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試講小學語文選哪篇文章比較好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蝙蝠與雷達,科學家實驗部分教師給出表格,讓學生小組研讀後填表,然後從表格中總結出成果。
Ⅱ 崔菊萍:如何上好小學語文作文課
第一招:勤收集並積累精彩美妙的字、詞、句和篇章,充實自己的寫作倉庫。收集積累材料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取自報刊書籍。可直接在報刊書籍上圈點畫出對自己有益的材料,可剪報,可摘錄,也可寫讀後感,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就如蜜蜂釀蜜一樣,首先採集到一定量的花粉。二是取自於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雙慧眼觀察世界,你就會發現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小到身邊的人和事;大到國內外發生的大事都可以成為我們收集積累的內容。為了取得更好的寫作效果,還需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親身體驗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然後讓這些酸甜苦辣自然地流於筆端,成為真實感人的文章。
第二招:加強練筆。練筆,往往是從寫日記開始。如果把日記本當成知心朋友,當成傾訴對象,把個人的喜怒哀樂淋漓盡致地輕訴於日記本中,日積月累,日記本越積越厚,不知不覺間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日記的篇幅變長了,文字表達變巧妙了,對生活的觀察力和適應力也增強了。養兵千日——寫日記,用兵一時——寫作文功到自然成!
第三招:不斷醞釀——構思,尋找突破口——靈感,然後下筆成文。收集積累的材料如一大堆乾柴,須有靈感的火花才能點燃;收集積累的材料如一大堆花粉,須經蜜蜂的醞釀才能成蜜;收集積累的材料也如一袋米,須經巧婦加工才能成為香噴噴的米飯。因此,醞釀——構思的過程就是對材料的整理取捨融合的過程,構思成熟自然會產生靈感——久積胸中之情迫切需要渲泄,不吐不快的瞬間沖動。有心者抓住這一閃而過的瞬間,下筆成文。
第四招:虛心求教,不斷修改。「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寫好作文後,自己不滿意,卻看不出何處有瑕瑜,這就須另請高明——讓旁人為你指點迷津。聽了贊揚的話,權且當作對自己的鼓勵;聽了批評的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經常這樣做,就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然而,完全依賴別人修改自己的作文不是長久之計,自己學會修改作文才是寫好作文的關鍵。
第五招:滿懷信心地寫作文。許多學生反映:看了報刊書籍上的文章,認為它們高不可攀,就對作文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也寫不好作文了。我認為,這種思想是由於自卑心理和功利心理造成的。他們不知道發表一篇文章花了作者多少心血,花了編輯多少心血。假如自己寫作文花了那麼多心血,再經編輯潤色一番,也一定能達到發表的水平。另外,寫作文不是為了發表,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做到文通句順,結構嚴謹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我們不必拿那些發表的文章來衡量自己作文的好差,也不必因此影響自己的作文情緒。
第六招:整理收藏自己的日記、周記和作文。日記、周記和作文都是自己心血的結晶。若能把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日記、周記和作文分類裝訂成幾本「書」,這幾本「書」就是一部個人的奮斗史,就是一大筆人生財富,經常翻翻自己的習作,不斷吸取自己寫作的經驗教訓,寫出來的習作才能勝人一籌。
Ⅲ 如何分析小學語文寫景文章
一、學習抓景物特點的幾種方法。 同學們,地各有貌,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要仔細觀察景物,抓住特點寫具體,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請看以下片斷,想想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特點寫的。 (1).出示「夏日的中午,萬里碧空上飄著朵朵白雲。這些白雲,有的幾片連在一起,像海洋里翻滾著銀色的浪花,像層巒疊嶂的遠山,有時在一片銀灰色的大雲層上,又飄浮著一朵朵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雲朵兒,就像島嶼礁石上怒放的海石花。」這個片斷作者是抓住了白雲的形狀、大小進行描寫的。 (2).請同學們再讀以下幾個片斷,看看這幾位作者又是怎樣抓住景物特點寫的? ①「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這個片斷作者抓住了火燒雲的色彩絢麗的特點進行描寫的,從而反映了火燒雲的美。 ②「遠處,幾棵櫟樹呆立不動,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駝鳥走來走去。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南流去,岸邊盛開著一簇簇美麗的鮮花。」這個片斷作者抓住了櫟樹、羚羊、駝鳥、小河、鮮花的數量進行描寫的。 ③「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來,啄木鳥『篤篤』地啄著樹桿。甲蟲『嗡嗡』地叫。揚科躺在河邊靜靜地聽著。」這個片斷作者抓住了青蛙、啄木鳥、甲蟲發出的聲響進行描寫,反映了小音樂家揚科對音樂的喜愛。 (3).寫景除了抓住景物的形狀、大小、色彩、數量、聲響這些方面進行描寫外,還可以從那些方面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呢?還可抓住景物的神韻、動態變化來寫。例如: ①「現在正是枝葉繁茂的時節。這棵大榕樹好像在把它全部生命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描寫作者抓住了大榕樹枝繁葉茂中所表現出的神韻進行描寫,使我們感覺到她充滿了生命力。 ②以上描寫「火燒雲」的片斷。作者是抓住了火燒雲短時間里色彩變化多、快的特點,反映了火燒雲的美、奇。 ③「清晨,江面上格外平靜,碧波盪漾,銀光閃爍,海鷗在江面上展翅飛翔。此時,我總愛佇立在江堤上向北眺望吳淞口,那一望無際的江面,水天相連。一陳清風拂來,猛吸一口新鮮空氣,頓時令人心曠神怡。江堤邊的樹林里,鳥兒清脆的叫聲此起彼伏。一群老人在堤岸邊散步,打太極拳……當陽光撒滿江面的時候,江面開始沸騰了。你看,那大小船隻來來往往,川流不息。機帆船的馬達聲、大輪船的汽笛聲,江浪的撞擊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支雄壯的交響樂。「嗚「的一聲汽笛。一艘萬噸輪由遠而近,所到之處湧起兩排巨浪,呈八字形,像兩條白龍朝兩面三刀岸滾來,浪花撲打在江邊的岩石灘上,濺起一簇簇白花……傍晚,夕陽把江面映得通紅。此時,我和小夥伴們總愛到江邊的岩石堆上捉螃蜞。一個傍晚可捉二、三十隻。晚上,沸騰的江面恢復了寧靜。這時,停靠在碼頭上的萬噸巨輪燈火輝煌,和天上的繁星交相輝映,把船邊的江水也映紅了。江風陣陣,迎面襲來,驅散了夏日的暑意。」這個片斷作者抓住了江面從早到晚的變化,寫出了江面特有的美景。 ④我們的教室和操場中間,有一條甬道,甬道兩旁是兩排齊刷刷的梧桐樹。春風給它滿枝葉苞,點點鵝黃,片片嫩綠。夏日,一張繹葉就是一個綠色的巴掌,托著一輪驕陽。一棵樹就是一把漂亮的遮陽傘,樹下清風習習。梧桐美在秋天。每天中秋過後,幾場秋雨。幾陣秋風,把那葉子染成銹紅色。此時,藍王碼電腦公司軟體中心高空,秋陽淡光,梧桐白白的軀干,紅紅的樹冠,顯得分外嫻靜、妖嬈,優雅、莊重。走在這甬道上,置身在畫圖中,沉浸在恬適的氛圍里。不必可惜,西北風一夜刮盡樹葉,那遍地鋪金,不正象徵這金色的豐收季節嗎?冬天,梧桐粗壯的樹干,光禿的枝椏,倔強地挺立在那裡,頂嚴寒,斗風雪。看到它,縮頸袖手的人會挺起胸來,凝視它的身影,會油然而生敬意。這個片斷作者抓住了梧桐樹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反映了作者對校園梧桐樹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 二、總結抓景物特點,寫好景物的幾種方法。 同學們,以上這些片斷告訴我們,要寫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狀、大小、色彩、數量、聲響、神韻、變化等這些方面進行描寫。這樣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徵,使讀者感到鮮明生動,有身臨其境之感。當然,並不是在寫每樣景物時,都要運用以上這些描寫方法,應根據所寫景物的特徵,有所側重地選擇景物描寫方法,而且寫時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另外,還須注意描寫景物也要按一定的順序,一層一層地寫。有的按景物的遠近寫;有的按方位寫;有的按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寫,等等。但不能像列清單一樣地把所有景物都寫下來,要抓住特點,有重點地寫。最後,要說的是:不管寫什麼景物都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描寫景物開頭 在文章的開頭,運用景物描寫,為文中所寫的人和事渲染環境、提供背景,能給人以美好清新的印象。寫景的內容,可以是天氣情況、自然風光、建築設施,可以是動景靜景、遠景近景、美景劣景、大景小景等。小朋友們都愛好景物,也最喜歡寫景,這種開頭,會一下子抓住讀者,有助於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 當然,開頭運用景物描寫,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寫景的文字不能過多,不能一寫到景物,就沒完沒了,無始無終,結果,景物寫了很多,顯得頭大身子小,文章不勻稱;二是要重點突出,主要景物多寫一些,次要景物點一下即可,不能樣樣都寫,結果都沒有寫好;三是寫景是為人和事服務的,要與文中所寫的人和事有密切關聯,景與人事不能脫節,更不能把景物寫成了文章的累贅。 請看下面這個開頭: 瓦藍瓦藍的天,絲絲縷縷的輕雲如煙般繚繞,夕陽的光輝灑滿田間,萬條金線接天浮動,玫瑰色的光彩,映在綠得發黑的菜上,葉面上像抹了一層油,亮閃閃的。 這段文字,是習作《路過天堂》的開頭,用的全是景物描寫,主要是仰視之景,夕陽下的美景,藍天、輕雲、夕照的光彩、碧綠的菜葉,渲染了美好的情境,為寫「我」下文「路過天堂寨」提供了優美的環境背景。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令人心馳神往,顯然是一個好的開頭。 3 三、景物的描寫手法。 所謂描寫景物,通常指描寫自然景物,但也包括對社會景物即社會環境的描寫。 景物描寫是小學生作文的重要內容。景物描寫的內容十分廣泛。山川大地,風雷雲電,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這些事物的交錯組合就構成了景物描寫的對象。寫作的目的則因文而異。有的在歌頌祖國山河的壯麗,有的則借寫景而抒發某種感情。 END 注意事項 1 一、抓住景物的特徵。 對所寫景物認真觀察,抓住特點,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點,關鍵在於作者細心的觀察,並將觀察所得銘記於心。正所謂"靜觀默察,爛熟於心"。因此,要求在觀察中,善於抓住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中景物呈現出的顏色、形態、聲響、氣味等方面特有的變化,善手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觀察、體會。這樣,才能抓住景物特徵加以描寫。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節的特徵。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節的變化會引起景物的變化。每個季節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徵;二要注意時間變化的特徵。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徵。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塗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氣候不同的特徵。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的景觀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徵。南方、北方、城市、鄉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徵。 2 二、要選好觀察的角度。 選好觀察的角度,就要先確立好觀察點。要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固定立足點和變換立足點觀察景物的方法,或遠觀、或近覷、或仰視、或俯瞰。同時,要注意觀察的順序,是由近及遠,還是由遠而近?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這是指空間的變換。還可以時間的變化或游覽的先後為順序。這樣,所描寫的景物才不會雜亂無章。總之,要做多角度、多側面的描寫。 3 三、安排好描寫的順序。 景物描寫的順序一般分為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兩種 空間順序--一般是取一個固定的觀察點,按照視線移動的順序依次寫出各個位置上的景物。還有一種空間順序,不取固定的觀察點,而隨著觀察者位置的轉移來描寫景物,這叫做游覽順序。 時間順序--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間里,其景物是有變化的,按一定的時段依次寫來,可以表現出景物的豐富多姿,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時段有長短之分,長時段如春、夏、秋、冬,短時段如晨、午、暮、夜。選用哪一種時間順序,應視描寫對象的特點而定。 4 四、要融情於景,表達主觀感受。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客觀的,而寫景之人則是有情的,作者對任何景物,總會有自己的感情。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同時,觀察、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也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因此,要在寫景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於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寫景貴有情,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5 五、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 只寫靜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只有將靜態描寫景物形態特徵和動態描寫利於傳神的長處結合起來,所繪景物才會具體、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寫景物需要繪形、繪色、繪聲,彷彿使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這就需要盡可能選用那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因而要善於找到最能表現景物特徵的動詞和一些恰當的形容詞,尤其要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詞藻。
寫作時首先要「說真話」,即要真誠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與情感。說真話可以聽讓人產生寫作興趣,發現寫作內容。寫作激情來源於表達的願望,寫真話才清楚自己想表達什麼,才能有可表達的內容。
Ⅳ 急需!!!要小學六年語文學習的收獲的文章,不要太長,差不多200字左右就好了!急需啊!拜託啦!!!!
通過六年短暫的小學生活,我學到了許多的知識,也領悟了許多道理。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學到了漢語拼音、漢字、詞語、句子、標點符號等等的一些基礎知識,我現在終於體會到了它的重要性,後來,我們又漸漸地認識古詩文、網路知識,並會背、會默,古詩文成了有知識人的口頭語。閱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有許多的高考生都是在閱讀上失的分,寫作也是一個難點,難就難在審題立意上,只要你圍繞著一個事物的中心寫就行。在這六年的學習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習拼音、漢字的那一段時光,是多麼的美好又是多麼的艱苦。
我又具備了寫字的能力,人人都會寫字,我也就不例外了。除此之外,我又具有了默讀的能力,默讀其實非常的簡單,人人都會,但是能一目十行的人就不多了。我還具有寫作的能力,因為我覺得作文特別好寫,很容易。我想到什麼我就寫什麼,始終不離題。這些能力,我想大部分的人好像都具有,我還應該具有口語交際這個能力,有了口語交際這個能力,也有利於我的寫作和朗讀。對了,我還具有聽課的能力,我認真聽老師講課,認真的做筆記,但是有時候沒有做筆記。我還受到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這些文化教育,對我真是終生受益無窮。
我學習語文有一些好的方法,如果要是讓背一些古詩文或課文的話,可以選擇晚上或早上來背,背的時候要一句一句的背,背課文可以把一個長句子中,一些重要的詞語記下來。也可以縮句,背會了之後,再擴句,這樣也比較好背一些。預習和復習,可以讓你在課堂上聽課時,不坐暈車,不迷糊。課後復習,可以讓你記的更牢,掌握了這兩點,再加上背古詩文,學習語文一定很輕松。寫作時,可以多看課外書或者多參考別的同學寫的例文,再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結合再一起,用上一些優美的詞語,作文也就好寫的多了。
美好的小學時光過去了,同時它也不在存在。可是,小學時學的知識,背的課文,它們還都存在,踏入中學時,又有了新生活,新起點,新知識。
Ⅳ 淺談怎樣寫好小學語文作文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中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打好語言文字基礎的一項重要工作。怎樣才能讓小學生寫好作文呢?我認為教學中應特別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讓學生體驗生活找素材
只有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才有真情實感,才有內容可寫。可以多搞一些與觀察生活有關的主題活動,教師在活動中充分發揮組織者的導向作用。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從而給學生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還要把活動的過程記錄下來。也可以讓學生多寫日記,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留心、多思考、多搜集作文素材,形成寫作的習慣等。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詩詞是語言精華的濃縮,書讀得多了,不僅有助於提高賞析能力,寫作能力,還能陶冶情操。我認為,學生寫作文也無秘訣可言,無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積累詞彙,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寫作文也就不用發愁了。人們常說,生活是寫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二 、讓學生觀察生活巧構思
「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在生活中沒有對事物進行仔細地觀察,那麼,在作文的時候也就寫不出個所以然了。在觀察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對事物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才能在作文的時候寫得更具體一些;指導學生按順序、有重點地觀察,解決「言之無序」的問題。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重點觀察事物;多作比較,抓住事物的特點,防止學生在作文的時候,東一句、西一句,沒有一定的寫作順序和條理。「情不動,故辭不發。」學生面對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覺得無從下筆,無話可寫,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對所寫事物還處於陌生狀態,沒有情感,沒有寫作的沖動,尤其沒有情感的沖動,自然難以下筆.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學把動腦、動口、動手和認真觀察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多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多動腦想,多動口說,多動手作,多動筆寫.多寫一些自己親自觀察的,親身經歷的最感興趣的事,並運用潛移默化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的興趣,這樣學生在創造情景美的同時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那麼,我們也應該多方面地考慮到孩子們所學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們喜愛的自然景物,激發他們說出自己親眼看到的真實情感,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感,使他們自強自信,不怕說錯,敢於做駕馭語言的主人,敢於主動大膽交談,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平時的引導與訓練,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觀察的機會.根據不同的季節,
引導並帶領學生去觀察不同的景,不同的人,不同的物……讓他們從心靈深處感受季節的變化;感受人與物的變化;感受氣候與自然環境的變化;並發現它們在不同季節的特點.在觀察體驗及感受的的基礎上學生敢於亮出自我,看到什麼就說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暢所欲言,敢於表現自我,敢於展示自己。針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表達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肯定。這樣以來,班裡的情況大有好轉,每位同學都有話可說,有的同學表現慾望很強烈,說的入情入境,由過去的「教師講,學生聽」,變為現在的「大家說,大家議。」不但課堂氣氛很活躍,而且學生的習作興趣也很濃,更樂於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在練筆本上或作文本上,效果顯著。另外,我還利用身邊的有利資源,把孩子們生活中的趣事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及他們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豐富景象作為寫作內容,使寫作內容具有地方特色、生活特色和時代特色。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又是孩子們生活成長的搖籃,更重要的是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玩的天性得以暴露,進而使學生在玩中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在體會中感悟。冰心老人說:「專心地學習,痛快地玩耍。」因此,我認為實踐活動不要給學生過多的束縛,讓他們自由展露,馳騁思維,揮灑情感,真實行為,只要目的達到即可。
三、讓學生錘煉語言多寫作
體驗和觀察生活僅僅使學生有了素材、有了結構、有物可寫。要寫好一篇文章還需要錘煉語言多寫作。作文語言無外乎華麗的語言和樸素的語言兩種,華麗語言好比嬌艷的都市女郎,一眼就能感受到她的活潑,她的熱情,她的落落大方,她的不可抗拒的「形象」美。樸素語言好比清水出芙蓉的村姑,她羞澀而又含蓄,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只要你細心琢磨,必會給人一種「含蓄」美。兩種語言風格各有千秋,都是好語言,但一定要注意巧妙搭配,做到不韻不火,文章才會有「血」有「肉」,才會更加生動感人。如:熟讀背誦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較多的語言儲備,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讀而不背,寫作就會感到力不從心,詞語匱乏。因此,我們應加強背誦訓練,強化記憶,積累起終生受用的材料。此外,要勤於動筆,及時作些記錄,堅持寫觀察日記,作好文字積累。通過以上多種渠道的積累,胸中有材料,日積月累,寫作時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寫作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多寫多練,就一定能寫出真正意義上的好文章。
四、讓學生體驗生活的興趣
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而如果學生如缺乏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會腹中空空,腦中空洞,無寫作之本。陸游說:「爾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詩外的功夫就是對生活的體驗、感受和認識。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體驗生活的興趣,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進而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體味生活,這樣才能使學生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可見,興趣是促進學生寫作的內動力,是習作的支點,其實也只有當學生對習作產生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寫作。只要學生興趣濃了,見識廣了,知識扎實了,語匯豐富了,他們便把寫作文當作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了。
Ⅵ 怎樣學好小學語文,特別是作文!謝謝!
很多人認為語文有什麼可學的,大家都是中國人,學個語文有什麼難的,但事實上,這個想法是錯誤的,現在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沒有很好的學習語文,或者說受到這樣思想的左右,對語文學習比較鬆散,以至於沒有打下扎實基礎,到了初中高中以至於大學,每每遇到寫作上的問題就出現卡殼現象,忽而悔悟自己當初沒有打好語文基礎。學好語文很重要,正如某語文研究教學專家提出的觀念:數學是基礎,而語文卻是基礎的基礎。
工具/原料
很多人不禁要問,既然語文那麼重要,那麼又如何學好語文呢?孩子到底該如何打好小學語文基礎呢?小學語文教學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教學模式,學生心理特徵都各有不同,這要抓住這三個階段特性進行方法技巧上的指導,就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基礎。
方法/步驟
1
第一階段: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習方法指導
小學語文低年級階段(1-2年級),著重進行漢語拼音、識字寫字、聽說、閱讀、回話訓練。低年級學生正處於8-9歲階段,思維模式上以具體形象為主要形式,在認識、理解事物或學習時往往要藉助實物或形象。這個階段主要以學生掌握簡單學習方法為主:1、.藉助形象物學習漢語拼音和簡單的漢字。2.學會寫字的基本方法。3.能用形象記憶法、趣味記憶法、情境記憶法背誦課文。4.學會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的方法。5.通過先想後說的方法,說、寫完整的話,通順的話,規范的話。6.課後能用復習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
2
第二階段,小學語文中年級學習方法指導
小學語文的中段(三、四年級)教學,著重進行段的訓練。通過對段的理解,段的練習,逐步過渡到篇的訓練,這時的中年級學生,已是九至十歲。從心理特徵上看,這個階段的學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漸發展起來,有意注意也隨之增長,能較為自覺地支配自己的行動。思維方式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從語文知識上看,學生已學會漢語拼音,能認識1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有了較為豐富的感性知識,因此,在這個階段中,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簡單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學會基本的學習方法。1.學會課前預習找疑點,課堂筆記記要點,課後復習抓重點的方法。2.學會用音序、部首、數筆畫的方法查字典、詞典,理解詞語。3.學會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方位變化觀察法」(以方位為序進行觀察),「時間推移觀察法」(以時間為序進行觀察),「情節發展觀察法」(以事件情節發展為序進行觀察),「移步換境觀察法」(以地點移動為序進行觀察)。4.學會按時間先後順序,事情發展順序,總分思路順序介紹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分段的方法。5.學會用「摘句法」、「歸納法」、「取主法」概括段意。6.學會用「理序法」、「路標法」、「化整法」、「提綱法」、「首尾法」背誦課文。
3
第三階段,小學語文高年級學習方法指導
小學語文的高段(五、六年級)教學,著重是進行篇的訓練,要在加強對課文條理、層次、內容理解、篇章結構訓練的基礎上,突出布局謀篇的訓練。這時的學生,年齡已達十一、二歲。從心理特徵上看,他們已能長時間地、有效地知覺事物,能區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徵,思維的發展已達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強。從學習方法上看,他們已基本學會和掌握學習語文知識基本的、具體的學習方法,因此,在這個階段中,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要求是:熟練掌握學習語文知識的基本學習方法,並在此基礎上有新的提高。1.學會用「比較法」掌握不同類型課文的內容、結構、特點。2.學會用「質疑法」閱讀課文,通過邊讀、邊質疑、邊釋疑的過程得到新的知識。3.學會用「連綴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審題歸納法」、「重點段落歸納法」、「課後問題歸納法」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4.學會用「課題分析法」、「重點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內容法」、「找文中總結、小結、過渡或議論等關鍵句法」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5.學會逐步掌握「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6.學會用「總結提高的方法」檢查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使自己的學習方法更科學,更系統,更完善。
以上來自網路經驗
Ⅶ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作文課
一、自讀、自改:1、讀.教師要圍繞本次習作的訓練要求,提出本次習作修改的建議,讓學生當自己的第一讀者.自由朗讀,對那些錯別字,使用不當的標點符號進行修改;找出表達不準確或文理不清的地方;增補漏掉的字詞;刪去多餘的字、詞、句;調換一些字詞的順序;改換不恰當的詞句,讓學生在自讀中進行自主修改.2、看,重點是否突出,主題是否明確,詳略是否得當,該詳寫的要大加渲染,該略寫的要惜墨如金.3、想,文章的寫作特點、表達方式、語言特色是否符合自己的意願和要求.只有把這三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把自己的意思在字里行間表達得淋漓盡致,個性才能得到表露,情感才能得到升華.在自讀自改這個環節,老師要交給學生必要的修改符號和修改方法.例如低段教師用統一規范的符號為學生批改句、段練習,給學生做示範.到了四年級上冊又交給學生的增加號、刪減號、和圈去錯別字的符號.四年級下冊又交給學生練習刪減段落、調整段落順序.關於修改符號,教學時要注意應統一,全班人統一,每個人自己前後統一.還要注意根據年段特點提高要求,做到循序漸進.
二、互讀、互改1、讀同學的佳作片段,欣賞同學的佳作.在老師對學生的習作了解的基礎上,選優秀的片段、習作,大家欣賞學習.評評他們的習作好在哪裡?讓學生能根據本次習作的要求進行評議,提高學生的習作欣賞水平.2.再把自己的習作和同桌或小組內交換,照老師教的批改方法和批改符號對同學的習作進行修改,教師巡迴指導答疑.3.寫出自己對同學的表揚和建議.(也就是寫評語)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習作:認真觀察生活,選一個像修鞋姑娘這樣真誠的人,寫一寫.就要求學生結合《修鞋姑娘》的寫作方法,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表達人物的真誠.在初稿後要求學生修改:抓住有情有意有詳有略進行自改互改自改.為習作寫評語要求:(1).真誠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2)看看有沒有獨到之處,寫下自己的深刻印象.三、再讀、再自改學生再次拿到自己的文章後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根據自己新的認識和別人給你提的建議進行刪、增、調、改,潤色加工,最後完成自己的本次習作.四、教師復查教師在學生批改的基礎上進行一次全面復查.關注學生修改習作的態度、過程和方法.對學生修改後的字、標點、好詞、好句、評語,簽同意觀點,還可以指出不足,個別點評,提高學生的互改能力.互改作文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還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既可以擴大學生的受教育面,又有利於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