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16課課文
課草原..怎麼了這次。
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明如玻璃的帶子——!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為。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總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要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要什麼,問題是什麼!說..我回答..囧了
2. 八年級語文上冊16課大自然的語言人教版新課程輔導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yǔ wén]
語文 (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編輯
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專語言和書面屬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3.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16課內容
16 奇異的琥珀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約摸算來,總有一萬年了。
一個夏天,太陽暖暖地照著,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綠葉在樹上颯颯地響。
一個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太陽光里快樂地飛舞。後來,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那裡長著許多高大的松樹,太陽照得火熱,可以聞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那個小蒼蠅停在一棵大松樹上。它伸起腿來撣撣翅膀,拂拭那長著一對紅眼睛的圓腦袋。它飛了大半天,身上已經沾滿了灰塵。
忽然有個蜘蛛慢慢地爬過來,想把那蒼蠅當做一頓美餐。它小心地劃動長長的腿,沿著樹干向下爬,離小蒼蠅越來越近了。
晌午的太陽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許多老松樹滲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陽光里閃閃地發出金黃的光彩。
蜘蛛剛撲過去,忽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
小蒼蠅不能撣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麼美餐了。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它們前俯後仰地掙扎了一番,終於不動了。
松脂繼續滴下來,蓋住了原來的,最後積成一個松脂球,把兩只小蟲重重包裹在裡面。
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成千上萬綠翅膀的蒼蠅和八隻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只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里,掛在一棵老松樹上。
後來,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沒了。波浪不斷地向樹干沖刷,甚至把樹連根拔起。樹斷絕了生機,慢慢地腐爛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
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海風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濤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邊。
有個漁民帶著兒子走過海灘。那孩子赤著腳,他踏著了沙里一塊硬東西,就把它挖了出來。
「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來,「這是什麼?」
他爸爸接過來,仔細看了看。
「這是琥珀,孩子。」他高興地說,「有兩個小東西關在裡面呢,一個蒼蠅,一個蜘蛛。這是很少見的。」
在那塊透明的琥珀里,兩個小東西仍舊好好地躺著。我們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還可以想像它們當時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樣掙扎,因為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並且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就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
4.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四單元16課《橋》的課文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後照應。課文先寫老漢將一個小夥子從隊伍里揪出來,讓他排到隊伍的最後;又寫小夥子讓老漢先走,而老漢把小夥子推上了橋,但就在這時木橋塌了,他們二人被洪水吞沒了;最後寫洪水退了以後,一個老太太來祭奠兩個人,一個是她的丈夫,一個是她的兒子。故事到這里戛然而止,直到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漢」和「小夥子」的關系。這雖讓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聯系前文仔細想想,又覺得在「情理之中」。這樣安排結構,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2)本文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如,課文開篇就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短短的四個字,構成了兩句話,不僅描寫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現出雨水的來勢兇猛,為下文的山洪暴發作了鋪墊。再如,課文最後寫「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這里每句話都單獨成段,語言極為洗練,卻加強了故事的悲壯色彩,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如,「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擋。」「他像一座山。」「老漢凶得像只豹子。」這幾句話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使描寫生動形象,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這里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洪水瘋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繼續引導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幫助學生在讀書思考中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難點是理解題目所蘊含的深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這里把老漢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現了老漢的威嚴、冷靜,與人們在山洪暴發時「驚慌」「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又寫出了老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座「山」是人們獲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這里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不僅形象地寫出了木橋在洪水的沖擊中、在人們的重壓下即將斷裂的危急情景,也為下文寫木橋的轟塌埋下了伏筆。
(2)對詞語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課文是指洪水來勢兇猛,奔騰呼嘯。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課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勢不可擋。
獰笑:凶惡地笑。本課是形容洪水的兇猛、可憎。
擁戴:擁護推戴。
放肆:(言行)輕率任意,毫無顧忌。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聲音。本課是指木橋在洪水的沖擊下發出的響聲。
祭奠:為死去的人舉行儀式,表示追念。
勢不可擋:來勢迅猛,不可阻擋。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穩。
二、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擁戴、清瘦、沙啞、放肆、豹子、呻吟、攙扶、祭奠、亂哄哄、勢不可擋、跌跌撞撞」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4.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可以由課題入手,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教師上課伊始,可先板書課題,然後回憶以前曾經學過的有關「橋」的課文有哪些,並簡要說一說分別寫的是什麼內容。如,《蘭蘭過橋》寫的是新奇的潛水橋和塑料橋;《趙州橋》介紹的是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寫的是海峽兩岸人民用愛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陸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這篇課文僅用一個字「橋」做題目,作者會寫些什麼呢?這又是一座什麼樣的橋呢?可以讓學生展開想像,大膽地預測文意,然後再去讀課文。這樣做,既能夠通過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有助於培養學生根據題目揣測課文內容的能力。
2.要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談一談自己讀文後的感受,然後圍繞「課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細讀課文,畫出描寫老漢的有關語句,在旁邊做簡單的批註,之後與同學交流自己對老漢的認識。
課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悟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因而,在學生對老漢有了一定的認識後,要讓學生畫出課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句段,談一談原因,然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朗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出洪水的肆虐,情況的危急,人們的慌亂和老漢的沉著、鎮定。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加深對老漢的理解,並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3.理解題目的深刻含義,是教學本課的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課文之後再次就題目展開討論,說一說課文為什麼以「橋」做題目,從而深刻體會「橋」所蘊含的深意。之後,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贊美老漢,並盡量使用上「橋」字,如,「老支書,你是村民們跨越死亡的生命橋!」「老支書,你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永遠不會坍塌的橋」。
4.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還應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教師可以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5.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6個,會寫的字有14個,應注意「肆」的聲母是平舌音,「攙、呻」的韻母是翹舌音,「瘋、獰、淌、瞪、膛」的韻母是後鼻音,「呻、攙、奠」的韻母是前鼻音。要求會寫的字,可以讓學生先觀察、後分析、再仿寫。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重點指導,引導學生把字讀正確、寫美觀。
四、教學案例
第 一 課 時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請看老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以前我們學過的有關「橋」的課文,都有哪幾篇?簡要地說一說這幾篇課文分別寫的是什麼內容。
(3)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又會寫些什麼內容呢?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
2.初讀課文,驗證猜測。
(1)快速讀課文,看一看你剛才的想法與作者所寫的內容有沒有吻合或者相似之處?
(2)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3)我們平時在讀文章的時候,要養成一個習慣,看見題目後先想一想這篇文章可能會寫些什麼,如果讓我來寫,我會怎樣寫。如果能夠堅持這樣做,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會提高得更快。
(4)再次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正確,句子讀通順。遇見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通過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決,也可以向學習夥伴請教。
(5)檢查生字認讀和課文朗讀情況,對存在問題予以指導。
3.細讀課文,探究人物。
(1)想一想課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畫出描寫老漢的有關語句,在旁邊做上批註。
(2)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互相補充完善。
(3)組織全班交流。你認為老漢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
(4)課文在寫「木橋轟地一聲塌了。小夥子被洪水吞沒了」時,「老漢似乎要喊什麼」,想一想:老漢要喊什麼呢?
4.布置作業:抄寫生字詞。
第 二 課 時
1.聽寫詞語。
2.感情讀文,升華感受。
(1)課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動?畫出有關語句,並在旁邊寫上你感動的原因。試著把你的感動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先說自己在哪些地方深受感動,為什麼感動,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並說一說自己為什麼這樣讀。組織學生共同評議。
(4)指名有感情朗讀全文。
3.研讀課文,學習寫法。
(1)這篇課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內容的原因外,還因為作者在表達方法上的獨具匠心。請同學們再來認真讀讀課文,看一看作者在表達上都有哪些特點,比一比誰的發現多。
(2)小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一小組的發現多。
(3)各小組推薦代表匯報本組「新發現」,教師可以圍繞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歸納總結。
探究問題1作者為什麼要到結尾才點明「老漢」和「小夥子」的關系?你認為這樣安排結構有什麼好處?
探究問題2文中多處描寫了大雨和洪水,把這些語句找出來,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探究問題3這篇課文很多句子很有特點,你發現了什麼,這樣寫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4.交流收獲,總結提高。
學習課文之後,你有哪些收獲?可以從思想內容上談,也可以從表達方法上談。
5.布置作業。
寫一篇讀後感。
5. 2020年六年級下冊語文書人教版第16課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16課《表裡的生物》 ,主要寫的是小時候的「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物專,所以對屬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表裡有個小蠍子,表現了童年的「我」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個善於觀察,愛思考的孩子。
6.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十六課課文
你還我也是讀小學的,望採納!
16 * 青 山 不 老①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nüè)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jù)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墜。」③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飯,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已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裡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他敲著旱煙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幹部在旁邊恭敬地補充著……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在屋裡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里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下的淤(yū)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已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作者梁衡,選作課文時有改動。②丈:原市制單位,一丈約等於3.3333米。③這句話的大意是,風大的時候,能把牛馬等大牲畜吹得向後倒退,有時能把它們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拋下來。
7.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16課全文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蔚藍色的大海,
本來是海鷗的樂園,
可是巡弋的戰艦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這究竟是為什麼?
金黃色的沙漠,
本來是蜥蜴和甲蟲的天下,
可是轟隆隆的坦克和大炮
打破了它們的夢幻,
這究竟是為什麼?
藍得發黑的夜空,
本來屬於星星和月亮,
可是如今頻頻發射的導彈
把星星的家園攪得很不安寧,
這究竟是為什麼?
綠瑩瑩的草地,
本該滾動著歡樂的足球,
可是如今散落著的地雷碎片
阻擋著孩子們奔跑的腳步,
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們希望,我們祈盼——
讓戰火中的孩子
有一張課桌,平穩的課桌,
不被導彈的氣浪掀翻!
有一間教室,潔白的教室,
免遭炸彈的彈片擊穿!
和我們一樣在鮮花中讀書,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8. 初二上學期語文人教版的,16課: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對象是什麼
邏輯順序
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作詮釋
物候現象
如果有用,請採納,謝謝
9. 小學語文五年級人教版第14.15.16課課文主要內容
15課主要寫了母親和孩子開辟出了一塊地,接著把父親叫來品嘗一下種的新花生。然後大家一起議論花生,討論花生,父親最後說了一句話是希望孩子也能有花生一樣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