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課改方面論文

小學語文課改方面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21 18:49:32

①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在課改中的幾點做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
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因此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

② 新課改 淺探如何在小學語文中進行情感教育的論文

「文發網」 可以提供免費的參考文獻 還可以提供論文寫作指導 還可以幫助發學術論文喲

摘 要】現代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現代生活要求有良好的情感,尤其是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都呼喚情感教育,而語文教學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學科教材上,都有著進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對如何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情境
一、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創設情境,是指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營造融洽的有利於教學的心理氛圍。用富於形象、生動、優美的激情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或以具體形象的畫面、實物、電腦圖象等教學媒體,將學生引入到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學生的情思。當然,創設情境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實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課本劇表演、現場參與、小品表演、語言描述等均不失為營造體驗情境的良好方式。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使之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必然能產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從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例如在講授《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語文教師在朗讀時首先要醞釀好思想感情,不要泛泛的讀,要盡量用低沉緩慢的基調范讀,讀到小女孩見到種種幻想充滿希望,表現喜悅、驚奇,語調稍快,進入童話角色,然後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起學生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同情,對貧富懸殊的舊社會的強烈不滿。再例如教師在講授《長征》一課時,首先要一一介紹這首詩的有關知識、作者和寫作背景,然後運用《長征》的歌曲為背景音樂,以營造與詩詞相同的磅礴壯美的氣氛。再例如我由此在講解三國演義的片段時,首先用多媒體播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隨著劉歡那豪放、渾厚、悠遠而略帶蒼涼的歌聲,很快喚起學生對電視劇《三國演義》有關情節、場面的回憶,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奠定了鑒賞的基調。學習李白的《靜夜思》時,我採用「月夜思故鄉」的多媒體鏡頭並配以節奏舒緩、音調低沉的樂曲來誘發學生對思鄉情的體驗。 二、教師要具備情感素質和教學藝術 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自己學科的教師,他的學生也充滿熱愛知識、科學、書籍的感情情感教育對教師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它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一顆博愛、寬厚、敏銳的心。教師應做到愛自己的職業,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愛自己的學生。只有熱愛教學工作,心中才會有發自內心的歡欣;只有真正愛學生,對學生才會有說不清的親切和甜蜜的感受:只有熱愛所教學科,在講授過程中才會充滿愉悅。要有效地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教師只有通過自己內在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學生,在對學生傳播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將自己對本學科執著追求的精神、熱忱和感受帶給他們,以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漣漪和共鳴。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工作責任感和敬業精神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情感修養,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教師的情感越濃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以教師自己的快樂情緒來影響和引發學生的快樂情緒,無疑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教學輔助手段。當教師面帶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精神十足地走進教室,學生會倍感親切,溫暖、快樂之情油然而生。反之,當教師綳著臉,或表情冷漠、或憂心忡忡、或怒氣沖沖、或神色恍惚、或煩燥不定地走進教室時,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氣氛緊張。前者會敞開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而後者,學生則心理閉鎖,阻礙新信息的輸入。這種情緒狀態的差異,不僅會影響學習效果,而且也會影響學生對教師和他所教課程的態度。很難想像一個情感冷漠的教師能帶出情感熱烈的學生。因而教師自身具備的情感素養是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條件。 三、讓學生在誦讀中增強情感體驗 朗讀是小學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的教學手段,也是語文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品詞品句讀是語文課激情明理進行情感教育的特有手段和途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既依仗於朗朗誦讀,又少不了析詞解句,兩者缺一不可。文章是語言的書面化。語言的美源於言辭的准確、明晰與和諧。作品運用語言或描繪人物性格、思想,或展現大自然中各種奇異現象,或描述山川的壯美……因此,教師要首先指導學生在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進行誦讀,其關鍵在於體味文中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的朗誦又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它能產生美感,讀時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興奮愉悅,或悲壯豪邁。誦讀必先處於口,再入於耳,然後瞭然於心,讀者無不從中受到感染。例如老師在講授《草地夜行》時,鑒於現在的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裡嬌生慣養,他們對長征時的艱苦生活缺乏了解,在他們的眼裡草地不是荒蕪人煙,而是一碧千里,他們對紅軍的極度飢餓沒有體驗。因此教師可以先介紹課文背景,用描述的口氣簡要地介紹草地沼澤多、沒人煙的特點,以及紅軍當時干糧已經吃光,只得吃樹皮草根的艱苦情況,為學生進入情境渲染一定的氣氛。然後讓學生自己有感情的誦讀全文,讓他們邊讀課文邊想像當時「茫茫的草海」、「空著肚子」、「拖著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詞彙描繪的情景,孩子們的想像展開了,小紅軍可愛的形象浮現在孩子們眼前,他們的情感也被激發起來了。這樣從感受形象出發,從中受到感染,使學生的智力活動形成情緒記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樣,這種情緒記憶「不僅有思想,而且有感情和內心感受」,學生便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硬性。這不僅使學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內容和詞句,並產生愛和憎的,或喜和惡的,或敬和鄙的情感,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總之,語文是一門極具思想和情感內涵的工具,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由語文課的本質決定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情感教學風格,以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動、凈化,從而達到提高文學素養。

樓主對這篇文章滿意不呢

③ 對小學語文課改的幾點體會論文:我對小學語文課改的

如何看待小學語文課改
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改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在此過程中存在了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將會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非常不利。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學習交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願意採取的方式去獲得所要掌握的知識。這肯定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有些教師擔心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會影響教學的進度,使教學任務不能順利地完成。教師存在這種思想,必定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僅僅成為課堂的一種裝飾。還有些教師認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課堂徹底交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越少越好,於是,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這些教師往往無所事事,甚至做於當堂課無關的事情。
在課改教學中,有些語文課堂上,學生就是按導學案的設計學習,學生把導學案看作是試卷對待,有些學生把課文泛泛地讀一遍,就做下面的環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學生合作討論,給人感覺學生很「忙」,課堂一場「活躍」。還有,小學課改慣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表揚式」,學生誰回答對了,教師就讓大家鼓掌邊叫:「好,好,你真棒!」以此來激勵學生,這對一、二年級學生很管用,但對五、六年級作用不是很大。
總之,在課改中教師要明確學生學習任務,適時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不要無所事事,要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小組中去指導,監控學生的合作。對於一些教學模式要根據自己的學生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管用一種模式。

④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從哪方面找論文題目和題材

提供一些小學語文教學的論文題目,供參考。 兒童課外文學閱讀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重、地位及意義 某一位兒童作家或某一類兒童文學作品的研究 關於文學欣賞的研究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教師人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研究 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研究 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程發展性教育評價研究 小學識字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拼音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和地位研究 論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語文素質培養 家庭教育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 小學拼音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識字教學的人文教育研究 詞彙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小學閱讀教學中涉及的漢語語法知識及其教學問題研究 小學語文教師的邏輯知識與小學生思維發展研究 小學高年學生作文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對策 小學作文常見病句類型成因及對策 新中國成立以後小學生作文的發展脈絡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小學作文教學方法的多元現象研究 傳統作文教學的誤區研究 中外優秀小學作文教學模式之比較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研究 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的研究 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訓練途徑的研究 小學作文訓練與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常見的拼音錯誤調查分析 小學生錯別字情況調查及對策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使用狀況的研究 語感與小學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與小學語文教學 小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評價研究 小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研究 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 小學生語文知識構成的研究 小學生語文作業批改的藝術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考試改革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的研究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改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 小學語文的合作學習研究 小學語文的研究性學習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作文評語的研究 中國古典詩歌藝術鑒賞的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鑒賞的研究 中國現代小說鑒賞的研究 中國現代散文鑒賞的研究 中國現代詩歌鑒賞的研究

⑤ 小學課改論文

小學語文課改論文:圍繞信息 自主閱讀

安慧里中心小學 何廣雲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適應時代的新目標,新要求。在信息社會,在提倡創新,張揚個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從中識別、區分、篩選,組合信息,這種實用性的閱讀技能越來越重要。所以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掌握這種高效而實用的閱讀技能與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浩瀚的書海中有所選擇,有所吸收。

一、自主閱讀,搜集信息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使人們認識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們的視野開放了,觀念更新了,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學生的閱讀范圍,也不僅限於教科書,課外書,報刊,雜志,都是學習語言的材料。因此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幾個方面引導他們開展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幾個方面引導他們開展自主閱讀:

1、課內外想聯系,開放課堂,開放教材,讓學生根據課內知識去搜集資料,補充課文,使課文的內涵跟豐富,學生的視野更開闊,這樣,課文就「只是一個例子」,學生在次基礎上深入,探究,獲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課本」讀厚了。如學習《九寨溝》我讓學生依據課文搜集有關資料,學生找到許多描寫九寨溝的文章,包括旅遊的介紹文字,有的把九寨溝的圖片資料都列印了出來。這樣的閱讀,篩選,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們驚喜地認識到知識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獲取,不再是光聽老師耳提面命了。這樣就為他們自己學會了讀書,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學會方法,養成習慣,只有當讀書成為一種自主活動,學生才會去粗取精,淘沙見金。

2、書本與生活相聯系。生活是一本開放的大書,是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睜開雙眼,用心感受,要他們「兩耳多聞窗外事,一心要讀有用書」,多從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實自己,可以啟發自己的想像與創造,開闊心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到時事政治,如十六大會議、申奧活動、足球比賽;小到家庭生活、社區活動、校園生活,都要學生留心觀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體味、比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生活與大自然是學生更為廣闊的課堂。有首詩寫道我們走出去了/在大自然為我們准備好的路上/讀小苗/讀小草/讀著翅膀/讀著蜻蜓/讀著小鳥/讀著想像/讀著積雪的梅枝/讀著黃綠綠樹間的田野/讀著無飾的圖畫/我們走出去了/用我們的眼和腦/在讀著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書。

二、 合作探究,組合信息

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沒有極強的團隊合作、相互學習的精神,僅憑個人很難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現在提倡合作學習,一起分享成功的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我結合書本生活,引導學生選擇閱讀方向,合作學習,然後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組合,即進行專題研究閱讀。如《摯愛親情》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閱讀有關父愛,母愛,師愛以及其他描寫親情的文章,並且摘抄下來,然後小組交流,分門別類,整理編輯。其中收錄了《我的背影》,《我的母親》,《紅蓮》,《一碗陽春面》等經典名篇。還有詩歌《媽媽的愛》。有一小組收集了許多老歌《媽媽的吻》,《草鞋》,《好爸爸、壞爸爸》《外婆的彭湖灣》,還有則搜集了童話、童謠;有的小組推薦了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電視劇《母親》等,學生通過合作閱讀,積累內化大量的語言材料感受著,體驗著,感動著,震撼著。不用說教,他們從中感悟到的東西可以夠他們咀嚼一輩子。這就是教育的本義,教育的真諦。

三、體會創新,加工信息
學會自主搜集,學會組合遷移,還應該學會創新。在閱讀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體會,感悟,意會,或是從中受到啟迪,引起共鳴,引起思考,這時會情動心動,欲有感而發,這就是要引導學生把這些信息,思維,想法靈感加工,創造,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這是更深層次的交流。如《摯愛親情》中學生有感於親情的偉大,感於父母深恩,感於祖輩厚愛,應使他們的情感更熱烈,拿起手中的筆,或寫或畫,寫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機,或拍或攝,記下生活中珍貴的瞬間。用眼、用心去觀察、體會;用行動去體驗,去回報。比如寫父母二十年前後的肖像,自己過生日時與父母時的對比。然後結輯成文,再來交流再來感受。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洗禮。

⑥ 小學語文課改高校課堂,低碳教學論文

高效吧,從低碳抄看,應該是高效襲課堂吧,如果是高校課堂,前後好像沒有聯系。
課堂高效的提法我贊同研究,無非三個環節,課前的充分准備(包括師生甚至更多方面)課中的積極落實,課後的訓練鞏固,評價反饋矯正……至於低碳一說,我還真說不上什麼,有點追求「新詞」意味吧。

⑦ 小學語文課改論文

chaoyang

小學語文課改論文:圍繞信息 自主閱讀

安慧里中心小學 何廣雲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適應時代的新目標,新要求。在信息社會,在提倡創新,張揚個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從中識別、區分、篩選,組合信息,這種實用性的閱讀技能越來越重要。所以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掌握這種高效而實用的閱讀技能與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浩瀚的書海中有所選擇,有所吸收。

一、自主閱讀,搜集信息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使人們認識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們的視野開放了,觀念更新了,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學生的閱讀范圍,也不僅限於教科書,課外書,報刊,雜志,都是學習語言的材料。因此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幾個方面引導他們開展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幾個方面引導他們開展自主閱讀:

1、課內外想聯系,開放課堂,開放教材,讓學生根據課內知識去搜集資料,補充課文,使課文的內涵跟豐富,學生的視野更開闊,這樣,課文就「只是一個例子」,學生在次基礎上深入,探究,獲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課本」讀厚了。如學習《九寨溝》我讓學生依據課文搜集有關資料,學生找到許多描寫九寨溝的文章,包括旅遊的介紹文字,有的把九寨溝的圖片資料都列印了出來。這樣的閱讀,篩選,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們驚喜地認識到知識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獲取,不再是光聽老師耳提面命了。這樣就為他們自己學會了讀書,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學會方法,養成習慣,只有當讀書成為一種自主活動,學生才會去粗取精,淘沙見金。

2、書本與生活相聯系。生活是一本開放的大書,是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睜開雙眼,用心感受,要他們「兩耳多聞窗外事,一心要讀有用書」,多從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實自己,可以啟發自己的想像與創造,開闊心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到時事政治,如十六大會議、申奧活動、足球比賽;小到家庭生活、社區活動、校園生活,都要學生留心觀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體味、比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生活與大自然是學生更為廣闊的課堂。有首詩寫道我們走出去了/在大自然為我們准備好的路上/讀小苗/讀小草/讀著翅膀/讀著蜻蜓/讀著小鳥/讀著想像/讀著積雪的梅枝/讀著黃綠綠樹間的田野/讀著無飾的圖畫/我們走出去了/用我們的眼和腦/在讀著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書。

二、 合作探究,組合信息

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沒有極強的團隊合作、相互學習的精神,僅憑個人很難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現在提倡合作學習,一起分享成功的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我結合書本生活,引導學生選擇閱讀方向,合作學習,然後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組合,即進行專題研究閱讀。如《摯愛親情》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閱讀有關父愛,母愛,師愛以及其他描寫親情的文章,並且摘抄下來,然後小組交流,分門別類,整理編輯。其中收錄了《我的背影》,《我的母親》,《紅蓮》,《一碗陽春面》等經典名篇。還有詩歌《媽媽的愛》。有一小組收集了許多老歌《媽媽的吻》,《草鞋》,《好爸爸、壞爸爸》《外婆的彭湖灣》,還有則搜集了童話、童謠;有的小組推薦了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電視劇《母親》等,學生通過合作閱讀,積累內化大量的語言材料感受著,體驗著,感動著,震撼著。不用說教,他們從中感悟到的東西可以夠他們咀嚼一輩子。這就是教育的本義,教育的真諦。

三、體會創新,加工信息

學會自主搜集,學會組合遷移,還應該學會創新。在閱讀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體會,感悟,意會,或是從中受到啟迪,引起共鳴,引起思考,這時會情動心動,欲有感而發,這就是要引導學生把這些信息,思維,想法靈感加工,創造,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這是更深層次的交流。如《摯愛親情》中學生有感於親情的偉大,感於父母深恩,感於祖輩厚愛,應使他們的情感更熱烈,拿起手中的筆,或寫或畫,寫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機,或拍或攝,記下生活中珍貴的瞬間。用眼、用心去觀察、體會;用行動去體驗,去回報。比如寫父母二十年前後的肖像,自己過生日時與父母時的對比。然後結輯成文,再來交流再來感受。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洗禮。

http://www.kecheng.net/2006-1/200612085027.htm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改方面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