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多元化評價的還要什麼不足
《語文課程標准》提到「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做內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容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要求,同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把評價作文的內容包括三方面:基礎分、技能分、附加分。基礎分包括:錯別字少、正確使用標點、語句通順、字跡清楚。技能分包括:內容具體、真情實感、語言生動、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附加分包括特色分和進步分。特色分指學生在某一方面有特好的地方,如想像力豐富,選材新穎,構思特別,開頭結尾特好或某一個地方寫的特好等。進步分指學生在在前後作文中出現的微小的進步,可以是字比以前端正了,錯別字少了,會使用標點了等。以上評價作文的幾個方面可以根據年級高低,班級的素質,適當的減少或增加。像我教六年級班,個別學生基礎比較差,在技能分中去掉真情實感這個項目,因為他們連基本功都不是很扎實,要做到真情實感真的是很難。所以素質教育中的一切評價應是促學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態進入後續學習的動力,而絕不是找學生的漏洞。
⑵ s版小學語文特點優點錯誤 不足 建議意見 其他 是什麼啊
S版小學語文教材優點在於能夠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先集中學習拼音一個內月,再逐步容教學字詞句,結構清晰明了。教材十分注重學生漢字書寫的指導以及句式練習,使學生都能養成口語、書面規范表達。總之,我認為S版語文教材教學實用性強,且學生學得扎實。
要說缺點,很多專家認為S版語文教材不如現在的語文教材識字量大。但是我覺得,工具書就應該好好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增加識字量應該依靠其他途徑,比如閱讀喜好的書籍、報紙、雜志等。盲目加大識字量,對於一些孩子時很大負擔,不適用所有孩子,甚至會影響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還有些地方區縣開發了自己的語文教材,但是開發小組成員並不一定具備了編寫教材的能力,導致良莠不齊。
⑶ 小學語文組開展教學研究工作存在哪些困難和不足
1、二、三年級教材要求的識字量過大。
二年級教師覺得需要認的字和需要寫的字太多,量大了些,有些字對於學生來說太難寫;有些寫話內容不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沒有生活經驗,在寫話時就無話可說。
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基礎好的學生,識字已經不是閱讀的障礙,基礎差的學生卻很難一下子認識那麼多字。因此,識字教學依然要佔據很重要的地位,而閱讀教學就顯得比較重要,每篇課文都是值得閱讀和賞析的文章,要提高閱讀水平就要從這些文章入手,教師要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要能找出重點段落、重點詞,引導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感悟詞句的能力。說實在的,做到這兩點並非容易,現在班級人員比較多做到逐個指導比較困難。
本學期古詩名人名言過多,認的生字比較多。學生在掌握方面上有一定的困難。三年級學生思維活躍,讀書非常重要,他們也渴望讀書,讀書卻要佔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如果不佔用,就很難保證每個學生的閱讀量,但讀書時間與教學時間卻會產生一定的矛盾。讓自己比較困惑是,字詞要寫會,詩句背熟,僅僅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其實語文在於平時的積累,平時認真的對待每一堂課文賞析,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習作點評。
2、現在有些東西表面上看是給了學生一定的選擇餘地,提倡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似乎總有一個無形的框架還在那裡束縛著。有的課文中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來背誦,似乎是給了學生選擇的權利,但是為了考試還得把整篇課文背誦下來,如果不背誦整篇課文,就不知道出題者對課文的那部分感興趣,會出哪部分的按原文填空。
3、語文七色光教學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如何教學?哪些是必須掌握的,哪些是了解的?對於所出的練的部分沒有準確的答案。
4、語文中的閱讀教學,分析課文時是否應該對近義詞,反義詞,多音字加以強調,拓展部分應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比較合適?對第一課時的內容安排如果完整,時間上就不充足,如何處理時間和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
5、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讀,他們就為了讀而讀,很少同學能讀出老師想要的感受,好多感受都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很多時候,往往教師問:「你讀懂了什麼?你感受到了什麼?」
我相信,孩子此時此刻到底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呢?他們可能只會順著老師的問題答出個讓你滿意的答案,事實上,他們真實的感受到底有沒有呢?我們的閱讀教學到底要給孩子什麼呢?到底該怎麼來評價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6、有的課文太長,讀一遍需要7、8分鍾,學生在文中找不到答案。
7、現行教材內容較長,學生理解能力無法達到教材要求的標准。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脫節。
8、課後題太籠統。
9、作文學生應該在課堂內當堂完成還是應該沒寫完回家繼續寫?如果課堂內寫大部分學生完不成,如果留到校外寫又會有個別學生有抄襲現象?
⑷ 淺析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硬體設施的不足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是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
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語文教學課程的改革,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出現很多問題和不足。
⑸ 小學語文教師專業化培訓有何不足
教學敘事重建教師思維
隨著「教師專業化」、「行動研究」、「校本研究」、「科研興校」、「反思性教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等教育觀念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開始與大學教育研究者一起開展「合作研究」。在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的過程中,不少大學研究者鼓勵教師留心收集自己的研究資料,然後整理成「教育論文」並爭取公開發表。中小學教師最初對「發表教育論文」往往很有興趣,熱心地請大學研究者幫助他們「修改」文章,大學研究者也很樂意提供這種「專業支持」。
可是,發表教育論文似乎並不能促進教師教育實踐的改進,也很難說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於是,經過較長時間的「合作研究」之後,合作研究中的雙方對這種以發表「教育論文」為目的的「教育科研」不免發生懷疑。
我們也曾與中小學教師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在我們的合作研究中,也曾遭遇過類似的尷尬。不過,在一次與教師對話的過程中,我們意外地發現教師在「謙虛」地承認自己「理論水平不夠,不會寫論文」的同時,他們很善於講述自己經歷的教育故事。他們敘說出來的「教育故事」很真實,且令人感動。
於是,我們開始改變合作研究的策略,把合作的重點從原來的「給教師做教育講座」轉移到「聽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們建議教師「講述」自己是否遇到了什麼教育問題或教育困惑,自己遇到這個教育問題的情境;問題發生之後,又是怎樣想辦法解決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一些有意義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敘說的細節。
那次對話使我們意識到,教師做研究可以採用「敘述教育故事」的方式,我們甚至在某些合作研究中提出「教師做研究就是講教育故事」。在我們的合作研究中,不少教師很願意接受這種研究策略,並感受到「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對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的作用。
不過,我們也不斷地遇到中小學教師提出來的質問: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是否算教育論文呢?
我們的解釋是: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顯然不是教育論文,它毋寧說是一種「教育記敘文」,我們稱之為「教育敘事」。但又有誰能夠說只有教育論文才算是教育成果呢?
就實際效果來看,「敘述」包括口述和書面描述,教育故事對教師本人確實是比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師引經據典地寫「教育論文」而對自己所發表的「教育論文」中的觀念並不相信的話,這種「教育論文」不僅不能說比「教育敘事」更有理論水平,而且簡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師將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敘述出來,這種敘述不僅可以啟示他人,引起共鳴,而且可以在自我敘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並在反思中回過頭來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通過敘述教育事件來改進、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這才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
基於這些考慮,我們在合作研究中常常建議教師以多種方式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們將這種研究方式稱為「敘事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敘事研究的內容包括教學敘事、管理敘事或德育敘事。由於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我們將教學敘事作為所有敘事研究的重點。
「教學敘事」即教師將自己的某節「課堂教學」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相對完整的案例。為了讓教師有話可說,學校可以配合「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或稱之為「研討課制度」)個人將自己的這節「公開課」(或稱之為「研討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用鋼筆錄像」。在我們與中小學老師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師將這個過程總結為「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討論——個人敘事」。
但「用鋼筆錄像」只是教學敘事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步驟使「教學敘事」僅僅落實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由於「課堂教學實錄」很難反映教師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後所引起的「教學改進」與「教學重建」,所以,我們建議教師可以「夾敘夾議」,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這一節課某個「教學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關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用「當時我想……」、「現在想起來……」、「如果再有機會上這一節課,我會……」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教學改進」、「教學重建」的考慮。在我們與中小學教師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師將這種「夾敘夾議」的方式稱為「插入」或「塗抹」,即教師將自己對本節課的感想「插入」到課堂教學實錄中,將自己對整個教育或相關教育理念的理解「塗抹」到相關的課堂教學實錄中。
之所以強調要配合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主要考慮到這兩種制度有利於教師之間相互合作,而且經過集體備課和公開課之後,教師可以根據討論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討論中所發現的教學收獲與教學遺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
這種「教學敘事」的方式同樣適合於學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別稱之為「德育敘事」、「管理敘事」。比如教師可以將班級管理中發生的某些學生生活事件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有教育意義的「班級管理敘事」。如果教師針對某個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蹤研究,那麼,這種「班級管理敘事」會顯得更有價值。同樣,這種敘事也適應於校本的行動研究。校本的行動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敘述」其實是一種行動方式,如果教師不行動,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的教學,教師就無話可說。第二,教師「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實質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教師參與教育研究不只是為了發表教育論文,不是為了炫耀某種研究成果。第三,對大學研究者而言,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最好是「聽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
目前,寫教育論文是每個教師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面對的事情,也確實有許多教師在寫論文的時候犯了難。教師到底要不要寫論文也引起過有褒有貶的爭論。本文作者提出的教師做研究要關注發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並通過對這些故事的敘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學,從而改進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而不是去寫那些有時是連自己也不理解的觀念性的論文。這種方式與其說是教育論文,毋寧說是教育記敘文。以此類推,可以提出教學敘事、德育敘事、管理敘事等等,在這些敘述中尋找那些有意義的細節,然後進行反思與分析。這也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劉良華 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
摘自科學教育網
⑹ 怎樣評價小學語文課堂的不足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他們自覺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否正確,我指名讓學生讀詞語,能夠有效地改善學生的聽講效果。因此,充滿期待,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行為會變得更加積極,孩子就會一頭霧水,精神會變得更加興奮: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此時,並將這種良好的學習狀態貫穿於整個課堂,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指引著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學生帶著求知的慾望走進課堂。因此,心裡充滿自信,要大大方方地表揚孩子,如果教師視而不見,請你再來讀一讀,因此、不予以評價,當他們滿懷信心地回答完問題時,要發自肺腑地表揚孩子,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評價。」相反有的學生讀錯了,改善課程設計。 比如在學習字詞時,並沒有挫敗他的自信心,有的學生讀對了,當他們得到表揚時,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表揚學生,我也會明確地告訴他,但也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我會高興地告訴他。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你讀得非常正確。」此時,就像是完成一次搶答後,得到了改正的機會,等待評委的評判一樣,回饋性的評價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回饋性的評價語猶如一盞明燈,在課堂教學中,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表揚。表揚性的評價語就像是課堂教學中的催化劑一樣,更會影響孩子的積極性。新的課程標准指出,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你xx詞讀得不準確,讀對的學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讀錯的學生雖然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完善教學過程
⑺ 如何解決小學語文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
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專在中學,由於屬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⑻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還存在哪些不足
是的,有新的變化,才出來,最重要的一句話是:語文是一門語言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學科。更加重視語言的運用了。
⑼ 小學語文教師個人工作總結怎樣寫不足
小學二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工作總結存在的問題
範文已傳附件,請參考,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