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初中美術課的實習生聽課記錄
這有何難的,找幾份聽課記錄表,填寫好表頭,課堂記錄就找幾份教案記一下教學過程專(設想的屬),當然課題要對得上哦!優點嘛,設想一下教學效果就可以寫幾點,缺點也一樣(少點),建議嘛,那就是發揚優點,改正缺點了.這就大公告成了!
『貳』 八年級下冊物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聽課記錄
瀘科版:初二物理 復習綱要 一、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 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m),常用的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長度的單位換算時,小單位變大單位用乘,大單位換小單位用除 3、正確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觀察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2)使用時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著所測長度放,尺邊對齊被測對象,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損的零刻度線,如因零刻線磨損而取另一整刻度線為零刻線的,切莫忘記最後讀數中減掉所取代零刻線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讀數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4、正確記錄測量值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1) 只寫數字而無單位的記錄無意義 (2) 讀數時,要估讀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誤差 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誤差不能避免,能盡量減小,錯誤能夠避免是不該發生的 減小誤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另外,選用精密儀器,改進測量方法也可以減小誤差 6、特殊方法測量 (1)累積法 如測細金屬絲直徑或測張紙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簡單的運動 1、機械運動 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這就是說運動是絕對的,我們平常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於另一個物體(參照物)而言的,所以,對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 2、參照物 研究機械運動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1) 參照物並不都是相對地面靜止不動的物體,只是選哪個物體為參照物,我們就假定物體不動 (2) 參照物可任意選取,但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對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對靜止 兩個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的物體,或它們之間的位置不變,則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4、勻速直線運動 快慢不變、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勻速直線動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單位 國際單位 :m/s 常用單位:km/h 1m/s = 3.6 km/h 6、平均速度 做變速運動的物體通過某段路程跟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之比,叫物體在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須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7、測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測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計時器) 三、聲現象 1、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聲間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振動都會發出聲間 2、聲間的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間要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間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3、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1) 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 (2) 低於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間只能使原聲加強。 (3) 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運 4、音調 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5、響度 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6、音色 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 7、雜訊及來源 從物理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地雜亂無章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於雜訊。 8、聲間等級的劃分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雜訊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9、雜訊減弱的途徑 可以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和人耳處減弱 四、熱現象 1、溫度 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 2、攝氏溫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把1標准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 3、溫度計 (1) 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製成的 (2) 構造:玻璃殼、毛細管、玻璃泡、刻度及液體 (3) 使用:使用溫度計以前,要注意觀察量程和認清分度值 使用溫度計做到以下三點 ① 溫度計與待測物體充分接觸 ② 待示數穩定後再讀數 ③ 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上表面相平,溫度計仍與待測物體緊密接觸 4、體溫計,實驗溫度計,寒暑表的主要區別 構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體溫計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35—42℃ 0.1℃ ① 離開人體讀數 ② 用前需甩 實驗溫度計 無 —20—100℃ 1℃ 不能離開被測物讀數,也不能甩 寒暑表 無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 6、熔點和凝固點 (1) 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兩類 (2) 熔點: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熔點 凝固點:晶體者有一定的凝固溫度,叫凝固點 同一種物質的凝固點跟它的迷熔點相同 7、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汽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蒸發和沸騰,這兩種方式都要吸熱 8、蒸發現象 (1) 定義: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並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2) 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 9、沸騰現象 (1) 定義: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 液體沸騰的條件:①溫度達到沸點②繼續吸收熱量 10、升化和凝化現象 (1) 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 (2) 日常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冰凍的濕衣服變干,冬天看到霜) 11、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大氣層是不均勻的,當光從大氣層外射到地面時,光線發了了彎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氣中的速度接近於這個速度,水中的速度為3/4C,玻璃中為2/3C 4、光直線傳播的應用 可解釋許多光學現象:激光準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線 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的直線,即沿光的傳播路線畫一直線,並在直線上畫上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是假想的,實際並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的交界面時,一部分光返回原來介質中,使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稱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可歸納為:「三線一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線決定反射光線,敘述時要「反」字當頭 (2) 發生反射的條件:兩種介質的交界處;發生處:入射點;結果:返回原介質中 (3) 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當入射角為零時,反射角也變為零度 8、兩種反射現象 (1) 鏡面反射:平行光線經界面反射後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線 (2) 漫反射:平行光經界面反射後向各個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個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線 注意:無論是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鏡對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1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到鏡的距離相等 理解: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是以鏡面為軸的對稱圖形 12、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鏡的應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鏡成像 (3)潛望鏡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與光的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質中,而折射光則進入到另一種介質中,由於光在在兩種不同的物質里傳播速度不同,故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生變化,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既發生折射,同時也發生反射 2、光的折射規律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規律分三點:(1)三線一面 (2)兩線分居(3)兩角關系分三種情況:①入射光線垂直界面入射時,折射角等於入射角等於0°;②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等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③光從水等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鏡及分類 透鏡:透明物質製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鏡厚度遠比其球面半徑小的多。 分類: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 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 5、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 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 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後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 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如圖 6、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如圖) 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如圖) 7、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 距 (u) 成像 大小 像的 虛實 像物位置 像 距 ( v ) 應 用 u > 2f 縮小 實像 透鏡兩側 f < v <2f 照相機 u = 2f 等大 實像 透鏡兩側 v = 2f f < u 2f 幻燈機 u = f 不 成 像 u f 放大 虛像 透鏡同側 v > u 放大鏡 凸透鏡成像規律口決記憶法 口決一: 「一焦分虛實,二焦分大小;虛像同側正;實像異側倒,物運像變小」 口決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隨著物距變; 物遠實像小而近,物近實像大而遠。 如果物放焦點內,正立放大虛像現; 幻燈放像像好大,物處一焦二焦間; 相機縮你小不點,物處二倍焦距遠。 口決三: 凸透鏡,本領大,照相、幻燈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實小,二倍焦內倒實大; 若是物放焦點內,像物同側虛像大; 一條規律記在心,物近像遠像變大。 8、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燈片要倒著插。 9、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暗箱中的膠片相當於光屏,我們調節調焦環,並非調焦距,而是調鏡頭到膠片的距離,物離鏡頭越遠,膠片就應靠近鏡頭。 七、質量和密度 1、質量 (1) 定義: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用字母「m」表示。 (2) 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對於一個給定的物體,它的質量是確定的,它不隨物體的形狀、位 置,狀態和溫度的改變而改變。 (3)質量的單位及換算: 質量的主單位是千克(kg )。常用單位有噸(t )、克(g)和毫克(mg) 1t 103 kg 103 g 103 mg 2、質量的測量 生活中稱質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實驗室里,用天平稱質量,其中包括托盤天平和物理天平。 (1) 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將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 ② 調節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③ 估計被測物的質量,把被測物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並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項: ①天平調好後,左右兩托盤不能互換,否則要重新調節橫梁平衡 ②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最大秤量 ③砝碼要輕拿輕放,不能用手拿,要用鑷子,以免因為手上的汗而腐蝕砝碼 ④ 保持天平盤乾燥、清潔。不要直接放潮濕或有腐蝕性的物體。 (3) 天平的稱量和感量: 每台天平能夠稱的最大質量叫天平的最大稱量,也叫秤量。 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測量的最小質量數,就是標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質量數。 3、密度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密度的計算公式: (3)單位:國際單位是kg/m3,實驗中常用單位是g/cm3,1g/cm3=103kg/m3 八、力 1、力的定義 (1) 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 說明:定義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壓等具體動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 (1) 發生力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存在,也就是說,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 (2) 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所以沒有施力物體或沒有受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 (3) 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發生力的作用,沒有接觸的物體之間也不一定沒有力「接觸與否」不能成為判斷是否發生力的依據。 (4)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 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對力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② 施力物體、受力物體是相對的,當研究對象改變時,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也就改變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 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運動快慢改變和運動的方向改變。 (2) 可使物體的形狀與大小發生改變。 4、力的單位 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來表示。1N大小相當於拿起2個雞蛋的力。 5、力的測量 (1) 工具:測力計,實驗室中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2) 彈簧秤的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就越長 6、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1) 觀察彈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針是否指在零刻線上 (2) 讀數時,視線、指針和刻度線應在同一水平面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 9、力的圖示的做圖方法 (1) 畫出受力物體:一般可以用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圓圈表示。 (2) 確定作用點:作用點畫在受力物體上,且畫在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的接觸面的中點,如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不接觸或同一物體上受二個以上的力,作用點畫在受力物體的幾何中心。 (3) 確定標度:如用1厘米線段長代表多少牛頓。 (4) 畫線段:從力的作用點起,按所定標度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直線,用來表示力的大小 (5) 力的方向:在線段的末尾畫上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6) 將所圖示的力的符號和數值標在箭頭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圖 某些情況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體的受力情況,不需要精確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則可以畫力的示意圖。 11、重力的概念 (1) 定義:地面附近物體由於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它的受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②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12、重力的三要素 (1) 大小:G = mg (2) 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3) 作用點:重力的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上。其中形狀規則,質量分布均勻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13、合力的概念 (1) 合力: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兩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 (2)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礎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另外一個力,它只不過是替了原來作用的兩個力,不要誤認為物體同時還受到合力的作用。②兩個力合成的條件是這兩個力須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否則求合力無意義。 14、力的合成 已知幾個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當兩個力方向相同是時,其合力的大小等於這兩個力之和;方向與兩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表述:F合 =F1 + F2 (2)當兩下力方向相反時,其合力的大小等於這兩個力之差,方向為較大力的方向 數學表述:F合 = F1 — F2 (其中:F1 > F2 )
『叄』 小學語文五年級聽課記錄8篇。
找五年級的教案簡略抄,再加上自己的點評,不就行了嗎?要別人把聽課記錄打上去,我看就比較難,因為內容太多了。嘗試以上的辦法,可能會更容易解決些,希望我這個方法能幫到你。
『肆』 初二語文評課記錄
初二語文《大道之行也》評課記錄與反思
開學之初,初中語文組聽了衡老師的一堂匯報課,他所執教的課文是初二的《大道之行也》,現將評課及反思簡單摘錄如下:
姚老師:1、本堂課的導入設計平淡卻很有效。老師讓學生背已讀過的《桃花源記》引入課堂教學,這既為學習新課作了鋪墊,又強化了所學知識的積累。緊接著提問《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會是怎樣的社會?作為本課教學的切入點,起到了較好的激趣作用,應當說這種導入是比較成功的。
2、教師將本課設置了六個問題,課前讓學生將預習結果分組板在黑板上,從檢查預習效果以及幫助學生完成對內容理解的角度來說,此環節是安排合理的,這樣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書寫能力、解題能力。
商榷:學生陳述答案時,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若考慮讓其他組發表見解展開討論,或許更能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思維。
謝老師:通過設計六個問題,重點突出,知識點落實到位,並且老師能引導適時的朗讀,只是學生展示時聲音較小。
劉老師:本堂課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課堂結構完整,知識點基本落實到位,不足點就是老師講課聲音不太洪亮,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生不是很多,課堂氣氛比較沉悶。
牛老師:老師講課思路清晰,語速適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不過學生的展示還有待於老師進一步強調並引導,讓展示自然、大方的學生做榜樣。
金老師:能將本課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問題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有利於學生對「大同」社會特徵的理解。
本文是文言文,還要強化朗讀,學生可通過多樣的朗讀形式來展示,在讀中感受、領悟、賞析。
鞏老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衡老師深知:課堂越開放,對自己教學越有利,因而,作為明陽的新成員,敢於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憑他的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開放性課堂是人性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它要求人人參與,人人有話可說,課堂的話語權屬於學生,課堂的主宰權屬於學生。其實,這樣一來的課堂對老師要求更高了,對老師的綜合素質是嚴峻的考驗,老師一定要不斷充電學習。
教育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辛的,需要我們所有的教育者不斷努力,不斷探索,正所謂:「嘔心瀝血探新路,吹盡黃沙始見金」,相信,我們如果有衡老師大膽嘗試的魄力和精神,咱們的教育事業一定回日臻完善、成熟。
反思
開學伊始,學校就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了教研教改的理論學習;還邀請了縣教研室的主任舉行了新課改理論的講座。9月7日,我還有幸聽了同校老師的示範課:新穎的課堂模式,熱烈的課堂氣氛,機智的點撥……得到聽課教師的好評,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期間,我還聽了其他老師的課,覺得啟發很大。因而,我想借這次匯報課的機會,嘗試這種新的課堂模式,並向各位同行求教。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篇幅較短,理論性較強的文言文。初中生很難理解透徹。但我認為有點難度,正好可以給自己和學生們一個好的鍛煉機會。於是,就按照教學進度,用這篇文章來上課。
上課前,要求學生利用早自習去預習課文。自己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結合課文注釋,掌握課文大意。並布置了各小組的討論題。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討論題上。把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來組織課堂。課堂活動以學生的自主討論、探究為主。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沒有我預想的熱烈,有些小組的准備明顯不夠充分,答案過於簡單。六個小組有兩個小組准備充分,答案全面,還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效果良好。有兩個小組回答還是比較准確,沒有引起其他同學的異議。當然,也不能激起討論,顯得平淡。第一小組的回答比較簡單。引起了同學們的討論,補充的同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完善,形成了良好的討論氛圍。可謂是有失有得。
仔細地回顧整堂課。認為這堂課雖然完成了預先設置的課堂教學任務,但值得改進和提高的地方還很多。
1、學生的課前預習還不夠充分,必須認真組織好課前預習。
從學生的討論情況來看:有些小組的討論還不夠充分,討論的結果較為簡單,得出的結論不夠全面、深入。
2、學生還不夠適應這種課堂模式。
有的小組組織展示小組討論結果時,聲音太小,甚至有些手足無措,課堂環節不熟。還要經常參與、鍛煉,才能不斷進步。
3、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提高。
由於自己對這種課堂模式了解不深,接觸得不多。對學生的情況不夠熟悉,個體、班級之間的差異也沒有充分的了解。在組織學生預習、討論時,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評點也有不到位之處。沒有營造出活躍、靈動的課堂氣氛來。
以上是我自己對這堂課的一點淺陋想法,希望拋磚引玉,得到大家的指正。
『伍』 初中歷史聽課記錄
第三課 收復新疆
一、阿古柏侵佔新疆
1、新疆是中國西部的門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公元前六十年,西漢在新疆設立西域都護,至此新疆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以後歷代都加強對新疆的管理。唐朝時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
2、19世紀60至70年代,英國和俄國意欲爭奪新疆。
3、1865年,中亞浩罕國(18世紀初烏茲別克人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建立的汗國,1876年被俄國吞並)派陸軍司令阿古柏侵入新疆,佔領喀什噶爾和天山南路各城,幾年後佔領烏魯木齊和吐魯番。
4、1871年,俄國直接出兵佔領了伊犁地區。
二、左宗棠收復新疆
5、海防塞防之爭。直隸總督李鴻章主張東南海防重要,主張放棄西北塞防,陝甘總督左宗棠表示不能「扶起東邊倒西邊」,力主收復新疆。
6、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7、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批進入新疆,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策略,收復了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後軍分三路挺進南疆,攻佔吐魯番,收復喀什噶爾,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全部收復。
8、為收復伊犁地區,清政府派曾紀澤出使俄國談判,左宗棠做好武力准備,有力的支持了曾紀澤的外交活動。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簽約,中國收回伊犁,但俄國割佔了中國西部一塊領土,並索取大量賠款。
【原因】
清政府這樣做是值得的。因為伊犁是新疆的西大門, 不收復伊犁等於沒收復新疆,國家安全沒有保障。而且當時俄國強盛,收復伊犁不付出一定代價是不可能的。
9、1884年,清政府根據左宗棠的意見,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四課 甲午中日戰爭
一、黃海大戰
甲午中日戰爭
雙方 中國北洋艦隊和日本艦隊。
目的 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
時間 1894年9月,舊歷甲午年。
地點 黃海大東溝
英雄 鄧世昌(致遠艦)
結果 日本控制黃海制海權
二、《馬關條約》
黃海大戰以後日軍侵略中國路線 遼東(海陸夾攻)→山東威海衛(威海衛是北洋艦隊的基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日軍佔領旅順後瘋狂屠殺兩萬軍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此樹立紀念碑,稱「萬忠墓」)
《馬關條約》
簽訂時間 1895年4月
簽訂雙方 中國(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主要內容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
③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④增闢通商口岸。
影響 《馬關條約》大大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強的侵略方式從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
有關《馬關條約》的糾紛 ①俄國認為,日本佔領遼東半島,阻礙自己向遼東擴張侵略勢力。於是法德兩國出面干涉,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清政府賠款日本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②1895年,日軍在台灣基隆以東海底登陸。台灣巡撫逃往廈門。台灣人民組織義軍,同駐防颱南的劉永福黑旗軍配合,先後在彰化、嘉義等地重創日軍。
第五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義和團運動
時間 1898年(1900年春發展到京津地區)
興起地 山東
性質 反帝愛國運動
口號 扶清滅洋
二、八國聯軍侵華
時間 1900年6月
原因 義和團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目的 鎮壓義和團運動
參與國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奧匈帝國)
首領者 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
統帥 德國將領瓦德西
備注 西什庫教堂法國大主教樊國梁,美國傳教士、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丁韙良也參與鎮壓義和團和搶劫的活動
路線 大沽→天津→廊坊→北京(8月中旬)
罪行 ①殺害義和團團員;
②火燒圓明園。
結果 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
時間 1901年
簽訂對象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奧匈帝國)、比利時、荷蘭和西班牙
內容 ①清賠償白銀4.5億兩(實際賠款9.8億兩),以海關等稅收做擔保;
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
④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出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 《辛丑條約》給中國人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①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②進一步淪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
③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④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
第六課 洋務運動
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代表:
中央:恭親王奕
『陸』 怎樣高效率提高成績小學
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成績,就需要讓孩子們努力一點,老師們好好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