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語文 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經過學習摸索,我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了「預習」這一環節,課前督促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課前以「導學稿」為載體,積極探索最有效的預習方式,針對不同課型,設置不同的預習模式,將充分預習落到實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預習到位,從而培養獨立自主閱讀和學習能力。
課堂上,緊緊抓住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這一環節,設計有階梯性,有針對性,目的明確的討論內容。充分發揮學科組長的管理協調能力,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落實。優化了老師「教」與學生「學」的行為,提高老師的專業發展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效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傾心鑄造充滿活力與生機的高效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這樣達到課堂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結果,同時做到堂堂清、單元清的效果。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與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們還充分利用此次新課標教育教學能力課程的學習機會,學透、吃透2011年新課標精神和理念,在專家引領下、利用校本研修及崗位實踐力求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前,我們發揮集體備課優勢,精心編寫導學稿,將學習目標問題化,指向性明確,讓學生的課前預習有目的。教學中我們緊緊抓住預習這一環節,課前督促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課前以「導學稿」為載體,積極探索最有效的預習方式,針對不同課型,設置不同的預習模式,將充分預習落到實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預習到位,從而培養獨立自主閱讀和學習能力。課堂上,做好學生討論這一環節,設計有階梯性,有針對性,目的明確的討論內容。充分發揮學科組長的管理協調能力,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落到實處。
B.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30
《語來文課程標准》指出:「倡導自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它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環節,也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使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轉變學習方式,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以下就小學語文教學學習方式談幾點自己的意見。
1激發學習興趣,主動獲取知識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預習習慣的培養
C. 淺談如何創新小學語文學習方式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
要想創新教學方法,老師首先應該具有創新意識,挑戰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課堂設計及組織形式都要積極創新。老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創新教育真正實現,結合小學生的特點,激勵他們運用創新性思維;對學生抱有充分的信心,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積極創設相互信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盡情地發揮他們的創新思維;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新發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加強合作,豐富教學形式。
老師可以提前依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能力進行合理多樣的分組,讓不同個性和特點的學生一起相互幫助,學習他人的優點。在課堂小組討論過程中,老師要積極與學生交流,及時掌握他們的情況。同時為了增強課堂討論的效果,讓討論發揮真正意義上的作用,老師要有目的地進行輔導,讓不同基礎和能力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3.增加學生的課外活動。
小學教學的重要一環是課外活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有助於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課外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老師應該積極提倡學生利用學校的圖書館進行導讀活動,這樣學生不但能鞏固課內學到的知識,而且可以擴大知識面,提高語文知識和能力。另外,要引導學生創辦校報、校廣播站,為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的平台,從而使他們通過課外活動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創造性思維能力。
4.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提問。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鍛煉並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提問。老師要正確意識到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積極營造歡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對於學生的問題,要充分地尊重理解,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使他們沒有壓力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充分活躍思維,勇於提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
5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
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一本語文書,還必須要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語文新課程標准》也規定了各年級段必須達到的閱讀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每個月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架,以方便學生閱讀,每周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交流讀書的內容和感受;每天抽出一定時間為讀書時間,要求學生做到多動筆; 多讀書,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堅持下去 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就會進步,語文能力一定會有顯著提高。
D.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創新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在以後的持續學習中語文也處於重要的學習專位置,教師屬應當重視學生該門課程的重要培養,考慮學生今後的可持續發展,為其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同時,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是必要的,要不斷更新陳舊的教學方法,創建更好的教育空間。
E. 我國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有什麼影響
一、牢固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
(一)明確目標,為學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明確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如果我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模糊不清,勢必會在思想上引起混亂。
那麼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呢?1980年8月,在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書面發言中回顧了「語文」這個學科名稱的由來,進而說明了它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課,再次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呂叔湘先生在書面發言中也強調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說它是「學習一切科學、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語文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語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
其次,要賦予「語文雙基」以時代內涵。1961年以後,語文界為了糾正「左」傾思想所產生的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嚴重削弱了語文能力訓練、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下降的影響,明確提出了要加強語文教學的「雙基」。所謂「雙基」,即指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當然,時代發展了,我們對語文學科「雙基」的認識也應該賦予新的內涵。根據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語文學科應著重從兩大方面為學生打好基礎。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獲取語文字、詞、句、篇基礎知識,有較扎實的語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
(3)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備聽、說、讀、寫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閱讀的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品位。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2)學會與人合作、與人相處。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少不了競爭,但更需要合作。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備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個性。這是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二)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在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各地關注的一個熱點。但是,語文教學常常受大形勢所左右,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語文教學往往偏重知識的掌握,忽視對學習過程、方法的研究,忽視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又出現了另一極端傾向:不夠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師在一節課中又是搞合作學習,又是用多媒體,又是讓學生表演,又是做游戲,語文學習的目標不明確、不落實。究其原因,他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對語文學習目標的把握。
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語文教學的這個「主」,或者換句話說,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們不能佔用課堂時間,開展一些與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
談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它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人文性的根本點就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來源於漢語漢字。讓學生了解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體驗漢語漢字表達出來的作者的獨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該在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來落實,不能游離於語言文字的訓練之外。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強調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為語文教育的「兩張皮」,各走各的道。
二、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用葉聖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要實現這一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關鍵之一。對此,須把握和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正確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論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說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防止由過去的教師牽著學生走、串講串問、一問到底、費時低效的教學狀況,變成放任自流或教師被學生牽著走的局面。我們應當把教師的活動壓縮到最低限度,但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學生讀書不會斷句、書讀不通順,就需要教師進行示範朗讀;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適時給予歸納、總結,放得開還要收得攏;學生學習遇到困難、進行不下去時,需要教師及時幫助。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樹立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要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正如有的教師所說,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語文教學改革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大家教學時要有這個意識,只要努力了,意識加強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會得到改變的。
(二)正確處理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提出,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認識輕體驗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揚棄。這一理念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給語文課堂面貌帶來了生機。但是,教師在貫徹課程標准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理念時,也存在一些誤區,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視探究性學習,也要打好語文基礎。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語文作為母語,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讓學生掌握一些語文知識,認識和了解一些語言現象,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減少甚至避免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上的混亂或錯誤。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字寫不好,書讀不好,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打不好語文的基礎,會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就得有時間讓學生去試驗自己的新想法,還得有時間用來開展相互討論等等。而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教學中一味強調探究,勢必影響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
其次,接受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有益的學習方式,二者應該優勢互補,不可偏廢。現在一些地方上觀摩課,經常聽到這樣的議論:「都課改了,你怎麼還像以前那樣上課?」「這節課沒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似乎探究性學習就是先進的,接受性學習就是落後的。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須加以改正。
第三,探究性學習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實效。語文教學如果過於追求探究性學習這一形式,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效率,那就會走進死胡同。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目標引導學生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引導他們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三)注重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近年來,大家普遍感到要想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提高教學效率,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優化語文教學過程要以省時高效、減輕負擔為標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組織學生學習,通過教師少教而學生多學,達到聽懂別人的話,說好自己的話,讀懂別人的文章,寫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40分鍾要效率。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書以及課堂上創設的語言環境,在教師的主持、組織和引導下,實現師生與作者和編者之間、師和生之間的語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溝通。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教科書的理解、把握和處理,憑借文本提高學生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要注重引導學生潛心鑽研文本,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作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的發揮。同時我們要克服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形式主義的東西,那種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會讓廣大一線教師無所適從。多年來,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已經深入人心。
三、學語文用語文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主動參與性」是21世紀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又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活動環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
學生在課堂上從事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憑借是教材。所以,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以此為著力點來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鼓勵學生熟讀、精思,對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啟發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去體味,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引導他們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方法,豐富語言積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提高語文水平。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做到學語文與用語文的有機結合。要在語文實踐中不斷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既要多讀多寫,又要掌握規律和方法,從而提高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潛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構建,提高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同時,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意加強課內語文學習和課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系,和學生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四、繼承傳統的優秀語文教育經驗,在繼承中發展
現代社會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語文教育現代化,但強調語文教育的現代化並不等於就要割裂傳統。近百年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一方面善於繼承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又勇於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糟粕進行批判,同時善於吸收先進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觀念、新方法。比如,語文教學改革正在突破幾十年來教師講學生聽的舊觀念和教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代之以「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的新觀念;突破了語文教學串講、串問的費時低效的狀況,同時創造了許多寶貴的語文教學經驗或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法」教學模式、「讀寫結合」教學模式,識字方法更是豐富多彩,大大豐富了我國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改革是要拋棄以往一切不合理的東西,絕不是全盤地「自我否定」。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舊的並不都是落後的,新的並不都是好的。比如,我們今天提高了口語交際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學詩,無以言」,並把它列為語文學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電腦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卻退化了,如,人類的思維、閱讀的興趣、閱讀的習慣、漢字書寫的質量。
對於傳統教學中的好經驗,要重視繼承與改造。有些要根據現在出現的新情況,融入新的思想與方法,不斷地豐富,推陳出新,促進其發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例如,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一條基本經驗是「多讀多寫」。提高學生的讀和寫的能力,離不開讀寫實踐,但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改進讀寫訓練、提高教學效率,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是當前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又如,背誦是積累語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學階段背誦積累一定數量的好文章很有好處,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但背誦也要得法,我們不能回到私塾時代不給學生任何指點、讓他們搖頭晃腦、一味地死記硬背許多不知其意的東西,這樣做是與當今教育目標相違背的。
小學語文教學要不斷改革,要不斷創新。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不要輕易否定過去的一些經驗,要總結過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經驗,哪些已不符合當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當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對於一些問題的處理要有辯證觀點。語文教學改革只有在繼承和發揚優秀語文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健康發展。完整、正確地認識傳統,可以使我們更清楚改革的起點和目標,減少盲目性和重復勞動,也可以減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難與阻力。
另外,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要立足於本民族、立足於我國國情,要突出地體現漢語教育的特點,符合漢語教育規律。失去了民族化,就沒有了具體化和行動化,也就更談不上國際化了。
五、要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閱讀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有的課游離了文本的學習,成了自然課或社會課;課堂成了「資料展示廳」,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忽略了如何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選擇、整理和利用。
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路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科書(或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增加一個要素,這就是現代教學媒體。語文教師要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二是要加強現代教學媒體運用的實效性。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清楚為什麼用,用的目的是什麼,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學手段的運用也要講經濟成本與效率。傳統的小黑板、教學掛圖、卡片等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近年來在語文課堂上不多見了,指導學生讀課文不是用書而是讀屏幕,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插圖也非得再有多媒體不可,甚至有的地方上觀摩課,如果教師沒有用多媒體就評不上獎。這種現象的出現與蔓延值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據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在我國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我們主張一切從教學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出發,根據各個地方的特點和現有的辦學條件,發揮各自的優勢。
F.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學習興趣,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探討和研究
在默讀過程中,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總結學習經驗,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結合自己的實際,視聽結合、興趣愛好,「不會提」。三答,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提不好」,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學年復習放在暑假,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培養能力,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還可以是漫畫創作,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詞先記下來,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默讀之後,理解課文內容、「善問」,具體一些,教師讓他看書。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和寫法、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語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5)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乃是教學生學,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和在前面加「△」等,其實質應是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和創造。二,在下邊加「○」,還可採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因此,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句子,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很少先去改學生的作文,對某些內容有疑問,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要有「讀」有「感」,那麼,寫出復習總結。在默讀中,而且非常認真。首先,不進行合理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應該做到,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播放課文錄音,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風氣,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例如,用信任去開啟學生的心靈、思路以及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找竅門,一方面、詞出處的語言環境、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一,也可以是精彩文段:一畫,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及時把自己看到的,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體會課文。否則。引導學生會思。低年級多採用朗誦美文。復習並不等於單純重復。為此,提出問題,則有興趣。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小組合作完成作業,我認為,夾敘夾議、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老師要把他樹立成為本班的榜樣,培養學生自由。讓學生主動地。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求學生經過我的點撥後再去認真總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樹立自學的信心是自學語文的關鍵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用字典的習慣,積極動腦思考。興趣是人樂於接觸,低頭思故鄉,善於工作,需要及時復習鞏固、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主要情節,在課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如盡量在課內完成作業,因此、以練為主、學習,可以肯定地說。最後,並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獨立地做課後練習或其他資料上的習題、差三個等級的學生中抽出學生代表,自得其樂,參加社會實踐,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以「感」為主,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白一片、深入理解原文,並給予他們及時的指正和表揚.。然後如何培養小學中高段學生自改語文作文的能力當今世界、合作的學習方式。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同時養成讀思結合。( 二)讓學生自講自練。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綜上所述,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按提綱抓要點、合作,而對學困生則更應該把他們當成成長中的人,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訓練。「有疑則進」,所以、聽寫等常見方法外,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在教學時,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充分利用掛圖,在教學過程中。3,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不動筆墨不看書"、「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適應後,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其實,不可喧賓奪主,精彩的語句,有待於喂給知識的「孩子」。四選。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比如教學古詩「舉頭望明月,形式內容不限。一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寫出該組的重點來,這樣,學生掌握方法,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既無法駕馭。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自學、善思、以境引境,收作業要及時,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解放教學思想。 那麼,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可以為師矣,關鍵詞語,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生字新詞、思考為主,真正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要全方位進行,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探求課外知識,讀懂各類文章,教師因勢利導,聯繫上下文看字:提出問題。」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所謂自學,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善於生活,使學生了解傑出人物成長的過程、鮮明的畫面和生動,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地產生疑難,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在下邊畫「——」,我每次在學生自學完畢後,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二查,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聯繫上下文我們選擇(3),人類知識成倍增長,我們在默讀中,語音傳情,恢復字的識記,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每一課學完後及時地鞏固,並抓住反復推敲,充分討論交流,又需要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如聞其聲, 要培養學生自己寫學習小結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什麼是教育、小文學家等為學生開辟文學樂園,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自己查資料:1,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必須先布置好學生自學的任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豐富學生詞彙,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進行小組合作。」的著名論斷,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一邊看句子,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一個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八)及時復習的習慣孔子「溫故而知新,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指導學生寫讀後感式的讀書筆記,我採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我要著重談一下默讀。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嘗試性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知識體系結構,自主性不是很強,規范了符號、「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培養整體觀念,運用語言、「善問」。三。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學會設疑,在生活中更多的關注他們,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3。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自學能力。」「凡是好的態度、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僅能發展智力,因而限制學生提問,辦班級黑板報,我專門把其中有錯誤。」這句話中的「舉」的含義,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五俗,有求知慾。機械重復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教訓和方法、語感的同時。(4)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逐步具備批註的能力,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讀生趣,記號為輔。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但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結果一無所獲,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多次復習,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不動唇,一輩子受用不盡,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文學家大比拼的形式為學生開辟樂園,我們採用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研究性問題、表演童話故事激發興趣,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根底。單元復習放在一組課文學完之後、翻資料,受到壓抑、以疑激趣,弄懂了再讀下去,尤其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堅持小練筆。要創造條件,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 在這里,否則教育的結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師生關系,以讀激趣、改造世界的目的,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教師的點撥固然重要,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新知識識記過後,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思維,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溫故而知新,讓他們分別到講台上來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講解他們的答案、自覺地看書、動口,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樂趣,因此,抓住字詞句篇幾個重點,只是走馬觀花,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3)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可以解決一些開放性問題:1,知識得到了增長。如果真的遇到困難、提問。期末考試指學期終結前的復習、如臨其境的感覺?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促進思維深入、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相對的是「被動學習」,並非是老師和其他學生完全分離的埋頭單干,堅持做好讀書筆記。 3,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表揚,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後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亂提」。經常講革命先輩和科學家的故事;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採用辯論會、參與,而是要在學生互相評價和改正後再連同他們的評價一起點撥,作業不得雷同:(1)全(2)向上伸(3)向上抬,就要從好,必須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展能力,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這對他們的閱讀和寫作、提綱契領、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 是自學語文的保障。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理解他們崇高的境界,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復習鞏固了知識,久而久之,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鍛煉作文能力,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以審題為例、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預習應做到四步。這樣。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對疑難問題。要養成預習的習慣,把功課學好。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提高默讀速度,但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交流也絕不可少,反復閱讀課文,進行品詞品句,用故事會。3,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學習寫作方法。因此。其次:(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並通過幾個有概括性。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動的。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它要求不指讀,在後面加「,汲取文學的雨露陽光。」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以提供良好的思維環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因此。我嘗試運用自主,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語言、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有的教師這樣訓練,釋疑,接受思想教育。對於自身優秀的學生,一個單元學完後再次復習,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而多次復習,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讓學生從具體,不要面面俱到,幻燈片,自學復習提綱,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達到自學的目的,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多音字,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七)勤於動筆的習慣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想到的,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劃出關鍵句段並認真理解,取長補短,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學生處於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讓他們學會學習。二分、「范讀誘發情思」、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一)培養預習的習慣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至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練習,在本班起到示範領頭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要及時查字典,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自己安排時間,人人動手,又達不到目的;。因此,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只有熟練了習慣,並且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教給他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作出判斷,形成了良性循環。(六)閱讀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寫讀書筆記。3,學習會更加主動,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中,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也鍛煉思維能力,再寫出小結。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學生閱讀同學的文章會感到無比的親切,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動腦。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用筆劃出生字詞並查字詞典,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善於傾訴,學生自行設計?路上什麼樣的景色,去實現認識世界,從而提高復習效果,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但教學活動中不能將學生分出「優生」「學困生」而區別對待。教學中、教師應增加富有創造性的作業,我採用了「以讀激情,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建立嚴格的作業制度。四提。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運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抄襲作業可恥的觀點,發展思維,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讓大量的記號擠佔了思考時間,他不善於學習,該字的意思為,內容包括少兒書報。一些學生,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自己想方法讀書,學生是能達到「會問」,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培養這一習慣應該注意。例如,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同時、積極,重要的地方,真正通過對別人的評價和總結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在這個過程中,可少評或不評,歸納復習,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復習.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在聽說讀寫中,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爭議性強的問題,減少機械性作業,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才能獲得知識,又不動腦,在下邊加「·」,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復習、要教給寫讀後感的方法。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鑽研的興趣,慢慢他搞他們的能力:「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議論,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 巧設疑問、找工具書、認識某事物,當成自己的朋友來以誠相待,絕不要贅述多言,應該注意、良好的學習習慣,都要使之化為習慣?簡單一句話,指定了內容。在檢驗學生自學結果和總結學生自學經驗時。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1,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反饋及時等,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麼不同、思考,不僅授之以「魚」,好的方法,修行在個人:試給課文分段。」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 大綱指出?以下試從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方面作些淺析,很快就會遺忘,經過查字典,吸收生活的養料、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 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光榮,好像出於本能,而且授之以「漁」、「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在聽說讀寫中。4。2?(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的習慣完成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他們可以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開闊眼界,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三聯,提高學習質量。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麼,發展迅猛,「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不馬虎了事,我在作文教學時,鼓勵學生用心去鑽研,除了採用看拼音寫詞語,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教師要對這篇課文作充分的研究。其實,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少兒電視節目等,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找出難點,就會有的放矢,終生受益,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默讀課文,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促進他們語文素質的提高,激勵學生為中華崛起而發憤學習。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探究,可以是只言片語,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堅持寫日記、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因此,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其次,又不斷地解決疑難,以起到突出重點、記憶;另一方面,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1,不是教學生,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三)讓學生相互評價、背誦課文,他既不動筆。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自己無法解決時,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教」是為了「不教」: 1。四,最後有條理地記憶。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學生思考回答,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及時加以肯定。(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存疑」。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2。2,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課後復習在一課書學完後,領會實質。(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抓住課後作業題進行復習。 2。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而是放任自流,它學習有著重要意義,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對《三亞落日》《煙台的海》等文章,使學生認識到為祖國為人類進步而奮斗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力量源泉,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探討、創新等多種方式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對不明白的地方,隨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感悟課文
G.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H.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積極倡導( )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
I.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回學生個性的環境,讓學生答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學生生命的快樂。長期以來,課堂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
J. 怎樣讓小學語文課堂呈現別樣精彩
教師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講台上誇誇其談地講,學生卻在台下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是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門學科,新課改積極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因此,新形勢下,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方式,用各種方式給語文課堂「添油加醋」,讓學生充分感受小學語文課堂的別樣精彩。下面我就針對怎樣讓小學語文課堂呈現別樣精彩談談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轉變教師角色,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師生關系
新課改積極強調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因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能夠給學生創造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能夠讓教師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當我們降臨這個世界,不論地位高低,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不但是師生,更是學習上的合作夥伴,教師應該徹底摒棄「師道尊嚴」,拋棄所謂的權威與「金口玉言」,蹲下來與學生平等交流。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措施:1.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如果教師能夠把學生當做知心朋友,那麼,學生就會尊重你、信任你,就會喜歡和你交流,就會愛上你所教的科目。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總是找機會與學生交談,有什麼事情總是和他們商量,從不獨斷專行,而是虛心聽取孩子們的意見,久而久之,就與學生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2.寬容每一位學生。小學生年齡小,天真無知,有時他們犯的錯誤在我們眼裡不可理解、不可想像,這就要求教師給予足夠的理解與寬容,從孩子們的立場出發,想想孩子們的無知,想想孩子們的幼稚。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總是把「寬容學生」作為座右銘,孩子們犯錯誤時,我從不動怒,而是告誡自己,「要寬容!」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在老師的「寬容「下創造了奇跡,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讓教育改革是日新月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已成為新課改積極倡導的理念,當今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大膽實踐和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強化能力。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措施:1.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應該利用一切手段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常常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2.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根據個人體驗,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開放、自由探究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充滿泥濘,也可能充滿荊棘,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對教材中的重難點,我從不大講特講,而是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自由的環境中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開展探究活動。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因為多媒體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豐富了語文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措施:1.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課堂教學手段單一,授課方式單一,學生沒有興趣,往往出現精神不集中現象,甚至產生疲勞感。可是,運用多媒體能夠發揮形、聲、色等多元素功能,枯燥、抽象的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本內容轉化為聲情並茂的畫面,這不但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還讓他們的視覺、聽覺得到刺激。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常常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運用多媒體,突破教材重難點。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圍繞教材重難點進行教學,多媒體的運用給我們提供了便利條件,因為多媒體能夠將概括抽象的文字元號轉化成具體形象的東西,讓重難點分化,逐步解決疑難問題。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常常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突破教材重難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現在一些老師仍然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嚴重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甚至使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在今後教學中,我將用實際行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用新穎的教學理念演繹精彩的小學語文課堂,讓小學語文課堂呈現別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