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讀為本,培養語感
「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既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結構的嚴謹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1、范讀
夏丏尊先生說:「國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傳語感於學生。」教師的范讀,體現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語氣、語調、體態都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會看得到,聽得清,可以模仿、學習。教師讀得好,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起到「情染語感」的作用。有位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先用誦讀創設情景,使學生覺得彷彿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師也恍若置身十里長街。然後再用哀婉的語調朗讀著:「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隨後問:「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是贊美的語調,為什麼老師讀得反而低沉了,輕了,慢了。」教師意在讀中激情。學生動情地說:「因為這種幸福人們再也享受不到了!」「因為周總理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憶快樂,使我們悲上加悲!」
2、自由讀
培養學生的語感,自由朗讀比齊讀更加有效。朗讀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來讀,邊讀邊品味課文的感情,如果覺得還存在沒有充分領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讀,多讀幾遍,從而不斷加深學生的感受。《黃繼光》一文中,有一組重點句子:「他感到指導員在看著他,戰友們在看著他,朝鮮人民在看著他,祖國人民在看著他,黃繼光又站起來了!」一位老師教學時,拋開繁瑣的提問和分析,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個句子,去體味文意,領悟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聲隨著排比的推進,由小到大,感情也越來越強烈。當讀到「黃繼光站起來了」時,「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強音。此時,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學生的心中。
3、分角色讀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朗讀中可運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課,狼說得話要嗓子粗,聲調高,語速快,還讀出惡狠狠的、蠻不講理的神情;而小羊說的話要讀得慢而輕,讀出善良、溫和與可憐。學生在角色朗讀中與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對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的真切深刻,不但培養了朗讀的熱情、興趣,還發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
4、引讀
有的班級學生朗讀整體較弱,語感普遍不強,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產生共鳴。此時可用「引讀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相對集中感悟某些重點詞句,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情。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
師:這時候,嘹亮的沖鋒號吹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成千上萬的解放軍戰士沖上來了,可是,敵人的機槍還在掃射。萬分緊急關頭,董存瑞——
生:昂首挺胸,站住橋底下,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
師: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
生: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
師:1秒鍾,2秒鍾……董存瑞——
生: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
師:董存瑞抬頭眺望遠方,彷彿看到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的上空高高飄揚,他用盡力氣高喊著——
生: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
此段朗讀,學生在教師的「引讀」下通過對董存瑞炸暗堡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集中感受,在學生的情感深處刻下了一個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輝形象。
(二)品詞析句,訓練語感:
咬文嚼字,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朱熹對此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葉聖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也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可見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由此,我們在課堂上要著力引導學生推敲詞句,品析文本,通過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在文本、師生、作者和編者間形成平等的對話,感悟用詞的准確性,感悟語句的意境,體驗語句的情感,增強語感的靈敏度。具體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加、減、調、換」等方式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感。
1、加。就是加進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再與原句比較。如《狼牙山五壯士》中,「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一句,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把這句話改為「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然後比一比,兩句話在情味上有什麼不同,通過揣摩比較,學生領悟到在當時環境險惡的情況下,一個「走」字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五壯士捨生取義的堅定決心。
2、減。就是把原句中的某個詞語減去,再與原句比較。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開來的方向」一句。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後與原句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明白這三個「都」不寫,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樣,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這三個「都」,就突出地表現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懷念、愛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無一例外的。
3、調。就是把前後幾個詞語調換位置,然後進行比較。」《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有這么兩句話:「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調個位置?學生通過調序朗讀,通過思考,通過聯繫上下文和原句比較,就知道這兩個詞不能換位置。因為,是由於他們與日寇英勇頑強的搏鬥,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已安全轉移,「眺望」寫出了五壯士心中充滿的無比自豪,和對人民對部隊的無比熱愛、留戀。回頭「望望」向上爬的敵人,表達了五壯士對敵人的無比蔑視。
4、換。就是將句子中某個詞語換成另一個詞語,然後進行比較。《燕子》中有這么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麼像正在演奏的曲譜啊。」為讓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裡,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麼量詞?(根)然後換成「根」後與原句比較:在這里用「根」好還是「痕」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和對生活的聯想,學生體會到了用詞的妙處:一個「痕」字把處於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准確地表現了出來,與後面描寫「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
(三)聯系生活,汲取語感
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訓練語感,應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真切。」 ⑤茅盾先生也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中去。由此可見,培養語感必須聯系生活經驗,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也就是說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台。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教師提出 「『焦急』、『耐心』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老奶奶為什麼會焦急,又為什麼會耐心地等待呢」這樣一個問題來誘發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去火車站接親人,你提前等候在車站,可是到時間火車卻晚點了,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堅持等候,沒有回家,這又表現出很有耐心。由此點撥學生即能頓悟此處的「焦急」是表現出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耐心」表現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從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對總理的愛戴和懷念。
再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游園不值》一課時,就運用了聯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培養語感的。
師:同學們,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多令人遺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麼樣的嗎?
生1: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裡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蜜蜂。
生2:園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還有一個大水塘,裡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岸邊種著桃樹、杏樹、梨樹,散發出花的清香,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
……
學生的描述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教師在這里巧妙地以聯想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生活體驗連接在一起,使學生融入到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之中,迸發出了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② 自然科學在小學語文中的作用
能夠讓小學生了解更多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
③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
教學是實施課程標準的語主渠道如何把課程標准所體現的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策略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有所獲,確有所得,這是教學建議應有回答的問題。《語文課程標准》的教學建議特別提到了,要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學生掌握好工具,只靠口耳是不行的。需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獲得語言能力,自己鍛煉用語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儲存的本領,對此別人無法代替,也別無捷徑可走。
1、 當前語文教學主要關注的是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學習情境的創設,優化課堂結構組合,使課堂結構更加符合課堂教學的自然規律,更加符合教學目標達成的需要,這就決定了學生在語言教學中的語言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師藉助教材,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把學生學習語言的活動,組織在特定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起著組織引導的作用,學生則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又是個性化的活動。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掌握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本領,由於學生學習語言不是從零開始,他們在學齡前期已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有的還會背誦古詩和兒歌,每個學生學習的起點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思維特點不同,個性有差異,這些都需要教師善於引導,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3、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又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反映在注重字詞句篇基本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結合,是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結合,語文和學生生活的結合,以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口、耳、手、腦並用,知行統一。 關於語文的綜合性,《語文課程標准》較之歷屆「大綱」提得更為明確,更有新意。 心理學家索里和特爾福德指出:人是統一的單元,當他有所活動時,是整個人去反應。當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由於經驗而有變化時,其運動的觀念情感的方面都要發生變化。又指出:人的每一個活動總是程度不同的包含運動觀念和情感的變化。
《語文課程標准》正是從一個新的維度論述語文教學的綜合,主要是:知識與技能。對於語文知識,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要有的放矢。 有序,即按照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由淺入深地傳授有關語文知識,例如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重點,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漢字的筆順筆劃、偏旁部首的知識,低中年級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標點符號的知識,5、6年級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閱讀說理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有度即語文教學中傳授語文基礎知識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提高要求,不要把知識體系化,不要脫離能力培養去孤立地傳授知識。提倡在學生語言實踐活動中傳授知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關注能力的培養。 有的放矢即語文教學中傳授的知識是有明確目的的,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提倡在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傳授知識,不追求知識系統化,要明確在語文教學中掌握了一定知識不是終極目標,而是為了培養能力,發展能力,健全人格。 過去我們對語文能力的分項研究較多,綜合性研究較少,所以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研究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研究字高句篇知識和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及其互補互促的特點和規律。 情感和態度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一個十分主要因素。因為語言文字除了達言,還有傳情功能。在語文教學中,大多是文質系美的創造。在情感的陶冶中,展開想像,後動思維,從中感受、體會、感悟、理解並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
閱讀是一實踐活動,所以必然有其起始、發展、高潮、結束的過程,我們關注閱讀教學過程,也就是關注學生讀書的過程,關注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關注閱讀中的感知,想像思維過程,關注閱讀中的感悟、體驗、揣摩、領悟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的過程。 在教學中,雖然教學步驟是致的,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卻是千差萬別的思維活動,方式不同,情感活動的一種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過程方法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其中知識、能力是基礎,在一定知識基礎上培養能力,在形成能力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方法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
無論是形之於外的動作技能,行為操作,或是隱伏於內的心智活動,都體現在一定教學過程中,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產生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態度、情感、態度伴隨教學過程又推動教學過程。
④ 外國文學在小學語文中的作用
請問該從哪方面開始?高手進
追究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兼濟天下,感恩社會,造福人民之心
⑤ 如何在小學語文中落實雙基
在小學語文中落實雙基的方法:
一、訓練要注重學生母語的學習和發展
語文教育大家袁瑢老師在教學《顆粒歸公》時的一個經典教學片段中就涉及到四個方面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避免代詞在句子中的重復使用;知道描寫事物要有順序地進行;寫句子要注意前後連貫;了解總起句在段落中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也應該通過平實、樸素的語言訓練,「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使「雙基」真正得以落實。不能熱熱鬧鬧走過場,而是要認認真真搞形式,語言訓練要到位、要落實,難認的字多念幾遍,難寫的字多寫幾次,該解釋的詞要解釋,該辨析的詞要辨析,該品味的句子要反復品味,該歸納的段意歸納,至於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識、標點符號知識不能一溜而過。
記得一位老特級教師執教《少年閏土》,文中有「秕谷」一詞,學生查字典回答:「秕谷是干癟的穀子」。一般來說,到此為止就夠了,可老師又問學生:「能不能說癟棗啊!」學生答:「不能。」老師笑問:「為什麼?」學生答:「因為秕字是禾旁,是專用來形容穀子的。」解釋一個「秕」字,增長了多少見識啊!
二、訓練要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40分鍾要效率。語文教學強調雙基訓練,並不是說要「另起爐灶」,而是要求與閱讀教學和諧共生,相互交融,讓閱讀過程成為訓練的有益載體,讓訓練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學《煙台的海》時,先讓學生認真讀文,弄清煙台海四季的特點後,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環節:我來當導游。我自認為我的這個訓練就安排得十分巧妙,使訓練融於閱讀之中。這種改變人稱的講述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而且增強了訓練的趣味性。
在現行的語文課本很多課文後有這樣的問題:你想對他(文中的主人翁)說什麼?要想回答這一問題,學生必須在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的說幾句。
例如在教學《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一文時,我先讓學生有感情地讀第三節,再仿寫。學生在理解了詩的寫作特點和所寫的內容後。就寫出了:蟈蟈帶盲婆婆看到了金色的稻穀,看到了呱呱叫的青蛙……這樣學生就更了解了蟈蟈帶給盲婆婆的快樂。在仿寫過程中,當教師發現學生的語病時,及時引導學生糾正語病,使學生明白,寫話時句子要通順,意思要前後一致。其實,學生的練筆往往需要一個消化思考的過程,要求學生在課內短短的幾分鍾內就完成一篇像樣的練筆不太現實,甚至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的敷衍了事。因此,可以將練筆延伸到課外,給學生更充裕的時間認真完成,事後教師再對其進行評改。這樣,訓練才扎實有效。
三、訓練要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語文課程標准》特別強調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統一。這主要是改變過去以學科為本位進行教學的觀點。訓練中,我們要讓學生的語言得到積累、理解得到加強、想像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華,語文整體素養才能得到相應提高。在教學《風箏》一課時,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能體現心情變化的詞語和句子,學生知道了可以通過神態和動作的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心情, 從而語言得到積累,也理解了小夥伴的快樂所在。
四、訓練要培訓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
古人雲:「學貴有疑,有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創新的動力。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學習只是習慣於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不習慣於思考,不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思維能力差,出現「高分低能」、 「越學越沒有靈氣」的不良後果。因此,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注重質疑,讓學生想問、敢問、善問。
五、訓練要有效提高學生語言的積累
掌握豐富的詞彙,並能正確運用,是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掌握豐富的詞彙,需要平時多讀、多看、多思、多練,也要善於積累,並正確運用於寫作上。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我還要求學生每人配一本《詞彙本》,按時間描寫、季節描寫、氣候描寫、人物描寫、活動描寫等進行分類,編好目錄、頁碼,學生既便於每天積累,又便於掌握豐富的詞彙。我以課本為依據,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詞品句,讀背好詞好句,並摘抄在《詞彙本》上。我根據課文中對各種不同的描寫,讓學生分類摘抄,日積月累,詞彙自然就豐富了。通過進行閱讀與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使閱讀教學達到良好效果,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總之,「雙基」之於語文,猶如基石之於大廈。我們必須明白,如果學生接觸語文的起始階段,沒有通過大量科學、扎實的語言訓練以夯實其基礎,沒有使其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語文基本能力,就不可能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當然,我們的教學質量就難以提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落實「 雙基」訓練是重中之重。
⑥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導入新課
三、幾種常用的導入方式
1、開門見山法
教師的開場白就直接點題,用准確精煉的語言,主動提出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給學生一個整體入微的感覺。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課題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或點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學這類課文時,為了使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表現,教師就要抓住有利時機設計簡短、精彩的導語直接揭示學習的內容。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她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有壯闊秀美的江河湖泊,還有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祖國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風景聞名於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現在我們一同來領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風光。」教師言簡易賅,簡潔明快的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調動了學生學習新課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幫助學生把握學習方向。
2、激情渲染導入法
「激情」就是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俗話說:若要學生動心,教師先要動情。學習新課時,教師要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中去。如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的導入:1976年1月8日,為人民勞累一生的周總理去世了,他靜靜地躺在鮮花翠柏中,五星紅旗覆蓋著他的身軀。1月11日,周總理的遺體要送到八寶山火化。披著黑紗的靈車,緩緩地開過來了,那年冬天特別冷,寒風猛烈地吹著,但是首都幾十萬人湧上了街頭,默默地站在人行道兩旁,等待著,等待著靈車開來,他們要向敬愛的周總理告別。因為從今以後,我們再也看不到周總理慈祥的面容,再也聽不到總理那親切的聲音了。十里長街到處是白花,就像鋪了一層厚厚的白雪,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低低地哭泣……同學們,這是32年前的事情,你們沒有經歷那讓人心碎的時候,但是《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會讓我們了解當年的情景……這段感人至深的導語,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3、懸問設置導入法
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根據學生學習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如課文《驚弓之鳥》的導入:
師:現在空中飛著一隻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
生:用箭射,用槍打……
師:你們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羸,卻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把這只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
由於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如果故弄玄虛,那就失去了懸念的意義,有的甚至會把學生弄糊塗。
4、演示法導入
如何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這一節課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動機都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作用。因此,在每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來設計巧妙的導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的慾望。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說: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小動物的畫像,你們誰認識它?然後出示用水彩畫畫成的動畫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驚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師接著問:「誰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動物?」學生交流說到它吃蒼蠅、蚊子後,教師趁機說:「壁虎雖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人類的朋友。你們看,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麼了?」學生驚奇地說:「哎呀,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麼斷的,斷了以後又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學的《小壁虎借尾巴》講的就是這只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後的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並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後知識聯系法
「前後知識聯系法」就是指在已學過的舊知識的基礎上導入新學知識,從已知的領域轉入未知的領域,這種方法的使用關鍵在教師,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找出新舊知識的銜接點,過渡要自然連貫,既起到調整學生思維方向,又為新課學習創設良好環境的作用;既讓學生感到新知識不陌生,又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新知識。「溫故」只是手段,而「導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冊《古詩三首》都是描寫春天美麗的景色,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內容,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想起了《春曉》、《詠柳》等古詩,有的學生還一口氣把這幾首詩背誦了下來。我因勢利導,表揚好的,鼓勵差的,向學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學生充滿活力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6、音樂感染法
播放一首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歌曲,喚起學生的想像,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記得從前一位教師教《草原》這篇課文時,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第一段歌詞:「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白鳥齊飛翔。」接著用抒發感情的格調描述了內蒙古遼闊的大草原美麗的景象:「那兒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氣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
⑦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而語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語文課堂 教學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所以搞好語文課堂教學就顯得愈來愈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 中實施素質教育呢?我認為應著眼於以下兩個「突出」。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也必須做到「目中有人」。就課堂教學而言,這個 「人」無疑就是全體學生。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在授課時應面向全體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調動他們參與 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盡其能。然而應試教育的誤區就在於,一方面,施教者未能 完全明白這一點,只強調了自己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教學方法,是滿堂灌、一家言,久 而久之,學生只是接收器、盲從者,談不上應用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體」意識 ,注意的只是幾個學習尖子。圍繞尖子施教,針對好生發問,冷落了其它學生。這種做法,大大挫傷了學習困 難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語文課堂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就要一改應試教育 的弊端,做到如原國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講的那樣: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這就要求老 師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地創設和諧的氛圍,採用靈活多變的形式,使學生在愉悅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其具體施行 辦法如下:
1.形式靈活,發動全體學生參與活動。語文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表現是,面對全體學生,選擇靈活的教學 形式,動員全體學生投入到活動中去。要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就要認真設計和安排活動形式。教師應按 照聽說讀寫的要求,安排好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設疑點,激發學生靈感,促使人人思考,個個踴 躍發言。集體活動、個體發言交替進行,要切實避免老師和幾個尖子學生反復「表演」的現象。對能力差的學 生先讓他們回答淺而易懂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優秀生則讓他們回答難度大一點的問題。為了促使學 生人人有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老師也可採取小集體活動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後桌討論,選一代表發言。如 復述課文內容、背誦課文章節、默寫詞語、討論疑點等教學內容。
2.依據教材、設置活動。要讓學生有充分活動的機會,就必須多設置課堂活動內容,老師可根據教材的具 體情況製作安排。如講授魯迅先生的小說《葯》時,第三部分可改編成課本劇片斷讓學生表演,因為這部分集 中了小說的全部人物和矛盾沖突,且每個人物的性格都展示得淋漓盡致。讓學生改編、演好這場戲,既能加深 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的寫作、表演、交際的能力。又如講授《崇高的理想》一文時,就可由「金 榜題名」這個成語生發開去,設置成語接龍的活動。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詞彙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們 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3.分層設置活動,保證活動質量。安排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如同對教材的處理一樣,應遵循由易到難的原 則。這就要求老師在安排活動時應考慮教材難易和學生程度,以保證活動質量。首先,學生活動的起點要適當 ,因為活動目標定的低了,就會影響優生水平的發揮,使他們覺得有勁無處使;高了就會影響中下水平學生的 情緒,使他們望而生畏。活動要定在全體學生都敢於、樂於參與的形式上,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各個活動層面 上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二、突出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說到教學的終極目的時,葉聖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話:「教是為了不教。」特級教師陶伯英先生 說:「語文課應以實踐為主,認真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我以為他們談的應都是素質教育的真諦,值 得我們深思。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卻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律,唯考而教,單純進行知識的傳授,扼殺了學生的 個性,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是高分低能,或只能起到留聲機的作用。語文課堂教學要實 施素質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就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個性,培養能力。 培養學生能力,應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及書寫的能力。聽、說、讀、寫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會說、會寫是學生最起碼 的素質,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不說深層次的說、寫,單就淺層次的口頭表達及寫字來說,問題已夠大的了 。拿農村中學的學生為例,能講普通話的不足一半,能講比較純正普通話的更是鳳毛鱗角。這就在很大程度上 影響了社會交往,影響了信息的攝取。再說寫的方面,不少學生寫字潦草,模糊難辨,有人戲之為「芳草萎萎 」,這種惡習甚至帶入了高考試卷。在江蘇省歷年的語文高考試卷中,錯別字、不規范的簡化字隨處可見。由 此表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及書寫能力並非小題大作,而是當務之急。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嚴 格要求他們講普通話,寫規範字,並輔之以方法技巧的傳授。如練慣用普通話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