切實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語文課外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而且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課外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道德品質、積極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開展排演小話劇《負荊請罪》、「紅領巾小記者」調查身邊的環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會、「我選我」演講、製作「我的成長冊」等活動,我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三、認真研究學生,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理解、體驗和感悟,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學生主動接受。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學習階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去感悟和思考,讓他們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在課後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發揮表率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後,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德育

Ⅳ 研究怎樣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此為視角對相關問題展開研究。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方法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對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實施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以此作為重點研究內容。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滲透德育教育
應該說語文學科本身蘊含諸多德育教育元素,但是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師更多的是以應試教育理念引領小學語文教學,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成績上,在教學中只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很少深入挖掘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元素。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即便是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滲透了一些德育教育的內容,但是,這樣的德育教育的滲透只是流於形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是現階段小學生語文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小學生德育培養的客觀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非常必要。
2.小學德育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創新需要
小學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熱愛自己故鄉的教育、立下遠大志向努力成才的教育、孝順父母長輩的教育、熱愛和關心集體的教育、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養成文明習慣的教育、熱愛環境和勞動的教育、愛國教育,等等。這些德育教育的內容雖然是比較豐富的,但是,只是從大的方向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在上述德育教育的內容實施中,主要集中在思品學科中,因此,德育教育無論從內容和手段的運用方面都比較片面,難以滿足現階段小學德育教育的客觀需要。應該看到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優秀的語文學習篇目,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文化遺產,在這些語文教學內容中,具有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這些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資源,極大地豐富了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也為小學德育教育的高效開展提供了更多創新實施的手段。與此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雖然一些內容不是明顯的德育教育內容,但是能夠有效強化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效果,有效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因此,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平台滲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
3.小學德育目標的實現需要
新的小學德育教學標准倡導實現的小學德育教育目標主要包括:幫助小學生形成五愛情感,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幫助小學生強化法律意識,形成法律觀念,幫助小學生樹立集體意識,讓小學生認識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使小學生懂得團結同學和關愛同學,懂得勤儉節約和講究衛生,懂得遵守紀律和文明禮貌,等等。通過分析小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我們發現,小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有許多地方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相一致。二者有許多交叉點與相互融合之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小學生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選取一些具有德育教育內涵的語文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小學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促進小學生德育素養的全面提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
應該看到,課堂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德育素質的重要陣地,因此,要通過小學語文開展德育滲透,教育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平台[1]。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以小學語文課堂為主戰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首先,要通過講解知識滲透德育教育。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採取那種知識灌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只要是將應該講解的知識點讓同學們記住了,在考試中能夠答對了,就會認為是教學取得了成功,所以在教學中很少滲透德育教學的內容,錯失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機會。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時,就要盡可能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中所蘊含的德育教育內容,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思想的啟迪,提高道德素質;其次,運用情感熏陶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主要是結合具有豐富情感元素的教學內容創設情感教學的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的有效運用,烘托充滿真情實感的教學情境,給予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在情感教學的熏陶中,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以此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再次,運用榜樣學習的方法開展滲透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身教重於言教,單純進行講述式的說教是難以收到預期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只有讓學生看到道德的榜樣,才能夠讓小學生受到心靈的啟迪,才能夠真正讓小學生思想得到凈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不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榜樣,讓教材中人物的道德力量充分感化學生,讓這些榜樣的高尚情感深入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而且要結合現實中一些先進人物的榜樣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也是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
2.通過語文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除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以外,小學語文課外活動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較,有自身優勢,課外活動教學的方式比較靈活,活動的內容不死板,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年齡特點[2]。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時,要引導學生收集有關德育培養的語文教學資源,通過一系列小學語文課外教學活動將這些教學資源有效滲透進去。這些教學資源中的德育內涵,在一系列的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實施中得到有效挖掘。學生在課外活動的開展中,語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道德素質也得到很好的培養。課外活動的開展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方式,創新小學語文課外活動形式,這是實現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3.通過課外閱讀滲透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更多關注的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在閱讀中德育得到了怎樣的熏陶則很少關注,這就讓課外閱讀淪為技能的訓練,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對於學生思想和道德素質的培養非常不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實現小學生德育培養的重要手段,通過內容豐富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還可以砥礪學生的思想,啟迪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培養頑強的意志品格,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尤其是選擇那些學生歡迎的充滿人文色彩的閱讀材料,這些閱讀材料的選擇,對於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是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開展的重要方式。
開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對促進小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因此,本文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極具現實意義。

Ⅵ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學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課堂授課,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廣大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內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是學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實有效的途徑.而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現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談淡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語文教材思想內容豐富,插圖及電教配套設施直觀新穎,符合兒童觀察特點,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冊語文教材中《識字學詞學句(一)》第一課,書中有八幅關於祖國的首都——北京建築物的插圖,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認識這些建築物,然後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等建築物的資料,並進行適當的講解,引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嚮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涉及到愛國題材的內容,如《我愛祖國》、《北京》、《看雪》、《北京亮起來了》等,這些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因此,我在講授這些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外,還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我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後許多學生產生嚮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理念. 二、將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理解與實踐相 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語文教材中,揭示課文思想內容的關鍵性詞語、句子或段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點」,它是入「道」之門.要找准「悟點」,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個性,不僅在深入挖掘每篇課文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總體,而且把握課文的局部,即對每個關鍵性詞語、句子、段落的個性均有所領悟.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點就越能落實.如:在講授人教版第四冊第二十一課《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地攥著麵包紙.」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表演攥著麵包紙的動作,理解「攥」的含義,再進一步提問,小潔為什麼緊緊地攥著麵包紙,如果她把麵包紙扔進湖裡,湖水會怎麼樣?通過誘導啟發,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著學生到堵河邊撿垃圾,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再如:在教學第五冊第八課《一次成功的實驗》,理解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句話時,我讓學生先聯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著提問:「從『先』字,你體會出什麼?」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後回答:「從先字,我體會出小女孩在危險時刻,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那麼,你從中受到什麼教育?」學生們思考片刻,有位學生發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心裡多想著別人.」然後,我又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談自己是否「心裡想著別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其中有幾名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為他人著想而感到慚愧,並表示今後要向小女孩學習,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後,我給學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為內容寫一篇小作文.有名學生以《獻愛心,讓我幸福》為題,寫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跪在地上乞討,連忙把自己准備買月餅的錢捐給他的事.文章最後寫道:「是啊,給別人幸福,自己也會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見,她已經把「心中有他人」這一良好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中去了.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正確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啟迪學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幸福是什麼》、《丑小鴨》、《三個兒子》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高尚的情操.在《誠實的孩子》一文中,講述了列寧在姑媽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開始不敢承認錯誤,欺騙姑媽,後來回家以後,主動寫信認錯的事.學生學習了這個故事,懂得了犯了錯誤,應該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如今有許多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寵愛下,不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當成呼來喚去的「傭人」,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利用課文內有關題材,對學生進行教育,第五冊第四課《三個兒子》一文中,通過寫三個兒子在看到各自的母親艱難地提水,只有一個兒子跑上去接過 水桶幫助母親提水的事,贊揚了

Ⅶ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責任感和神聖感,打破「師道尊嚴」的聖框。學生是否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於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

Ⅷ 試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後,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德育。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外,還要善於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內容,選好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講究德育時分寸的適度,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樣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教育:
一、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
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於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越性,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撥高,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並不等同於政治課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學實踐中走極端: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學《畫楊桃》時,結合一個學生將楊桃畫成五角星惹來同學們的鬨笑,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學生終於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楊桃,其形狀是不相同的這一深刻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教學《古井》時讓學生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的深刻道理。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標准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與的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出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語文教學畢竟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產品。德育僅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不至於喧賓奪主、流於形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的主題的程式,輕描淡寫地帶過,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致。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發現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要教學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來體現、突出中朝兩國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產國際主義情誼的,,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學作

Ⅸ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德育教育

一個抄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習成襲功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情景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更是一個不錯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傳授學生語文知識,也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高尚情感。因此在語文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創設出具體的語文學習環境,學生們在情景中自然地獲得道德教育。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小學課本《桂林山水》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們在多媒體教學工具上,展現出桂林山水美麗的自然風光,同時進行真情實意的講解,使得學生們在欣賞優美的風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小學生熱愛自然環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高尚價值觀。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