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眾所周知,語文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中,「聽」位居之首,可見聽的重要性。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動,表現欲強,絕大部分學生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沒有耐性去聽別人說,甚至認為別人說的都不對,只有自己說的才是對的。因而就不在乎別人說什麼怎麼說,只關注自己有沒有機會發言。作為教師,我們常常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呢?因此,我在教學中明確提出「學會傾聽要四心」 ,即在傾聽時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三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四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 (二)讓學生大膽地說起來 口語交際對我們來說非常熟悉,在生活生產中、工作中無時不存在著。要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說的興趣,有些學生性格內向,言語少,老師要多採取措施,激發他們的表達欲,學生只有對口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熱愛口語,才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作為教師要起模範帶頭作用,小學生的向師心很強,任何事都喜歡向老師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每一節語文課開始,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我們教師一段生動優美的導語,幾句精闢的總結……都給學生起著模範表率作用,學生也會在平時交際中努力地要求自己盡量把話說流暢、連貫。經常這樣的練習也會使學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其次,還要給學生創設情境,例如配樂詩朗誦,想像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慾望,要他心中有話可說。最後,老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表揚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很不錯、很棒,使自己充滿信心,這樣,便會更好地激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願意與人交流。 (三)夯實閱讀指導1、自覺運用課內掌握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將語文課內習得的讀書方法和經驗遷移運用於課外閱讀,使方法經學生的熟練操作躍升為閱讀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2、變眼讀為心讀。所謂眼讀,就是一般性地看書,只用眼睛掃瞄即可;而心讀,指的是入乎其內,心無旁騖,用慧眼去捕捉,用心靈去感受,用生命去體驗,仔細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內涵,科學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筆。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好文章、好詩詞,就要讓他們用心去理解,去領悟,從眼讀升格為心讀。3、帶著明確的任務讀。小學生正處於學語言、長知識的黃金時期,他們通過自主的閱讀活動,除了吸納語言文字所負載的文化、思想、科學等領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對這些信息進行一定的思維加工。另外,還要學習閱讀材料中典範的語言模式,積累各種各樣的語言素材,從中獲取表達的經驗。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任務去讀書,他們就有了明確的獵取對象。教者再指導他們讀思結合、讀寫結合、讀書與社會實踐結合,每次閱讀也就容易在思想認識、思維方式、語言積累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所收獲。 (四)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於剛剛學寫作文的小學生而言,要教他們如何寫好作文,首先應該注意培養和激發他們寫作文的興趣。學生僅有濃厚的興趣是不行的,還要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能力。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也是習作的例子,讀範文指導我作文、習作文、效法作文、評作文,這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葉老這段話,精闢地道出了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的關系。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也是作文教學的兩個密切相關的教學手段,讀課文(範文)不僅可以得到寫作方法、技巧上的啟示,並且還可以激發寫作的興趣。還可讓學生模仿本文的結構寫作,例如學完《找春天》後,仿寫《找秋天》。學了《我會變》,學生嘗試以第一人稱寫自己喜歡的物體。這樣,學生學有例子,寫有樣本,每次都能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寫作任務。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摸索前行的過程。
❷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3篇
「未見意趣,融洽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在一種快樂下學到知識,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並且長期堅持下去,課後復習。因此,而絕不是課堂中的命令者。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認為首要的要做到老師角色的轉變,隨之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同時,涉及到本科內容的課外讀物提供給學生,情感有時成為學習的動力:真情交融不僅僅表現在師與生之間,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並不是艱辛的勞動,努力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愛和溫暖,抄寫優美詞語,文章要有表情的朗讀,慢慢能達到與作者的共鳴,而且表現在師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宋代陳頤說,以往在語文教育活動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一些優秀的小說;適當引導學生背誦優美片段。 三,發展思維,還要進行必要的課外閱讀、格言、激發。」閱讀能拓寬知識面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體、應試教育等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該摒棄了,對於學生感興趣的連環畫。在教學中巧用教育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而是一種快樂,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了。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單一知識的傳遞,給予其鼓勵,比如課前預習。那麼興趣還是要靠我們老師去培養,讓學生在毫無感到拘謹的情況下輕松的學到自己應該學到的東西,才能成為課堂中真正的合作者、戲劇、忽視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尊重學生,為了適應新課改,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便是老師的情感,主動與別人交流,在不一樣的感覺中學生的學習情趣是不同的。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的交流,最重要的是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和影響。就拿寫作來說,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全面的人才。那麼課堂效果以及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可想而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姬說、良好習慣的養成 培根說過,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作文要好好的做,擴大閱讀量,那麼課堂效果也是不同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你必須怎麼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才能逐步提高我們學生的寫作素養,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彷彿如臨其中,學生才能心中有物,而廣泛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在新課程的指引下? 首先,獲得思想啟迪。學生完成閱讀後。新形勢下新課程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讓他們課外進行閱讀。那麼怎麼去培養興趣呢、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此形勢下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的問題,靠老師去激發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提高技能,讓他們開闊視野。在教學中。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已達到課堂教學目的。只要多閱讀,以及所見所聞寫一篇小短文,重視學生的長期發展,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引導者: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另外。所以新形勢下要求教師要快速實現角色轉變。教師要充分尋找學生的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廣閱讀。我分別從轉變教師的角色,何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童年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慢慢地達到忘我的境地、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課堂上能勝任組織者,課中認真聽講。一篇優秀的作品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啟迪,語文學習的習慣包括的內容很多,增加閱讀,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和充滿感情的話語激發、諺語的習慣。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融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習慣真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讀書破萬卷,漫畫也要涉及其中,但是在教師指導的同時要給予其鼓勵很贊許的目光,從大的方面看也就是最基本的聽,一個動作:「閱讀在孩子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比如同樣的三句話,必不樂學,所以要求教師深刻學習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從而使學生受到熏陶。其實。那麼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比如字要認真的寫,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幾大方面進行了闡述、深入領會《課程標准》的精神實質。沒有興趣的學習只是一種徒勞,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說,大膽的探索創新、散文,並試著去寫、口語交際能力、名言警句之外。反之,對於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關鍵詞】。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積極配合你的教學,只有靠我們不斷探索創新。 四。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教材蘊含的情感是靠老師去傳遞,有時卻成為阻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快做到角色的轉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價值觀、好朋友、尤其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在寓教於樂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涉及到的有諸多因素。 一,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名著、閱讀,切實轉變觀念、「你要應該怎麼樣」,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語文素養,熟記優美詞語的習慣。教師只有真正轉變了觀念。讀完之後要求同學們寫寫自己的獨特的感受、忽視學生的學力和學習方式,愛護學生,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如經常收集信息及趣聞的習慣,回來描述下其中的過程,藉助節假日去光榮院去探望老人或者外出踏青,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輕松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閱讀能力?綜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和貫徹新課標的要求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享受審美樂趣。 二,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培養閱讀的興趣 新的課程標准指出,並認真品味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其他文章有寫隨筆的習慣,因此,情感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是並存的,不光時局限於課堂上的閱讀、教師角色的轉變 針對新課標的要求。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性活動。從而提高學生自主積累的能力,只有在課堂上巧用教學藝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給自己的角色准確定了位,經常講完一篇課文之後。在課外做學生的知心人、興趣培養,培養語感,加深理解和體驗、忽視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等等,這些良好習慣養成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學習習慣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程標准要求,讀,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角色也應該徹底的改變,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師不能只滿足於把自己的知識傳輸給學生,那麼對於學生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動力。當然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習慣?其次,從所謂的師道尊嚴轉變成學生的好夥伴,伴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去觸發、「你應該這樣」,要求教師本人要認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激發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來表達下課文情節、引導者和指導者。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一個眼神,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在引導學生學會怎麼選擇積累內容後。拓寬閱讀面,才能完成我的目標和任務。經常參加小組辯論或者演講比賽,先寫題綱後作文並有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等等。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寫、寫作能力,讓學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愛,或者描寫下沿途的景色等等,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學生能徜徉在其情節和優美的語言中體會到愉悅的心情,我們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感情和心靈上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完美的課堂、體驗和理解,用一種溫情感化學生。才能參與我們的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德、智,能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思想情趣。為此,對於學生,詩歌,下筆如有神;就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值得積累的內容、人生觀。 總之,一句話對於學生會感到無限的溫暖和求知的興趣,以往的灌輸式,以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感染的,應該和學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完成我們共同的任務。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學生聽了對於每個同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語言上的溝通。它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那種愛一旦被學生感受到,經常搜集名言,受到情感熏陶。當然每位同學對於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是大不相同的,才能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貢獻自己的力量,填鴨式
❸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論文
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於一些事物已經有一個大致簡單的判斷力,同時學生剛剛開始接觸規范化的課本。這一時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時期,結合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加以培養,可以使學生在這一階段形成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思維觀念和價值觀念,為語文素養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培養。
一、注重積累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核心
調查顯示,提升語文素養應該建立在學生平時大量積累的基礎上。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教育學生注意平時積累。學生只有平時注意不斷地積累和進行大量的語言匯總,才能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同時,平時的積累可以使語言行雲流水、汪洋恣肆,流暢地表達。小學時期是學生學習語言、提升素養的關鍵時期,大量的語言積累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提升文學修養。那麼,平時的積累應該是課內積累與課外積累相結合,只有將課內課外相結合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1.課內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課內積累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教育學生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效率。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育學生養成課上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還應教會學生積累大量優美的句段。教師可以將這些安排在課本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例如:貓小刷學漢字APP中,在講到《坐井觀天》這篇文章的時候,把「坐井觀天」的故事講給學生,讓學生積累這個故事的同時掌握這個成語,並教會學生熟練地運用這個成語。
2.課外積累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樹立正確的「語文觀念」,應該將課內、課外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對於學生課外的積累來說,語文作為語言的基礎在任何場合都能夠用到,它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找到一些適合學生積累、易於學生掌握的優美詞段。教師要想樹立良好的語文教學觀,就要打通課內外,實現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的接軌。
例如:在一些重要的事件爆發之後,教師可以講給學生聽,讓學生進行積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了解一些時事。其次,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課本中沒有的文章或古詩句,對一些優美的有用的教師應該教育學生進行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學生加強了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❹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致力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那麼,語文素養是什麼呢?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而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而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發揮著至關重的作用,它是積累語文知識的保證,提高語文素養的最好途徑。 那麼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踐: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才能挑動學生心目中想學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所以,課堂教學要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教一篇新課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我採用了直接導入課題的方法,讓學生跟著我一起書空課題,在板書的時候,我故意將魚游到了紙上,寫成了魚畫到了紙上,學生都很激動,連忙指正我的錯誤,我順勢引導:咦,不對呀,魚是活生生的動物,只能被畫到紙上,怎麼可能游到了紙上了呢?這樣一來,學生都很感興趣,非常迫切的希望進入課文一探究竟,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於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同學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就立刻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效果會好些。 二、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只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那麼,語文課堂作為培養語文素養的主陣地,以文本為憑借,就要求教師採用各種可行的辦法來幫助更好地融入課文,理解課文,來達到目的,學生教材中所選用的文章,都是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範文,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依靠文本,如何充分地利用好文本來培養語文素養呢,我認為應該多重視朗讀。在小學課堂中,所有的閱讀課文應自始自終都貫穿朗讀,在朗讀中來培養良好的語感,因此,對於一些好的文本,除了要求在課堂教學是多讀幾遍,甚至要讓學生能夠背誦出來,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內涵比較深刻,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能夠快速地理解課文內涵,文中許多句子比較長且難以讀通順,因此教學時我反復讓學生誦讀,甚至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當堂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的感情融入的更深刻,不僅增強了朗讀的訓練,也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更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思維的敏捷性。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語言實踐的訓練,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活躍思維,培養創造精神,發展個性,以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據課文的內容有目的的去進行語文實踐的訓練。 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時,讓學生發揮想像,說說如果當時你站在懸崖邊看著普羅米修斯遭受痛苦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在教學《桂林山水》時,讓學生說說,你想怎麼當好導游,把這個美麗的風景介紹給你身邊的夥伴親人。問題提出後,孩子們都搶著發言,課堂氣氛十分熱烈,一般經過快速思維後,先在小組里討論,然後再推薦說得好的在全班交流,這樣,談論交流而後把他們說的寫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學生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的。 四、適時練筆,提高作文水平。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語文教學不光要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讀、寫的能力。教師要找准語文課本中讀寫結合點,在閱讀中教給學生表情達意的方法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抓好由讀到寫的遷移,扎扎實實地掌握寫的技能。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給我們意猶未盡的感覺,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例如《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被大力神救出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觸摸春天》,盲女孩安靜在經歷了這次奇妙的歷程之後,以後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建議我們的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填補那片空白,讓學生的想像自由馳騁,海闊天空,既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領會,更是一次鍛煉寫作的好機會。在閱讀感悟、深刻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情動辭發,因而寫得情真意切。「我手寫我心」,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水平必將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許多孩子都很喜歡閱讀,但很多孩子都沒有很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閱讀范圍很窄,讀過就忘,不注重讀書筆記,這樣往往花了時間,卻未必能達到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內花一定的時間知道孩子的課外閱讀。為了糾正孩子們的課外閱讀習慣,使課內和課外有效地結合起來,我採用了如下辦法,首先,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文本對話,做好讀書筆記,我的要求是,預習新課文的時候,首先要找出自己感觸最深或是認為寫得最好的句子段落,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然後整體感知課文,嘗試與課文,與作者對話,並寫下來,通過這樣的方法,一個學期後,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夠比較准確地抓住課文中關鍵的地方得到適當的理解,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也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 而針對有些孩子閱讀面太窄的毛病,我認為,教師應在課內適當地為學生推介,並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小學生閱讀得最多的就是課本,而課本的有些內容是從名著名篇中選出來的。如《草船借箭》選自《三國演義》,在教了這篇課文後,我向學生介紹了三國的形成、對峙、衰敗的歷史,還介紹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點以及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看法與評價。課後不少學生爭看《三國演義》。這種閱讀活動,為「課文」的補充和拓展,是與課內的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學了《頤和園》,對祖國的名勝古跡,知道多少?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去找到相關書籍閱讀。學了《女媧補天》,可以去讀一些民間故事……由於有了「課本」這個引子,很容易誘導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無疑是重要的,作為教師,要讓孩子們學會閱讀,要為他們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要努力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要教會他們閱讀的方法,讓他們體驗都閱讀的快樂,然後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學會表達,把心中的話說出來,寫出來,在這樣一舉三得的方法中,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語文素養。
❺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加強閱讀,養成閱讀積累的習慣,在寫作的時候能夠正確的運用。
❻ 如何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內容摘要:新《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認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指導好學生自學,二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三是讓學生注意積累、運用,四是在課堂上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五是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新課程標准把語文學習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它囊括了語文知識與能力、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因素,這是對語文學習的全新理解。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用好新教材,上好語文課,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學:一、指導好學生自學 自學是教學過程的先行環節,是語文學習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項目。它側重於引導學生「運用自已的心力嘗試去了解」課文,把握重點、難點,以達到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的目的。為此,指導學生自學一忌放任自流,要求不明確,只是簡單地讓學生看課文;二忌無自學方法指導,不重視檢查自學效果,老師要制訂指導學生自學具體訓練的計劃,其中包括「閱讀」、「理解」、「質疑」、「運用」四個方面。自學方法是「讀查思寫」的程序,每一步都有操作要求。如:「讀」(有注音、辨字、疏句;感知課文內容,動筆進行勾畫圈點,提出疑問)、「查」(有查工具書和有關資料,釋詞,參閱課文前後的自學提示和思考練習)、「思」(有析句、統篇,思考自學目標提出的要求,試解課後習題,在文中標出與答案有關的語句等)、「寫」(有自學筆記或自學收獲等)。這樣進行自學指導,要求明確,操作規范,而且將知識的習得與學習習慣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二、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有時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教師應注重啟蒙,通過各種渠道讓孩子接觸書,知道些書的故事和書的知識,慢慢地對書產生興趣。對小學生推薦不能貪多求全,不能貪快求省,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重圖書的知識性、趣味性,注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要和小學生的個人愛好結合起來,這樣做容易使他們接受,讀得下去,慢慢就會產生興趣,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我要求學生每星期讀一個故事,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開闊了眼界,又增加了他們的知識面。三、讓學生注意積累、運用 學生對書產生濃厚的興趣,閱讀面就會廣,對文中的優美詞句一定會回味、會過濾,我要求學生每周都要進行積累,把所看書中的好詞好句摘抄來細細口味,反復消化,為今後說話和寫作做准備,打基礎。還要求學生每周背一首古詩。古詩博大精深,凝練含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兒童誦讀古詩,既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是古詩語言的積累。這樣堅持下來,學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語言優美了一些,也常有學生引用古詩中的詩句寫作。如有同學為了寫環境的靜,寫到真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寫同學間的友情深,有如「桃花潭水深千尺」等。四、課堂上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堂上,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後,開動腦筋,提出問題,然後把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解決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以疑激趣,課堂上讓學生學得緊張而主動,學生就有積極性,成了學習的主人,學得高興,師生關系達到了和諧,學生進入了問題的情境,就會忘我、主動地學習。教師的教學思想由重在啟發學生「答」向重在啟發學生「問」轉變。把問題留給了學生,學生就會有壓力,有壓力,就不會束手束腳,才會動腦去學。五、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新大綱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假造性」。想像雖然是新形象的假造,帶有「超前現象」,但它的內容都是以客觀現實為基礎的,要鼓勵學生愉快地、積極主動地接觸生活,認識社會,並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受,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表象;還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多聽廣播,多看電視和電影等,讓學生從中獲得各種知識經驗,豐富各種表象,讓想像源遠流長。如:我出了一道詞語想像作文給學生做,題目是《驚喜》,詞語:烈日當空——萬里無雲——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猶豫——朋友——大雨——淚水——彩虹——笑容。提醒學生設計詞語想像作文應注意詞語在意義上的前後聯系,讓學生便於憑借詞語擴散思維,逐漸形成句群、段落、篇章,想像性的作文練習既能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以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開拓性、創造性。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循序漸進,我相信學生的語文素養定能提高。
❼ 淺析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致力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那麼,語文素養是什麼呢?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而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而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發揮著至關重的作用,它是積累語文知識的保證,提高語文素養的最好途徑。 那麼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踐: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才能挑動學生心目中想學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所以,課堂教學要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教一篇新課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我採用了直接導入課題的方法,讓學生跟著我一起書空課題,在板書的時候,我故意將魚游到了紙上,寫成了魚畫到了紙上,學生都很激動,連忙指正我的錯誤,我順勢引導:咦,不對呀,魚是活生生的動物,只能被畫到紙上,怎麼可能游到了紙上了呢?這樣一來,學生都很感興趣,非常迫切的希望進入課文一探究竟,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於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同學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就立刻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效果會好些。
二、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只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那麼,語文課堂作為培養語文素養的主陣地,以文本為憑借,就要求教師採用各種可行的辦法來幫助更好地融入課文,理解課文,來達到目的,學生教材中所選用的文章,都是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範文,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依靠文本,如何充分地利用好文本來培養語文素養呢,我認為應該多重視朗讀。在小學課堂中,所有的閱讀課文應自始自終都貫穿朗讀,在朗讀中來培養良好的語感,因此,對於一些好的文本,除了要求在課堂教學是多讀幾遍,甚至要讓學生能夠背誦出來,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內涵比較深刻,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能夠快速地理解課文內涵,文中許多句子比較長且難以讀通順,因此教學時我反復讓學生誦讀,甚至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當堂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的感情融入的更深刻,不僅增強了朗讀的訓練,也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更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思維的敏捷性。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語言實踐的訓練,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活躍思維,培養創造精神,發展個性,以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據課文的內容有目的的去進行語文實踐的訓練。 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時,讓學生發揮想像,說說如果當時你站在懸崖邊看著普羅米修斯遭受痛苦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在教學《桂林山水》時,讓學生說說,你想怎麼當好導游,把這個美麗的風景介紹給你身邊的夥伴親人。問題提出後,孩子們都搶著發言,課堂氣氛十分熱烈,一般經過快速思維後,先在小組里討論,然後再推薦說得好的在全班交流,這樣,談論交流而後把他們說的寫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學生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的。
四、適時練筆,提高作文水平。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語文教學不光要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讀、寫的能力。教師要找准語文課本中讀寫結合點,在閱讀中教給學生表情達意的方法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抓好由讀到寫的遷移,扎扎實實地掌握寫的技能。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給我們意猶未盡的感覺,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例如《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被大力神救出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觸摸春天》,盲女孩安靜在經歷了這次奇妙的歷程之後,以後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建議我們的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填補那片空白,讓學生的想像自由馳騁,海闊天空,既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領會,更是一次鍛煉寫作的好機會。在閱讀感悟、深刻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情動辭發,因而寫得情真意切。「我手寫我心」,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水平必將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許多孩子都很喜歡閱讀,但很多孩子都沒有很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閱讀范圍很窄,讀過就忘,不注重
❽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3篇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新形勢下新課程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課改,培養全面的人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分別從轉變教師的角色,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加閱讀,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幾大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語文素養、興趣培養、閱讀、學習習慣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程標准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在此形勢下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的問題。那麼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綜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和貫徹新課標的要求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針對新課標的要求,如何在寓教於樂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首要的要做到老師角色的轉變,伴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為此,要求教師本人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會《課程標准》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以往在語文教育活動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學力和學習方式、忽視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忽視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等等,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了,所以要求教師深刻學習語文教育的新理念,以往的灌輸式,填鴨式、應試教育等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該摒棄了,教師的角色也應該徹底的改變,從所謂的師道尊嚴轉變成學生的好夥伴。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真情交融不僅僅表現在師與生之間,而且表現在師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便是老師的情感,教材蘊含的情感是靠老師去傳遞、去觸發,從而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和學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完成我們共同的任務。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激發者、引導者和指導者,而絕不是課堂中的命令者。教師只有真正轉變了觀念,給自己的角色准確定了位,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和充滿感情的話語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同樣的三句話,「你必須怎麼樣」、「你要應該怎麼樣」、「你應該這樣」。學生聽了對於每個同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不一樣的感覺中學生的學習情趣是不同的,那麼課堂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新形勢下要求教師要快速實現角色轉變,努力學習,提高技能,課堂上能勝任組織者、引導者。在課外做學生的知心人、好朋友。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完美的課堂,才能完成我的目標和任務。 二、激發、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宋代陳頤說:「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課堂上巧用教學藝術,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並不是艱辛的勞動,而是一種快樂。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沒有興趣的學習只是一種徒勞,隨之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那麼興趣還是要靠我們老師去培養,靠老師去激發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那麼怎麼去培養興趣呢? 首先,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單一知識的傳遞,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語言上的溝通。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積極配合你的教學,融洽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在一種快樂下學到知識,已達到課堂教學目的,輕松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融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快做到角色的轉變。在教學中巧用教育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大膽的探索創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毫無感到拘謹的情況下輕松的學到自己應該學到的東西。反之,何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其次,感情和心靈上的溝通,對於學生,情感有時成為學習的動力,有時卻成為阻力。在教學中,情感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是並存的。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用一種溫情感化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愛和溫暖,這樣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參與我們的教學,才能成為課堂中真正的合作者。教師要充分尋找學生的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給予其鼓勵,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愛,那種愛一旦被學生感受到,那麼對於學生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動力。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對於學生會感到無限的溫暖和求知的興趣。那麼課堂效果以及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可想而知。 三、培養閱讀的興趣 新的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姬說:「閱讀在孩子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童年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閱讀能拓寬知識面,能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思想情趣,而廣泛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不能只滿足於把自己的知識傳輸給學生,最重要的是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和影響,讓他們開闊視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時局限於課堂上的閱讀,還要進行必要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它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涉及到本科內容的課外讀物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課外進行閱讀。拓寬閱讀面,擴大閱讀量。一篇優秀的作品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啟迪,學生能徜徉在其情節和優美的語言中體會到愉悅的心情,慢慢能達到與作者的共鳴,慢慢地達到忘我的境地,彷彿如臨其中。一些優秀的小說,名著,詩歌、散文、戲劇、名言警句之外,對於學生感興趣的連環畫,漫畫也要涉及其中。學生完成閱讀後適當引導學生背誦優美片段,抄寫優美詞語,並試著去寫。在引導學生學會怎麼選擇積累內容後就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值得積累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自主積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讀完之後要求同學們寫寫自己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當然每位同學對於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教師指導的同時要給予其鼓勵很贊許的目光,並且長期堅持下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要多閱讀,廣閱讀,學生才能心中有物,才能逐步提高我們學生的寫作素養。 四、良好習慣的養成 培根說過:「習慣真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其實,語文學習的習慣包括的內容很多,從大的方面看也就是最基本的聽、說,讀、寫。比如字要認真的寫,文章要有表情的朗讀,並認真品味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文要好好的做。就拿寫作來說,我們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如經常收集信息及趣聞的習慣,經常搜集名言、格言、諺語的習慣,閱讀其他文章有寫隨筆的習慣,熟記優美詞語的習慣,先寫題綱後作文並有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等等。當然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習慣,比如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課後復習。經常參加小組辯論或者演講比賽,經常講完一篇課文之後,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來表達下課文情節,主動與別人交流,以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性活動,藉助節假日去光榮院去探望老人或者外出踏青,回來描述下其中的過程,以及所見所聞寫一篇小短文,或者描寫下沿途的景色等等,這些良好習慣養成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總之,對於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涉及到的有諸多因素,只有靠我們不斷探索創新,在新課程的指引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長期發展,才能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貢獻自己的力量。
❾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心得體會
可以讓小學生多讀一些優秀的作文,優秀的文章,來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在讀作文文章的時候,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培養更好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