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九下語文文言文有聲朗讀

人教版九下語文文言文有聲朗讀

發布時間:2020-12-21 22:24:19

① 文言文翻譯:貞元中,從韓全義鎮長武城,治軍有聲

貞元中,跟隨韓全義安定長武城,治軍很有聲望

② 文言文有聲朗誦蘇試傳

在自然的懷抱中蘇軾無憂無慮,享受著官居時不可能擁有的自在與閑逸
三月七專日,蘇軾在幾位屬熟識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隨著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蘇軾的書畫藝術也日益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蘇軾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前赤壁賦》從游賞之樂、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曠達解脫之樂的動人描寫,正是蘇軾在厄運中,
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
空靈奇幻的《後赤壁賦》即是對天地萬物與我一體的自然妙旨的形象註解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們在赤壁之下擺酒設宴,慶賀蘇軾四十七歲生日
雪堂之中,高人滿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萬川歸海,一齊匯聚於蘇軾的麾下
春夏之間,蘇軾卧病不出,閉門謝客,於是謠言頓起
蘇軾善於從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發現愉悅自身的美,從而實現了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
蘇軾不僅享受著自然的慷慨賜予,而且享受著家庭生活的幸福與和美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蘇軾

③ 翻譯一下這句文言文

蒼玄有聲,黎氓穆穆。天作首山,祭於百神。
有命匪解,莫反兵戈。成其利刃,回以衛以征。
願我族人答,於此魂夢江海、萬古河山之間,星火世傳,奮飛不輟
蒼玄有聲,百姓和睦。上天作頭山,祭祀百神在。
有命令不懈,沒有人反對戰爭。成功的利刃,以衛以征。
我希望我本族的人,在這魂夢海、萬古河山之間,星火相傳,奮飛不停

④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小題(18分)歐陽修,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①。得唐韓愈遺稿


小題1:C
小題2:方 貶 夷 陵 時 /無 以 自 遣/ 因 取 舊 案 反 覆 觀 之
小題3:1(歐陽修)在一個廢書簏中發現了唐代韓愈留下地書稿,讀後對韓愈十分仰慕。
2邊遠人稀的小城尚且是這樣,天下的(冤假錯案)就可想而知了。
小題4:因為歐陽修認為「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題5:歐陽修具有「與民同樂」的從政思想,他寬松待民,簡易做事,達到了「凡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這種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記》中「太守之樂其樂」的原因。(意思對即可)

⑤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6分)歐陽修,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 ① 。 得唐韓愈


小題1:因∕取舊案∕反覆觀之
小題1:(1)就(2)改變,更換 (3)即使(4)有人
小題1:(歐陽修)在一個廢書簏中發現了唐代韓愈留下地書稿,讀後對韓愈十分仰慕。
小題1:因為歐陽修認為「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題1:因為歐陽修認為「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

⑥ 翻譯一句文言文: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意思是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

出自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項脊軒志》。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

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

作者借一軒以記三代之遺跡,睹物懷人,悼亡念存,敘事娓娓而談,用筆清淡簡潔,表達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語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飾,不用奇字險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昧,營造出一種清疏淡雅的感覺。

(6)人教版九下語文文言文有聲朗讀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項脊軒志》分兩次寫成。前四段寫於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當時歸有光18歲,他通過所居項脊軒的變化和幾件小事的描述,表達了對家人的懷念之情。

在經歷了結婚、妻死、不遇等人生變故後,作者於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為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

二、賞析

《項脊軒志》原文可分為兩大部分,自「余既為此志」以前為《項脊軒志》。若干年後,又加了一段後記,就是「余既為此志」起的一些話。所以全篇可分為四段。

從「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到「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為第一段,是文中著意描寫軒室環境的部分,記項脊軒修葺前後的情況。這段先記項脊軒的「前身」,舊時南閣子破舊的情景。

一是很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很舊:「百年老屋,塵泥滲漉」,三是漏雨:「雨澤下注」,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總之,項脊軒是一間不折不扣的陋室。經作者添窗檢漏,一番修葺之後,使得不漏不暗;又由於花木之置,小小軒室,居然成為勝境,成為幽雅的書齋。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這一小段在全文最具文采,於景可愛,於情則可喜。

最後是若干年後的補記。續寫項脊軒在妻死前後的變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記妻生前瑣事,亦平淡中見雋永,與前文格調毫無二致。

「不常居」三字似可收束全文,然文末又搖曳生姿。寫到亡妻手植的一樹枇杷「亭亭如蓋」,寓睹物懷人、悼亡念存之思。較之「墓木已拱」之類成語。尤覺餘味無窮,饒有新意。

⑦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於曾子。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 翻譯

20、①率領 ②國家 ③信任 ④正當,在
21、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在你之上內的原因。」吳起才容知道自己(確實)不如田文。
22、要點: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開闊 ③有很強的軍事和領導才能 ④能以國事和大局為重 ⑤善於與同僚溝通

⑧ 翻譯一句文言文: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

⑨ 各種古文的有聲讀物

試試有聲讀物搜索功能

⑩ 文言文翻譯:石之鏗然有聲音,所以皆是也,而獨以此鍾何哉

蘇軾《石鍾山記》原文+注釋+賞析

石鍾山記
蘇軾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鍾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捕,聲如洪鍾。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鍾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題記:這是篇帶考辨性的游記,其中固然有以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擬、親身的感受寫景狀物;同時還有在此基礎上生發而出的雄辯的駁論,透闢的說理。全文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很能代表蘇軾散文文、情、理並茂的特點。

作者在文中強調耳聞目見進行實地考察的重要,反對主觀臆斷,草率盲從,這是科學的、重調查研究的態度。但是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於一得之見(也表現在他對漁工舟師師的輕視上)的弊病。後人也有以山上有洞,形如覆鍾非議他的。如清俞樾在《春在堂隨筆》卷七中記載他的親家彭雪琴侍郎曾「語余雲:湖口縣鍾山有二,一在城西,濱鄱陽湖,曰上鍾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鍾山,下鍾山即東坡作記外。……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蜒如龍,峭壁上皆枯蛤粘著,宛然鱗甲。洞中寬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層,則昏黑不可辨,燭而登,其地平坦,氣亦溫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積尺許。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復廣,可容三人坐,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蓋全山皆空,如鍾覆地,故得鍾名。上鍾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東坡當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早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羅洪先生在《念庵羅先生文集》卷五《石鍾山記》中就得出過這樣的結論。他們於冬春江水下落時,進山調查,得出正確的結論,而蘇軾在農歷六月,江水上漲、山門被淹時探山,未能進山深入考察,結論難免片面。盡管如此,他的《石鍾山記》仍不失不為一篇景、情、理俱佳的傑作。

題解:

此文作於宋神元豐七年(1084),記游石鍾山情況及由探討此山名稱來歷引起感想。是年三月作者奉詔由黃州移貶汝州(今河南臨汝),六月乘舟赴任;時其子蘇邁同舟赴任饒州德興(今屬江西),因同游石鍾山,並作此記。石鍾山在湖口縣鄱陽湖東岸,分上鍾山、下鍾山。

賞析一"

《石鍾山記》是蘇軾的代表文章之一,並不算太長的文字簡潔,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從直接的言語中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豪放的蘇軾.
《水經》上說:"鄱陽湖的湖口,有座石鍾山"酈道元認為山下靠近很深的湖水,清風掀起波浪,水浪撞擊石頭,發出來的聲音像敲擊大鍾,到了唐朝的李渤才探究它的原地,在水潭附近找到了兩塊石頭,敲擊石傾聽聲音渾重模糊,北邊那塊石頭發出的聲音清脆響亮,鼓槌的敲擊停止了,聲音卻還在傳播,餘音慢慢消失,所以以此作為石鍾山命名的由來."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余尤疑之.石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文章的一開始,蘇軾就對酈道元的說法及李渤探究的懷疑.然而只是說是沒有說服力的,所以才會有蘇軾夜訪石鍾山的經歷.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林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跡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短短數說又何讀者展現了一個神秘,幽邃的石鍾山夜景,也難怪舟人會"大恐"了.不過作者很快便道破了原由."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深淺".微波沖入石穴中,水的波盪,波浪相激發出的聲音,而"與何之噌吰者相應的"就是屹立在水流中,中空而多窟的大石頭中進進出出的風浪如同音樂一樣發出的,可見作者親眼所見之後確實效果卓著了,也就難怪蘇軾會理直氣壯地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一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也流露出自己對官場中人的不滿之意.由此可見,一個人的世事經歷會對一個人的言行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就連蘇軾這一位名垂千古的大文豪好像也不例外.全文最後那句頗具嘲諷意味的:"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其實更多的是想要表述出自己通過實地考察後發表一番議論,認為凡事不能臆斷.
其實後來有人提出說人們早在蘇軾,酈道元,李渤之前是由當地百姓命名這座山的,而他們何曾像蘇軾"夜訪"過,又有蘇軾那樣博學而去探尋得如此深奧呢 不過不管"夜訪"而來的命名由來是否真實,不管言語是否夠直接,文章所要表達的凡事不可臆斷卻是以對後人有所啟發和影響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再加上使人受益匪淺的深刻寓理,《石鍾山記》能流傳至今而被人們所欣賞,贊頌自然不足為怪了.

賞析二:

歷來的評論家論此文皆跳不出石鍾山這個框框,認為蘇軾真的在探求石鍾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其實,作者是借石鍾山來表達一種不平之情。

蘇軾作文是不拘泥於史實的。嘉佑二年(1057),蘇軾參加禮部進士考試,文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寫道:「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主考官歐陽修曾就此事出處問蘇軾,蘇軾答雲:「何須出處。」大家知道《石鍾山記》寫於蘇軾從黃州移官汝州期間,從黃州到汝州,本不必經過石鍾山,但蘇軾以送兒子為借口,專程來到石鍾山,因為他心中有所郁結,想到石鍾山來消解。蘇軾是反對新法的,被御史李定等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他們抓住蘇軾的幾首小詩,捕風捉影,胡編亂造,給蘇軾安上一個「諷刺新法」的罪名,多次上表彈劾蘇軾。於是,蘇軾被捕入獄,受審四十多天,家也被抄。好在宋神宗不想殺蘇軾,加上他人的多方營救,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貶官黃州,對蘇軾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的思想變得深刻了,文學創作由此進入高峰期。《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皆作於此時。《石鍾山記》就是他這個時期心靈軌跡的一個展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表面看是對隨從李渤的嘲笑,實際上是對以李定為代表的欲置蘇軾於死地的迫害狂們的詰責。在蘇軾看來,所謂的寫詩諷刺新法,純屬主觀臆斷,僅僅根據二首小詩,就斷定一個忠於朝廷的臣子有叛逆行為,未免太牽強附會了吧。這與「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有什麼區別呢?

令讀者佩服的是,蘇軾寫《石鍾山記》目的不是申冤,而是嘲笑陋者,他蔑視李定那班小人。蘇軾是非常曠達的,也是不屈不撓的,正如他在《定風波》所表達的那樣:「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中,有蘇軾這樣心胸的人是不多的,這就是蘇軾的魅力。曾滌生說:「石鍾山之片石寸草,諸將士皆能辨識。上鍾岩與下鍾岩皆有洞,可客數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鍾,乃知鍾山以形容之,非以聲音之,道元、子瞻皆失事實也。」(《求闕齋讀書錄》卷九)此乃膠柱鼓瑟的迂腐之論。蘇軾寫《石鍾山記》難道是為了考古嗎?他是一個聰明的文人,一代奇才,自有自己的表達情緒的方式。不知此,不能讀懂此文。

與人教版九下語文文言文有聲朗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
© Arrange www.teachbao.com 2012-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