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年級上冊英才教程語文
四年級上冊教程語文內容有:
第1課《觀潮》
第2課《雅魯藏布大峽谷》
第3課《鳥的天堂》
第4課《火燒雲》
第5課《古詩兩首》
第6課《爬山虎的腳》
第7課《蟋蟀的住宅》
第8課《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第9課《巨人的花園》
第10課《幸福是什麼》
第11課《去年的樹》
第12課《小木偶的故事》
第13課《白鵝》
第14課《白公鵝》
第15課《貓》
第16課《母雞》
第17課《長城》
第18課《頤和園》
第19課《秦兵馬俑》
第20課《古詩兩首》
第21課《搭石》
第22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第23課《卡羅納》
第24課《給予是快樂的》
第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第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第27課《烏塔》
第28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
30課《電腦住宅》
第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
第32課《飛船上的特殊乘客》
Ⅱ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古詩兩首的兩首古詩的詩意是什麼
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峰迴路轉,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內斷;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容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岩;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嶂;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餚盡夠豐盛。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
Ⅲ 四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游西山村的詩意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這首詩寫於孝宗乾道三年(1167),時作者已退居山陰。乾道二年,陸游因為曾經積極支持張浚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被罷免了隆興(今江西南昌)通判之職,回到了故鄉山陰,居住於三山鏡湖。《宋史·本傳》稱:「言者論游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免歸。」《游山西村》就是陸游回鄉後不久寫成的。
詩的題目「游山西村」標明這是一首記游詩。「游」,遊玩,觀賞,游覽。「山西村」,似不是確指一村。今浙江紹興鑒湖附近有「山西村」,但詩中有「又一村」,可知在這首詩中並非一村專名,作「山西旁的村莊」解或更為穩妥貼切,不必拘泥。
這是一首七絕。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以議論開頭,點明這次出遊的時令,並在議論中寫出了游山西村受到朝氣熱情接待。「莫笑」,不要譏笑。「農家」,農村的人家。指農民百姓。「臘酒渾」,臘月里所釀造的酒稱為臘酒。渾,指渾濁,說明酒的質量差、時間短。酒以清者為貴,放置的時間愈久愈好。「豐年」,豐收年景,指年成好的時候。「足雞豚」,「雞豚足」的倒置。足,多。豚,豬,代肉。這里是說菜飯豐盛。首聯兩句是用倒插筆的方法,先寫了山村人們的熱情好客。詩人一路游賞,來到村中,受到人們的熱情款待。他們拿出了自己釀造的臘酒,殺了自己喂養的雞、豬,款留詩人,共話鄉情。盡管臘酒渾濁,可是他們的真誠和友好,卻使詩人十分感動:只要條件許可,他們就會盡最大的努力來招待客人。「豐年」使他們有了招待客人的基礎
詩人起筆便寫山村人們的好客是有深意的。作者通過農家的熱情好客,寫出了山村人們的淳樸善良的美德,這與官場險惡,恰成鮮明的對比,詩人不能不深有感觸,故於首聯突出地描寫了農村的人情。這是詩人游山西村感受最深、印象最深的,所以放在開頭來寫,表現了作者對這種誠摯淳樸習俗的熱愛。在結構上,則為尾聯的收束作了鋪墊。
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敘述出遊過程中見到的景色和當時的感受。「山重水復」,山巒重迭,水流繁多。這是途中的景色,詩人以素描的手法,緊緊抓住「山」、「水」的不同特點,勾勒其形象。「柳暗花明」,著眼於樹木,突出其色彩,柳色深綠,故曰「暗」;花光紅艷,故曰「明」。這兩句寫路上的風光。在去西山村的路上,詩人走過一層一層的山巒,涉過一道一道的水流,心中正在疑惑前面是否有路可走,抬頭一望,一個被柳蔭花樹所籠罩的村莊忽然出現在眼前,使詩人又驚又喜。
此聯是傳誦千古的名句。作者不僅以極其凝煉的語言描繪了山中清新秀麗的圖畫,而且還帶有耐人尋味的理趣,以至千百年來,或藉以描繪陷入困境、忽又絕處逢生的情景,或用來形容文藝作品的情節出人意料,引人入勝,或用來說明從一個優美的風景區進入到另一個優美的風景區,甚至有人用來比喻生活道路上的轉折點。凡此種種,都說明了這兩句在思想內容上的容量是極大、極深,也極含蓄。在形式上,這兩句對仗工穩,「山重水復」對「柳暗花明」,「無路」對「一村」。「疑」與「又」兩個字用得最妙,不「疑」,便顯示不出後面的驚喜,無「又」則不能充分表達出欣喜的程度,「疑」與「又」相互配合,使內容的內在聯系更加密切。
那村中情景又是如何呢?頸聯兩句「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寫的就是詩人在村中看到的情景。「簫鼓追隨」,即「追隨簫鼓」的倒裝。簫和鼓都是吹打樂器,此代指樂隊。人們追隨著祭神的樂隊往前走。「春社」,在古代,人們把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作為祭祀土地神,以乞求保佑豐收的日子,這一天稱為「春社日」。據《荊楚歲時記》說:「社日,四鄰並結綜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這里的「春社」,是指祭神的地方。「簡朴」簡單樸素。「古風」,古代淳樸的風氣。
頸聯描寫了詩人在村內看到的情景。人們圍繞跟隨著吹簫打鼓的樂隊,向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走去,他們的衣著簡單樸素,表現出一種淳厚的氣質,依然保留著古代人儉朴的作風。出句通過描寫熱烈的場面,反映了山村人們的習俗;對句通過人們的衣著,表現山村人們的朴實。從而流露了作者對山村人們生活習俗的熱愛。這種感情,使詩人主動縮短了自己同村民之間的距離,而決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知已,而在尾聯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從今若許閑乘日,拄杖無時夜叩門。」這個尾聯是詩人內心活動的展現。「若許」,如果允許。此指朝廷允許。「閑乘月」,是說空閑的時候趁著月色拜訪。「無時」,不論什麼時候,隨時。「叩門」,敲門。
詩人想,從今以後,如果能夠在家閑居,我將趁著明月之夜出遊,那時我將用拄著的手杖敲門,到農民家作客,與人們共話家常。這兩句寫了出遊的感觸,總結了全篇,照應了首聯。
這首七律記述了詩人出遊的經過,描寫了秀麗的鄉村風光和農村節日的熱鬧景象,贊揚了農民的好客和淳樸,反映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首詩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首先,在材料的取捨上匠心獨具。作者注意了寫景,而且寫得優美秀麗,色彩鮮明,具體生動,這與「游」字是相符的。但是,作者要突出的是「人」,因此詩筆的重心落在了農民身上,寫他們的美德、衣著、氣質和生活,從而表達了詩人與農民之間的深厚的情感。這就不同於一般紀游詩,而顯示了深刻的思想性。其次,形象鮮明、具體、生動。頷、頸兩聯最為突出。首尾兩聯是議論,仍然具有鮮明的形象。另外,語言自然淳樸,通俗易懂。
前人論詩往往認為宋人律絕遠不如唐,就整體而言,不無道理,但並不是所有的詩都如此。象這首《游山西村》就大有唐律神韻,全詩形象鮮明、具體,情感深厚、真摯,語言自然、圓活,色彩清新絢麗,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Ⅳ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古詩兩首題西林壁、游山西村詩意
題西林壁
[宋]蘇軾來
橫看成嶺側成峰自,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這是作者初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詩。
正看廬山,高嶺橫空;側看廬山,峭拔成峰;遠近高低,形象各異。
為什麼總看不清廬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為自身在這山中的緣故吧!
此詩寓理於情景,巧妙地道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
游山西村
不要笑話農家的酒渾,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餚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無路可行間,忽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
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臨近,布衣素冠,簡朴的古風依舊保存。
從今日起,如果允許乘著月光閑游,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柴門。
Ⅳ 四年級上古詩兩首
題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Ⅵ 語文二年級上冊:4.古詩兩首
應該是這個吧^_^
山行 唐 杜牧 七言絕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 譯文 】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只是因為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
賞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杜牧(803~852)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牧晚年任中書舍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內憂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時期,從青年起就關心國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復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
贈劉景文
【宋】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正)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和曾鞏並稱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代四大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的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Ⅶ 四年級所有古詩兩首
一、《回鄉偶書》
1、作者:唐代賀知章
2、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翻譯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翻譯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作者:唐代王維
2、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翻譯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四、《宿建德江》
1、作者:唐代孟浩然
2、原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翻譯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五、《望洞庭》
1、作者:唐代劉禹錫
2、原文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翻譯
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凈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
遙望美麗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聯翩。那翠綠的君山,真像銀盤里的一枚玲瓏青螺。
Ⅷ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古詩二首是什麼各是誰寫的
分別是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