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悉尼歌劇院的建築特色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一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象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象豎立著的貝殼,又象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編輯本段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
歌劇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檯面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瞭然.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洲自有的風格.
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餐廳,名為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其它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編輯本段悉尼歌劇院佚事
設計建造之曲折
悉尼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搜集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在建造過程中,因為改組後的澳洲新政府與Jorn Utzon失和,使得這位建築師憤而於1966年離開澳洲,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首場演出
悉尼歌劇院另一項傳奇是他的第一場演出.當然,正式的首演貴客盈門,開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請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現場,但也有人認為悉尼歌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為工作者獻唱的那次.這位黑人歌手當時爬上了還在興建中的鷹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與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關於悉尼歌劇院的種種幕後故事還不只這些.由於興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實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有拂袖而去的建築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以及一隻在首演綵排時跑來插花的臨時演員—負子鼠(Posum),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出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編輯本段對悉尼歌劇院的評價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是公認的20世紀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認出的建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那些瀕臨水面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這座建築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築載入史冊.
2003年4月,悉尼歌劇院設計大師烏特松先生獲2003普利策建築學獎.普力策獎是對烏特松和他的傑作的最終承認.
編輯本段旅遊提示
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餘人.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遊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入夜,到這里來的人,不只是看演出,還來貝尼朗餐廳吃飯和觀賞夜景
欲在悉尼歌劇院欣賞表演者,最好先向悉尼歌劇院索取節目表並預先訂位.
景點旅遊提示
1、1小時劇院參觀
門票:成人26 澳元/172.1876人民幣/人,優惠卡持有者18 澳元/119.2068 人民幣/人.(澳大利亞老年卡及福利卡持有者、學生、年齡在16或16歲以下享受優惠卡價格)
時長:1小時
2、後台參觀
門票:140 澳元 / 927.164人民幣/人
時長:2小時
其他旅遊注意事項:
1、 門票可在底層平台悉尼歌劇院商店的參觀游售票處購買.
2、 1小時劇院參觀無需提前預訂門票.
3、 演出套票和後台參觀必須提前預訂.
4、 建議穿著平底鞋進行後台參觀.
5、 後台參觀有如內參觀的條件限制.
6、 每天的11:00和14:30(星期六的14:30除外),都會有普通話的導游服務.
B. 悉尼歌劇院的建築特色是什麼
它的建築抄特色簡而言之就是像在風襲浪中鼓帆前進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灣海面上的潔白貝殼,這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外觀。這棟建築物的形狀實際上參照了一個被撥開的球體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劇院是多數人能從圖片上認出來的少數現代建築之一。對許多人來說,它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象徵。
實施新課程教師怎樣備課。
1、備教材生成的價值。
教師備課中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來考慮。知識性包括語文內含的知識和課外延伸的知識。語文內含的知識即:字、詞、句、段、篇、文體、修辭等。課外延伸的知識即:社會的、自然的、倫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從大語文觀來講的,即:教材中所滲透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等,即對科學、民主、平等以及對生命的關愛等價值觀的追求。
2、備語文資源的開發。
語文教學要從單一性向綜合性發展,教師備課中要注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思考課內與課外的聯系,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一定要多搜集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補充學生學習的資料,讓學生從多角度去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量。
3、備教學過程的構建。
教師備課中要變程序式課堂教學為建構式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建構的。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策略者,教師對每個教學環節應有個合理的分析,理解。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4、備學習方式的選擇。
教學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強調的是結果,自主式強調的是過程。課標主張由結果走向過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教師備課中要設計通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討論、自主選擇、自主創造、自主領悟、自主體驗的過程,激發了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潛能,一句話任何一種教學方式的選擇都要適合學生的發展。
5、備師生問題的生成。
沒有問題的課堂教學是沒有生命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打開思維的鑰匙,是展開合作交流的導索,有問題才有自主、創造、發現、體驗。
我們反對教師的串問,但不能否定教師的問。教師的問要問的得法,問到關鍵,問的有價值。教師要少問,盡量把問題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的問,可以問的新奇、獨特,最後教師要給以梳理、引導,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教師備課中設計的問題要有序進性,體現情境性、啟發性、藝術性。
6、備教學活動的開展。
學習活動分為內含的和外顯的。內含的如:思維想像、自我對話、師生的情態對話等。外顯的如:聽、說、讀、寫、問、畫、演、唱。教師備課中要設計好這些活動,需要注意的是所選擇的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年級的特點。
D. 滬教版小學音樂課鵝教案
要做好一份教案PPT其實很簡單的
1、先第一張是這節課程的標題與主講老師
2、第二版張把本節課的內容列權出來,標明重點
3、每一個內容進行詳細講解說明,尤其是重點內容
4、進行總結回顧
5、標題下節課是什麼內容就可以了
E. 悉尼歌劇院的介紹中英文版
The Sydney Opera House is a multi-venue performing arts centre in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It is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famous and distinctive buildings.
悉尼歌劇院是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的多場館表演藝術中心。它是二十世紀最著名和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
Designed by Danish architect Jørn Utzon, the building was formally opened on 20 October 1973 after a gestation beginning with Utzon's 1957 selection as winner of an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這座由丹麥建築師尤特松設計的建築於1973年10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贏得了國際設計大獎。
The Government of New South Wales, led by the premier, Joseph Cahill, authorised work to begin in 1958 with Utzon directing construction.
由首相約瑟夫·卡希爾領導的新南威爾士政府授權烏特松在1958年開始指導建設。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to build Utzon's design is often overshadowed by circumstances that followed, including cost and scheling overruns as well as the architect's ultimate resignation.
政府決定建造Utzon的設計常常被隨後的情況所掩蓋,包括成本和進度超支以及建築師最終辭職。
The building and its surrounds occupy the whole of Bennelong Point on Sydney Harbour, between Sydney Cove and Farm Cove, adjacent to the Sydney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nd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and close by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該建築及其周邊地區占據了悉尼港本尼龍點,位於悉尼灣和農場灣之間,毗鄰悉尼中心商業區和皇家植物園,靠近悉尼港大橋。
Though its name suggests a single venue, the building comprises multiple performance venues which together host well over 1,500 performances annually, attended by more than 1.2 million people.
雖然它的名字意味著一個單一的場地,但該建築包括多個表演場地,每年一起舉辦超過1500場演出,參加人數超過120萬。
Performances are presented by numerous performing artists, including three resident companies: Opera Australia, the Sydney Theatre Company and the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
表演是由許多表演藝術家,包括三個常駐公司:澳洲歌劇、悉尼劇院公司和悉尼交響樂團。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isitor attractions in Australia, more than eight million people visit the site annually, and approximately 350,000 visitors take a guided tour of the building each year.
作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有800多萬人參觀這個景點,每年約有35萬名遊客參觀這座建築。游牧。
On 28 June 2007, the Sydney Opera House became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having been listed on the (now defunct) Register of the National Estate since 1980.
2007年6月28日,悉尼歌劇院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自1980年以來被列入(現已失效)國家遺產登記冊。
the 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 register since 1983, the City of Sydney Heritage Inventory since 2000, the New South Wales State Heritage Register since 2003, and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Heritage List since 2005.
澳大利亞國家信託登記冊自1983年以來,悉尼市遺產登記冊自2000年以來,新南威爾士州遺產。ge注冊自2003年,澳大利亞國家遺產名錄自2005年。
(5)小學語文滬教版悉尼歌劇院教案擴展閱讀
或許你沒有去過澳洲,但你一定聽過悉尼歌劇院。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海邊,白色的屋頂猶如貝殼。你一定想不到,這座「殼形」的屋頂,並不是真正的薄殼結構,而是採用了肋拱結構。
其設計建造過程極其曲折艱辛,歷時14年,超支達1457%。從設計圖紙被選中的那一刻起,正式拉開了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長達十幾年的「斗爭」。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
由三大部分組成:音樂廳、歌劇廳和貝尼朗餐廳,前面兩個是音樂廳和歌劇廳,後面較小的是貝尼朗餐廳。
大家進入歌劇院內參觀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各種素麵朝天的水泥柱子。很多人會覺得幻滅。然而,當年這一條條如肋骨狀的預制混凝土嵌板可是偉大的建築創新。這些混凝土肋一共有2194個嵌板,每個重量約15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