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怎麼改進
一、教師教學拔高要求,教學繁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倡簡、務本、求實、有度。教材處理要簡約而不簡單。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挖掘、梳理、濃縮,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化難為易,以簡馭繁。其次,教師如果瞄準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學繁雜」的問題。
二、教師教學死摳教材或無度拓展。
有些教師認為,凡是教材中出現的內容,都是正確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識,都是重要的。因此,從字詞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題讓學生回答,把學生當作規范答題的機器,不考慮問題的難易度以及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和思路。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課程資源,體現了課程目標和能力培養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給教師樹立一個必須遵從的「權威」,而是搭建一個創造性勞動的「平台」。新課程倡導開發的教材觀,要求教師做教材的主人,成為教材的鑒賞者和開發者,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個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三、朗讀指導重技巧,情感體驗不深刻。
當前,很多教師都認識到了「以讀代講」的重要性,並努力在閱讀教學中加以實施。但在實踐過程中,更多的教師將重點放在朗讀技巧的指導上,如重音、停頓、節奏等,或是籠統地提出朗讀的要求,如「讀得美一些」、 「讀出作者……的感情」等。這樣的指導,不能觸及文本的深層,學生的朗讀只能是飄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對課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朗讀技巧的指導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從重點的詞句入手,從學生的情感體驗著眼,結合文本的內容和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和啟發,體會語句暗含的意思,學生的讀才有根。在實踐中可嘗試以下做法。
讓學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創作的相關背景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與文本零距離接觸;藉助媒體手段和教師語言等創設情境甚至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開啟學生想像的大門讓學生換位體驗。在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加以點撥、指導,引領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達到以讀代講的目的。總之,只有用心靈引導心靈誦讀心靈,才能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
四、教師教學過分依賴教材和備課資料。
在備課時,一些教師大致看看課文,就急於讀教材,甚至照著教參寫教案,搞"教材搬家」。這中間缺少獨立思考,沒有「化」的過程,雖然把教學要求、教學步驟方法寫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於沒有消化,還是人家的,肯定不會收到好的閱讀效果。
五、教師對教材把握不準、處理不當。
仔細分析一些課例,許多課的問題都出在教材的把握和處理上,有文意把握不準、教材理解有誤、切入點找的不好,缺乏整體把握問題。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教師必先鑽研文本,才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六、追求形式,浮華空泛
閱讀教學時常遭遇這樣的尷尬:教師神采飛揚、學生積極踴躍、教學進程順利,課後反饋卻很不理想。為什麼?環節設計似乎沒什麼疏漏,學生的發言也都切合文本主題,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小組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手段本身無錯,關鍵在於教師運用是否妥當。有的老師過於追求形式,使語文課堂呈現浮躁之氣,其間欠缺了思考——冷靜的、有深度的思考。很多時候學生沒有充足「讀」(尤其是默讀)的時間,發言順應老師思路,而非自我生成。更直白些講,過分形式化的課堂,使學生的視覺聽覺不斷受到沖擊,容易產生思維疲憊。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是根據老師的暗示,猜測老師想要什麼樣的答案,而不是考慮自己收獲了什麼。沒有思考,何來感悟?浮華之下,自然只剩了空泛。
Ⅱ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裡面的這樣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寫三年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美國學者波斯納也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我認為教學反思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作為一名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多反思,多改進,多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更富有新意,更能贏得學生的喜愛。那麼對於我們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養成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敏銳地提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對之展開調查研究。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善於積累,課堂上我們經常教育學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老師也應該如此。不僅要多想還要多寫,最好能堅持每天寫,把它當成日記來寫。養成習慣,長期積累下去,沒事的時候再翻翻。會使自己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從教一年半以來,我堅持每天把課堂上的小問題記下來,沒事的時候我就會翻開邊看邊想。這樣一段時間下來,終於能找到如何去上好一節課的感覺了。其次,堅持課後教學反思
伯萊克曾說:「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以職業知識,而不是以習慣、傳統或沖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一堂課下來,教師有必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小結反思,對教學得失做細致的剖析。課後的反思不僅限於一節課後,而且經常問問:為什麼學生喜歡語文卻不喜歡語文課?想想我們的閱讀教學,許多時候都是在以教師用書、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代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作文課整個就是用一種模式寫作。這樣的課怎會得到學生喜歡呢?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愛,口能點火,筆能生花」,用我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去激發學生的潛能,用我們語文的理想和熱情去打動學生,這樣的語文課才不愧是語文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多種渠道,了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意見,找准教學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我相信語文教師只有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磨礪中才會永遠在潮頭沖浪。考爾徳希徳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沒有反思,教學將只建立在沖動、直覺或常規之上。「優秀教師=教學過程+ 反思」。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時時反思、事事反思,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才能不斷地成長。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Ⅲ 如何改進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育可以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並改進教學方法,用科學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教學實踐,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一、老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而且要充分考慮個人專業水平和教學風格。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每個老師的性格、知識水平及專長都是不同的,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風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學方法和老師的個人特點是密切聯系的,都是在教學過程中自己摸索出來的,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不一定對每一個老師都適用。有鑒於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特點去摸索教學方法,切忌生搬硬套或者機械地模仿。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在課堂教學之前,老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符合小學生的實際,做到從簡到繁、由淺入深,經常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還可以設計一些有開放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方法上,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此外,老師還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留給學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
三、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老師要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激起他們探討和發現知識的熱情。只要老師心中有學生,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積極為學生服務,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新問題,及時調整教學進展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悟性和智慧。
四、經常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
積極的評價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正面的引導作用。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可以讓小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老師應該以鼓勵性的評價為主,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及時鼓勵和表揚。在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積極引導和評價會使小學生信心倍增,使他們更主動地探索知識,從而使課堂教學提高一個層次。因此,我們一定要恰當地使用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既不要傷害小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又要及時地指出學生的錯誤。老師的評價必須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同時學生也會因為獲得老師的鼓勵而覺得高興。而那些虛假的,不真心的評價,不僅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可能挫傷他們的自尊,使他們失去學習信心。
五、老師要多給學生溝通交流、體現個性的機會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老師總是滔滔不絕地講,幾乎占據整個教學時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只是傾聽者。我們必須採用一些新的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只有這樣語文教學目標才能順利實現。此外,老師還要注重小學生合作交流、公平競爭精神的培養,引導他們積極地思考問題。同時老師還應該為小學生提供體現個性的機會,讓他們在溝通交流中提升學習語文的興趣。
六、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近些年來,不僅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大的改變,同時教學手段也逐漸多元化,其中多媒體教學工具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的使用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它為我們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有些老師過於頻繁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過於依賴多媒體課件,課堂上自始至終都在使用課件,課堂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工具,要科學適度、恰到好處。此外,多媒體教學工具也要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互相補充。
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發揮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通過多種方法激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促使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一些老師剛提出問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如果學生無法回答,老師就馬上啟發誘導,要求小學生在短時間內找出答案。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沒有多大的幫助。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在課堂提問後必須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勇於探索,積極思考。
小學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語文教育更是我們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我們必須十分重視這一階段的教與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我們開展教育活動的關鍵,同時也是我們的職責。為了提高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必須堅持現代教育理念,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盡管目前我們的小學教育中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只要我們有堅定的決心並積極實踐,就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Ⅳ 年輕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美國學者波斯納也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我認為教學反思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作為一名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多反思,多改進,多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更富有新意,更能贏得學生的喜愛。那麼對於我們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養成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敏銳地提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對之展開調查研究。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善於積累,課堂上我們經常教育學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老師也應該如此。不僅要多想還要多寫,最好能堅持每天寫,把它當成日記來寫。養成習慣,長期積累下去,沒事的時候再翻翻。會使自己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從教一年半以來,我堅持每天把課堂上的小問題記下來,沒事的時候我就會翻開邊看邊想。這樣一段時間下來,終於能找到如何去上好一節課的感覺了。 其次,堅持課後教學反思 伯萊克曾說:「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以職業知識,而不是以習慣、傳統或沖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一堂課下來,教師有必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小結反思,對教學得失做細致的剖析。課後的反思不僅限於一節課後,而且經常問問:為什麼學生喜歡語文卻不喜歡語文課?想想我們的閱讀教學,許多時候都是在以教師用書、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代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作文課整個就是用一種模式寫作。這樣的課怎會得到學生喜歡呢?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愛,口能點火,筆能生花」,用我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去激發學生的潛能,用我們語文的理想和熱情去打動學生,這樣的語文課才不愧是語文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多種渠道,了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意見,找准教學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我相信語文教師只有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磨礪中才會永遠在潮頭沖浪。考爾徳希徳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沒有反思,教學將只建立在沖動、直覺或常規之上。「優秀教師=教學過程+ 反思」。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時時反思、事事反思,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才能不斷地成長。〖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Ⅳ 語文教師從哪些方面改進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改進語文課堂教學呢?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樂學氛圍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營造一個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在教學中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信息技術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均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術媒體的有利條件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設一種輕松而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課前激趣
一個好的開始對於一堂課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若能在課堂教學伊始便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便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如《小鎮的早晨》一文,文字優美、格調清新,通過生動優美的句子,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江南水鄉美麗的晨景圖。教學前,我以錄像的形式向學生出示江南水鄉的畫面,配以課文錄音,柔美的畫面與課文朗讀的同步效果,把學生帶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我問學生:「剛才小鎮的晨景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活躍起來,搶著說出自己的感覺:「太美了!」「美得讓我陶醉了。」……學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鄉的晨景烙印,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學中「持趣」
傳統語文教學局限性較強,課堂教學以「教」為主。實施素質教育,則要求我們要變教師的「教為主」為學生的「學為主」,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快樂地學習。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後,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輕松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無形之中促進了這一目標的實現。
例如《海底世界》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把學生未見過的海底下面嬉戲著的魚群、蠕動著的海參、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現在他們的面前,原本平面的、了無生氣的教材內容變成了立體的、可感的鮮活畫面,這樣的課堂學習,學生不僅不會感到有負擔、產生厭煩,而且還會懷著濃厚的興趣、輕松愉快的心情、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樂而學之」,課堂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3、課外「延趣」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構建靈活開放的語文教材體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既要注重課堂教學,也不能忽視了課外學習的作用,「樂學」應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如在教學《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後,我根據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上網查詢資料,深化對「改革開放帶來中國大地巨大變化」這一主題的認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網上尋找相關的的信息。有的學生找來了深圳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後的對比照片;有的學生收集了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生活上發生的各種變化的數據資料……孩子們將學習的樂趣延伸到課堂之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認識,又擴大了自身視野,真正做到了「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
二、巧用信息技術,擴大課堂容量
特級教師洪宗禮老師曾說過一段話,讀來感觸良多。他說:「四十五分鍾的一堂課,時間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課堂,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只要有廣博的知識,有扎實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可以在有限的時空里,發揮學生無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而如今這些想法都可以藉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得以實現。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豐富了傳統的教學內容,使課堂信息容量、知識容量加大,且能通過各種媒介手段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在愉快的氣氛中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信息技術使教材「活」起來,真正讓語文教學實現「小課本,大課堂」。
那怎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有限的時空里,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呢?
1、補充資料,拓寬視野
網上豐富詳實的聲像圖文資料,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課件引入一些補充材料,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探究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小鎮的早晨》一課後,學生被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深深地吸引住了,恨不能親自去游覽一番。我見學生心神嚮往之,便適時從網上調出相關資料,做知識拓展。讓學生一邊欣賞蘇杭等地的秀美景色,一邊聆聽晏幾道的《蝶戀花》、《胡搗練》等贊美江南的詩歌的朗誦,讓學生對江南美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之情。
2、配合練習,讀寫結合
課堂上,我們可以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聽說讀寫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用計算機製作課件,通過多媒體展示,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問題的思考,加快了課堂教學進程,增加了練習容量。同時,也能夠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保持其良好的學習心態,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三、善用信息技術,發展學生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教師主要在於引導學生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能很好地實現這一點。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1、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便是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理解。信息技術交互性強,方便為學生開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在這樣的交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的拼音教學,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進入「拼音樂園」進行自主學習。屏幕上那美妙的畫面,動聽的聲音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他們不自覺地跟讀、模仿,興致勃勃地為生字編兒歌、擴詞,在實踐中擴大了他們的識字量,培養了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中佳作連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意境。而限於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他們對語文教材的品讀首先是感性而較表面的。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引導他們進一步體會教材的「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達的「美」更直觀,更形象,將教材所描繪的優美意境呈現於學生跟前,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審美欲,提高他們審美能力。具體做法有二:
一是將與教材有關的內容通過靜態的或動態的畫面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如對於沒有見過草原的學生來說,《草原》一課所描繪的情景離他們太遠太遠了,他們無法在頭腦里形成相關畫面,無法激發美感並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如讓他們眼見為實,適時播放一段草原風景錄像片,將無聲的語言描寫變成動態的美景,「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等詞句一下子變得形象可感起來,學生深深地為大自然的美麗所折服。可見,信息技術手段的合理使用,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他們面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這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認知更加真切,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是利用音樂,渲染氣氛。音樂是有聲的語言,它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語文課上適當播放適合課文內容的樂曲,能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調動其感覺、知覺,對課文中的優美語句悉心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外,從而達到提高審美素養的目的。《月光曲》是一篇經典作品。為了讓學生悟出文中所描繪的那種隨樂曲起伏而產生的不同意境美,我讓學生閉目欣賞貝多芬的鋼琴曲《月光曲》,隨著音符的流動,我慢慢提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在美妙的音樂中,學生很快地便進入文章語言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特點,我們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去提高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最後一句話:「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時,我配以音樂播放了一些穿著蒙漢兩族服裝的人或抱或握手,流淚深情交談的畫面給學生看,學生一下子進入了情境,沉浸在畫面當中。見此情景,我鼓勵他們展開想像:「你能把這幅情景說得比作者還要好嗎?」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思維更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新的高潮。
語文教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藝術。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的結合,則讓這門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它的運用,為語文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Ⅵ 淺談如何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 孫東
教學思路是針對不同知識類型組織教學。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陳述性知識,如,漢語拼音的整體認讀音節的認讀,教學組織時,首先應使學生明確「什麼是整體認讀音節」、「整體認讀音節有哪些特點」等問題;其次,教學內容應按順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予以安排,並且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如要復習前面所學的聲母、韻母、聲調等的讀法;最後,組織教學時既要確保用於同化新知識的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要找准新舊知識的聯系點,還要考慮尋求新知識的生長點。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程序性知識,如:理解重點詞句的方法。首先,應把作為教學內容的方法教給學生,包括查工具書、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和聯系時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學組織要重視運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學生學習領會。再次,要組織並督促學生把這些方法運用於新學習情境中,即做到面對適當條件就能立即作出反應。最後,要明確教學效果的標志是看學生能否運用所學去解決問題。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策略性知識,如,寫作文時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選擇表達個性的寫法,可以大處著眼,也可以細節處作細膩描寫或抒發自己的情感等。在組織教學時,首先,可專門組織學習方法的教學,看學生如何去觀察,如何選取材料,如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還要把思維方法滲透到另兩種知識的教學組織中。其次,教師要善於將自己內隱的思維活動的監控和調節的過程展示給學生,便於學生仿效。如,教師是如何寫作的,有哪些技巧等。最後,評價教學效果時要看「學生會學習」的情況。
總之,我們需要反思和重構語文知識觀。從知識的生成過程來看,學校課程所提供的知識結構,應該是與學習者已有經驗相聯系的、具有動態生成性的、有利於個體主體經驗結構的聯系,並由此出發,去主動地發展構建自己的言語經驗系統。要尊重知識的特徵,合理而科學地進行我們的教學活動。
一、漢語拼音教學策略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要想提高漢語拼音教學的效果與效率,取得教學的整體優化,就必須遵循漢語拼音教學的四大規律。其一,漢語拼音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其二,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其三,掌握漢語拼音與發展能力相結合;其四,傳授拼音知識與品德教育相結合。
二、識字寫字教學策略
(1)靈活運用「音、形、義三步走」教學方法,提高識字效率
(2)恰當運用多種識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第一,筆畫、結構分析法。
第二,組字歸類識字法。
第三,比較辨析識字法。
第四,聯義聯想識字法。
第五,形象識字法。
第六,結合生活識字法。
第七,游戲識記法。
(3)講究科學方法,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
第一,指導學生寫好基本筆畫,掌握基本筆順規則。
第二,培養學生「讀」字的能力,把字寫端正、美觀。
第三,訓練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三、小學閱讀知識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三維目標」的提出,是當今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也為中小學閱讀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一,閱讀教學的目標觀:變「一維目標」為「三維目標」。
那麼,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新的閱讀教學價值觀,改進當今的閱讀教學呢?
一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為學生個性的彰顯和思想的解放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二是要正確處理好「多元解讀」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與標准導向的辯證關系。
三是閱讀教學的方式觀:變「肢解分析」為「整體把握」
四是閱讀教學的主體觀: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
Ⅶ 小學語文老師怎樣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1、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更新觀念、轉換角色、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自主學習探索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的創新人才。
2、確立開放的師生關系,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啟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這一切都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Ⅷ 如何評價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效果
學生帶著求知的慾望走進課堂,當他們滿懷信心地回答完問題時,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評價,就像是完成一次搶答後,等待評委的評判一樣,充滿期待,此時,如果教師視而不見、不予以評價,孩子就會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否正確,更會影響孩子的積極性。因此,回饋性的評價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在學習字詞時,我指名讓學生讀詞語,有的學生讀對了,我會高興地告訴他:「你讀得非常正確。」相反有的學生讀錯了,我也會明確地告訴他:「你xx詞讀得不準確,請你再來讀一讀。」此時,讀對的學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心裡充滿自信,讀錯的學生雖然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但也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得到了改正的機會,並沒有挫敗他的自信心。因此,回饋性的評價語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著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表揚,當他們得到表揚時,精神會變得更加興奮,行為會變得更加積極,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表揚學生,讓他們自覺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並將這種良好的學習狀態貫穿於整個課堂。
表揚性的評價語就像是課堂教學中的催化劑一樣,能夠有效地改善學生的聽講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要大大方方地表揚孩子,要發自肺腑地表揚孩子。
新的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