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字結構特點是什麼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wustzzwk
漢字的特點漢語即中文、漢文,屬漢藏語系分析語,有聲調,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豐富、最發達的一種語言,是聯合國指定的七種語言之一。在中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其他少數民族也使用漢語。在全球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會說漢語的人大約有16億,居世界人口數量使用語言第一(佔世界人口使用語言五分之一)、使用廣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語廣泛度第一,有5000多萬外國人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1、漢字的造字方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關於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六書之首,就是象形法。(1)所謂象形法,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例如:「大」字,原來是像一個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狀,手足展開,就表示「大」的意思了。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象形字雖然起源最早,但數量卻最少。因為宇宙間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徵都造一個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畫不出來,而且即使畫得出,這種依樣畫葫蘆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後來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又發明了另一種造字法——指事法。(2)所謂指事法,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
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安全教育
論古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古代漢語是指古代漢民族的語言。由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和以六朝以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兩部分組成。我這里所說的古代漢語知識是指古代漢語學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字學、語法學、音韻學、訓詁學和詞彙學等。我們以為,一門學科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應從它的研究對象去看,另一方面又要從它的功用去看。世間的學科,有的以研究實體對象為主,有的則以研究關系,功用對象為主,前者如生物學、地質學、語音學,後者如技術經濟學、數學。此外,還有一類學科,它既研究實體對象,又研究關系、功用對象,而古代漢語學就是以研究實體對象和關系,功用對象為主的一門學科。它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代漢語知識對小學生的古詩、文言教學,生字讀音、寫法教學以及詞彙教學方面有很多幫助。這里,就從以下4個方面來談談古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古代漢語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同聲旁的形聲字在今天普通話中的讀音。
《說文》:「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就是由表示聲音的聲旁和表示意思的形旁組成的漢字。我們漢字中絕大部分都是形聲字。學生到了小學2年級的歸類識字就開始學習形聲字了,但是他們都不理解為什麼這些字是形聲字。究其原因,還是漢語讀音的轉化分流導致。形聲字的聲旁是表示一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同被造字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同一個聲旁的一組形聲字在造字時代的讀音應該是一致的。可是到了如今的普通話中,語音的分流轉化使讀音相差很遠。怎樣讓學生分辨一個字到底是不是形聲字呢?
其實這里可以向學生介紹一點古代漢語的知識,比如「古無舌上音」,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心錄》卷五中提出:「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之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聲母zh、ch、sh在古代其實讀作d或者t。所以我們發現「端」、「喘」、「揣」、「踹」、「遄」是一組形聲字,「逃」、「桃」、「洮」、「跳」、「挑」、「眺」、「窕」、「佻」、「祧」是一組形聲字,「調」、「凋」、「碉」、「稠」、「綢」、「惆」是一組形聲字。而且通過這些知識和列舉的形聲字我們還能發現其中規律性的問題總結:形聲字的聲旁有念d,t的,都可以翹舌。
二、古代漢語知識可以解決小學語文一些難解的詞彙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一些很讓人頭疼的詞彙,比如「凱旋歸來」、「懸殊很大」、「公諸於世」等等,「旋」就是「歸來」,「懸」就是「很大」,「諸」就是「之於」的意思,似乎這些都是犯了重復的語病,還有新興的「鋁沙鍋」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詞。但這些詞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這樣說,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成。導致這個的原因是我們現代漢語受西方語言影響,有羨余性,即多餘性(語言的羨余性、語言的模糊性、語言的生成性,被稱為20世紀國際現代語言學界對自然語言本質的三大發現。)。重復其實是為了增強語言信號。就這一點來看,這些詞彙的使用其實是可以的,不算是語病。在我們的漢語中的偏義復詞就是這樣的情況。如「國家」偏指「國」,「家」義消失;「人物」偏指「人」,「物」義消失;「質量」偏指「質」,「量」義消失;「舟楫」偏指「舟」,「楫」義消失;「狐狸」偏指「狐」,「狸」義消失;「妻子」偏指「妻」,「子」義消失。 「忘記」偏向「忘」,「記」義消失;「死活」偏向「死」,「活」義消失;「離合」偏指「離」,「合」義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義消失;「緩急」多指「急」義,「緩」義消失。這些偏義復詞都經過臨時組合階段的試用過程,歷代相遞襲用,漸漸固定了下來。而上面提到的「凱旋歸來」、「懸殊很大」、「公諸於世」、「鋁沙鍋」等等依然還處於試用階段,也許將來會漸漸固定下來,但是現在我們還是願意寬容一點來看問題。
三、古代漢語知識對小學的文言釋義有很大的幫助。
在中小學的課本上古詩和文言文還是佔了很多篇的,但是老師在教授時對字詞的解釋是十分不到位的。很多時候都是在曲解詞義,誤把隨文釋義當作了義項,有的不考慮文獻性質而胡亂解釋,如將李白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疑是」解為「好像」,事實上,前三句都是作者「遙看」之景,第四句,作者並沒看到其景,但古人認為實有「銀河」。「疑是」正表明作者心中疑疑惑惑,這瀑布似乎是來自九天之銀河,這正反映了當時李白的認知心態。還有,《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實是「井干」的意思,並非我們現在的「床」。再如,將「唯賢是舉」的「是」翻譯成「適合」。事實上,這是一個賓語前置格式,翻譯過來就是「舉唯賢」,「是」是提賓的標志,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教師在平時多讀古代漢語的書,增加知識,在講到這些翻譯時就可以給學生最准確的知識。
四、古代漢語知識在生字教學中的應用很多。
生字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漢字音形相近的字很多。怎樣讓學生弄清楚不寫錯是教學的一個難題。很多老師會採用編兒歌記生字的手段。但是一些極易混淆的字還是很難讓學生區分。比如「如火如荼」的「荼」字,不論是字形還是讀音,學生總是和「茶」分不清。其實「荼」是個形聲字,聲旁從「余」,和「荼」一組的還有「塗」、「途」。教學時聯系這兩個形聲字讓學生記憶就很難搞錯了。而且根據「喻四歸定」的音韻學原理,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是讀成定母,所以「余」字上古時就是讀作tú的。這樣告訴學生他們就更不會弄錯字音了。
古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遠遠不止我上面所列的4點,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一年級的拼音教學這個難點,有些孩子到了五、六年級拼音還是很不好。其實這些都可以用古代漢語知識來解決。我們等待著更多老師來發掘。
要運用古代漢語知識於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就必須熟練的掌握古代漢語知識。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這要求我們老師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
黃侃先生說:「夫所謂學者,有系統條理,而可以因簡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雖字不能遍識,義不能遍曉,亦得謂之學。不得其理與法,雖字書羅胸,亦不得名學。」 我想我們老師能給學生的也就是方法吧。讓學生掌握各種方法,理解題旨,觸類旁通。孩子不僅有童心更有好奇心,用多種方法讓他們來理解語文會事半功倍的多。對老師來說也會輕松許多,讓古代漢語知識應用於語文教學,給學生和老師帶來更多方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