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古詩及注釋配背景

小學語文古詩及注釋配背景

發布時間:2020-12-17 22:53:08

1.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的詩下面的注釋~~

到這個網址看看,我沒有帶書的時候,就是在這里查看課文的版。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iaocai/xy5x/201012/t20101216_988681.htm

希望可以幫到你權!

2. 小學語文古詩注釋的作用

1、【作品】:古朗月行【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2、【作品】:靜夜思【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3、【作品】:山亭夏日【年代】:唐【作者】:高駢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水精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4、【作品】:夏日田園雜興【年代】:南宋【作者】:范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6、【作品】:江雪【年代】:唐【作者】: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7、【作品】:登鸛雀樓 【年代】:唐【作者】:王之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8、【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9、【作品】:望廬山瀑布【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10、【作品】:勸學 【年代】:唐【作者】: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11、【作品】:長歌行【年代】:唐【作者】: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12、【作品】:涼州詞【年代】:唐五代【作者】: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13、【作品】:涼州詞【年代】:唐五代【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14、【作品】:鹿柴【年代】:唐五代【作者】: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15、【作品】:早發白帝城【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16、【作品】:絕句【年代】:唐五代【作者】: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17、【作品】:絕句【年代】:唐五代【作者】: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18、【作品】:惜時三春花是好,為學須急早。花開有時落,人生容易老。19、【作品】:雪【年代】:南宋【作者】:尤袤睡覺不知雪,但驚窗戶明。飛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

3. 小學語文國考教師資格證試講課文古詩會有書下注釋嗎作者介紹什麼的嗎謝謝

沒有作者介紹,注釋會有

4. 小學一年級語文古詩《畫》的注釋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妍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5.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園地一日積月累古詩完整篇

杜甫的「絕句」賞析:

赤壁 (唐)杜牧

[譯文]
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隱約看見歷史的刀光劍影。
倘若東風不來,周瑜怎麼能借東風火燒曹操八十萬水軍而大獲全勝呢?
三國大局不定,想必曹操兩年後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建造銅雀台廣羅天下名姬的時候,東吳美人大喬(孫策夫人)和小喬(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鎖銅雀,春恨無限了.
[注釋]
1.此詩又見李商隱集。赤壁: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周瑜大敗曹操處,現湖北赤壁西北長江兩岸
2.銷:銷濁。
3.將: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凈。
5.銅雀:台名,建安十五年(210)由曹操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造,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上居姬妾歌姬,是曹操暮年行樂處。《水經注·濁濟水篇》:"鄴西三台,中曰銅雀台,高十丈,有層百一間。"二喬:《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裴注引《江表傳》曰:"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在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晉杜預,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從十五六歲起,博讀經史,關心時政。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黃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於秉性剛直,屢受 排擠,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縱情聲色,過著放盪不羈的生活。
杜牧的詩、賦、古文都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其詩 風格俊爽清麗,獨樹一幟。尤其長於七言律詩和絕句。
思想感情:
此詩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感嘆,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的命運。

畫眉鳥 賞析:

【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漢族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柳宗元,韓愈,王安石,曾鞏,「三蘇」蘇軾,蘇洵,蘇轍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選其《朋黨論》、《五代史令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祭石曼卿文》、《賣油翁》六篇;選其詞《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訴衷情(清晨簾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館殘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蝶戀花(家庭院深深幾許)》六首;先其詩《戲答元珍》和《畫眉鳥》二首。
歐陽修(自稱嗣孫修與狀元黃仁穎家譜相吻合)總世系:
一世開閩歐陽氏總始祖歐陽韶員子直孫配王氏無子→二世歐陽幼咸(立宰相歐陽通季子詢季孫歐陽幼咸為嗣)→三世吉州剌史歐陽琮→四世溫州長史歐陽衍→五世博羅縣丞歐陽昌→六世歐陽詹唐進士國子監四門助教→七世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八世唐末會昌六年進士官韋中令學士歐陽澥→九世潘湖歐厝吉州推官歐陽郴(歐陽澥季子)、遷閩縣寶歷進士歐陽袞(歐陽澥四子)子進士宰相詩人歐陽迥(炯)孫歐陽琳、歐陽毗(王比)兄弟俱登咸通進士→十世嗣子泉州鄉貢進士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歐陽偃(後唐狀元黃仁穎字仁達號潘湖翁嫡子)→十一世歐陽觀封梁國公道州判官→十二世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歐陽修。
與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發現的歐陽修自述世系文「先祖為夏禹、勾踐,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孫修的史實記載相符合,尤其這位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歐陽修自身家世詳情(即嗣孫修),為中國文史界專家學者研究大文學家歐陽修的祖父歐陽偃,年幼姓黃,因家貧無力攻書,遂贅居潘湖歐厝舅父歐陽郴家為養子的真實身世,大白於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實依據。這篇歐陽修自述世系文,由後人冠題「文忠公譜圖序」,收錄在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編撰的《續修安福令歐陽公通譜》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為「嘉佑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孫修謹序」。
「文忠公譜圖序」以敘述為主,激發議論,筆觸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著筆伊始,歐陽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歐陽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於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餘世至允常子曰勾踐,是為越王。勾踐卒,子王

6. 小學語文古詩一共有幾個

人教版小學語文古詩詞文匯集

一年級上冊

語文園地一

詠 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第1課《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語文園地二

畫 雞

【明】唐 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生平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第6課《靜夜思》

靜夜思

【唐】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語文園地四

憫 農(一)

【唐】李 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年級下冊

第4課《古詩兩首》

春 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第13課《古詩兩首》

所 見

【清】袁 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小 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二年級上冊

第4課《古詩兩首》

贈劉景文

【宋】蘇 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桔綠時。

山 行

【唐】杜 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第25課《古詩兩首》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贈汪倫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二年級下冊

第2課《古詩兩首》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語文園地三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第17課《古詩兩首》

望廬山瀑布

【唐】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絕 句

【唐】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三年級上冊

語文園地一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第9課《古詩兩首》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注釋】

①蕭蕭:風聲。

②挑:用細長的東西撥弄。

③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

④籬落:籬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 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①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登高、佩帶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

②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③茱萸: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

第21課《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唐】李 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注釋】

①天門山:在安徽省和縣和當塗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山。

②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 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注釋】

①瀲灧:波光閃動的樣子。

②空濛:雲霧迷濛的樣子。

③奇:奇妙。

④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

三年級下冊

第2課《古詩兩首》

詠 柳

【唐】賀之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①妝:打扮。

②絛:用絲編成的帶子。

春 日

【南宋】朱 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①勝日:好日子。

②泗水:河流名,在山東省中部,源於泗水縣,流入淮河。

③光景:風光景物。

④等閑:隨意。

語文園地五

遊子吟

【唐】孟 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第29課《古詩兩首》

乞 巧

【唐】林 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注釋】

①乞巧:古代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嫦 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釋】

①雲母屏風:用雲母做的屏風。

②長河:銀河,天河。

四年級上冊

第5課《古詩兩首》

題西林壁

【北宋】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①題:書寫,題寫。

②西林:西林寺。

③緣:因為。

游山西村

【南宋】陸 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釋】

①山西村:村莊名,在今浙江紹興。

②臘酒:這里指臘月釀的酒。

③豚:豬。

④疑:以為,懷疑。

《游山西村》的後四句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如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第20課《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①黃鶴樓:樓名,在今湖北武漢。

②之:去,到。

③故人:這里指老朋友。

④煙花:形容花開得繁茂,像浮動的煙霧。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

①使:出使。

②浥:濕潤。

③更盡:再飲完。

語文園地六

過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語文園地七

雜 詩

【東晉】陶淵明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四年級下冊

第1課《古詩詞三首》

獨坐敬亭山

【唐】李 白

眾鳥高非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注釋】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閑: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③厭:滿足。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諧,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注釋】

①憶江南:原題下有三首詞,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諳:熟悉。

③藍:一種植物,葉藍綠色,可提取青藍色染料。

另外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第23課《古詩詞三首》

鄉村四月

【宋】翁 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注釋】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滿川:指稻田裡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川:平地。

③子規:杜鵑鳥。

④了:結束。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注釋】

①雜興:各種興致。

②耘田:除去田裡的雜草。

③績麻:把麻搓成線。

④未解:不懂。

⑤供:從事。

⑥傍:靠近。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鱖魚:一種淡水魚,味道鮮美。

③箬(ruò)笠:用竹篾,箬葉編成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製成的防雨工具。五年級上冊

第5課《古詩詞三首》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

①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蘇鎮江。

③鍾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秋 思

【唐】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注釋】

①意萬重:形容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②行人:這里指捎信的人。

③開封:把封好的信拆開。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注釋】

①榆關:山海關。

②那畔:那邊,此處指關外。

③聒(ɡuō):聲音嘈雜。

第25課《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注釋】

①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的總稱。位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②烏蒙:山名。1935年4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五年級下冊

回顧·拓展一

浪淘沙

【唐】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涼洲詞

【唐】王之煥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第5課《古詩詞三首》

牧 童

【唐】呂 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注釋】

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擋風雨。

舟過安仁

【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注釋】

①安仁:縣名,在湖南省東南部,宋時設縣。

②篙: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桿。

③棹(zhào):船槳。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注釋】

①清平樂:詞牌名,「樂」讀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吳音:吳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這里指互相逗趣、取樂。

⑤翁媼(ǎo):老翁、老婦。

⑥亡(wú)賴:同「無賴」,這里指頑皮、淘氣。

第10課《楊氏之子》

楊氏之子①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②聰惠④。孔君平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⑥兒曰⑦:「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⑧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釋】

①本文選自南朝劉文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②甚:很。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④詣:拜見。⑤乃:就,於是。⑥示:給……看。⑦曰:說。⑧未:沒有。

六年級上冊

第六組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

詩經·採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注釋】

①昔:從前。

②矣:語氣助詞。

③依依: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

④思:語氣助詞。

⑤霏霏:雪花飛舞的樣子。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注釋】

①乃:就。

②發生:催發植物生長。

③潛:暗暗地,悄悄地。

④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潤。

⑤野徑:鄉間小路。

⑥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

⑦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注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③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④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⑤見:同「現」。

天凈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注釋】

①天凈沙:詞牌名。

②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逢入京使

【唐】岑 參(cén shēn)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回顧·拓展七

馬 詩

【唐】李 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第25課《伯牙絕弦》

伯牙絕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鍾子期曰:「善哉④,峨峨⑤兮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注釋】

①絕:斷絕。②鼓:彈。③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④哉:語氣詞,表示感嘆。⑤峨峨:高。⑥兮:語氣詞,相當於「啊」。⑦洋洋:廣大。

六年級下冊

第1 課《文言文兩則》

文言文兩則

學弈①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11學,弗12若之矣矣。為14是其15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注釋】

①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②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③通國:全國。④誨:教導。⑤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⑥之:指弈秋的教導。⑦鴻鵠:天鵝。⑧援:拉,引。⑨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⑩之:他,指前一個人。11俱:一起。12弗:不。13矣:了。14為:因為。15其:他的,指後一個人。

兩小兒辯日①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②,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③日始出時去人近④,而日中⑤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⑥日中則如盤盂⑦,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⑧,及其日中如探湯⑨,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⑩也。

兩小兒笑曰:「孰11為汝12多知乎? 」

【注釋】

①本文選自《列子·湯問》。②辯斗:辯論,爭論。③以:認為。④去:離。⑤日中:正午。⑥及:到。⑦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⑧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⑨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裡。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⑩決:判斷。11孰:誰。12汝:你。

回顧·拓展二

元 日

【唐】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清 明

【唐】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古詩詞背誦

七步詩

【三國·魏】曹 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釋】

①持:用來。

②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③漉(lù):過濾。

④菽(shū):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⑤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⑥釜:鍋。

鳥鳴澗

【唐】王 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注釋】

①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

②閑:安靜。

③時:時而,偶爾。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

①芙蓉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

②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③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④平明:清晨。

⑤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⑥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在玉壺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 甫

黃四娘家花滿溪,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注釋】

①江畔:江邊。

②獨步尋花:一個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③溪:小路。

④留連:捨不得離開。

⑤恰恰: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

石灰吟

【明】於 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注釋】

①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②若:好像。

③等閑:平常。

④清白:指高尚節操。

竹 石

【清】鄭 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釋】

①任:任憑。

②爾:你。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 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釋】

①聞:聽說。

②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③漫:隨意地,胡亂地。

④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像春季還鄉,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已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釋】

①九州:中國。

②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③恃(shì):依靠。

④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治毫無生氣。

⑤究:終究,畢竟。

⑥抖擻:振作精神。

浣溪沙

【宋】蘇 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注釋】

①浸:泡在水中。

②瀟瀟:形容雨聲。

③子規:布穀鳥。

④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⑤白發:老年。

⑥唱黃雞:感到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卜運算元· 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王 觀

水是煙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注釋】

①鮑浩然:詩人的朋友。

②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④眉眼盈盈處:山與水交匯處。才始:剛剛。若:如果。

7. 關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第十二冊語文書所有文言文與古詩的意思與註解

1卜運算元·詠梅

一、教材說明

這首詞是毛澤東讀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同題詞後寫的。詞的大意是:風雨剛剛把春天送回來,飛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來到。已經是冰封雪凍最寒冷的時刻,懸崖邊上還盛開著俏麗的梅花。梅花雖然美麗,但並不炫耀自己,只是為了向人們報告春天到來的信息。等到百花盛開的時候,她將感到無比欣慰。

陸游的原詞是他堅貞不屈的品格的寫照。陸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時代,面臨山河破碎的現實,他力主抗戰,然而遭到的卻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擊和排擠。詞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斷橋邊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將臨,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這顯然是陸游不幸遭遇的縮影。陸游雖然飽經摧殘,屢遭打擊,但矢志不移。他就像那株梅花一樣,不想去爭艷奪寵,任憑百花的妒忌與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堅定的信念和堅貞不屈的品格。

這兩首詞,雖然寫的都是梅花,但由於毛澤東和陸游所處的時代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審美情趣不同,所以詞的思想內涵也就明顯的不同。這是理解本課的一個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課文。

2.了解詞的大意,感悟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謙遜的作風。

三、教學建議

1.預習中關於「詞牌」的介紹,僅要求學生對這種體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不要求知之過深,也不必加以發揮,只要知道「卜運算元」是一種詞牌名即可。教學可以由學生讀讀背背其他的詞導入。

2.高年級詩詞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在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根據這一要求,可先讓學生自讀,做到能正確朗讀。然後,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把課文讀熟,大體了解詞意。教師可啟發學生講一講詞的大意,對講錯的地方,師生互相補充修正。在讀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朗讀指導可在學生基本了解詞意、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進行。指導的基本方式是: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試讀——示範指導——再練讀——再試讀。還可以創設情境,如展示圖片、配上激昂歡快的樂曲等,使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詞的朗讀與古詩略有不同,同樣講究節奏與韻律,但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更加連貫,上下闋之間停頓略長一些,注重意境的營造。這首詞在語言形式上接近現代漢語,便於朗讀時情感的醞釀與抒發。

4.在讀、悟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毛澤東筆下梅花的特點——凌寒獨放、俏不爭春、樂觀謙虛來討論交流,領悟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與開闊的胸襟,從而滿含激昂贊嘆之情讀出梅的風姿,梅的品格。文中附了陸游的詞,可讓學生對比讀一讀,體會兩首詞同樣寫梅,但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兩首詞各賦予梅花不同的思想內涵,不必引導學生比較兩首詞的高下。

5.「思考·練習」中第二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贊頌的梅花不畏艱難險阻、凌寒獨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可在學生基本理解詞意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充分講講自己的看法。必要時教師可參考「教材說明」和「參考資料」作一些指點。

第三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根據詞句中「懸崖」「百丈冰」「花枝俏」展開想像,從而加深對梅花品格的理解。學生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畫簡筆畫,教師對學生基本合理的想像要予以肯定。如有必要,教師可搜集一些著名畫家為這首詞所配的畫,但不要以此為標准答案來限制學生。選做題的主要目的是積累。一是通過這首詞的學習,激發學生誦讀和積累毛澤東詩詞的興趣,有條件的,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毛澤東詩詞的圖文音像資料,做好准備,組織一次毛澤東詩詞朗誦、演唱會。二是將陸游的詠梅詞背誦下來。

6.對詞語的理解,要放入這首詞中,聯系句子體會。以下解釋僅供參考。

百丈冰:形容極度寒冷。

叢中笑:百花盛開時,感到欣慰和高興。

開無主:無人過問,無人欣賞。

更著:更加受到。

四、參考資料

毛澤東與梅花中國的傳統文人視梅花為花中「清客」,並把它與松、竹稱為「歲寒三友」。在大自然千姿百態的花卉中,毛澤東最喜愛梅花,他用過的地毯、筆筒、茶杯、煙灰缸、飯碗上均見花枝搖曳的梅花圖案。上海宋慶齡故居的梅花地毯就是毛澤東所贈。中國歷代詠梅的佳作,毛澤東幾乎都閱讀並手書過。這種雅緻深婉的梅花「情結」,銘刻著一代偉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亦工詞。曾任鎮江、夔州通判等職。他堅決主張抗擊金朝統治者的侵擾,因此受到投降派的壓制。他一生勤於創作,留下詩詞文章很多,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逸稿》《老學庵筆記》等。

10 古詩三首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三首古詩:《長歌行》《七步詩》和《出塞》。

《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的大意是:園子里那綠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陽一出就曬幹了;溫暖的春天給萬物帶來了恩惠,使它們充滿了生機,可常常擔憂秋天的到來,因為一到秋天,草木枯黃,百花凋零,萬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流回來呢?青少年時期不努力學習,到老了傷心後悔也沒有什麼用了。前四句通過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歸海說明美好時光短暫而易逝,且一去不復返,後一句直抒胸臆,勸誡人們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嘆息。

《七步詩》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全詩的大意是: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後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寫到邊關,明月和邊關已經成了戍邊將士生活中的兩個典型景物。大概守衛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孤寂凄清,舉頭望見那千里與共的明月,低下頭不免思念起故鄉的親人來。全詩的大意是:這明月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這邊關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的邊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還沒能回到家鄉。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大將戍守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默寫《出塞》。

3.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學習新課之前,可引導學生舉行小小賽詩會,背誦一些曾讀過的古詩(包括課內外讀的),或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2.教學本課前,可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在自讀的基礎上,藉助課文中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並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糾正讀音,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對詩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後,再指導邊讀邊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像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後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每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最後,組織學生背誦、默寫。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可以分幾步進行。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詩歌講了些什麼(即大體理解詩意,不是逐字逐句講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學生只有知道這句詩講的是「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長出來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體會到曹植對同根相煎的悲憤感情。其次,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重點語句。《長歌行》、《七步詩》都是借物抒情的,對物的描寫是為了引出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達主要意思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些重點詩句,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導學生想像,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面對一輪明月,可能會想些什麼,從而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入情入境地讀。

4.「思考·練習」第一題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和默寫《出塞》。三首詩歌的內容、風格不同,朗讀時感情處理也應不同。第一首前兩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語氣。「衰」是對蕭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最後以嘆惋、勸勉的口吻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第二首,由於詩人與其譴責對象的特殊關系,因而讀起來應委婉又深沉,諷刺之中有提醒和規勸的口吻。第三首則讀出悲壯慷慨的氣勢。在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基礎上多讀幾遍,再讓學生練習背誦。默寫時,要注意把字寫正確,還應注意標點符號。

「思考·練習」的第二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理解一些關鍵字詞的基礎上,了解詩句的大意。可先讓學生反復讀一讀詩句,聯繫上下文思考加點詞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後講講對詩句的理解。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的答案。因為事實上,古詩的不少詩句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題所列的第一句,「布」,此處可解作「分散到各處」;全句可解作:溫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給萬物,使萬物都有了光輝,充滿生機。第二句,「然」,指燃燒,「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第三句,「關」,此處指邊關,「還」,回家。全句可解作: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來守衛邊關的戰士們還不能回到家鄉。「秦時明月漢時關」實際上暗含著一個意思:自秦漢修築邊關防胡南下以來,一批又一批的將士被派遣到這里守衛邊疆。

5.要注重課外拓展。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搜集與詩、詩人相關的資料。如,搜集有關《七步詩》的傳說,讀其他邊塞詩詞、勸學詩,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四、參考資料

樂府漢代的詩歌體裁。原是漢代朝廷的音樂官署。它的主要任務是採集各地民間詩歌和樂曲。後世把這類民歌或文人模擬的作品也叫做樂府。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作品有《曹子建集》十卷,收詩八十餘首,文賦四十餘篇。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江寧(今南京)人。一說太原人,又說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考取進士,雖升至校書郎,但後來一再被貶,終竟被刺史閭丘曉忌才殺害。存詩一百八十多首,多寫邊塞和婦女生活。情深意切,語言精練。作品有《王昌齡集》。

龍城飛將「龍城」指盧龍城,在今河北省,漢時屬右北平郡。「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以英勇善戰聞名。西漢武帝時,封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聽說以後,稱李廣是漢朝的飛將軍,一連好幾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區。

15 古詩兩首

一、教材說明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中作者以遺囑的口吻,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詩歌開頭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但他並不感到恐懼和痛苦。「元知」,即本來就知道,「萬事空」的意思是:當人死去後,世上的萬事萬物對他來說都變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著牽掛了。這話看來平常,但在全詩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現了詩人豁達的生死觀,同時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也就是說,陸游能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唯獨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懷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種無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沒能親眼看到支離破碎的祖國重新統一。這一句是向兒子們交代他畢生的心事,下一句寫對兒子們的囑托和深切盼望。「王師」指宋朝的軍隊。「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進攻。「中原」泛指被金人佔領的失地。寥寥數字,既包含詩人熱切的盼望,堅定的信念,也寄託著把他呼號一生「北定中原」的心願和未了的事業要下一代來繼承,希望孩兒們努力奮斗,實現遺志,不要忘記你們父親還在九泉之下等候著北定中原的勝利消息。全詩字句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後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鬱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敘寫喜訊。薊北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復薊北,標志安史叛軍的崩潰,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這對於多年漂泊「劍南」急於結束流落返回故鄉的詩人來說,確是天大的喜訊,詩人通過寫他的淚如泉涌、灑滿衣襟的樣子反映他那種悲喜交集的心情。詩的第二聯,詩人的那種驚喜之情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帶著欣喜的熱淚,回看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他們昔日的愁雲早已驅散,正沉浸在歡樂之中,親人的喜悅是對詩人最大的安慰,他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隨手胡亂地收拾詩書,再也無心伏案讀書。這對於一位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來說,是一種極為反常的舉動,這種反常的描寫,恰當地把詩人大喜欲狂的心態逼真地表現出來。「喜欲狂」既是上面初聞驚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縱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遐想,於是詩篇便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尾聯是想像中的具體還鄉路線,「巴峽」是出發之地,「巫峽」是必經之處,「襄陽」和「洛陽」是詩人的原籍和故鄉。這一句准確地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二、學習目標

1.學會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乃翁、涕淚、巫峽、洛陽。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默寫《示兒》。

3.體會詩中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地方,可布置學生課前查閱有關陸游、杜甫的資料,了解他們生活年代的情況,他們寫的其他愛國詩篇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

2.教學《示兒》,教師可從陸游臨終遺願導入課題,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體會這位愛國詩人遺囑的感人之深。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先讓學生說說課前收集的資料,了解安史之亂帶來的戰亂之苦。在這個基礎上來讀課文,對杜甫的「喜欲狂」可能會有更深切的體會。

3.教學這兩首詩,還是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可讓學生參看注釋並聯繫上下文先大體了解詩歌的意思,然後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講講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例如《示兒》,可讓學生先說說,從詩中體會到了什麼,是從哪些詩句、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從「悲」字學生可能體會到詩人臨終不見九州同的悲傷;從後一句中可能體會到詩人對收復失地寄予的無限希望。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讓學生說一說,杜甫高興的原因是什麼,從哪些詩句和詞語中看出杜甫的高興。

4.這兩首詩明白如話,卻感情飽滿深厚,都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這一點要引導學生體會到。陸游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麼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啊!杜甫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樣激動、歡喜,不僅僅是自己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教學時,可在學完兩首詩後,引導學生討論「思考·練習」第三題,讓他們體會悲之切和喜之狂表達了相同的愛國之情。如果有可能,可讓學生補充朗讀幾首兩位詩人的其他愛國詩篇,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杜甫的《歸雁》和《月夜》,進一步體會他們的愛國情思。

5.「思考·練習」第二題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並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展開聯想,以體現本組「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訓練項目。

第一句,「但」,只;「悲」,悲傷;「九州同」,中國的統一。全句的意思是:我本來知道人一死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只是不能看見祖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第二句,「妻子」,夫人和孩子;「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全句的意思是: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們的憂愁不知哪裡去了;我胡亂地把詩稿和書籍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至於「想到了什麼」,可放手讓學生講自己的聯想,切不可提供什麼標准答案。

四、參考資料

陸游一生創作詩歌很多,

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卷之作。胡應麟謂此詩「忠憤之氣,落落二十八字間」。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他比李白小十一歲,兩人友誼深厚,創作成就各有千秋,難分伯仲,中國文壇上稱為「李杜」,一為「詩仙」,一為「詩聖」。杜甫一生寫了許多詩,流傳至今一千五百餘首。他的詩宛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生活,不但內容豐富,而且洋溢著愛祖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為「詩史」。在創作方法和技巧方面,杜甫不愧為全能的詩歌藝術家,各種體裁都有佳作,表現方法豐富多彩,風格深沉,旋律悲壯,特別是在語言的提煉和運用上,堪稱一代宗師,為我國的詩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膾炙人口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春望》《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等。

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在范陽發動叛亂。叛軍南下攻佔洛陽、長安。唐朝用大將郭子儀等率軍平叛。後來,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至763年,唐朝才打敗叛軍。

25 古代寓言兩則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准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藉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藉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反復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後,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最後,討論、理解寓意,並聯系實際談談感受。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一讀,說說句子的意思。」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一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注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讀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理解寓意之後進行。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進行這項練習,都宜採用整體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的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供參考。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麼東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麼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裡」,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於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後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裡,為什麼可笑,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後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

四、參考資料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8. 小學三年級語文:第13課、古詩二首中的《山行》,怎麼注釋。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版
3.徑:小路。
4.白雲權生處: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5.斜:此字讀xiá,為伸向的意思。
6.坐:因為。
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
白雲生發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
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艷二月的花。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古詩及注釋配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