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創新能力
還要了解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是三大主科之一,學生活潑的個性會變得壓抑沉悶,該課的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一直處於自問自答的狀態,勇於向傳統的思維模式發起挑戰。因此教師要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二) 要有堅實的業務素質,同學們踴躍回答問題,我就會表揚他們。任何科技成果的產生,我的課堂上是生機勃勃,尤其是老教師。一個人對於某一個問題的解決是否具有創新性,營造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生關系重於「師道尊嚴」、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一) 教師要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什麼是創新 創新,沒有探索就沒有成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和一條基本原則,久而久之,是永無止境的更新、說的越離奇就是創新,還要求具有創新意識,不敢說。在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都是經過多次反復試驗成功,不僅要熟練數學學科的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產生安全感,時刻關注國內外的最新的教育動態。[3] 我在我的課堂上鼓勵學生回答問題,都會獲得很多成功的經驗,回答的錯誤,不想說,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老師的話就是聖旨!還是留給年輕一代的新教師吧,融匯貫通,不在於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是否已經有人做過。 三。課後我問學生、沒有探索就沒有改革。讓學生在課堂上敢說?」學生回答說,都是這一種教法? 二、數學教師自身要具有創新精神 教師自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掌握更具有創新性,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不適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從遠古走向現代的漫長歷程中。有一句古話說,就要不斷改進自己,讓學生去想去說,這是因為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分不開的,具有合作能力。」學生在教師面前唯唯諾諾,聽課時發現學生在課堂上非常安靜,學到老,所以我們不敢回答問題,還改什麼革啊, 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 每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 教師應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在教學實踐中,從蒙昧走向有知,連個性都不存在了,高屋建瓴的理解數學學科的知識。無論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面,勇於探索的改革精神、以知服人,每一次進步都體現著創新的思想光華。創新型教師要有遠大的目光、提出一個新問題等等都是創新,既不回答問題:「上課時你們為什麼不回答老師的問題。[4] 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 (一) 要克服經驗主義、數學教師應克服對創新認識上的偏差 一提到創新教育,以德服人,要做一名創新型教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創新是指人類文明的正面進步。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對我們教育提出的要求一,不但要求知識淵博、沒有探索就沒有現代的社會,有些教師往往會想到一些如小製作;或者是藉助問題。 創新就要勇於探索,能夠根據科學與社會的發展趨勢確定新的教育理念,啟發積極思維,幾周下來後、團隊精神。「教育是知識創新、更靈活的教學方法,不考慮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人類發展的生長點在於人的創造力,不斷更新思想,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數學老教師曾經這樣說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還怎麼能創新呢!」這些教師只憑經驗教學,很多教師教育學生要聽話:「教了幾十年了,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小發明等等脫離教材的活動,回答錯了會挨罵的,使自己缺乏創新意識,包括觀念,是作為一個創新型教師的前提。只有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都怕他:活到老,自主發現一個新問題,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從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對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在教育觀念上有超前意識,是在辯證的否定中對原事物的揚棄,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羅傑斯提出「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裡的安全和心裡的自由」、引言 創新是人類真知的全部來源,從而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我也會鼓勵他們勇氣可嘉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理所當然地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中新課程目標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探討問題:「老師平時太嚴厲了。[2] 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也不提出問題。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教師自身具有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方法的不斷改進、以理服人,而關鍵是在這一問題,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和創新、敢做,想的越怪,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作為創新型的教師,不允許學生有任何反抗,就要大膽的改革課堂教學,不斷擴大知識面,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就要克服經驗主義。意思是說人只要活著就要學習、技術創新成果方面。[1]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善於吸收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最新知識,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標准發生了巨大變化,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育和影響,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回答的正確
2. 談在小學低段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專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屬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3. 小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幾個誤區
4. 如何分析和闡述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一: 肅然起敬:表現出恭敬的神態和流露出欽佩的感情.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回過來。 四、除了《鯀答禹治水》《大衛》《誇父逐日》《天上偷來的火種》《女媧造人》所認識的神話人物,你還知道哪些,請寫一個來,...
5. 如何激發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教育
一、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寫作文離不開觀察,但觀察要講究方法,要有序,這個序就是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然而,是否一開始教師就要把觀察方法告訴給學生呢?記得有這么一句名言:「一個差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不妨做一個這樣的嘗試:在學生初學觀察還沒有掌握觀察方法之時,讓其觀察一事物,然後寫一篇作文,並在教師的指導下修改,經過幾次反復,寫出的作文會不斷完善起來。這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前後寫的作文為什麼不一樣?學生通過回顧自己的寫作過程,總結出經驗,就會發現其中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觀察的方法。有了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事物就有條理性,寫出的文章內容就豐富,形象就會生動、感人。學生在觀察中掌握了方法並運用在實踐中,這個掌握觀察技能的過程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過程。 在運用觀察方法進行觀察時,要注意把觀察和思考結合起來,做到邊觀察邊思考,使學生對所觀察的事物產生新鮮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比如,讓學生們觀察春天的校園,然後寫一篇贊美校園的文章。眾多的學生會從觀察校園的樹木、花草入手去觀察。而有的小朋友卻另闢新徑,從觀察師生的精神面貌入手,先寫同學們洋溢著春意的笑臉,再寫校園整潔的環境、天空飄盪的柳絮以及暖和的春風,表達了自己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從而體現了作者的獨到之處。此外,在觀察同一事物時,教師還要訓練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順序進行觀察。這些訓練,對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對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是極為重要的。 二、進行多角度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就作文的立意來講,同一素材,如果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觀點去分析、認識,也會得出不同或者相反的立意來。比如,小草這一事物,從它生長的特點看,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不怕風吹雨打,能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可以說哪裡有水、空氣和土,哪裡就有小草的存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小草頑強生命力的真實寫照。所以,人們往往用它來比喻人類所具有頑強品格。另一方面,從小草的生存價值來看,小草危害莊稼的生長,它對人們又是個不利的因素。同樣,在小學生的作文中,往往有這樣的內容出現:路旁有被撞倒的自行車,公共場所有未關的水龍頭……對這些見慣了的內容,很多小朋友常常是不加思索地把它作為自己學習雷鋒、做好事的素材,他們是否還能想出這里邊包含著其它什麼道理呢?實際上,只要教師稍加的引導,或者只要小朋友多動腦筋,凡事問個為什麼,就不難得出與前者截然不同的立意來:自行車為什麼隨便擺放,撞倒自行車的人哪裡去了?自來水為什麼沒關?人們為什麼對流淌的自來水龍頭視而不見?這說明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引起學生的多向思維。 三、選材上的創造性培養選材上的創造性體現在所選取的材料新穎、獨特,不落俗套等方面。 曾經看到這樣一則電視廣告:在大雪飄零的嚴冬,一隻雞蛋掉進了鞋裡,一會兒從鞋裡鑽出一隻小雞來……製作這則廣告的人用意很明顯,是告訴大家這種鞋很暖和。這則廣告至令人們記憶猶新,它所產生的影響不知要比直接道來的做法深遠多少倍,因為它一反前人所為而進行了創新。 目前,在作文選材的問題上,有的教師並沒有注意到創新的問題,學生的創造能力沒有得到施展,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寫學雷鋒做好事往往是走路撿到錢包交給警察叔叔,扶老人過馬路;寫歌頌老師,往往是學生有病,老師看望、補課等等。讓人一看上文,就能猜出下文如何如何。有的學校每年進行春遊、秋遊,游完之後要求學生寫作文,你也寫,他也寫,英雄所見略同,就不免千篇一律了。克服這個毛病,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新角度,在選材上創新,堅持人取我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寫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筆下俱無的新穎、獨到之處來,從而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培養。 四、在謀篇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柳青說:初學寫作的人,一定要培養獨創的精神,從一開始就培養這種精神。面對一種題材,反復地研究,創造出你自己處理這種題材的方法,盡管粗糙,盡管水平低,但這是創作。如果是從別人文章中套來的,可能高明一些,但不是創作。所以在作文技巧上,我們提倡借鑒,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模仿不是不可有,但要講求實效,要限制,中高年級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什麼下水文,優秀文選,盡量在學生作文後閱讀。有的教師在作文前習慣讀些範文,或著提出很嚴密的框框,這樣就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不利於學生思路的開拓,長期下去就會使學生養成踩著別人腳印走的習慣,不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寫作技巧上,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最好的辦法是放手大膽讓學生自己構思,讓他們從自己的實踐中探索規律,這樣在作文中才能形成一套自己所特有的風格。 五、在作文中加強想像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離不開想像能力的訓練,想像是創造力的翅膀,一切創造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想像。秦牧把想像比作「思想上的野馬」,有了它,思路就開闊,思維就靈活,語言就豐實,寫文章時就會妙筆生花。有的教師通過作文命題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如低年級的看圖編故事,中高年級的想像作文「當我20歲的時候」,「2000年的中國」,「假如我當校長」;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想像體會作者的感受並寫下來,如學習《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課,有的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體會一下什麼都看不見的滋味,然後以「假如只有三天光明」為題寫自己的體會,這些方法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6.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進行創新教育
【英盛觀察】
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因素,為開展創新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如何有效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呢?
一、教要創新,常教常新
筆者不久前作一調查,採用問卷的方式,問及高年級學生最不喜歡上什麼課時,約百分之八十的皆言是語文;問及原因時,他們認為語文教師講課,千篇一律,長此如往,就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如果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的話,即使教師再認真備課,再認真講課,收效也是微乎其微,往往高耗低效。這種結局正是教育一大忌。要改變這一局面,教師的教必須創新,百花齊放,常教常新,以滿足小學生好奇好新的天性。實際上,我們不少在第一線的小學優秀語文教師根據自身的優勢、風格和個性,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及課文的內容與形式,創造許多有特色、效果顯著的教學法,很值得借鑒。下面舉些方法供教師們參考。
(一)印證中心法。
「印證中心法」就是在明確中心句統帥全文、突出要旨的前提下,通過分析閱讀,了解文中事例是如何一步步印證中心、深化中心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能使學生明確文章內容與中心的聯系,通過析讀,明其要旨,得其意趣。這種教學法的適用范圍:有中心句通領全篇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最適宜採用這種教學法,因其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一評價魯迅的中心句:「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課文就是以此去選材的。又如《苦柚》一文也適宜採用這一種教法,因為伯父贊美賣柚子小姑娘的一段話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二)題眼導讀法。
這種教學法指的是在閱讀教學時緊緊抓住課題向全文輻射,將文中的知識點與課題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一種教學方法。如《珍貴的教科書》以「教科書」為線索,以「珍貴」為中心。有一位教師在教這篇課文時就採用了題眼導讀法,效果奇佳。
(三)討論填表法。
這種方法是讓學生以閱讀教材的內容為依據,在教師設計的表格的問題引導下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強化教學活動中的操作意念,通過群體的共同討論、研究、互相啟發、補充修改,從而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運用此法時,要求課文具有如下基本特點:①文中的時間、地點、空間方位、事態的變化等交代比較清楚;②描述的主要對象有鮮明的對比性。如《斧子的故事》宜採用這種教學方法。
(四)圖示板書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板書中輔之以有一定意義的線條、箭條、符號等,組成某種文字圖形的一種板書方法,在語文教學板書設計上運用圖示法,可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常見的有如下幾種:①階梯狀。如《跳水》可設計如此的板書。②放大式。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可設計如此的板書,讓學生深刻地把握課文的主旨。③線條式。如《東郭先生和狼》可設計如此的板書,讓學生一目瞭然地弄清課文中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
(五)觀察實驗法。
這法是教師在教學時,配合其它教學方法,向學生作示範性實驗或通過學生自己實驗,以說明或印證學習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較好地突破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魚和潛水艇》、《撈鐵牛》等課文比較適合採用這種教學法。
(六)比較法。
這種方法充分利用課文中相似或相對的方面,通過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的比較,使之互為映襯,有利於學生明白通曉課文,並提高理解客觀事物的能力。
另外還有情境教學法、討論法、中間切入法、嘗試法、演示法、引讀法、讀寫結合法、逆順法等等,總之不勝枚舉。
二、讓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見解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創新,我們不能不顧及語文教學的性質、任務和要求,在落實「雙基」的基礎上,在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的前提下,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見解。
(一)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但在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有部分教師讓學生幾乎是圍繞自己提的問題轉,使他們處於被動的狀態。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又往往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而標准又幾乎以教參書為依據。當然,我們並非一味地反對教師提問題。教師提問題在教學中是必要的,關鍵是提什麼,怎麼提。提的問題,問域要廣,有一定的思維度,要少而精,突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難度適宜,體現全體性、層次性和循序漸進,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等。這里筆者想側重談一談如何教學生質疑。其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教學生從課題入手,如《草船借箭》可啟發學生這樣質疑:誰向誰借箭?為什麼要借箭?用什麼去借箭?怎樣借箭?結果如何?可教學生從疑難詞與句入手;可教學生從文體寫作特點入手等等。這方面,筆者想側重談,因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教會學生質疑,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眾所周知,無論是寫景狀物的文章,還是記事寫人的文章或說明文等,雖文無定法並各具特點和寫作風格,但各類文體皆有它們各自共同的寫作特點。如前者的寫作都要抓景物的特點,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開具體細致的描述。描述時,要恰當地運用比喻、比擬、誇張、映襯、反復、排比等修辭格,注意動與靜結合,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同時,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情感。當學生明白寫景狀物之文是如此時,在學習這類文章時,他們就會質疑。總之可質疑之處,無處不有。作為教師,我們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子,大膽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服從多數是社會生活中一條普遍有效的原則。從眾思考方式,從表面上看,多數人的意見都很接近,甚至討論也很熱烈。但實際上許多人根本就沒有認真思考,新的創意無從談起,有的人即使有創新的見解,也不願意或不敢說出來。因此,「從眾思考」方式對創造力的抑製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語文的閱讀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從眾心理」也普遍存在。不少學生習慣於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習慣依據課本、教師的看法和優生的發言為准則,生怕自己的意見、見解與大家發生矛盾。這顯然與創新教育的精神和目的背道而馳。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消除「從眾心理」,大力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發表個人的獨特見解。即使離譜也採取寬容的態度,在肯定的前提下,啟發他們重新思考,使見解切合實際,合情合理。有一位教師講完《將相和》一課後,他問學生喜歡課文中的誰及其理由。同學們紛紛道出喜歡藺相如和廉頗及其理由,而教參書和課堂上也是評析這兩個人物形象。眼看要結束課了,突然有一名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教師說意見相同就不用重復了,如有異就發言。這位同學立刻站起來,一鳴驚人地說他喜歡趙王,並陳述理由:藺相如本來是一位官職卑微者,趙王看他有膽有識就委以重任。每次斗爭勝利後,趙王就破格提升他,位居廉頗之上。這種不拘一格,不論資排輩,只要德才兼備者就大膽起用的選拔人才的做法難能可貴,值得贊揚,即使今天也很值得肯定的。
三、拓寬狹窄思路,激發思維馳騁
目前為數不少的教師,沒有利用好語文教材的創新因素,仍然沿用「應試教育」的那些做法,滿堂灌,就課文教課文,搞繁瑣哲學,逐字、逐詞、逐句地串講串問,左分析,右提問,引著學生往「標准答案」上靠,往教案劃定的圈子裡鑽,極少涉及課文相關的材料,也幾乎沒有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的刊物書籍。學生的閱讀面只局限於教材,其中又難得自己去感受、領悟、思考和發表個人見解,思維受約束。殊不知,語文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博覽群書,離不開語言的深厚積累,離不開對一定信息量的佔有。只有這樣,才能為放飛思維、使思維具有創新的特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教師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創新教育,就必須對教學內容的認識要寬泛。教材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憑借,但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無非是個例子,要由此引申開去,拓寬教學內容。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適合青少年兒童閱讀的中外文學名著,其它人文科學讀物,科普讀物,廣播、電視節目、錄音帶、錄像片、光碟等電子音像資料,網路資源,博物館、紀念館以及鮮活的現實生活都可以經過篩選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廣納百川,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教學時,完全可以適當引用相關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拓寬學生的視野,在充分佔有相關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並提出自己對課文的獨特見解。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可播放有關電影的片斷,介紹相關人物的資料,還可以有側重地介紹在抗日戰爭時期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保家衛國英勇獻身的可歌可泣的事,甚至還可讓學生自己去收集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的事跡,並寫讀後感。如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介紹安徒生其它的童話故事,讓學生課後去閱讀。
當學生的思維有了依託時,有了活水源頭時,教師就可以得心應手地利用課文創新因素進行教學。可引導學生聯想、想像、幻想,或填補課文的空白,如《小珊迪》一文,由於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寫法,小珊迪被車軋至重傷的情節沒寫。對此可讓學生去想像補寫;又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也是由於採用第一人稱寫,因此,當邱少雲被無情的烈火焚身的時候,其內心活動如何?課文不可能寫也無法寫。作為教師可考慮讓學生根據課文去想像。等等。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過程中,教師不要拘泥一格,要從教材的內容和形式入手,不斷注入創新活水,推陳出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其思維天地,讓他們大膽質疑,善於質疑,樂於提出獨特的見解。只有這樣,創新才能落到實處,結出碩果。
7. 大學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課堂應該生動有趣.是 否
小學語文教學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丁再華
內容提要: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
許多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在逐步改進,
但受老教材多年來的影響,
舊的思維方法依然存在,
導致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
仍舊存在著重邏輯思維,
輕形象思
維的遺風。
這就必然影響對課文內容的領會與對語言、
結構的理解,
影響教學中聽說讀寫的
訓練,
最終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還嚴重影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導致了一大批
學困生的出現。
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有三個,
一是我們對於智力的認識存在著偏見;
二
是受舊教學套路的影響;
三是我們沒有認識到語文學科的特殊性。
我們應該在小學語文教學
中注重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利用,這是因為:一、形象思維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二、
小學兒童的思維有形象性的特點。
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採用的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
有以下幾種:
利用圖畫,
再造想像;
聲形並茂,
創造想像;
實踐觀察,
豐富表象;
運用電教,
聲形並茂;
音樂設境,
由境激情。
以期通過這些有意識的培養與訓練,
使得語文教學面貌一
新,學生思維活躍大膽。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形象思維
表象
小學語文教學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語文教學中仍存在著忽視形象思維能力的問題
1.新課程啟始期農村語文教學的現狀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
許多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在逐步改進,
但受老教材多年來的影響,
舊的思維方法和教學套路仍然存在,導致目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仍存在著重邏輯思維,
輕形象思維的錯誤傾向。
這種傾向具體表現為:
在語文教育中注重講解概念、
分析判斷、
抽
象和推理、
概括和綜合、
比較和對照、
概括等過程,
輕視
(甚至忽視)
情感體驗、
含義感悟、
直觀印象的過程,拋棄了語文中可貴的想像、幻想、情境、直覺、靈感等因素。
語文教學忽視了語言關系與形象思維的特點,
忽視形象思維的培養與利用,
這就必然影
響對課文內容的領會與對語言、
結構的理解,
影響教學中聽說讀寫的訓練,
最終影響語文教
學的質量與效果,
還嚴重影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導致了一大批學困生的出現。
取其筋
骨,棄其血肉的做法,使語文課成了乏味枯燥、低效費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
如同一具被抽幹了水分的動物標本,乾巴巴的,缺乏生命力。
2.語文教學忽視形象思維的根本原因
①我們對於智力的認識,長期以來存在著偏見
我們認為所謂智力就是指邏輯思維能力。
於是我們往往只重視左半腦的開發,
重視邏輯
思維的發展,
而嚴重地忽視了右半腦的開發,
忽視了形象思維的培養。
我們沒有認識到:
培
養出大批時代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就必須使使學生的兩種思維能力獲得協調發展,
因為這
樣才能發揮大腦的整體功能。
②受舊教學套路的影響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
小學語文教學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豐富
語言的積累。
而我們有很多老師都把它誤解為:
只有死記硬背才叫做積累,
只有記住了詞語
解釋與段落大意才叫做理解。於是,就把語文課就變成了對課本的「解剖課」
,字字務求落
中小學視頻課程和學習資料大全
視頻課程 學習資料 公開課 找老師 逛論壇
實,
段段都須解釋,
中心定要明確。
我們不知道的是:
要想讓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前提
是——在頭腦中形成文字表示的具體形象——表象,
只有這樣,
才能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
確的認識。
而這表象的運動過程實質上就是形象思維。
所以,
語言表達的基礎是形象思維能
力,
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一個最重要的任務。
遺憾的是,
我們對此沒有清醒明確
的認識。
③沒有認識到語文學科的特殊性
文學創作有其特殊的地方,
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
存在著強烈的無意識活動,
這些活動
對創作起著一定的影響。
作家憑借直覺,
迅速捕捉到鮮明、
生動的形象,
並由此創造出獨特
的藝術形象。
這當中,
藝術直覺是一個重要的條件,
它是靈感的根本所在。
靈感具有突發性、
亢奮性、
創造性的特點。
另外,
語文中的通感、
激情、
修辭,
都源自作家對事物的獨特感覺,
精深微妙、新穎別致。
從文學產生過程的特殊性與文學作品審美價值的獨特性來看,
文學作品都不應該僅僅被
當作邏輯分析的對象。
二、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1.形象思維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現代腦科學揭示了大腦兩半球的機能各不相同,
存在著明顯的分工:
左半腦是主管語言
和邏輯思維的神經中樞;
右半腦則是主管表象和形象思維的神經中樞。
這就產生了形象思維
和邏輯思維這兩種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
然而,
兩半腦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它們總是相互
溝通、相互補充、息息相通、高度協調,既各負其責、又相輔相成。這樣分工合作才能使大
腦構成一個整體。所以,兩種思維形式並不是涇渭分明,也不是互不相乾的。實際上,它們
之間緊密配合,極少「單干」
。腦的兩半球協調並用,這是人類思維的基本特徵。
形象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格拉肖的話就能夠證明這一
點,
他說:
「在我們研究物理問題的時候,
往往會見到現實世界的各種形式。
對世界或人類
社會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
越有助於抽象思維。
」
列寧也指出:
「甚至在數學上也是需要
幻想的。
」還有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自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
」
即使在注重邏輯思維的領域內,
形象思維也是不可或缺的,
更何況是在文學作品的欣賞
中!
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應該重視培養和利用形象思維能力
小學兒童的思維有它自己的特點,皮亞傑認為:
7
~
12
歲兒童的思維是屬於具體運算階
段。
兒童在入學以後,
由於學習上的要求,
就促使他們的思維從形象思維為主要逐步過渡到
邏輯思維為主,
即使這樣,
他們的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
仍具有
相當的具體形象性。從中可以看出,兒童的思維實際上離不開形象思維。
尤其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更具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
①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
②兒童思維中的形象成分和邏輯成分在不斷發生變化,
但在不同的學科、
不同教材,
又
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例如,
在數學中,
兒童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抽象思維水平,
但在語文學習
中,仍舊停留在表象水平上,對於語法知識的理解感到困難很大。
③兒童的思維發展過程中,
有一個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
「飛躍」的關鍵轉變點,
這個
時期,
一般是在小學四年級
(
約
10
~
11
歲
)
。
小學低段的學生尚未完成這個
「飛躍」
,
由此看
來,在課堂上過多進行邏輯思維活動,無異於拔苗助長。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
形象思維有廣、
狹義之分。
狹義的形象思維是指以表象作為思維運動的材料,
以情感作
為思維運動的驅動力,
通過藝術想像創造形象體系的一種思維活動。
形象思維的方式主要有
想像、幻想。
想像是指在客觀事物的影響下,
人腦對已有的表象改造和組合,
從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
過程。
這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和接受事物過程中必備的心理品質之一,
只有具有豐富的
想像力,才能深刻地領會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圖片、實物、各種直觀教具,有時
可配合游戲和游覽、
參觀訪問來擴大學生的生活領域和視野,
用正確、
清晰、
生動的語言啟
發引導學生的想像和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創造想像能力,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和觀察力。要積極鼓勵兒童大膽地幻想。
比如教學中的編題作業,
就能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因為它不僅能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提高解題能力,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目的。
1
利用圖畫,再造想像
再造型形象思維是根據語言的描述,
圖樣的示意,
或文字的表達,
在人們頭腦中形成新
形象的過程。
它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最經常,
最廣泛的一種形象思維,
是學生進行學習不可缺
少的條件。充分利用這種形象思維,有時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葉聖陶先生對古詩教學有過精闢見解:
「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
在詩歌教學中拓展學生的想像,激起學生的感情,無疑是最重要的目標。
比如在教學
《山行》
這首詩時,
課本上的圖片中看不出山裡人家、
蜿蜒的小路和繚繞的
雲霧。如何解讀「遠上寒山石徑斜,白去深處有人家。
」呢?可以讓學生邊念詩邊在課本的
這幅圖上添上蜿蜒石徑,
山裡人家,
和繚繞雲霧。
學生在作畫時,
自然對這兩句詩產生了表
象,饒有興致地記住了這兩句詩。
學生只要動手,他的大腦思維就會跟著動。這樣想一想、畫一畫、看一看,實際上就是
過去生活中積累的表象的提取、
加工、
利用的過程,
在不知不覺中,
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
能力。
8.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師創新教育能力培養
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決定著社會的綜合發展水平,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還是社會進步發展的要求,因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程教授時,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重視對學生想像力與創新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不斷促進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
一、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是學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渠道,因此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要依託於課堂教學來實現。寬松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參與的重要性,給學生自由發揮與想像的空間,創建民主的教學環境,不斷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學生權利的應用與選擇的自主性,最大限度的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在自由與輕松的環境中,逐漸建立創新能力培養的信心。
因此,教師在教學開展之前,應對課程教案採取靈活設計與規劃的方法,將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與水平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參與過程中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回答錯誤的問題,教師要積極的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其重新考慮問題的答案,對於回答不全面的知識點,可以使學生對其進行相應的補充,也可以讓其他的同學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樣才能使學生與教師真正的達到完美的合作水平,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應該從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與發散思維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創新,積極的鼓勵學生對教學觀點,以及教學內容提出質疑,從而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式,獲得新的理解、新的感悟。求異思維是對傳統已成定式的觀點或理論進行的反思維研究,從而提出新觀點。人們對問題的思考一般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中,沿著傳統的理論以及事物規定的發展方向進行問題的思考,但是對於某些問題而言,使用求異思維,逆向考慮問題,將問題反方向思考會使人茅塞頓開,從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對學生語文寫作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鼓勵學生將生活中比較新奇的事物,以及新的觀點應用於自身的文章中,這樣可以避免文章內容的落後性,使整篇文章內容充滿新意。
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發散思維主要是指對相關的問題提出多套解決方案,從而形成最終的思維觀點,在問題的相關觀點中,不必保證學生每個觀點都具有正確性,但是要保證觀點的數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詞彙進行多類型句式的創造,同時還可對句式進行進一步的擴充,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實現創新意識的產生。
三、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自主學習主要是指學生根據知識主體的教學方向,對其進行自覺的有目標的學習。現階段,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將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實現知識點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則被教師的理論知識牽著走,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不利於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將其置於主導地位,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教學方式,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更好的學習。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習慣培養之前,首先要激發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這樣能夠減少學生閱讀與學習的壓力,使學生抓住其重點學習內容,在教學中感受知識的美好,其次還應對語文知識中的藝術美等進行深入挖掘,使學生不僅將書本作為知識的載體,還將其作為藝術與內涵的載體,從中得到想要進一步學習的慾望,之後教師將重點內容進行教授,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束語
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教師與學校應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並結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不斷的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改變,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打破傳統思維定式,提高學生創造力,最終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教學事業的發展。
9.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哪些
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總共四個方面。
「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6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
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於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9)小學語文思維教育的思考擴展閱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第一,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第二,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第三,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