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八年級下語文第21課檢測

人教版八年級下語文第21課檢測

發布時間:2020-12-21 22:27:51

『壹』 語文八年級上 每課必練 第21課桃花源記答案

一、
(1)《桃花源詩並序》 膾炙人口 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 自己的政治理想 廣大人民 (2)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 時間先後
二、(一)略
(二)(1) 尋找; 隨即、不久 (2)做標志; 標志
(三)(1)(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朝
(2)(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與鄉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與外人斷絕了來往。
(3)這里邊的人告訴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向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4)(這里的)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的,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沼、桑樹、竹子之類。
(5)老人和小孩個個都安閑快樂。
(6)這個人一一向(他們)詳細地說出他所聽到的(事情),(他們)都(感到)感嘆驚訝。
(四)D
(五)世外桃源、怡然自樂、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六)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恰然自樂。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為桃花源外現實黑暗、戰亂頻繁、生靈塗炭而嘆惋。
5、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
6、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這個社會理想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美好。
7、說明這是一個虛構的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這樣寫的目的是用以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

『貳』 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21課《曹劌論戰》課下注釋,圖片或文字都行

『叄』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第21課課後習題答案

偉大的悲劇么

一:設計意圖有兩點,①是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練習口語表達②是抓住課文精華,反復咀嚼,品味其中的含義。
二:①在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達了角逐失敗後的一種極度沮喪、悲哀的心情。但事實上作者本人並不這么認為,理由是,作者為斯科特這個失敗者作傳,本身就說明作者不同意"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的觀點。
②作者在這里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的是斯科特和夥伴們的心情。此時,在痛苦萬分的斯科特眼中,風中飄揚的挪威國就是他的對手,勝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裡耀武揚威、洋洋得意。這真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③英國人普遍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在這種文化傳統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的業績作證的任務。正因為他的這一行為,其人格才顯得無比的高尚,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④聯繫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斯科特在離開世界前心中回憶的美好往事和他對遙遠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想,這與現實的嚴酷性成了鮮明的對比。海市蜃樓是美好的,卻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⑤這兩句話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尚的贊譽,意思是雖然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失敗了,他的肉體倒下了,但是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的崇高。有價值的,美的毀滅當然是偉大的悲劇。這句話在全文中可做為主旨句,起點題作用。

剩下的那題就不打了,因為打得累死了,望採納啊~

『肆』 我要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學期第21課《偉大的悲劇》的梗概。(如果核對之後覺得可以的話會追加30分)200字左右

只要對南極稍抄有了解襲的人都知道,設立在南極南緯90°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這是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帶領探險隊離開英國,前往南極。1911年10月,他們在紐西蘭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陸,准備在當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極點。可是就在這時候,他們得到消息說,挪威人阿蒙森率領另外一支探險隊正向南極進發,要「和他爭奪第一個揭開冥頑的地球的秘密的榮譽」!於是,斯科特一行於11月1日匆忙出發,「去爭取國家的榮譽」。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結果是阿蒙森隊捷足先登,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而斯科特隊則於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最後,阿蒙森勝利而歸,成功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極點上,而斯科特等五名沖擊南極的英雄,因為南極寒冷天氣的突然提前到來,飢寒交迫,體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與嚴寒搏鬥了兩個多月,最後長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伍』 有效學習能力達標叢書 語文八年級下第21課 「與朱元思書」的答案 和第一單元達標測驗題的答案 、謝謝

與朱元思書
1 piao(第三聲)miao(第三聲)ling(第二聲)ke(第一聲)li(第四聲)ying(第一聲)
2 C 3 比喻內 對偶 擬人 誇張 4. B 5. D
6 (1)樹木的枝幹(容2)通返,返回
7.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彷彿都在向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的向上,直插雲天,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峰。
8.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9.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以動寫靜,把靜態的山寫的富有動感,生動形象的描繪出雙岸山勢的雄奇與險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10.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1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12.實是欲界之仙都
13.一個亂字就寫出了猿鳥迷人悅耳的鳴叫聲,一個競字寫出了魚兒歡騰競躍的姿態,競、亂從不同方面寫出了山川之美
14.(1)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5.今天多雲轉陰,有陣雨或者雷雨,出門的朋友請帶上雨具,雨天路滑,注意安全,溫度20-28度,西北風微風

『陸』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21課《桃花源記》翻譯

一、《桃花源記》的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

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二、《桃花源記》的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三、《桃花源記》的作者出處

【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6)人教版八年級下語文第21課檢測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二、作品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化的世界。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

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柒』 初二語文第21課<<桃花源記>>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驚訝。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沒有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捌』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21課有什麼問題及答案

示例:蝴蝶在這里翩翩起舞,蜻蜓在這里表演空中雜技.7.對百草園各種景物和活動的喜愛、懷念之情,並以對百草園自由歡樂生活的喜愛對比襯托對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生活的不滿.

『玖』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1課《桃花源記》的課下注釋誰發張圖(急!),書丟了

桃花源記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作為職業。為:作為。
緣:沿,順著
行:前行,這里指劃行。
遠近:偏義復詞,這里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夾著兩岸生長。
雜:別的,其它的。
芳:指小花。
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
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驚異,詫異。這里的意思是「對……感到詫異」。
欲:想要。
窮:窮盡。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處就到頭了。
便:於是,就。
得:看到。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丟下。
初:開始。
才:副詞,僅僅,剛剛。
才通人:僅僅能容下一人通過。
通:通過。
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而明亮;光線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現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總意)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形容對某一問題從長期思索不解而後忽然領悟。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舍:房屋。
平:平坦。
曠:寬闊。
儼然:整齊的樣子。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彼此都可以聽得見。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耕田勞作。
著:穿著。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來的頭發,這里指小孩子。黃發,舊指長壽的特徵,這指老人。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乃大驚的乃):就。
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詳盡。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
咸:副詞,都,全
問訊:探問消息。
妻子:妻子和兒女。
語(yù):向……人說,告訴。
雲:說。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的人。
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復:再,又。
焉:兼語詞,從這里。相當於「於之」,「於此」。
間隔:隔離不通音訊。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
無論:不要說,通俗點講是更不用說,(更)不必說。
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為:無義。
具言:詳細地說。(所+動詞 構成名詞性結構)
具:詳細、具體。
停:住。
辭去:辭別離開。
語:對……說。
不足:不必,不值得。
為:向、對。
道:說。
既:已經;……之後。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路回去。
扶:沿、順著。
向:從前,舊。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作標記。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詣:到,拜訪。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說如此:說明了像這種情況。如此,判斷句,像這樣。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所志,所做的標記。志:做的標記。(名詞性) 所單獨可不翻譯。
遂:終於。
復:又,再。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陽:郡名,治所在現在河南南陽。
劉子驥:即劉驎之,字子驥,東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晉書·隱逸傳》里說他「好游山澤」。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高興興的樣子。
規:計劃,打算。
尋:隨即,不久。
未果:沒有實現。果:理想實現。
問津:問(通往桃花源的)路,這里是訪求的意思。津:渡口。

陋室銘
(1) 在:在於,動詞。
(2) 名:名詞作動詞,出名。
(3) 靈:形容詞作動詞,靈異,神奇,也有靈氣的意思。
(4)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詞,這。是:判斷動詞。陋室:簡陋的屋子。
(5) 惟:只有,只要。
(6)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在屋中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氣,古代常用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眼簾。說明來拜訪劉禹錫的人少。草色入簾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態,渲染了恬靜的氣氛。
(8) 鴻儒:即大儒,此指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9)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什麼學問的人。
(10)調(tiáo)素琴:調,調弄,這里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11)金經:古代用泥金書寫而成的佛經,泛指佛經。
(12)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13)之:助詞,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
(14)亂耳:使耳朵擾亂(使動用法)。亂:使……擾亂
(15)案牘(dú):官府的公文。牘,①古代寫字用的木簡。②文件;書信。
(16)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勞: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17)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卧龍崗中隱居躬耕。
(1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雲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揚雄,字子雲,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19)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
求採納O(∩_∩)O謝謝

『拾』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21課《莊子二則》中的《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發難的

兩次化解。
第一次,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第二次,是抓住語言中的邏輯漏洞。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八年級下語文第21課檢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