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第一單元總結
1、 文學常識――新聞、消息和通訊
(1)新聞
新聞,是指報紙、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經常使用的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其廣義而言,除了發表於報刊、廣播、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於新聞之列,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有的將速寫納入特寫之列)等等;狹義的新聞則專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比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的事實。
(2)消息
指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事實的新聞體裁,也是最廣泛、最經常採用的新聞基本體裁。
(3)通訊
通訊,是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敘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台、通訊社常用的文體。它包括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兩類,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准確地報道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內容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
(4)新聞的特點
真實性、准確性、時效性
2、 以《蘆花盪》為例,探究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1)人物描寫①肖像描寫: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形傳神,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②行動描寫: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體現人物性格。
③語言描寫:表達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徵,折射出人物所處時代的特點。
④心理描寫:是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內心,刻畫人物性格。
(2)環境描寫
①烘托、刻畫人物的精神風貌;
②深刻地表現文章主題。
(3)《蘆花盪》中的環境描寫,烘託了人物故事的傳奇色彩
3、以《蠟燭》一文為例,探究文中母親的心理活動,根據她的舉動(動作描寫)感知、體會她的內心世界
4、以《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為例,體味作者充滿諷刺意味的語言和豐富的思想
5、詞語積累
一、新聞兩則
銳不可當: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阻遏:阻止。
二、蘆花盪
陰森:陰沉可怕
月明風清:月光明亮,清風微動。形容美好的夜晚。
悠閑:閑適自在。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陰慘:陰森凄慘。
颯颯:形容風雨聲。
悶熱:天氣很熱,氣壓低,濕度大,使人感到呼吸不暢快。
張皇失措:慌慌張張,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三、蠟燭
瓦礫:破碎的磚頭瓦塊。
匍匐:爬行。
僵硬:肢體不能活動。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勞,體力消耗已盡,形容極度疲乏。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著東西。
肅穆:嚴肅而恭敬。
永垂不朽:永遠流傳不磨滅。
四、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贊譽:稱贊。
典範:可以作為學習、仿效標準的人或事物。
恍若:彷彿。
驚駭:驚慌害怕。
不可名狀:不能夠用語言形容。名,說出。
晨曦:早晨的陽光。
瞥見:一眼看見。
盪然無存:空盪盪的什麼東西都不存在了。
豐功偉績:偉大的功績。
五、親愛的爸爸媽媽
發泄:(把情緒或情慾)發泄出來。
殺戮:殺害(多指大量的);屠殺。
苦雨:連綿不停地雨,久下成災的雨。形容天氣惡劣,比喻境遇悲慘凄涼。
蜿蜒:彎彎曲曲地延伸的樣子。
屹立:像山峰一樣高聳而穩固地立著。
肅穆:嚴肅而恭敬。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荒謬:極端錯誤,非常不合理。
憧憬:嚮往。
『貳』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讀後感(人教版)
1. 背影 讀後感
《背影》是一篇描寫親情的文章。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出色。雖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內容十分豐富。由於大部分的字很淺易,而且句子通順,因此讀者很快能領悟內容。作者把文章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閱讀期間,當父親去買橘子的時候,令我非常感動,我也像作者一樣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
文章的主題是父子之間的感情。故事開始的時候,是描寫父子處身於艱難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親也剛剛失業。辦了喪事後,他們到了南京。父親要在那裡找工作而他度過幾天後就要從那裡回北京念書。在車站上,當作者看見父親托茶房照應他的時候,作者心裡認為他很婆婆媽媽。可是,看看父親那麼辛苦地替他買橘子,他的淚很快就流了下來。之後,接到父親的信,令他想起父親當時的背影。
我覺得這篇文章給了讀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訴我們要小心或努力讀書,他們始終都是為我們著想、希望我們能做一個好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對待他們,不要辜負他們對我們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
2.阿長與山海經 讀後感
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這是—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表現了長媽媽的性格特點。作者通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懷念。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文章著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進一步介紹了她的名字、體形等。
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里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個人物形象。而我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語言上或敘或議,前後呼應,如三次寫「大字形」睡式及謀害隱鼠的怨恨,朴實中帶有點韻味,讓讀者細細體會其中。
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朴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3.蘆花盪 讀後感
在到處都彌漫著銷煙的戰爭年代裡,卻有著一個彌漫著溫馨之氣的葦塘,就在這密密的葦叢里,這鏡子般的水面上,上演了一段動人的故事,一段蘆花盪的故事。
一個平凡卻肩負著運送糧草等重任的撐船老頭兒,在一次運送兩個小女孩到葦塘里的基地去時,不料被一直看守在那兒的敵人發現了。大女孩大菱掛了花,自尊心強的老頭兒於是許下諾言——一定會狠狠地懲罰敵人。第二天,聰明機智的老頭兒果然利用了鬼子的弱點,巧施妙計,讓日本鬼子見了閻王。
故事雖然簡單,但他的主人公——撐船老頭兒絕對不簡單。他一個人單槍匹馬同鬼子打交道,如果沒有真本領,是誰也不敢去冒這個險的。這個老頭子就是利用他的平凡,利用鬼子對他不設防,不起疑心,才使鬼子中了他的圈套,罪有應得。
自尊和自信是他的最大特徵,在這樣的年代裡,也是最應具備的特徵。因為對自己多年來撐船經驗的自信,他冒著生命危險接下了這艱巨卻關繫到部隊成敗的重要任務。因為自尊,他使鬼子們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這是一個中國人扛起抗日衛國大任的體現,就在這片葦塘中,一葉小舟上,一位抗日老英雄奇跡般地誕生,為隊伍運送來了救命的糧草,護送來了重要的幹部,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只要稍有疏忽,都有可能丟掉性命。但是,一個英雄又怎會畏懼這些呢?
直至現在,我仍舊忍不住猜測在那個年代,真的有老頭子這樣的人或事存在嗎?我想,不管是作者虛構的也好,聽說的也罷,但是一個時代總會孕育出一個時代的人,在那樣的艱難的抗日的歲月里,在那樣美麗、恬靜的蘆花盪中,又怎會少了這群英雄兒女的身影呢?
4.信客 讀後感
雖然說信客這個職業,已經隨著世界的變化,,時間的流逝,消失了……
但是,曾經或者願意成為信客那樣的人卻沒有消失,他們仍然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這樣擁有無私奉獻的人,仍存在著,並卻永遠不會消失。科技是在進步,可是信客這種高尚的精神,卻會成為心中的永恆,如同儒家的教育一樣悠久,如雷鋒的象徵一樣深遠。他們這些人就是我們道德的最高境界,這種品質卻永遠不會想他們曾經的職業一樣消逝,現在,他們仍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默默的奉獻著。
信客的苦是並不是一方面的,他們賺的錢僅僅夠自己來吃飯而已,但工作卻異常艱苦,往往鄉親們的親戚都不在一個地方,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然而當收到了如此苦難後的信客們,回鄉不會受到鄉親們的致敬,也不會受到鄉親們的重視,甚至都沒有人會去注意這些整天跑東跑西得信客們。而且如果有哪家人死了,還得主動去安慰他的家人,任憑別人打罵。更糟糕的是,信客們常常收到鄉親們的無端懷疑,這是信客們不止身體上過度勞累,也使信客們心理上得不到一絲安慰。這些痛苦,這些磨難,不是普通人們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們卻默默承受這一切,並沒有絲毫怨言。
信客的職業已經消失,並不再回來,但是他們那種:任勞任怨,恪盡職守、善良厚道、寬以待人的優良品質,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品質。
信客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