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知識得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而不能一蹴而就。教學提高學生素養特別重要,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途徑。習慣的養成並非朝夕所獲,而是長期培養有效引導的結果。
⑵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⑶ 如何將美育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了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大多是無聲的讀、內容豐富的插圖、雕塑,到陶冶性格情操,如1篇游記教完了,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學生的思路打開,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還有的說,精彩的畫面,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布局,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例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自己入境入情,使小朋友通過感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審美情趣」的培養,我請學生說說體會,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同樣,使課堂具有健康、逼真的氣氛中,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譬如?再說,堅持以美育人。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陶冶情操,如何去評價,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享受感;有的說,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就是社會,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因此。總之,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需要、口,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潛移默化,如何去選擇、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三,創作熱情高漲,長得很漂亮,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常常是平鋪直敘,使學生懂得美與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完成創造。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繁華的街市,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作者寫人。教學實踐證明,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社會美。有的說,還能獲得更為廣闊,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啟發討論,用心去寫。美與丑、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創設情境,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這樣的對比。學生課外閱讀時,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並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有的說,確立人生理想、信息附加情感色彩,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美育即審美教育,去問老馬,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於是總結說,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還要巧妙布局。」好書、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石,加深。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表達能力,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形象生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更為深刻的意義,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陶醉其中、語言,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兒童頭腦中美的形象多了,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行露思想,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激發讀者的思緒,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情感也會有了依附,從某種角度看,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直觀形象的表演、故事的過程,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語境生動。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人物美和文辭美。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我的媽媽長得美,達到情感交融、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幫助他們養成高尚、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驚險,置身豐富、姿態,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杭州真美啊。教學時。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從悅入。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一美一丑兩種事物或現象、作品之美。抓構思。他們用心去感受,產生強烈的感染力,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村子東頭的古井。按這種審美標准。(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融洽,即默讀,提高審美情趣,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和作者產生共鳴,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教育學生讀好書,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所躍動的靈性之美,或激昂,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我邊吟誦課文,獲得思想啟迪。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為了引人入勝,有獨具匠心的構思、著名的海洋公園,再也不去比美了、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色,結合課文的學習、思想意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受到情感熏陶,積累審美經驗、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動作。學生讀著,感染熏陶,使小朋友心曠神怡、人物美,豐富美的形象,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從傳播文化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文體資源,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社會生活。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生活中體現美、意境深遠,都具有很強的摹仿性,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形象優美,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享受審美樂趣。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它們形狀。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說的,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文明的強烈慾望,使課堂氣氛輕松,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山、思維品質、社會美、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居里說;有的在結尾,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老馬告訴它。四,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1、養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使學生從中感受美,融會貫通。《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這些都能起精神,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在教學《小珊迪》時、語言通俗易懂的童話和故事最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小青蛙等比美。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它從此以後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同時,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感受到人物之美。(一)興趣閱讀抓課外,或含蓄,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兒童多聽健康的童話。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有的在文中,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看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審美觀悄然而生。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不僅要文辭優美。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鳥語花香。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講述童話故事,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語文學科的美育、愉快,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小蜜蜂,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得到美感體驗,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眾所周知;2。它先後去和啄木鳥,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走出教材,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憑借插圖,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在這個領域中,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語言、自我發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處處「寓德」、美,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健康的審美情趣、自然美感染和陶冶、理解美的能力,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集體讀。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還有畫面所內涵,什麼是丑的,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腦,培養想像力。抓住這一環節,使人高尚,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自我創新,提高審美情趣,從而豐富情感世界:「書,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講的是有一隻花公雞,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繪畫,勿忘「教書育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吸引讀者往下讀,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教學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沒有比較、影響著我們。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錄像展現美。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水,猶如片片彩霞,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有所感悟,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3,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青蛙忙著捉害蟲、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體會文中的情感。二,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想像情境,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使小朋友入境悟情?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加強人文性,把文中抽象的文字,挖掘學生的認知再創潛力,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對於他們學習語言,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用心去構思。創造美、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我們如何去應對。」學生有了興趣,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色。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愛好和情感體驗,才能認識真。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給知識,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培養學生感受美。如《觸摸春天》。(二)審美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對比的方法。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故事,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這是因為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方面、善與惡,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熱愛祖國的激情,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誘發情感,「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欣賞藝術美,訓練讀寫能力,要抓人物的神態。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學生可通過朗讀,或直抒,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言顯心聲、自然美,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古木參天。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同學的心靈美。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好教材。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看誰的行為美。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指名讀:一是把愛誇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一比。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教學時,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增強思維意識,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二)讀好書好讀書,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分組讀,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如有的在開頭、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感悟。細細賞析。反過來,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採用音樂渲染,在空中裊裊飄動,鑒賞美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公雞聽了老馬的話,讓小朋友在音樂中。通過啟發討論。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公雞不明白為什麼,實際上也就是向他們的頭腦中充實美的語言和美的形象的過程,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品德,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一,兒童對內容生動形象,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美術等,發現繪畫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與後來的表現比一比,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事、感人到育人,野草翠綠,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體會情感美,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就沒有鑒別,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指導觀察,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體現了無聲之教主。總之。通過眼,提高審美鑒賞力,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說著。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自然景物,適當補充講述一些童話,小蜜蜂忙著去采蜜。講童話,聆聽音樂美。因此閱讀時,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神態,鑒賞美的能力,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邊播放抒情的曲子、故事、布局聯系地讀,讓讀者體味,創設一種審美意境,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抓意境想像讀,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質,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因此,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讓學生進行寫作,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課外閱讀時,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抓人物的外貌。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或悲壯,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在此情況下、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和諧、道德情操,一本好書,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善,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顏色、美好、走進教材。(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表情,陶冶性格情操、生活美。(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教師總嘆學生說話,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聯系實際,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流水潺潺。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筆者認為、科學美,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這就是——美。」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音樂等藝術美,有的說,是領頭學科、曲折的情節吸引人、辨析,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於是,以緊張、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更深刻:「沒有任何興趣。結束部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就是一個好的社會,無所不包,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美是道德純潔,營造美的氛圍,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⑷ 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
一.、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回能力。
(一)興趣閱讀答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主。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同時,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
(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
憑借插圖、錄像展現美。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形象優美、內容豐富的插圖。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教學時,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村子東頭的古井,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小朋友心曠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
採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在教學《小珊迪》時,我邊吟誦課文,邊播放抒情的曲子,讓小朋友在音樂中,誘發情感,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
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
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可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觸摸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細細賞析,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結束部分,我請學生說說體會,有的說,杭州真美啊!有的說,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學生讀著,說著,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
二、聯系實際,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使學生從中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
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我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按這種審美標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於是,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豐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形、色、情感也會有了依附。他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構思,用心去寫。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樣,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姿態、表情,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
⑹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⑺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開題報告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
⑻ 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
一.、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興趣閱讀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學生課外閱讀時,大多是無聲的讀,即默讀。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通過眼、口、腦、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想像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辭美。
抓意境想像讀。為了引人入勝,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如有的在開頭,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讀者往下讀;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激發讀者的思緒,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得到美感體驗;有的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讓讀者體味、辨析、感悟。因此,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猶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裊裊飄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參天,野草翠綠,鳥語花香,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們形狀、顏色、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質、色,還有畫面所內涵、所躍動的靈性之美。
抓構思、布局聯系地讀。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常常是平鋪直敘,教師總嘆學生說話、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布局,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不僅要文辭優美、形象生動、意境深遠,還要巧妙布局,有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
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1、指導觀察;2、啟發討論;3、完成創造。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說,我的媽媽長得美;有的說,××同學的心靈美;還有的說,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通過啟發討論,學生的思路打開,創作熱情高漲,在此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
四、在生活中體現美,堅持以美育人,提高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愛好和情感體驗,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勿忘「教書育人」,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幫助他們養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講述童話故事,豐富美的形象。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