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新課標小學語文作業第一單元作業模仿文中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寫一些街道上熱鬧極了
街道上熱鬧極了,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小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汽車喇叭聲音不絕於耳。
㈡ 急求小學語文窗外聽課的孩子教學實錄
一、說教材:
《窗外聽課的孩子》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記述了宋朝著名學者王洙小時候因家境貧寒不能讀書在學堂窗外聽課,經過努力後最終成才的故事,贊揚了他刻苦認真的學習態度和不忘根本為民造福的精神品質。課文語言朴實、簡練、自然流暢,選取典型事件表現人物性格特徵,鮮明地體現了本單元「愛讀書」這一主題,是教育學生勤奮學習,珍惜今天學習機會的好教材。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這篇課文的內容,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理解、感悟、想像和表達能力。
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感悟王洙對學習的渴望和他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
3、教育學生學習王洙勤奮好學的好品質,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王洙勤奮好學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我採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重點是促進師生、自我、生本三者之間的精彩生成。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共同享受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把激勵的語言,贊賞的眼神以及有形的獎勵奉獻給他們,激發他們內在的生命和潛能。
三、說學法:
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一邊讀一邊想、一邊讀一邊悟、一邊讀一邊評中獲得知識、習得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么?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非常好聽的故事,你們想聽么?」這時學生們一定會被老師要講故事這個情節所吸引,我順勢引導「看到課題後你想知道什麼?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此時,學生定會圍繞課題紛紛質疑。這樣由故事引出課題,自然地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順利地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初讀課文階段,我向學生提出一個指向全文的問題「你覺得王珠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樣設計,使學生對人物的特點在總體上有了一個認識,即王洙是一個渴望讀書、刻苦學習的孩子。有了對人物的整體認識,就為進一步理解和探究課文奠定了基礎。
(三)、深入學文,領悟道理
在學生了解課文大意之後,我先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即第1、2自然段。
在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先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從哪些句子中能夠看出王洙是一個渴望讀書的孩子?」然後抓住「我要讀書,我要讀書!王洙一遍一遍地在心裡重復著這句話。」這個重點句子指導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相機提問, 「王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引導學生用聯繫上下文的讀書方法,找出王洙渴望讀書的原因是由於家境貧寒,沒時間讀書。當他看到別人讀書時十分羨慕,十分難過。這句話道出了一個窮苦的孩子渴望讀書的強烈心聲。從而指導學生帶著這種強烈的渴望之情朗讀這句話。然後提出「如果你就是王洙,當你失去了讀書的機會而又特別想讀書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會怎麼想?」 當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後,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這種角色互換,使學生感受到王洙是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孩子。這樣的朗讀指導做到了文我一體,文中有我,我中有文。
接下來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即課文的第3、4、5自然段。為了實現文本與學生心靈的對接,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從哪些地方能夠看出王洙是一個勤奮讀書的孩子?」並引導學生用 「一邊讀、一邊想、一邊畫」的方法自主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會找到問題的答案——即第三自然段中的「他在窗外聽的津津有味,把老師講的內容都記在了心理。」和第五自然段中「王洙學習刻苦用功,僅用一年時間,就讀完了《詩經》《論語》,並且能寫詩作文了。」我引導學生通過品析句子中的「津津有味」和「僅」這兩個重點詞語後,再指導朗讀,從而使王洙爭分奪秒、如飢似渴地學習形象逐漸在學生心目中高大起來。
在學生對王洙這一形象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後,我引導學生學習第四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王洙用行動感動了老師,他的成功也離不開老師的幫助。同時進行說話訓練,向學生提出問題,「想一想老師發現王洙正在窗外聽課會對他說些什麼,小王洙又會說些什麼。」 「假如當時你就在學堂里讀書,你能給小王洙什麼幫助?」學生會充分發揮想像,從多角度深入到課文的角色中,在培養學生想像能力的同時,鍛煉了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課文的最後一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寫王洙長大後造福家鄉人民。我引導學生帶著「你認為長大後的王洙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來學習這一段。通過這一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王洙不忘根本,造福人民的品質,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延伸,總結本課。
最後向學生提問「你還知道古時候哪些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從而使本節課的教學做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然後讓學生結合實際談一談「今後應該怎樣學習,怎樣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此環節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注重了語文學科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
五、板書設計
18 窗外聽課的孩子
渴望讀書——刻苦學習——造福家鄉
此板書內容是課文內容與思想的高度概括,集中體現了王洙身上的美好品質。不僅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從整體著手的思路,而且重點突出,層次清晰。
六、教學效果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溝通課堂內外,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思路和學習空間,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學習活動中成為樂於學習語文、樂於運用語文、樂於合作、勇於創造的成功的學習者。
㈢ 仿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文窗外寫一篇作文
綠綠的草,紅紅的花,藍藍的天,高高的樓房,一切都多麼美好……
終於放學了,勞累的我回到家中,一點兒也不想寫作業,於是便開始看小說書。看了大約半個小時左右,感覺眼睛有點酸了,便望瞭望窗外……
窗外,那麼多綠色的植物,很美。一眼望去,一大片綠色的草地,碧綠碧綠,顏色看上去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這樣的草地,好像只有公園才會有的吧!
窗外,兩個女孩,一個男孩,很淘氣。兩個女孩子,漂亮的衣服把她們的臉蛋襯托得更美,更可愛了。一個小男孩,跑跑步,停下來。突然,他跳到了草地上。彎下腰,低著頭看著草地。「你干嗎?」高個子女孩問。「捉蟲子!」男孩響亮地回答。一會兒,男孩的雙手猛地往地上一按,隨即傳來他那興高采烈的叫聲。「捉到了!蚱蜢!我最最愛的蟲子!」然後,三人一起你追我趕地跑開了。望著他們,我想到了自己。我已經讀六年級了,用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畢業班了,別玩了,把心思全放在學習上吧!」哎,我太苦了!
窗外,我家左邊就是新南環,那一幢幢樓房就要有三十三層呢!而且樓房和樓房之間很緊,所以說,住在十樓以下的居民根本沒有陽光。看著它,我很害怕。我想,如果以後城市裡都是那樣的高樓,那綠樹會越來越少,鳥兒也會越來越少,沒了綠色和生命,不恐怖嗎?
我喜歡我現在注視的窗外,是如此的美好,真希望它永遠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