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好處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好處

發布時間:2020-12-19 01:45:56

㈠ 小學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說課稿、教學設計、課件最好是同一課的

(1)可以先復習萬以內數的寫法,再引出億以內數的寫法。

(2)試寫一些數後,可組織學生討論怎麼寫含有兩級的數,教師集中討論意見,歸納出:先寫個級,再寫萬級,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佔位。

(3)教學時,也可從整萬的數引入,讓學生體會、理解寫數的規則。

4.關於練習一中一些習題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第1~5題是配合「億以內數的讀法」的練習題。

第1題讓學生做數位順序表,通過讓學生自己嘗試製作,加深學生對數位排列順序和數級劃分的認識。

第2題安排了四組讀數練習,每組都是兩個數對比出現。通過練習使學生體會:同樣的數字放在個級和萬級的讀法不同,這也為後面學習把大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作了鋪墊。

第3題呈現了一個情境:小組同學交流不同的讀數方法,探索比較方便的讀法,體現了由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讀數方法。

第4題呈現三幅北京景觀的圖片,讓學生正確地讀出圖下的數,進一步加深對億以內數讀法的理解,提高讀數的能力。

第6~9題是配合「億以內數的寫法」的練習題。

第7題的寫數,沒有數位表來支撐,讓學生直接寫出。

第8題呈現一組有關生物、地理、交通等方面知識的圖片,由學生寫出其中的數,素材具有知識性和時代感。

第9題是根據數的組成寫數,訓練學生對數的組成的理解和正確寫數的能力。

第10~16題是配合億以內數的讀寫的鞏固練習。

第10題呈現了一個讀、寫數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大數。既可使學生感到有趣,也為教師組織合作學習提供了素材。

第11題呈現一組圖片,讓學生讀、寫其中的數。圖片的內容可使學生了解有關知識,擴大視野。

第13題是調查並收集大數信息的題目,培養學生收集數學信息的素養。

第15題是判斷題,通過呈現的4個數據讓學生說出是否合理,不僅了解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培養了學生對大數的感覺,而且訓練了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

第16題是讀、寫數的綜合練習,難度比較大,但寫數的要求以玩游戲的形式呈現,適合兒童年齡特點。

㈡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所謂整合,它強調了對個體特徵的繼承性,即被整合的個體並不喪失其自身特性,使當前行為保持在過去已經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時,又強調了個體中一些要素的交叉與融合,使處於某一過程的不同個體在某種目標的導引與要求下,呈現出高度的和諧與自然。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主動地適應和變革課程的過程,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將對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產生變革影響和作用。人類邁入信息化社會,基於信息技術的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變革人的傳統的課程觀、教育觀和教學觀以及學習觀等,應該尊重人的獨立性、主動性、首創性和合作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有利於營造新型的學習型社會,營造全方位的學習環境。
一、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各種情景,用繽紛絢麗的色彩,美麗迷人的畫面,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引到課文內容中來。例如教學《北京》這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看《北京》的影片或幻燈片,並揭示問題讓學生思考: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作者又是如何描寫北京的景色的?在配樂朗讀的同時,把學生帶入「游覽」北京的意境中去。最後讓學生討論、回答上述問題。通過眼看、耳聽、心想、口說等多種感官訓練,不僅誘發了同學們對北京「美麗景物」的嚮往之情,又為學生想進一步了解北京的景物留下無窮的餘味。學生們被北京的美麗景色深深吸引,學習慾望就更加強烈了,學習興趣也就更加濃厚了。
二、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變抽象內容為具體生動的畫面。
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由於受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的限制,抽象思維才開始發展,在課堂上,教師單純依靠語言文字來進行抽象的講解,學生就會感到很難理解課文。這時,就要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枯燥無味的文字變為生動有趣的畫面、動畫,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教學質量。例如:教學《撈月亮》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然後,迎合學生心中急於想知道「猴子們看到月亮掉在井裡時的樣子」這一心理,及時打出幻燈片(或動畫),然後教師出示一組幻燈片(或動畫)把課文的線索清晰的勾勒出來。(是誰發現月亮掉在井裡了——它當時的心情怎麼樣——它是怎麼做的——其它的猴子又有什麼表現——它們都說了一句什麼話——它們是怎麼撈月亮的——是誰發現月亮還掛在天上),幾張簡單的動畫便交給了學生們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到此,本課的教學計劃也就順利的完成了。隨後,還可以藉助另一張幻燈片(許多年過去了,當年參加撈月亮的那隻小猴子也變成老猴子了。這一天夜晚,它帶領著它的子孫們坐在井邊,它會和它的子孫們講些什麼呢?做些什麼呢?)這樣,又引起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與學科整合,朗讀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
在課文教學中,每篇課文的重點詞、句、段需要詳細講解,在課堂上,單憑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這時,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常常會使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迎刃而解。在朗讀感悟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還必須千方百計的創設情境,讓學生很自然的進入情境。除了利用體態語言等「煽情」之外,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動畫、影片等)盡快地讓學生入文入畫,入情入境。
四、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布置形式多樣作業,體現創造性。
針對目前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現狀,在家庭作業的設計上,我們應該少布置一些以抄寫、機械做題為主的短期作業,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並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創新的「研究性學習」的作業。例如:在教學《北京》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在網上查詢有關北京的資料,圖片、文字都可以,鼓勵學生如果能找到圖文並茂的資料就更好了。課後布置學生將課前所找的資料加以補充、整理,有條件的同學課製作電腦小報,並在班上加以張貼,表揚鼓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後,將原來的教師直接的口授講解傳授單一的知識呈現途徑,轉變為由多樣化的知識呈現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課程內容傳授給學習者,知識傳授途徑的多樣化,帶來高效的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與課程實施整合後,單一的由教師作為知識來源的局面被打破,學習者可以直接從信息化環境和數字資源中獲取知識,同時,學習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從學習化社區、其他學習者、在線專家等方面獲取課程內容,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此外信息技術與課程實施整合後,對整個課程實施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變革作用,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習者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習者由被動的簡單接受,轉變為主動的意義建構者和積極的學習者。學習者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以及探究學習。
以多媒體化、網路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資源,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作用,同時它是促進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途徑。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也是一個新的理念的提升。

㈢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當今,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在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同時,也為我國的素質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開啟了新的局面,一場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革命。原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並指出「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概述
整合作為哲學名詞在教育、教學中可以理解為教育、教學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以發揮教育系統的最大效益。理論上,課程整合指的是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作系統的考察與操作,也就是說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這種整合思想把各門學科作為教學系統的一個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門課程的內容強加在另一門課程上,而是在考慮到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把幾門相關學科綜合起來加以考慮,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同一個問題,從而使各門學科相互協調、相互滲透,使教學系統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信息技術下提供的資源是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更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下支持的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
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它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很強的實踐性,思想性,民族性和綜合性。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這些學科性質特點為兩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但任何新的教學形式的出現都需要先進、科學的教學思想和理論作支撐。建構主義的「學與教」和多元智能理論便成為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討論等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人類思維和認識的方式是多元的,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視覺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就是認真看待學生的個性差異。
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營造的語文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多元智能可能獲得一種潛移默化的、浸潤式的發展:如果有意識地在這種設計下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建構,自主活動,學生將得到個性化的發展,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及實例
教學模式是「一種可以用來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其它場合教學的計劃或范型」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探索。
如在教學《恐龍》一課前,先讓學生閱讀課本,提出問題,加以歸類、總結,通過在網上查找的資料供學生閱讀文字,觀察圖片,觀看影視資料,瀏覽相關網站等,豐富學生對恐龍的認知,同時開展朗讀、交流、討論等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解決問題。這種教學內容的問題化,教學過程的探究化,教學活動的網路化的語文課堂試圖體現新課程標准下語文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的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反思
1、重視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面對海量般的信息,一些學生不知去哪兒查資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資料;一些學生查到資料後,不知道哪些對自己有用,哪些對自己沒有用;課堂回答問題時,常見學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資料照本宣科地機械宣讀;或者學生能夠選出相應的資料,卻無力針對資料談自己的理解等等。因此要注意訓練他們在短時間內對大量信息的快速瀏覽能力、把握文章重點的能力。讓他們在不斷實踐中掌握對信息的選擇、整理、加工和表達的能力,同時給予及時的信息評價,幫助他們信息素養的形成。
2、適時運用 「留白」
語言的魅力就在於它塑造的一個又一個逼真的形象,以這些形象激發人們去想像、體驗,進而產生共鳴。文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視頻圖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慮地選擇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總是把課文語言所描繪的情景以圖像、動畫、聲音等形式展示給學生,會剝奪學生充分想像、思考的機會,減少他們自主參與活動的機會,壓抑他們想像的靈感。久而久之,學生會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因此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適時巧妙地運用國畫中的「留白」手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親身體驗語言文字,在直覺與靈感之間感受語文的鮮活形象。
3、莫忽視學習評價
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都有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重視定性評價。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相結合。事實上信息技術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不脫離學校模式、班級模式的課堂形式下有鬆散性、不確定性、難控制性,教師會在不知不覺中遺漏評價這一環節或是以教師的小結性語言代過。即使有,大部分也表現為教師為了闡明某個觀點讓同學間互評後的總結式點評,更多的則直接採用傳統教學中的試卷式或測驗式的總結性評價。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還在探索的階段,仍有諸多問題值得商榷、實驗、論證及改進。如軟、硬體的建設與開發,師資力量的培訓,最優化教學模式的確立,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師生交往等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的最終會像陶行知所設想的那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多想一想;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多做一做;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多說一說;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多看一看;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多動一動。」

㈣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

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在科技發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為教師,教會學生求知是義 不容辭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師從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 者轉型為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一位教師是否優秀,已經不是 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識, 而是看他能否讓學生主動學習, 學會學習。 那麼,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今天就必須會使用現代信 息技術,下面我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 結合進行闡述。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中的一個部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包含兩層意思:①利 用現代信息技術去整合學科課程;②現代信息技術既是整合的手 段,也是「整合」好課程的有機要素。整合在它的初始階段,可 能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沒有多大區別,但實質上二者很不相同。 二者不是誰輔助誰的關系,而是要逐漸融為一體。一方面,現代 信息技術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要廣泛採用 現代信息技術。這種信息技術不是強加的、附帶的、可有可無的, 它是與語文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 缺的有機要素。也就是說, 「整合」是二者雙向互動的過程。 要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首先必須明確 二者整合的目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目的是實現語文教 學目標。我們不能為整合而整合。整合是手段,實現語文教學目 -1- 標才是我們的目的。整合,一是要與我們的語文教學融為一體, 不要生硬的使用網路技術,使其簡單的混合在一起;二是要達到 好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換一種展示的方式,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學 效果。既然是手段,應有助於教師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和 風格,而不是搞成千篇一律的東西,因此在開展課程整合研究與 實驗的時候,決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的特色和風格、教師 的創造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有生命力。 那麼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呢?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首先應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與 現代教育理論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協作學 習搭建了廣闊的學習平台,為此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走 出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平台」 上施展才華,動手、動腦,學會思維,學會學習。現代教育理念 要求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之 中---就像「黑板」和「粉筆」二者完全融入到傳統的教學中一 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為了教學的需要完美的 使用信息技術,這就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常用信息技術的操作。很 難想像不能熟練使用黑板和粉筆的語文教師能勝任傳統的語文 教學,同樣,很難想像不能熟練操作常用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師能 夠開展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教學。 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無法想像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不過關的教 -2- 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師在美 術、音樂等方面也應有不俗的修養。 利用網路教學,需要比相 對簡單的多媒體教學有更高的技術支持。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信 息技術,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網路知識,構建利於學生瀏覽的資料 庫。為了增加教學的互動性,方便學生交流,可以創建網上論壇。 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教師必須不斷 地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 首先融進現代信息技術中去。 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明確的教學目的 而濫用信息技術, 忽視了教師個體形象, 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不僅無益於語文教學, 反而有害於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中一個詞、 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個篇章怎麼寫,怎麼讀,怎麼領會,都 要傾注教師的心血和智慧, 要靠教師的引導。 現在的一些優質課、 觀摩課、示範課,教師甚至從頭到尾不寫一個字,不讀一句書, 全部讓計算機代替。這樣的課是不太適合語言文學知識的傳播 的,它過分強調了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忽視了師生教學活動中 的情感交流,這樣的課難以體現語文教學的個性化特徵。要使信 息技術與語文文本內容相融合,正如《新課程標准》中所說,語 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 合,自然也不應例外。任何游離於語文學習規律之外的信息技術 表演,都是不可取的。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 融會貫通,根據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 -3- 的切入點,將兩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出發,使之 能夠跟上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才能實現二者融合。因為信息技 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 力,對網路知識的了解,決定著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在目前 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雖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

㈤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我們正處於一個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社會對學校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對促進以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素質教育可謂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課堂教學奇跡,它的社會作用取決於教師。教育技術變了,教學方法也應相應變革。如果說現代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支持課堂教學改革和促進教學發展。可見,教師應全面地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很好的為教學服務。
我們的課堂教育教學目標是誘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綜合化的能力。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就是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標和要求。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須實現現代化,在教學領域中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電化教育特點之一,就是形聲結合,聲畫並茂,能夠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加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出獨到的功能,讓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所以電教媒體是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以信息化推動現代素質教育,那麼,如何善用信息技術,使之有機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基礎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呢?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㈥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網路及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已成長為我國電化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熱點。而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是跨世紀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電教媒體能讓師生雙邊活動充滿激情和活力。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當前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之一,世界各國都在加大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力度,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和相互滲透,已成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強大動力,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教育將對現存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創新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㈦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不僅給教育帶來了變革,而且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也在進行一次歷史性的變革。僅小學語文課程而言,它包含的內容廣泛,知識量大,而信息技術圖、文、聲並茂、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以及活動影像等特點,正好為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因此,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地整合以成為必然。但我們要知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的只是輔助教學的作用,它並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該從自己所教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更有效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術進入小學語文課堂的意義
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曾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指出:「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本世紀,計算機和網路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廣泛應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布和應用能力已成為衡量現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新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很顯然,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目的在於能使學生具備獲取信息、傳輸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將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對於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一)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諾曾經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探究精神。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和變化的特點,能極大限度地營造教學情境、激活課堂氣氛。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像《草原》這樣描寫景色的課文,而小學生閱歷比較淺,沒有親眼目睹過草原美麗的景色,如果只憑借語言文字,學生很難感受課文的實質內涵,這時,我們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播放課件,將一個風景如畫的「人間仙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這樣,通過有動感的畫面,激活他們的感官,使文章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豐富學生的想像力,推動其思維的升華。學生閱讀著課文,想像著美景,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就會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增強學習效果,豐富了課堂內容。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生動、直觀的內容感興趣,抽象思維只有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培養起來。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一文時,教師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搜集有趣的諧音、字謎、漢字的來歷等資料;課堂中讓學生圍繞「有趣的漢字」這一主題,利用搜集的資料,穿插演示教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漢字的演變,使學生能對中國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喜愛中國漢字之心。在上《豐碑》一課時,首先由學生欣賞教師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圖片,讓學生從中了解相關信息,這樣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深入學習課文時,中間插播電影片段,使學生感受到軍需處長高尚的品質;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從網上搜集有關資料,對資料進行處理、歸納,這樣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收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將網路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語文教材中,不但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內容,而且是語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富於多元化,時代性,實效性。
(三)信息技術,突破教材重點難點
課堂教學中只有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基本問題,就算完成了本課的認知目標。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它獨特的優勢。在拼音教學中,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化抽象為具體, 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內因,突出教學的重點。如,《初冬》一課,作者以准確優美的文筆描寫霧氣逐漸消失,景物由模糊變得清晰的動態過程是文章的重點。但學生卻難以理解,這時我們可通過極短的時間,把這一自然現象過程進行情景的再現,把語言無法完成的內容,通過畫面直觀化,真正做到課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
(四)信息技術,豐富課外知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路優勢,能收集更多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同時信息和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識。如教學《為人民服務》之後,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面不只停留在書本上,教師課後可以讓學生繼續搜集有關這方面的故事,開展讀書交流。同學們馬上會通過各種途徑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匯總,做到資源共享。可見信息技術帶給學生的生動、豐富、快捷的資源,既是鞏固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同時也是學生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五)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能力
(1)、信息技術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能力。信息的獲取能力是指確定信息源,並根據信息需求選擇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資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務的能力。依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激活學生對信息資源的學習動機,引發對信息的興趣,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一課,可通過師生群議確定信息任務: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奇、秀、險的姿態?除了文中介紹的幾中外,還有哪些呢?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明確:桂林山的奇特姿態可以查找相關圖片以及古今贊美桂林奇山的詩詞文章等;信息來源有了,這時,我們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圖片、圖書查找,也可以利用網路搜索有關桂林山的知識。
(2)、憑借信息技術的特點,不但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英國詩人雪萊說:「想像是創造力」。信息技術從多方面為想像力的發揮創造了條件。首先,通過互動式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畫、聲音等各種教學信息交融在一起,將影視中時空跳躍、時間倒置等手法運用於電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於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想像,使學生思維高度活躍,從而引發學生創新的火花。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這是一篇說明文,課堂上如何融入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課件製作中要搜集了大量的昆蟲圖片,文字材料及錄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錄像,感知多種的昆蟲,了解它們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性。教學結尾時,告訴學生這些知識來自《十萬個為什麼》、《網路全書》,並在屏幕上出示這些書名,鼓勵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3)、信息技術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綜合能力。語文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開放的,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並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創新的「研究性學習」的作業。例如:要學生製作電腦小報,在出版的過程中,學生要尋找大量資料,要進行篩選、排版、打字等,整個過程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審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能力。學習《圓明園的毀滅》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有關圓明園的文章,讓學生在網上收集有關的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綜合能力。
(4)、信息技術的優越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展思維能力。小學生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雖然有一定的說寫基礎,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現代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既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便於教師指導學生說話,,在練習說話時,教師藉助課件,創設情境,在觀察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復述課文,編故事、想像說話等多種訓練表達方式,啟發學生動腦,想像,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強化語言與思維的訓練。
(5)、在綜合活動中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如指導學生設計製作賀卡的時候,教師通過電腦網路展示背景畫所寫的寄語,引導學生欣賞、討論,從中悟出寫寄語的要點。學生在電腦上獨立選擇畫面,撰寫寄語,將作品在電腦中進行展示,實現語文課和電腦課的「整合」。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
信息技術課程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實踐證明,恰當而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進行整合,能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易於接受。但同時我們也知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的是輔助教學的作用,它並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該從自己所教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首先,教師不能將平時應該板書的內容全部搬上多媒體,整堂課沒有板書,這樣既失去了教師書寫的示範作用,又是教師的個性難以發揮。其次,教師不能將所有對話和指令都輸送到多媒體,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畫面進行思考、學習,然後又通過多媒體畫面來提供答案。這樣既發揮不了語文課程的人文特點,又忽略了教師生動的演示作用和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能力培養。第三,雜而不精、過於花哨的課件往往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對畫面的欣賞上,而忽視了知識、能力的接受和培養。最後,多媒體課件中教師事前已經輸入了「最佳」答案,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會想方設法把學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導,盡可能讓學生的答案與自己的答案一致,因此使本來豐富多彩、學生主體的課堂變成了」唯我獨尊」的一言堂。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優化學科教學的一種工具,它的優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畢竟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的手段,絕不能代替對文本的研讀。我們應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要錦上添花,不能喧賓奪主。只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深入研究它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方法與策略,才能發揮這種教學工具的巨大作用。

㈧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等活動方式相結合,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課程目標,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聽、說、讀、寫、做的能力,促進了兒童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
由於多媒體技術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點的影響,使得課件教學應用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或一般的電化教學過程有所不同。課件圖文聲像並茂,給學生提供的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種刺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選擇學習的途徑和內容,使學生有了比傳統教學更大的收獲,這說明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提高傳統學科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技術是教師的極佳的演示工具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學生的發展,只靠短暫教育而獲得的成果,那是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俗話說「慢功出細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在過程中考究,結果才會真的完美。在課堂上,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別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增加了教學的魅力,從而使教與學和諧發展。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一文時,由於這是一篇文言文,考慮到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困難,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插入了大量意境高雅的風景畫和中國風畫面,並結合古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陶醉於美麗的畫面之中,還把這一節課要掌握的內容用課件井井有條地編排了出來。「知音」是主旋律,課堂開始,伴隨泰山峨峨、江河洋洋等優美詞語的韻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體會詩情畫意,為後文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語句作了鋪墊。學生根據我製作的課件,很快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感受俞伯牙和鍾子期熱愛音樂、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摯情感。最後,感受伯牙聞噩耗、絕琴弦的特殊情懷,從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對知音、對朋友的最高境界。從頭到尾,「知音」這一個主題貫通其間,成為理解全文的情感線,甚至是主旋律,學生在學的時候特感新鮮,學得特別充實、愉快。
三、「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融會貫通
現在,我們要獲取、傳遞信息,除了通過聽講、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等途徑外,還可以使用計算機、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工具來實現,就連我們現在上語文也不例外。藉助它們,我們還可以更有效地存儲、管理和利用信息,開展寫作、繪畫、設計等各種創造性生活。所以,我認為把「先學後教」教學模式的務實風格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以形成高效課堂。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課件,在「先學」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調查周圍的生活環境,搜集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從他看到的和聽到的具體情況說起,人類隨意的亂扔垃圾、亂排廢氣、亂砍濫伐,使地球受到破壞,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在「當堂訓練」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體驗到了地球上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從而理解文章標題「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再通過一系列圖片的展示,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進一步體會說明文的特點,知道有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學會了創意表達,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輕松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走向生活,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師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眾所周知,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我校的實際教學中,由於社會環境、師資素質與個性、學生對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實驗起來還有很多的不足,要想真正讓多媒體教學走進語文課堂,還需要老師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實踐。

㈨ 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從哪些方面與信息技術融合

論文摘要: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是當前教學改革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何實現計算機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1.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2.創設情境,豐富的猜想和聯想。3.生動、具體的再現時代背景4.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5.利用網路,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主題詞:現代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一股新的活力,我們很多老師利用現代化技術,上出許多精彩的課。正文: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正在對教育產生著影響。語文教師應當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里是一個「揉合」的含義,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所謂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准確理解信息技術內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重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有意識、有目的地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那麼,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形式的整合即將信息技術無縫的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已成為現實,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機會,給教育教學領域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現代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根本區別,就是一個是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另一個是"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指導思想,採取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個教師面對著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學生,按照同一進度、同一方法進行教學,即使教師希望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適應其能力的個別教育,他也是很困難實現的,由於處在不利的學習環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現代教育是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採取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使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個別化的教學。如果學習中遇到了問題,可以通過協作學習,通過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甚至與認知工具之間的交互得到解決。當計算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教育領域同樣面臨挑戰。信息技術對語文教育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輔助教學的問題,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將產生深刻的變化。《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由於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功能,在教學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個便於學生學習的理想教學環境,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網路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資源,學生能夠隨時利用網路環境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共享非常廣泛豐富的各種資源,而且能夠彼此協作、進行適應個別化的學習,同時進行網上交流。通過電子郵件或視頻、音頻、文字的會議系統,教師可快捷地與學生通信、交流。所以現代媒體對於教師解決各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模式的整合即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設計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在更高的層次上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備課時,就要考慮怎樣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整個教學計劃中,考慮怎樣指導學生參與學習,還要考慮怎樣把豐富的教學經驗、最佳的教學策略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在原有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去探索。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變得更為生動有趣。過去的歷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滑鼠的觸擊更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參與歷史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技術是中學語文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例如:《邊城》一課中,學生對湘西是怎樣的風情,邊城所展現的那種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樣的模樣,他們是不清楚的。教學中適時地播放根據《邊城》改編的片段,通過這樣一種情境的再現,他們彷彿置身於湘西小城風光當中,自然對小說描繪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學生不僅記住了課文內容,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們對於湘西小城的樣子,對於翠翠和儺送是怎樣的樣貌,他們都了豐富的想像,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對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多媒體技術也可以應用上去。如:《天凈沙秋思》一課中,在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盡情想像,把腦海中聽到音樂想到夕陽西下的畫面畫出來,並且請學生自由發言聽到這個音樂,你腦海中浮現的是個什麼畫面。這對激發學生的想像,給了他們一個很大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去發揮他們認為的夕陽西下的場面是什麼樣的。經過這樣的激發,學生腦海中夕陽西下就不是課文上面僅僅有的那個圖畫,可以有很多的場景。這樣的話,對他的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覺都得到了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和聯想力是無窮無盡的,學生的思維已經在多媒體的過程中得到了突出體現。因此,視、聽、觸多感覺結合的多媒體技術勢必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手段。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方法的整合即通過計算機的強大功能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1.生動、具體的再現時代背景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學生面臨的大多是文字。作為一種抽象的存在,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肯定有一個接受程度上的難度。多媒體最大的作用就是將這些情境再現,能夠創設更好的情境,便於學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內容。比如我們學習一些小說,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小說,對它的時代背景卻不太清楚。《葯》那個年代是怎樣的學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這個時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們那個時代的情景再現,學生可能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人物一下就領悟了。2.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初中學生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一些問題由於客觀的局限性只能言傳卻不能直觀。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讓他們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課中,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及路線,對於我們理解課文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生對於這個故事情節、絡線圖並不熟悉,而計算機的出現卻能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設計動畫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形象、直觀,我們可以利用動畫製作軟體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設計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線,將人們想像的東西變為實際的、模擬操作的東西,即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觀察。在走的過程中,把人物關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態基本上理清楚了,難點也就突破了。從而變抽象為直觀,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鞏固了知識,取得動感、美感、直觀、易學的效果。這是一般的教學媒體效果和計算機的效果無法相比的。另外,信息技術的引入也讓教師在互動教學中向學生學習。教學深化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就是數字化學習的目標,教師通過改革又有了新的認識:師生之間不是老師倒學生裝的關系,而是老師的「大桶」與50個「小桶」連在一起形成的連通器。老師通過教學設計把知識之水送過去,激發學生去思、去想;學生又通過主動的探索與教師的知識交融。所以信息技術帶給這個平台一種互動開放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盡情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給老師創設了無限研究的空間。3.利用網路,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網路環境下的教育,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校園網路的推廣,使得基於網路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了發展的前景,而且基於網路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有它很大的優勢。基於網路環境的教學設計,應了解基於網路環境下,教學資源具有信息資源開放性、跨越時空限制、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點,就決定了網路環境下的學習過程的開放性、交流性,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等,這些都要在教學中進行選擇和運用。比如:我們在校園網或教師的個人主頁上,延續課堂教學的內容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答案」。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圍繞選題,或個人或結合成學習小組,通過網路資源,查找有關資料。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布。這樣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所以,網路環境下開放的教學設計,學生學習環境的設計較靈活,能夠支持和幫助學習者達到他們的學習目標。總之,教師和計算機在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時都顯示了他們的實力,兩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應用一種新的方法把他們結合起來,減少各自的不足,使兩者的優勢變得更加有效。

㈩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好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